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傅尧俞

傅尧俞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288 更新时间:2023/12/18 6:09:47

俞(1024~1091)北宋官员。原名胜二,字钦之,本郸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徙居孟州济源(今属河南)。未及二十岁即举进士,入仕初由县官渐至殿中侍、御史、右司谏,因反对新法被贬,一度削职为民,宋哲宗朝,官拜给事中御史中丞、吏部尚书兼侍讲等。元祐四年至六年,官拜中书侍郎。为官三十载,为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重臣。司马光赞之:“清、直、勇三德,人所难兼,吾於钦之见焉。”(概述内图片来源:)

基本资料

本名:傅尧俞

别名:傅胜二

字:钦之

所处时代:北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郸州须城(今山东东平)

出生日期:1024年

逝世日期:1091年

主要作品:《傅献简集》《草堂集》

谥号:宪简

人物简介

傅尧俞,由其祖母霍氏抚养成人,秉性聪慧,10岁便能写文章。庆历二年(1042),不到二十岁便登第,知新息县。史载“尧俞厚重言寡,遇人不设城府,人自不忍欺。”

仁宗嘉佑末为监察御史。英宗时,转殿中侍御史仍兼侍读,后迁起居舍人,再迁右司谏、同知谏院。后除侍御史知杂事。神宗熙宁初,知和州、庐州。神宗三年(1070),授直昭文馆、权盐铁副使。出为河北转运使,改知江宁府,徙许州、河阳、徐州。两年之间凡六徙,尧俞一切遵之,曰:“君子素其位而行”。哲宗立,召为秘书少监兼侍讲,擢给事中。元佑四年(1089年)为御史中丞,迁吏部尚书、中书侍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三五)。六年卒,年六十八。卒之日,太后谓辅臣曰:“尧俞金玉人也,惜不至宰相。”帝辍朝临墓,谥宪简。

人物评价

苏辙:凛然直谅之风,出于恺悌之性。早为御史,议礼不阿,中列谏垣,言政多牾。流落虽久,志气益坚。俾还侍于燕闲,日有闻于礼义。执法之任,非尔而谁。

脱脱:存、固、瞻、尧俞,初皆善王安石;及其秉政,未尝受所诱饵,与论新法,终不诡随。及元祐区别正邪,其论蔡确诗谤之罪恐为已甚,将朋党之祸,岂非先知之明乎?他有更张,随事谏止,不少循默。然无矫枉过中之失,故能不亟不徐,进退有道,在元祐诸臣中,身名俱全,亦难矣哉。

杨士奇:张咏之不饰玩好,傅尧俞之遇人以诚,范景仁之不设城府,义(蹇义)兼有之。

生平轶事

宋仁宗嘉祐末年,傅尧俞任监察御史,多有建树,内侍都很怕他。他认为民富才能国强,极力反对聚敛。后迁右司谏,同知谏院,很受英宗赵曙器重。有一次赵曙问他:“朝中官员众多,谁忠谁奸?”尧俞说;“大忠大奸,固不可移,一般人则要靠皇上教导。”赵曙听后,认为答得恰中要害,非常得体。

傅尧俞忠正耿直,不阿不谄。有一次,赵曙趁着讨论政事时对他说;一卿何不纠举蔡襄呢?”傅尧俞说:“如果蔡襄有罪,皇上何不自正典刑,要臣下纠举呢?”赵曙说:“你位处台谏要地,由你纠举,再付之公议,名义较正。”傅尧俞说:“若付之公议,臣只见到蔡襄营造山陵有功而不见其罪。臣身为谏官使臣受旨言事,臣不敢遵命。”

北宋神宗时,傅尧俞奉调进京。当时,王安石正在推行新法,本想傅尧俞能助他一臂之力,傅尧俞却说:“推行新法,世人都认为不妥当。如果我在谏院任职,定当极力陈述我的意见。”王安石听后很恼怒,先后把他调任河北转运使、江宁知府,后来又迁任许州、河阳等地。两年间,傅尧俞一直奔波于调动的途中,后被贬至黎阳县草料场管理仓库。郡里的长官来黎阳视察,傅尧俞也随着众人参加迎接的行列。郡太守顾及他曾任御史,要找其他官吏代他处理草料场的事务。傅尧俞说道:“担任什么样的官职,就要尽什么样的责任,怎能荒废职责呢?”他每天都去仓库处理公务,十年来不论酷暑严寒从不间断。

宋哲宗即位后,傅尧俞升任吏部侍郎、御史中丞。傅尧俞厚重寡言,为人不设城府,论起朝廷大事,在皇帝面一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曾上奏章说:“每个人都各有所长,假如让我举荐正直,处置奸佞,我虽才疏学浅,但怎敢不尽心尽力而为?如果让我窥探别人隐私,吹毛求疵,实在不是我的志向。”当初,他由谏官外调为地方官员,众人都认为他对新法有看法,一定不会执行。可是傅尧俞对朝廷的法令一律遵照执行。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君子要根据所处的职位来行事。谏官有向朝廷进言的责任,郡守则应该按照朝廷的法令政策处理事务。”

司马光曾说:“清廉、正直、勇敢三种品德,一个人很难兼备。我却在傅尧俞身上见到了。”邵雍也说:“傅尧俞清廉而不炫耀,正直而不偏激,勇敢而又温和,实在是难能可贵啊。”

家族成员

思进祖上富家。始读书为儒。子凝….

凝(添福次子。赠尚书库部员外郎。约生于后梁贞明七年(公元921年)。子世隆)

世隆凝公子。大名内黄人,迁徙郓州,始家于郓。约生于后晋开运三年(公元946年)。子钰。

钰世隆子,字宝臣,生于971年。”子立。

钰公子。字伯礼。生于993年。其先大名内黄人,后郓须城人。1059年七月,卒于官舍,享年六十六。1069年十月,葬公于孟州济源县清廉乡美化里。夫人王氏。子尧俞、舜俞、君俞。

相关成语

释义

胸无城府: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心口如一。

出处

《宋史·傅尧俞传》:“尧俞厚重言寡,遇人不设城府,人自不忍欺。”

宋史文载

傅尧俞,字钦之,本郓州须城人,徙孟州济源。十岁能为文,及登第,犹未冠。石介每过之,尧俞未尝不在,介曰:“君少年决科,不以游戏为娱,何也?”尧俞曰:“性不喜嚣杂,非有他尔。”介叹息奇之。尝监西京税院事,留守晏殊夏竦皆谓曰:“子有清识雅度,文约而理尽,卿相才也。”

知新息县,累迁太常博士。嘉祐末,为监察物史。衮国公主下嫁李玮,为家监梁怀吉、张承照所间,与夫不相中。仁宗斥二人于外,未几,复还主家,出玮知卫州。尧俞言:“主恃爱薄其夫,陛下为逐玮而还隶臣,甚悖礼,为四方笑,后何以诲诸女乎?”

皇城逻卒吴清诬奏富民杀人,鞠治无状,有司须清辨,内侍主者不遣。尧俞言:“陛下惜清,恐不复闻外事矣。臣以为不若使付外,暴其是非而行赏罚焉,则事之上闻者皆实,乃所以广视听也。纵而不问,则谗者肆行,民无所措手足,尚欲求治,得乎?”内侍李允恭、朱晦屈法任其子,赵继宠越次管当天章阁,蔡世宁掌内藏,而以珠私示内人。尧俞以为嬖宠恩幸过失,当防之于渐,悉劾之。

时乏国用,言利者争献富国计。尧俞奏曰:“今度支岁用不足,诚不可忽,然欲救其弊,在陛下宜自俭刻,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旅,如是可矣。不然,徒欲纷更,为之无益,聚敛者用,则天下殆矣。”

仁宗春秋高,皇嗣未立,尧俞请建宗室之贤,以慰天下望。及英宗为皇子,有司阙供馈,仁宗未知。尧俞言:“陛下既以宗社之重建皇嗣,宜以家人礼,使皇子朝夕侍膳左右,以通慈孝之诚。今礼遇有阙,非所以隆亲亲、重国本也。”于是诏有司供具甚厚。

英宗即位,转殿中侍御史,迁起居舍人。皇太后与英宗同听政,英宗有疾,既平,尧俞上书皇太后,请还政。久之,闻内侍任守忠有谗间语,尧俞谏皇太后曰:“外间物论纷惑,两宫之情未通。臣谓天下之可信者,无大于以天下与人,亦无大于受天下以公,况皇帝以明睿之资,贯通古今,而受人之天下乎?如诛窜谗人,则慈孝之声并隆矣。”于是皇太后还政,逐守忠。尧俞言于英宗曰:“皇太后给事左右之人,宜颇录其勤劳,少加恩惠,上慰母后,下安反侧。且守忠已去,其余不问可也。”

迁右司谏、同知谏院。英宗眷遇尧俞,尝雪中赐对,尧俞自东庑升,英宗倾身东向以待,每奏事退,多目送之。尝问曰:“多士盈庭,孰忠孰邪?”尧俞曰:“大忠大佞,固不可移;中人之性,系上所化。”英宗纳其言。

时英宗初躬庶政,犹谦让任大臣,尧俞言:“大臣之言是,陛下偶以为然而行之可也;审其非矣,从而徇之,则人主之柄安在?愿君臣之际,是是非非,毋相面从。总览众议,无所适莫,则威柄归陛下矣。”尝因论事,英宗曰:“卿何不言蔡襄?”对曰:“若襄有罪,何不自正典刑,安用臣言?”英宗曰:“欲使台谏言,以公议出之。”对曰:“若付之公议,臣但见襄办山陵事有功,不见其罪。臣身为谏官,使臣受旨言事,臣不敢。”

陕西言,近边熟户颇逃失。诏以内侍李若愚等为陕西四路钤辖,专使招纳,岁一入奏事。尧俞言:“此安抚、经略使职也。且若愚等,陛下不信其言,则如不用;言必见从,则边帅之权,移于四人矣。”寻罢之。

大臣建言濮安懿王宜称皇考,尧俞曰:“此于人情礼文,皆大谬戾。”与侍御史吕诲同上十余疏,其言极功。主议者知汹々不可遏,遂易“考”称“亲”。尧俞又言:“‘亲’,非父母而何?亦不可也。夫恩义存亡一也,先帝既以陛下为子,当是时,设濮王尚无恙,陛下得以父名之乎?”又因水灾言:“简宗庙,则水不润下。今以濮王为皇考,于仁宗之庙,简孰甚焉。”

俄命尧俞与赵瞻使契丹,比还,吕诲、吕大防范纯仁皆以谏濮议罢,复除尧俞侍御史知杂事。尧俞拜疏必求罢去,英宗面留之。尧俞言:“诲等已逐,臣义不当止。”因再拜辞,英宗愕然,曰:“是果不可留也。”遂出知和州。通判杨洙乘间问曰:“公以直言斥居此,何为未尝言及御史时事?”尧俞曰:“前日言职也,岂得已哉?今日为郡守,当宣朝廷美意,而反呫呫追言前日之阙政,与诽谤何异?”

神宗即位,徙知庐州。熙宁三年,至京师。王安石素与之善,方行新法,谓之曰:“举朝纷纷,俟尹来久矣,将以待制、谏院处君。”尧俞曰:“新法世以为不便,诚如是,当极论之。平生未尝好欺,敢以为告。”安石愠之,但授直昭文馆、权盐铁副仗,俄出为河北转运使,改知江宁府。陛辞,言:“仁庙一室,与艺祖、太宗并为百代不迁之主。”

徙许州、河阳、徐州,再岁六移官,困于道路,知不为时所容,请提举崇福宫。先是,徐人告有谈天文休咎者,尧俞以事未白,不受辞。谈者后伏诛,尧俞坐不即捕,削官职。稍起,监黎阳县仓草场,郡掾行县,尧俞从众出迎尽礼。守为遣他吏代主出纳,尧俞不可,曰:“居其官安得旷其职。”虽寒暑,必日至庾中治事,凡十年。

哲宗立,自知明州召为秘书少监兼侍讲,擢给事中、吏部侍郎、御史中丞。奏言:“人才有能有不能,如使臣补阙拾遗以辅盛德,明善正失以平庶政,举直措枉以正大臣,臣虽不才,敢不尽力。若使窥人阴私,抉人细故,则非臣所能,亦非臣之志也。”御史张舜民以言事罢,诏尧俞更举御史,尧俞封还诏书,请留舜民。不听,即以尧俞为吏部侍郎,尧俞不可,遂以龙图阁待制知陈州。未几,复为吏部侍郎、御史中丞。

前宰相蔡确坐诗诽谤,贬新州,宰执、侍从以下,罢者七八人,御史府为之一空。尧俞曰:“确之党,其尤者固宜逐,其余可以一切置之。”且言:“以陛下盛德,而乃于此不能平?愿听之如蚊虻之过耳,无使有纤微之忤,以奸太和之气。事至,以无心应之,圣人所以养至诚而御遐福也。”

水官李伟议大河可从孙村导之还故道。尧俞言:“河事虽不可隃度,然比遣使按之,皆言非便。而伟又缪悠不肯任责,岂可以遽兴大役。”朝廷遂置伟议。进吏部尚书兼侍读。元祐四年,拜中书侍郎。六年,卒,年六十八。哲宗与太皇太后哭临之,太皇太后语辅臣曰:“傅侍郎清直一节,终始不变,金玉君子也。方倚以相,遽至是乎!”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曰献简。绍圣中,以元祐党人,夺赠谥,著名党籍。后党锢解,下诏褒赠,录其子。

尧俞厚重言寡,遇人不设城府,人自不忍欺。论事君前,略无回隐,退与人言,不复有矜异色。初,自谏官补郡,众疑法令有未安者,必有所不从,尧俞一切遵之,曰:“君子素其位而行,谏官有言责也,为郡知守法而已。”徐前守侵用公钱,尧俞至,为偿之,未足而去。后守移文尧俞使偿入之,考实非尧俞所用,卒不辩。司马光尝谓河南邵雍曰:“清、直、勇之德,人所难兼,吾于钦之见焉。”雍曰:“钦之清而不耀,直而不激,勇而能温,是为难尔。”

标签: 傅尧俞

更多文章

  • 范纯礼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范纯礼

    范纯礼(1031年—1106年),字彝叟,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时期名臣,尚书令范仲淹第三子,宰相范纯仁之弟。皇祐初年,范纯礼通过其父范仲淹的荫补入朝作官,担任秘书省正字,签书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判官,知陵台令兼永安县(今河南巩义)。历任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出知遂州(今四川遂宁)、光禄

  • 王岩叟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王岩叟

    王岩叟(1043-1093),字彦霖,大名清平人(山东省临清市)。宋朝状元,书法家,论著家,朝廷重臣。曾任监察御史、侍御史、吏部侍郎、开封府知府、左司谏、起居舍人、中书舍人、枢密院直学士签书院事等职。一生才华横溢、刚直不阿,政绩卓著,建树颇丰。其为人做事高风亮节,受到司马光、苏辙、吕公著等大臣名士的

  • 向敏中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向敏中

    向敏中(949年-1020年4月23日),字常之。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北宋初年名臣。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向敏中进士及第,历任工部郎中、给事中等职。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升任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正式拜相。受任后,向敏中谢绝宾客,门庭寂静无声,受真宗称赞。之后因购宅争妻事件被贬

  • 蔡卞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蔡卞

    蔡卞(1048年~1117年),字元度,北宋福建路兴化军仙游县唐安乡依仁(安)里赤岭紫金山(今福建省仙游县枫亭镇东宅村赤岭自然村)人。北宋大臣,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蔡卞与胞兄蔡京同科举登进士第。绍圣四年(1097年),蔡卞擢尚书左丞,官至枢密院事。宋徽宗时,加观文殿学士、检校少保。元丰五年(

  • 王继忠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王继忠

    王继忠,汴京(今河南开封)人,武骑指挥使王珫之子。仕宋为郓州刺史、殿前都虞候。统和二十一年,珫遣继忠屯定之望都,以轻骑觇我军,遇南府宰相耶律奴瓜等,获之。太后知其贤,授户部使,以康默记族女女之。中文名:王继忠籍贯:开封父:珫时代:宋王继忠的父亲王珫曾任武骑指挥使,戍守瓦桥关。王继忠自幼丧父,六岁时补

  • 曹利用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曹利用

    曹利用(?—1029年),字用之,赵州宁晋(今河北宁晋)人,北宋大臣、将领。官至宰相,澶渊之盟签订时宋朝的代表。景德元年(1004年),辽国南侵,宋真宗亲征,驻澶州(今河南濮阳),宋军射杀辽国主帅挞览,曹利用以阁门祇使、崇仪副使至辽国兵营议和,拒绝割地要求,达成和议,史称“澶渊之盟”。大中祥符七年(

  • 陈尧叟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陈尧叟

    陈尧叟(961年-1017年5月10日),字唐夫,阆州新井县(今四川省南部县大桥镇新井村)人。北宋官员,左谏议大夫陈省华长子。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考中状元,授秘书丞,外放河南东道判官、工部员外郎。淳化四年(993年),出任交州国信使,出使越南,拜知枢密院事兼群牧制置使。澶渊之战前后,主张迁都

  • 王旦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王旦

    王旦(957年-1017年10月2日),字子明。大名府莘县(今属山东省聊城市莘县)人。北宋初年名臣,兵部侍郎王祜之子。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王旦登进士第,以著作郎预编《文苑英华》,累官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澶渊之战时,权任东京留守事。景德三年(1006年)拜相,并监修《两朝国史》。他善于知人,

  • 林特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林特

    林特(公元951~公元1023),福建宁德人,宋真宗时期任三司使,长期掌管天下财赋,精敏擅吏职。逝世后追封尚书左仆射,孙女为宋神宗的妃子。本名:林特字:士奇所处时代:宋代民族族群:汉出生地:福建顺昌出生日期:951年逝世日期:1023年主要作品:《祥符会计录》30卷《东封西祀朝谒太清官庆赐总例》36

  • 孙何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孙何

    孙何(961年~1004年),字汉公,北宋汝州人,生于宋太祖建隆二年,卒于宋真宗景德元年,北宋文人。年四十四岁,十岁识音韵,十五能属文,笃学嗜古,为文必本经义。中文名:孙何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日期:961年逝世日期:1004年出生地:北宋汝州代表作品:《两晋名臣赞》、《春秋意》孙何,北宋大臣,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