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马光祖

马光祖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32 更新时间:2023/12/26 8:51:05

马光祖(约1201~1273),字华父,赐号裕斋,封金华郡公,谥号庄敏,南宋名臣。生于南宋庆元庚申年八月二十四日(公元1200年),宝庆丙戌年(公元1226年)“试南宫叨进仕”。后历任沿江制置使、江东转运使、知临安府(今杭州)、三知建康府(今南京)、户部尚书、大学士,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拜参知政事,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升授为知枢密院事,以金紫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者的光禄大夫)致仕。马光祖卒于咸淳癸酉年(公元1273年)五月十五日,享年七十有四。

基本资料

本名:马光祖

字:华父

号:裕斋

所处时代:南宋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地:婺州金华

出生日期:1201年

逝世日期:1273年

官职:建康知府、参知政事、金紫光禄大夫

谥号:庄敏

人物生平

马光祖(约1201—1270),字华父,号裕斋,宋浙江东阳马宅镇(一说城西)人。赐号裕斋,封金华郡公,谥号庄敏。

宝庆二年(1226年)进士,授新喻主簿。历知余干县、处州、镇江、隆兴府、太平州、临安府、建康府、江陵府及户部尚书、浙西安抚使、江东安抚使、宝章阁学士、端明殿学士、资政殿学士等。

真德秀学,宝祐三年(1255年)累官至户部尚书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继加宝章阁直学士、沿江制置使、江东安抚使,知建康府兼行宫留守兼节制和州、无为军、安庆府三郡屯田使。

至建康,即以常例公用器皿钱20万缗支犒军民;削减租税,养鳏寡孤疾之人;招兵置寨,给钱助诸军婚嫁;属县税折收丝绵绢帛,倚阁除免以数万计;兴学校,礼贤才,僚属皆极一时之选。。为方便行人,他搜集旧名或起新名并亲书坊巷名匾额33处。宝佑五年,建康大雪,他自己捐钱30万缗赈济军民。

继调荆湖制置,知江陵府,建康百姓怀念不已。理宗闻知,命以资政殿学士、沿江制置使、江东学抚使衔,于开庆元年(1259年)再任建康知府。

马光祖益思宽养民力,兴废起坏。免除前政亏欠钱百余万缗,罢减渔利税课,赐益于民。又修建明道南轩书院及上元县学。撙节费用,建平籴仓,贮米15万石,又为库贮籴本200余万缗,发粜常减于市价,以利于民。修饬武备,防拓要害,为政宽猛适宜,事存大体,边赖以安。继进大学士兼淮西总领,召赴行在,升提领户部财用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

时值岁饥,荣王府积粮不发。马光祖一连三日往谒才得见,对之厉声说:“天下孰不知大王子为储君,大王不于此时收人心乎?”王以无粮辞,马光祖取怀中文书,一一陈说某庄某仓贮粮若干,王语塞,得粮活民甚多。

进同知枢密院事。差知福州、福建安抚使。后以沿江制置、江东安抚使再知建康府。三次任建康知府,累计12年,威惠并行,百废修举。建康郡民为其建生祠6所。

咸淳三年(1267年)六月,拜参知政事,五年进枢密使兼参知政事,以金紫光禄大夫致仕。卒后谥“庄敏”。《宋史》卷四一六有传。

人物评价

脱脱:马光祖治建康,逮今遗爱犹在民心,可谓能臣已。

史籍记载

《宋史·卷四百一十六·列传第一百七十五》

马光祖,字华父,婺州金华人。宝庆二年进士,调新喻主簿,已有能名。从真德秀学。改知余干县,差知高邮军,迁军器监主簿,差充督视行府参议官。奉云台祠。差知处州,监登闻鼓院,进太府寺丞兼庄文府教授、右曹郎官。出知处州,乞降僧道牒振济,诏从之。加直秘阁,浙东提举常平。移浙西提点刑狱,时暂兼权浙西提举常平。起复军器监、总领淮东军马钱粮兼知镇江。进直徽猷阁、江西转运副使兼知隆兴府。以右正言刘汉弼言罢。后九年,起直徽猷阁、知太平州、提领江西茶盐所。进直宝文阁,迁太府少卿,仍知太平州、提领江、淮茶盐所。迁司农卿、淮西总领兼权江东转运使。

拜户部尚书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帝谕丞相方叔趣入觐,乞严下海米禁,历陈京师艰食、和籴增价、海道致寇三害。加宝章阁直学士、沿江制置使、江东安抚使、知建康府兼行宫留守兼节制和州无为军安庆府三郡屯田使,加焕章阁,寻加宝章阁学士。始至官,即以常例公用器皿钱二十万缗支犒军民,减租税,养鳏寡孤疾无告之人,招兵置砦,给钱助诸军昏嫁。属县税折收丝绵绢帛,倚阁除免以数万计。兴学校,礼贤才,辟召僚属,皆极一时之选。

拜端明殿学士、荆湖制置、知江陵府,去而建康之民思之不已。帝闻,命以资政殿学士、沿江制置大使、江东安抚使再知建康,士女相庆。光祖益思宽养民力,兴废起坏,知无不为,蠲除前政逋负钱百余万缗,鱼利税课悉罢减予民,修建明道、南轩书院及上元县学。扌尊节费用,建平籴仓,贮米十五万石,又为库贮籴本二百余万缗,补其折阅,发籴常减于市价,以利小民。修饬武备,防拓要害,边赖以安。其为政宽猛适宜,事存大体。

公田法行,光祖移书贾似道言公田法非便,乞不以及江东,必欲行之,罢光祖乃可。进大学士兼淮西总领。召赴行在,迁提领户部财用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会岁饥,荣王府积粟不发廪,光祖谒王,辞以故,明日往,亦如之,又明日又往,卧客次,王不得已见焉。光祖厉声曰:“天下孰不知大王子为储君,大王不于此时收人心乎?”王以无粟辞;光祖探怀中文书曰:“某庄某仓若干。”王无以辞,得粟活民甚多。进同知枢密院事,寻差知福州、福建安抚使,以侍御史陈道言罢,以前职提举洞霄宫。再以沿江制置、江东安抚使知建康,郡民为建祠六所。乞致仕,不许。咸淳三年,拜参知政事。五年,拜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以监察御史曾渊子言罢。给事中卢钺复缴奏新命,以金紫光禄大夫致仕,卒,谥庄敏。

光祖之在外,练兵丰财;朝廷以之为京尹,则剸治浩穰,风绩凛然。三至建康,终始一纪,威惠并行,百废无不修举云。

人物轶事

马光祖办案善于调查研究,秉持公正,有“南包公”之誉。《词判风流案成就美姻缘》、《马光祖勇对难缠讼棍》、《捕蛙陷夫》等都成为古代典型案例,这些案例被后人演绎成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而广泛流传。

《宋史》记载,景定三年,京城临安发生饥荒,朝庭下诏账恤贫民,但集市上买不到粮食。时知临安府的马光祖知道理宗之弟的荣王府与立为储君的荣王之子的芮府,积有大量粟米,三次前往募捐,但荣王都辞以他事不见。马光祖没有办法,便躺在荣王府的客房里不走,荣王只好出来接见,马光祖厉声说道:“普天之下,谁不知道储君为大王子,今民饥欲死,为保不账恤以收人心?”荣王以仓储空虚相推,马光祖马上从怀里取出一张调查表,说:“大王某仓有粮若干,某某仓又有粮若干,此为调查之实情。”荣王一时语塞,只好许以30万斤粮账恤贫民,一时“活民甚多”。

《西湖游览志》里记载了马光祖的绝妙判词。说的是后来荣王晋升为福王,将福王府空余的房子出租给市民居住,只收房钱不修房子。有些胆大的居民看到房漏不修,就拒付房钱。福王府便派人至临安府讼民,马光祖调查后判道:“晴则鸡卵鸭卵(鸡蛋大鸭蛋大的洞透光),雨则钵满盆满。福王若要屋钱,直待光祖任满。”

更绝的是元·吴莱《三朝野史》里记载的马光祖判案的故事:一个书生翻墙进入所爱少女房间,被官府关押。马光祖一问案由,就出题《逾墙搂处子诗》面试,那书生秉笔疾书:“花抑平生债,风流一段愁。逾墙乘兴下,处子有心搂。谢砌应潜越,韩香许暗偷。有情还爱欲,无语强娇羞,不负秦楼约,安知漳狱囚。玉颜丽如此,何用读书求。”马光祖一见,大加赞赏,不但不责罚书生的非礼之举,反填一首《减字木兰花》词,判二人结婚:“多情多爱,还了平生花柳债。好个檀郎,室女为妻也合当。雄才高作,聊赠青蚨(指钱)三百索。烛影摇红,记取冰人是马公。”便令女方将女嫁生为妻,且厚赠嫁资,一时被市民传为京城佳话。此判词后被收入《全宋词》;此故事也被收录《情史》中,名叫《词判风流案成就美姻缘》;元杂剧中也有一出曲目叫《马光祖勘风尘》。

马光祖判案的故事还很多。南宋分类汇编诉讼书判和官府公文的《名公书判清明集》中有一节《哗徒反覆变诈纵横捭阖》里记载马光祖提点两浙路刑狱、负责浙江一带司法审判期间,地方曾发生无赖之徒借死人事件大敲竹杠、大发不义之财的恶性案件:有个流丐胡四四跑进住在街道旁的居民曹十一家里乞讨,犯了叫化子不能进客堂的忌讳,被曹十一捆起来毒打了一顿。事隔近两个月后,胡四四因病死去,恰巧其血亲胡四三也来当地,以兴讼为能事的无赖娄元英便像是发现了宝货。娄先教唆胡四三上曹家吵闹,道是胡四四的死因乃遭彼毒打,伤重不治,威胁要告官;然后自己登门,愿为胡、曹息讼,充当和事佬。曹十一怕见官司,情愿拿出田产和钱财作陪「私了」,一切均由娄元英经手,狠捞了一票,旋将胡四四的尸体焚化。本来这事也就算完了,孰料焚尸时,被曹晖和曹升两人看见。娄元英怕他俩会告官,败露自己的劣迹,索性来个恶人先告状,又与胡四三连名具呈,控诉曹晖、曹升包庇曹十一打杀胡四四。马光祖审后写了判词说:“一开始教唆胡四四诈来的是你娄元英,继而卷起袖管发话捏合的是你娄元英,主张焚尸的又是你娄元英,最后公然具名诬告曹晖曹升的,还是你娄元英!按说胡氏之死,与娄氏有何相干?似这等无籍讹徒,别无手艺和工作,专靠搬弄词讼为生计,逐臭闻腥,索瘢寻垢,事情一到他手上,倒横直竖,全归他摆布,利益归他攫取,灾祸让别人承担。倘不痛加惩办,这社会风气的好转,从何谈起?”因此判决:娄元英脊杖十三,发配五百里外地方管押,并将其审判结果在地方张榜公布,让犯有类似过失的地痞浪人悔悟自新,洗心革面,从而达到安抚地方百姓的目的。此故事还收入出版的《六扇门(中国古代官匪斗争的传奇故事)》一书中,标题为《马光祖勇对难缠讼棍》。

宋·赵葵《行营杂录》中有《捕蛙陷夫》一文:说的是现今的浙江省丽水,宋朝时称为处州。当时的处州府颁布了一条规定,禁止村民捕捉青蛙。有一村民,无视官府禁令,到田野中逮捉青蛙,欲在城中销售以换取些银两。为对抗检查,他把冬瓜瓜蒂切一小口,掏去了内瓤,将捕获的青蛙藏于其中。黎明时分,他带着冬瓜镇定自若地准备进城。可刚到城门口,就被守城的士兵人赃俱获地抓了个正着。捕蛙村民被带到了大堂之上,对这种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案件,官府本可依律令一判了之,可知府马裕斋(光祖)没有这样做。他好生感到奇怪的是,捕蛙村民如此巧妙的伪装,守城的士兵是如何识破的?为揭开心中疑团,马裕斋讯问了捕蛙村民。问:“你是什么时候捕捉这些青蛙的?”答:“是半夜”。问:“你捕捉青蛙一事还有谁知道?”答:“只有我的老婆知道”。于是,知府大人便差人将村民之妻传至大堂上问话。经过一番审讯,终于弄清了缘由。原来,捕蛙村民的老婆与他人私通,奸夫为霸占她,想出一陷害村民的歹毒之计,让她教村民如何捕蛙的同时,自己又向守城的士兵进行了举报。马裕斋遂将奸夫淫妇绳之以法。此故事也被明朝冯梦龙收入《智囊全集》里。

标签: 马光祖

更多文章

  • 李鸣复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李鸣复

    李鸣复(?—1247年),字成叔,泸州人。南宋大臣。嘉定二年(1209年)进士。官至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资政殿大学士。本名:李鸣复字:成叔所处时代:南宋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泸州逝世日期:1247年官职: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知福建等李鸣复为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年)进士,历官权任发遣金州兼干办

  • 娄机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娄机

    娄机(1133—1212),字彦发,南宋绍兴年间嘉兴人。居枫泾镇。小学大家、史学家。曾祖娄亿,祖娄乾耀,俱为将仕郎。父娄寿,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以奉议郎知崇安军事,乾道二年(1166)进士,授盐官尉。历含山县(在安徽省)主簿、於潜县丞、江东提举司干办公事、安西知县、太常博士、秘书郎等职。著有《

  • 王景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王景

    王景(约公元30年—85年),字仲通,山东即墨县人,东汉时期著名的水利专家,历任河堤谒者、徐州刺史、庐江太守等。为东汉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前生,约汉章帝建初至元和年间卒于庐江(治今安徽庐江西南)。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议修黄河,乃引见景,应答称制,赐《山海经》《河渠书

  • 史禄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史禄

    史禄(秦时代),出生地无从考证,据传是越人。史禄对秦朝的主要贡献是构建灵渠,加速了秦始皇统一百越的进程。史料记载:"秦始皇遂使监禄凿灵渠运粮,以使深入百越"。本名:史禄所处时代:秦朝出生地:中国性别:男史禄构建灵渠,是创造,是发明,是中华民族一段古老的文明。灵渠是世界上最早的船闸式运河,能翻岭,能爬

  • 郑国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郑国

    郑国,战国时期韩国人,卓越的水利专家,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人。郑国曾任韩国管理水利事务的水工(官名),参与过治理荥泽水患以及整修鸿沟之渠等水利工程。后来被韩王派去秦国修建水利工事,从而“疲秦”,而郑国渠修建之后,关中成为天下粮仓,赢得了“天府之国”的美名。虽然郑国作为间谍不成功,但是作为一

  • 孙叔熬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孙叔熬

    孙叔敖(生卒年不详)安徽六安寿县人。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公元前601年,出任楚国令尹(楚相),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主持兴修了芍陂(今安丰塘),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国力。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列其为第一人。本名:孙叔熬所处时代:楚国出生日期:不详逝世日期:不详孙

  • 高琼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高琼

    高琼(935年―1006年12月26日),字宝臣。亳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县)人。北宋大将。高琼少时凶猛无赖,沦为强盗。后周时期,于王审琦部下为将。后入晋王赵光义(宋太宗)藩邸,历任龙直指挥使、保大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忠武军节度使。他屡立战功,不识字而晓达军政。澶州之战时,与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为“澶

  • 冯守信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冯守信

    冯守信(955年—1021年9月11日),字中孚。滑州白马(今河南滑县)人。北宋初期将领。冯守信出身农家,年轻时精通《三礼》。宋太宗时,他弃笔从戎,随征北汉,斩获颇多,屡迁至弓箭直副指挥使。宋真宗时,两次随真宗亲征,累官高阳关都部署、知瀛州、步军都虞候。天禧三年(1019年),黄河于滑州之南决口,冯

  • 宋绶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宋绶

    宋绶(991年—1041年1月27日),字公垂。赵州平棘(今河北赵县)人。北宋名臣、学者及藏书家。因平棘为汉代常山郡治所,故称常山宋氏,后人称“宋常山公”。景德二年(1005年),召试中书,为大理评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赐同进士出身,累迁户部郎中,权直学士院。宋仁宗初年,因忤刘太后,出知应

  • 王尧臣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王尧臣

    王尧臣(1003年-1058年),字伯庸。应天府虞城县(今河南虞城)人。北宋大臣、文学家、书法家。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王尧臣状元及第。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宋夏战争时,历任陕西体量安抚使、泾原路安抚使,于边防部署、将帅任用方面多有建白。后任权三司使,奏止增收民房租及夔州盐井岁课。皇祐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