位置:首页名人大全>陈文友

陈文友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156 更新时间:2024/1/17 6:09:30

友自幼在兴宁石马长大,师承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早年在家乡加入洪门,欲推翻满清政府,屡谋起事,未成。后随叔父去南洋经商,在新加坡加入同盟会,宣传革命。旋归香港,参加黄兴组织的革命统筹部,负责运输军火。1911年4月初,奉嘉应州同盟会之令运枪械至广州接应黄花岗起义,因事机不密,在惠州大亚湾澳头登岸时被清巡防营逮捕。被捕后,他清军官兵宣传革命,使部分官兵深受感动,称他为“革命先生”。后被押至广州俘虏营,受尽酷刑,双足残废,仍不屈服。4月28日在两广总督署门前被杀害。葬于广州黄花岗。后经审定增立一碑,列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基本资料

中文名:陈文友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882年

逝世日期:1911年04月28日(牺牲)

籍贯:广东兴宁石马镇刁田村

简介

辛亥革命策源地——“箭竹顶”

1904年春,丘逢甲在广东兴梅交界的“箭竹顶”茶场策划潮州“黄冈起义”期间,在石马“星窝子”——“顺裕庐”挥笔写下“迁善楼”三个字后,在何子渊先生家里住了一晚。为了掩人耳目,第二天一早,吃完早点便坐着轿子,跟何子渊一前一后到了离星窝子大约八里开外的“箭竹顶”古茶场,因箭竹顶茶场是何子渊家的祖传产业,地僻山高,环境险峻,外人轻易不敢涉足,正是革命党人畅谈国是,针砭时弊的理想场所。故,但凡党内、盟内有重大事项要最后敲定,均要到箭竹顶协商、拍板。

那天,先后赶到箭竹顶茶场的还有子渊先生的“拜把子”兄弟——兴宁:肖惠长、平远:姚竹英、梅州:江伯坚等同志……在那次碰头会上,大家基本敲定筹划汕头“黄冈起义”的行动方案,并做了具体分工:由姚竹英继续保持与潮安人许雪秋的单线联系,肖惠长、江伯坚负责联络志同道合的革命党人,何子渊负责经费统筹工作,“光汉茶庄”作为革命党人联络、避风、掩护的秘密据点……

但思想一贯激进的邱逢甲先生,这一次却异常冷静,认为条件还未完全成熟,自始至终虽持保留意见,但仍赞成按积极稳妥的原则,加快进度,尽快“起事”。后来也正应了邱逢甲的高见,两次黄冈起义均因泄密及诸多原因而导致失败,其中1907年的第二次起义规模空前,参加响应者达5000余众,潮梅两地革命党人悉数参加,影响巨大,给风雨飘摇的清廷以沉重打击。

邱逢甲在箭竹顶茶场一共住了两晚,直至正月十八才下山。期间,特地以何子渊的字:“东汉”为据,为子渊先生题下“光汉茶庄”和“渊庐”两幅墨宝。

“光汉茶庄”坐落在石马镇石马圩“光记”商店对面,营业面积约100多平方米,由何子渊的弟弟子韶负责经营,是箭竹顶“白汤茶”在海内外的经销母店,同时也是革命党人的地下联络点;箭竹顶茶在清朝乾隆年间非常出名,行销海外、南洋一带,民国时期,曾以此茶馈赠孙中山、胡汉民、廖仲恺、许崇智、陈济堂、李济深、蒋光鼐蔡廷锴、张发奎等名人,均赞不绝口;“渊庐”坐落在“光记”旁边,建筑面积约50多平方米,专供何子渊在石马中小学上学的子孙寄宿及革命党人临时落脚之用。

经历

1904年正月十八,邱逢甲回到兴民学堂,当天便接到广东省政府的调令,不久便奉调广东学务处任职……

1907年5月,黄冈起义失败后,何子渊等领导人随即返回梅州。不久,肖惠长、江伯坚、姚竹英等革命党人身份不幸暴露,被迫走避箭竹顶茶场达半年有余。其中:姚竹英在箭竹顶茶场住了半年多,肖惠长、江伯坚住了四个多月,邱逢甲为了营救革命党领导人及商量下一步行动方案,于1908年(戊申年)夏初,第二次来到箭竹顶茶场商讨对策,肖惠长、江伯坚、姚竹英等革命党领导人最后在何子渊、邱逢甲、罗幼山等人的疏通、担保之下得以脱险。

1904年,邱逢甲在箭竹顶茶场策划“黄冈起义”行动计划期间,为石马私塾先生黄彩平题写的屋名“迁善楼”墨宝,因刻石师父不小心泡了水,缺损了一角,这次子渊先生又在箭竹顶茶场议事厅请邱逢甲即兴挥毫重写了一张,为此,黄彩平还特地减免了何家两斗谷种的地租以表谢意。

嘉属革命党领导人何子渊、萧惠长、江伯坚等人不甘心“黄冈起义”之失败,不久又与广东兴宁石马人氏:同盟会早期领导人何天翰、何天炯等同志积极筹款,购买枪支弹药,参与筹划惠州和广州黄花岗起义。

1911年3月上旬(农历),特指派石马刁田村的革命党人陈文友负责和罗炽扬、严德明等人从香港运带驳壳枪18支、无烟枪17支,还有九响枪和弹药一批回惠州,拟在惠城起义,商船在大亚湾澳头靠岸时,遭巡逻清兵搜查,陈文友等人当场被捕,罗炽扬乘机逃脱。身份爆露后,严德明用革命大义说服士兵,兵勇们都尊称他们叫“革命先生”,戒备随之松懈,严德明乘夜色逃脱,陈文友被严密递解惠州。

案发后,同党严确廷偕惠州中学学生杨瑞廷驰往营救未遂。驻惠的广东陆路提督秦炳直凭直觉发现革命党人起事在即,遂密令捕获严确廷,随后专船押解陈文友、严确廷到广州,密囚于南海监狱。

1911年3月29日,黄花岗起义爆发,黄兴等革命同志围攻督署事败,文友闻之,在狱中连声哀叹“同胞可怜、同胞可怜……”,狱卒闻之应曰“是诚可谓不畏死者也!”。第二天,遂被斩于监狱门外。

烈士陈文友、严确廷遗骸和“三·二九”死难烈士遗骸一同堆放于咨议局门前,后由潘达微收葬于黄花岗。1919年,审定七十二烈士第一批为56人,1922年,审定第二批为16人,1932年,审定陈文友等烈士13人,另立一碑,碑文为胡汉民所书。

标签: 陈文友

更多文章

  • 张静愚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张静愚

    张静愚(1894年—1984年),男,原名张保,字精一。山东省高唐县鱼邱湖街道办事处南街人。士绅家庭,毕业于济南农业学堂。中文名:张静愚别名:张保国籍:中国出生地:山东省高唐县鱼邱湖街道办事处南街出生日期:1894逝世日期:1984年毕业院校:济南农业学堂1903年入县立高等小学堂读书。1910年考

  • 石淳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石淳

    孔繁蕤(1918—1948),化名石淳,河北省邢台市沙河县田村人。革命烈士。早年参加国民党军队进行抗战。抗战胜利后,倾向于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因叛变告密,被捕牺牲。中文名:孔繁蕤别名:石淳国籍:中国出生地:河北省邢台市沙河县田村人出生日期:1918逝世日期:1948毕业院校:县立乡村师范孔繁蕤

  • 雷崇修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雷崇修

    雷崇修(1881—1911),陕西周至县人。1905年赴日本留学,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铁血丈夫团成员。1911年10月与张凤翙等组织西安起义,任陕西起义东路军督队武官,不幸被奸细杨西堂杀害。中文名:雷崇修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陕西省周至县出生日期:1881年逝世日期:1911年10月20

  • 奚若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奚若

    奚若(奚伯绶),男,生于1880年6月8日,毕业于东吴大学、奥柏林大学,中国早期翻译家。中文名:奚若国籍:中国出生地:江苏吴县人出生日期:1880逝世日期:1935年以后毕业院校:东吴大学字:伯绶1907年毕业于东吴大学,从东吴大学毕业后,他曾留学美国,毕业于奥柏林大学,获文学士。1903年曾任东吴

  • 王麦秆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王麦秆

    王麦秆(1921年~2002年),原名王兴堂,笔名麦秆,现代版画家。1921年生于山东招远。抗日战争时期立志以木刻为武器,取笔名“木革”。19岁因创作《日寇的暴行》木刻被投入牢房。此后又两次被捕,但矢志不移,而创作内容更具尖锐性。中文名:王麦秆别名:麦秆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山东招远出生日期:

  • 封至模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封至模

    封至模,男,秦腔剧作家、教育家。字挺楷。祖籍陕西咸宁柏坊村,生于咸宁景龙池(今属西安市碑林区)。著名戏剧活动家、教育家、导演、戏曲作家。中文名:封至模别名:封挺楷国籍:中国出生地:咸宁景龙池出生日期:1893年12月26日逝世日期:1974年8月8日职业:秦腔剧作家,教育家毕业院校:国立北平美术专科

  • 赵松雪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赵松雪

    赵松雪(1254—1322),即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

  • 陈树华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陈树华

    陈树华(1929一1988),东莞麻涌漳澎村人,中共党员。先后历任东莞县公安特派员、公安局副局长、局长,滘公社党委书记和长安公社党委书记,东莞县政法委员会主任,东莞县(市)人民法院院长、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是中共东莞县(市)第四、五、七届县(市)委委员,东莞县(市)第七、八、九届人民代表。中文名:陈

  • 张伯桢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张伯桢

    张伯桢(1877-1946年),民国著名学者、藏书家。字子干,号沧海,又号篁溪,东莞篁村胜和村人。篁村一带是东莞张氏家族的一个聚居地。在南城区运河东三路与银丰路的交界处,有一个度香亭公园留着一座祠堂,名为“棣甫张公祠”。中文名:张伯桢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东莞出生日期:1877逝世日期:194

  • 刘慎谔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刘慎谔

    刘慎谔(1897.8.26-1975.11.23),男,山东省牟平县人,植物分类学家、地植物学家和林学家,中国植物学科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早年建立北平研究院植物学研究所,曾赴西北进行植物、森林考察,并只身由新疆赴西藏、印度进行植物地理考察。在学术理论方面,结合中国的植物分布状况和特点,以及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