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丁绪贤

丁绪贤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879 更新时间:2024/1/14 17:26:57

丁绪贤(1885—1978),分析化学家、化学教育家和化学史家。中国半微量分析化学研究和世界化学通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最先在大学讲授这两门课,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培育了大批化学人才。

基本资料

中文名:丁绪贤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885年

逝世日期:1978年

职业:化学教育家

主要成就:中国半微量分析化学研究和世界化学通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人物生平

1885年10月11日出生于安徽阜阳。

1904—908年就读于南京江南高等学校。

1909—1910年留学英国伦敦大学化学系。

1911—1916年再读于伦敦大学化学系,1914年获荣誉科学学士称号。

1912年在伦敦参与发起成立中国科学社,为该社发起人之一。

1917—1918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化学教授。

1919—1927年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1927—1930年东北大学化学系教授。

1931—1933年安徽大学理学院院长。

1934—1935年苏州东吴大学理学院院长。

1937—1945年任广西大学、中山大学师院及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

1942年被选为中国化学会桂林分会首届理事会理事。

1944—45年被选为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十二届理事会理事,并于

1947—1948年被选为第十四届、十五届理事会监事。

1946—1956年任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1956年退休。

1978年9月20日病逝于杭州。

技术成就

编写中国第一部世界化学通史

丁绪贤早在“五四”运动时期就认识到研究自然科学史,是提倡科学、改进教学的有力措施。因此他像中国化学家进、张子高等一样,早在70年前便致力于化学史研究。丁绪贤主要侧重研究世界化学通史,是中国开展世界化学史系统研究的第一位学者。1919年,他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理化杂志》创刊号上发表《化学家普力司莱传》一文,对发现氧气做过杰出贡献的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利(J.Priestley),首先在中国作了全面介绍普里斯特利具有民主思想,因同情美国独立运动而受迫害,后迁居美国。丁绪贤撰写此文意在宣扬“五四”运动提出的科学、民主的革命主张。1919年丁绪贤被北京大学总长蔡元培聘为该校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丁绪贤是主张在大学将科学史列为教学内容的少数有眼光的教育家之一。他高度评价科学史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在北京大学讲授化学的同时,兼设化学史课程。在紧张教学及系务活动后,经常去图书馆查阅文献、收集资料,编写化学史讲义。

1919年丁绪贤在《北京大学月刊》创刊号发表《有机化学史》长篇译作,首次介绍有机化学这门19世纪兴起的新兴学科的发展史,创译许多化学史专有名词。在此后,他自编化学史教材,经过七八年的努力,几次修改文稿后,于1925年由北京大学出版部出版,题为《化学史通考》,列为《北京大学丛书》第11种。这是丁绪贤主要代表作,也是中国第一部具有学术价值的化学史书籍。此书出版为国内开展世界化学史研究打下基础。直到80年代,这本书是这方面唯一有参考价值的学术专著。全书共7编24章,约40万字。前6编为断代化学通史,第7编为特别化学史,包括实验化学及工业化学2章。此书按下列体例写成:①“年代和门类互为纲目”;②“插入名人传记于有特别关系之处”;③“以概论和批评助学者的思想和记忆,而以原文、表册和史料为根据或参考”。这与英国学派编著体例是一致的。内容全面,材料丰富,图文并茂,结构严谨,叙事生动,史论结合,确是一部有价值的著作。

《化学史通考》将化学史断代为:①上古时代(远古至公元500年);②中古时代,下分点金(公元300—1500年)、制药(公元1500—1700年)及燃素(公元1700—1770年)三个阶段;③近世时代,下分第一(公元1770—1800)、第二(1800—1860年)及第三(公元1860—1900年)三个阶段;④最近时代(公元1900—1920年)。这种分期断代是正确的,符合化学自身发展实际。丁绪贤于1925年谈研究化学史的意义时写道:“可见化学史的范围、性质和目的,是将全部化学合拢起来,算一个通盘筹算的账目,也是将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的化学思想和观察的成功和失败、影响和趋势导出一种条理,订出一种沿革,证出一种因果,使大家可以比较,可以批评,可以推测,可以激发而兴起。观往知来,志在千秋,正是一般史诏我之事,难道化学史独能例外?所以化学史者是极活动的、极有趣的,而且是极有重要关系的。”这些话确实言之有理。丁绪贤认为学习化学史有下列益处:①打破狭窄专业局限,能统观化学全局、扩充视野;②养成观察问题的发展观点及正确历史观;③从根本上给人以训练,提供化学知识基础;④从前人成败中取得借鉴、观往知来。他对化学史重要性的认识颇有见地。因此在他影响下,国内一些高等院校也一度开设化学史课。《化学通史考》从而成为化学界教研及自学的参考文献。培育了不少对爱好化学史的学者,也受到国际上的关注。这是丁绪贤对科学事业做出的第一个独到贡献。

1927年丁绪贤受聘为东北大学化学系教授,时该校由张学良任校长,与丁绪贤共事者有另一位著名化学家庄长恭及史学大师王国维等,“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丁绪贤南下任安徽大学及东吴大学理学院院长,当时陈淑任苏州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全家遂迁往水城。鉴于《化学史通考》初版早已售罄,许多人欲购无从,于是上海商务印书馆约以再版。清样排出后,值日军发动“一二八”事变,书馆遭劫,所有书稿同付劫灰,使再版难以实现。在此困难情况下,丁绪贤于1934—1935年在东吴大学任教之余再版增订,1936年方由商务出版。第二版增补库珀(A.S.Couper)、迈尔(V.Meyer)、拜耳(A.Bayer)及埃尔利希(P.Ehrlich)等人传记,加写电离学说最新发展、20世纪最新元素及中子、电子的发现,以及原子结构理论等,将原来人物照片由40幅增至80幅。这体现丁绪贤紧跟时代前进步伐的严谨治学精神。《化学史通考》第二版还增添主题索引及中外文人名对照表,使读者便于检索,为中国科学史著作设索引开创先例。从该书中既可了解各历史阶段化学发展总的轮廓,更可知每人、每事细微末节,史料之富为一时之甲,他本拟于1936年再版后,复推出第三版,补写中国化学史及所授分析化学历史。但战时时局动荡,以致未能实现计划,他深以为憾。幸而此工作后由张子高、李乔苹、袁翰青及曹元宇等完成。

革新中国半微量定性分析

战争环境迫使丁绪贤在1937至1945年期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其专著再版后,便离华东而转移至西南,先后于广西大学、中山大学师院(云南征江),最后至浙江大学(贵州湄潭)任化学教授。抗日战争胜利后,随浙大返回杭州直到逝世。他大半生辗转了大半个中国,在多所大学任化学教授、系主任及理学院院长等职,是有数十年教学经验的化学家。他主要讲授分析化学及化学史。在旧中国他不慕名利,昼间授课、指导实验,夜间编讲义、备教案、批作业。兢兢业业,数十年如一日,热心为祖国培育一代又一代的化学人才。这是他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另一贡献。

作为化学家,丁绪贤在分析化学领域内很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及先进分析方法、分析仪器和分析试剂的采用。在这方面他同样做出应有的贡献。过去中国科研、教学及生产部门多沿用传统常量分析,耗去不少时间、人力及财力,而国外则已发展半微量分析新技术。为使中国分析化学迎头赶上国际先进水平,丁绪贤最早在国内倡导并推广使用半微量定性分析法。然而那时国内尚无现成的文献与仪器,于是他将恩格尔德(E.C.Engelder)等著的《半微量定性分析》(Semi-MicroQualirativeAnalysis)一书译成中文,1947年出版。又将霍布金等著《试验金属及酸根用有机试剂》(OrganicReagentsforMetalsandCertainAcidRadicals)一书译成中文,于1949年出版。为将半微量分析化学技术引入中国,丁绪贤于1948年令其留美的次子丁光生自费购回一套半微量定性分析仪器及有机试剂共1500件,全部赠送浙江大学化学系。他亲手用这套仪器、试剂做半微量定性分析,培养年轻人掌握这套技术。取得实际经验后,再向国内各地推广。他在国内最早提出在定性分析中使用硫代乙酰胺代替硫化氢。按传统方法,做此分析时必用有毒有臭的硫化氢气体,有害操作人员,也污染环境。自丁绪贤发表《硫代乙酰胺的制备及其在半微量分析中的应用》论文后,各地皆仿效此法,并且编入大专院校教材之中,从此,中国定性分析废除了传统旧法,既提高工效,又操作安全。丁绪贤是中国半微量分析化学的倡导者和革新家之一。他在助手协助下完成的《铜组分析的简化法和铜砷组中铋、铅、铜及镉的快速分析法》等研究,均有实际意义。

丁绪贤长期生活于旧中国,饱尝国弱民贫及外强欺凌之辛酸,为人刚直不阿,有民族气节。他从不奉迎权贵,多年过着清贫教师生活,安贫乐道。花甲之后喜迎新中国诞生,决心为国家再做贡献。自1949年起,丁绪贤一直任教于浙江大学,讲授分析化学,从事科学研究。虽然年事已高,仍积极参加社会活动。1954年他七旬时赋《响应总理号召》七律一首:“一年容易又新春,争取同为百岁人。五十知非犹未晚,耋龄还待认前尘。”更步南宋词人辛弃疾《破阵子》原韵填词:“俯首为牛莫笑,昂头跃马皆惊。但为国家天下事,怎管生前身后名?!凭它白窰生。”这些都反映了他崇高的思想境界。

在教学实践中,丁绪贤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验教学,提倡讲堂示范,亲自设计、制作各种挂图。他工作负责,诲人不倦。年逾古稀仍指导学生做实验。1956年退休后仍指导完成多项课题研究。他历任浙江省化学会副理事长、省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学术委员会顾问等职,是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78年9月20日,这位94岁高龄的化学家因病辞世。遗嘱中表示将遗体供医学界研究,然后将骨灰撒于钱塘江内。这是他最后一次将自己献给科学事业的举动。他遗留的化学、化学史及诗词手稿,均以小楷毛笔手书。他的藏书已捐赠给浙江大学。他一生两袖清风,留给后世的财富是他的事业、著作和更可贵的高尚精神。

主要论著

1丁绪贤.化学家普力司莱传.理化杂志,1919,5(1):113118.

2丁绪贤.化学史通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部,1925;第二版,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3丁绪贤译.半微量定性分析.第一版,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

4丁绪贤译.试验金属及酸根用有机试剂.上海:中国图书仪器公司,1949.

5丁绪贤等.硫代乙酰胺的制备和它在半微量定性分析中的应用.化学通报,1956,(3):27—36.

6丁绪贤等.铜组分析的简化法和铜砷组中铋、铅及镉的快速分析法.化学世界,1958,13(5):201—204.

7丁绪贤等.健那绿作为亚锡和高汞的特效试剂.科学通报,1959,(3):93.浙江大学学报,1959,(1):73—81.

标签: 丁绪贤

更多文章

  • 贠宗翰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贠宗翰

    贠宗翰(1940-2015)男,陕西咸阳人。著名秦腔须生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秦腔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书画院顾问,陕西省文史资料研究馆馆员。中文名:贠宗翰外文名:无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陕西咸阳出生日期:1940年1月逝世日期:2015年11月19日职业:秦腔表演艺

  • 王亢之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王亢之

    王亢之(1915-1968),直隶(今河北省)深泽县城内人,1931年,考入北平河北省立中学读书。参加了北平"一二。九"学生运动。1936年2月,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3月与康世恩等发动组织学生罢课,驱逐校长焦实斋,因斗争失利而离校。1938年春回深泽县参加青年抗日救国会,任宣传部长。同年8月

  • 李汉章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李汉章

    李汉章1880年生于汉沽武术世家,自幼随母习燕青拳。少年时,与申万林先生练习武术基本功,成年后正式拜形意拳第三代传人李魁元先生为师,习得形意拳。后由师傅引荐进京在拜八卦掌第二代传人程廷华先生为师,习得游身八卦掌。习成后在东北三省及家乡天津汉沽受教,形意拳弟子百余人,从学者无数,晚辈传人百余人,现今已

  • 巫宝三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巫宝三

    巫宝三,中国经济学家。江苏省句容县马庄桥人。原名巫味苏,1905年7月28日出生。1925年入吴淞政治大学,1927年入南京中央大学,193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同年入南开大学经济学院,1933年经过同学汤象龙介绍,进入陶孟和主持的北平社会调查所从事研究工作,1934年并入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中

  • 张月儿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张月儿

    张月儿(1907年-1981),原名张帼雄,祖籍广东顺德谢村,著名香港粤剧老倌。11岁跟从乐师徐桂福学习。13岁开始在香港登台演唱。她的代表作是《歌姬同乐宴琼林》。适逢唱片业崛起,上海及香港各唱片公司为她录制唱片,包括了《蝶迷》、《花月留痕》、《口花花》、《狗肉父老》、《游子悲秋》、《爱花情果》、《

  • 谷朗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谷朗

    谷朗(218~272),字义先,三国衡阳郡耒阳县(今衡阳市耒阳市亮源乡)人,三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历任吴国郎中、尚书令史、郡中正、浏阳令、都尉、尚书郎、广州督军校尉、拜五官中郎将、迁大中正大夫。平定交趾(今越南)叛乱,维护吴国南疆稳定,平乱后迁九真太守。吴凤凰元年(272),病逝任所,

  • 杨王鹏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杨王鹏

    杨王鹏(1887—1916),湖南湘乡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早年投湘军当兵,因有反清言论,被开除军籍。后到湖北第四十一校当兵。不久,任队中司书生,1908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死后,认为机不可失,在部队中组织群治学社。1910年改群治学社为振武学社,被推举为社长。后以“杨王鹏秘密结社,图谋不轨”被告

  • 常赞春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常赞春

    常赞春(1872~1941),字子襄,别号柞閈吟盦,常氏家族第十四世,堂名常敬一堂,山西榆次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中举,宣统元年(1909)考入京师大学堂,师从林纾等经学大师,授文学士。民国七年(1918)授国会众议院议员。终身从事教育及文化事业,谆谆善导,著作等身,桃李满三晋,为三晋名教育

  • 王曰伦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王曰伦

    王曰伦(1903.1.23-1981.7.20),字叔五,出生于山东泰安,地质学家。1927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工学院,1937年,发现了黔东震旦系冰碛层,为地层对比找到可靠依据,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日伦的研究领域十分广阔,在地质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中,以前寒武纪地质研究

  • 周洪亮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周洪亮

    艺术鉴赏家、作家周洪亮;出生于山东,毕业于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1994年任《中外管理导报》采编、副刊《当代诗人》编辑部主任;1996年至1999年任国家人事部艺委会一级委员、编辑部主任、副主编。2008年任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岁月典藏版副主编兼《神州收藏家》杂志副主编(至今)。2010年兼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