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孙奭

孙奭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188 更新时间:2023/12/18 6:09:17

孙奭[shì](962—1033年),字宗古,博州博平(今山东茌平区博平镇)。北宋时期大臣、经学家、教育家。幼读经书,笃学成才,九经及第。宋太宗时,入国子监为直讲。真宗时,为诸王侍读,累官至龙图阁待制。仁宗即位,以名儒选为翰林侍讲学士,判国子监,后迁兵部侍郎、龙图阁学士、礼部尚书,晚年以太子少傅致仕。明道二年,卒于家。他以经学成名,一生坚守儒家之道。著有《经典徽言》及《五经节解》、《乐记图》、《五服制度》等,他同时也是十三经注疏中《孟子注疏》中“疏”的完成者。

基本资料

本名:孙奭

别名:孙宣公

字:宗古

所处时代:北宋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地:博州博平

出生日期:962年

逝世日期:1033年

主要作品:《经典微言》50卷

官职:太子少傅

追赠:左仆射

谥号:宣

人物生平

孙奭是博州博平(今山东茌平博平镇)人,后徙居须城(今山东东平)。

孙奭从小就和家乡的少年朋友拜同郡学者王彻为老师,学习钻研五经。他聪明好学,学业成绩特别好。老师王彻故去后,原来跟随王彻求学的数百名学生也都拜他为师,求教他解答疑难。他对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都给予详细满意的回答。由于社会的信任和支持,在他年纪长成后,便在家乡开办起私学,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他参加了朝廷举行的科举考试,以“九经”及第,获授莒县主簿。后又升为大理评事、国子监直讲。当时,宋太宗还亲自到国子监听他讲《书经》,并对孙奭的讲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嘉奖。

真宗时,升任太常礼院,国子监司农寺。后又升工部郎中、龙图阁待制。孙奭为人正直,不阿谀奉承,取悦于人。大中祥符初,有人称:在左丞天门得天书。真宗想亲自去迎天书,问宰相王旦,王旦说:“天贶符命,实盛德之应。”问孙奭,孙奭说:“臣愚所闻天何言哉,岂有书也!”帝不听,迎天书,布告天下。这年,天书又降泰山,真宗要亲受符命,去泰山封禅。左谏议大夫参加政事王钦若、枢密直学士丁谓,右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杜镐等人左右符合。

大中祥符四年,真宗轻信人言,发起“祀汾阴”活动。这时天大旱,京师附近郡县粮食昂贵,孙奭上书进谏,指出:现在国家土木工程累年不息,水旱灾害使民日不聊生。皇帝不顾社稷安危,劳民伤财,执意要远离京师,祭礼汾阴,只不过是效汉武帝、唐明皇巡幸名地,刻石颂功,扬名后世,图个虚名而已。真宗不听,孙奭以父亲年老为由请求归田,以示抗争。真宗不准,使知密州,两年后,任左谏大夫。

天禧中,朱能献乾佑天书,孙奭不顾个人安危,再次上书进谏:朱能是一个奸险小人,陛下竟崇信他的话,“屈至尊以迎拜”,上至朝廷,下至百姓,无不为此而痛心疾首。汉代有个文成将军,他先将书让牛吞进腹中。然後就说牛腹中有奇书,杀牛果然有书,大家信以为真,独天子不信,他认出书是文成将军的手迹。于是杀文成将军,以正流言。今朱能的所作所为和文成将军一模一样。后来,真宗让吏部尚书向敏中向大臣征求对时政的看法,奭以纳谏、恕直、轻徭、薄敛四事上疏。帝多采纳。施行之。

仁宗即位,召为翰林侍读学士。每讲到历史上乱政亡国之君臣时,孙奭都反复讽喻规劝。仁宗有时心不在书上,孙奭就停止讲读,恭敬地等候著,皇帝回过神儿来就表示歉意。孙奭书《无逸图》献给皇帝,皇帝放在讲读阁,牢记臣的规劝。仁宗朝,先后任兵部侍郎、龙图阁学士、工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最后,以太子太傅致仕。

明道二年(1033年),孙奭去世,享年七十二岁。仁宗闻讯后,感伤许久,为其辍朝一日,追赠左仆射,谥号“宣”。

主要成就

孙奭在世70多年,在朝廷和地方中作官达40年左右,先后经历了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三朝。但他一生所从事的主要事业是教育工作。在还没有走入仕途前,即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当他以《九经》及第,被任命为莒县主簿后,还没有上任,他就向宋太宗递上报告,要求到国子监作教师。于是他被委任为国子监直讲。宋真宗时,他又被派任皇族中各王府的教师,同时兼任国子监的工作。宋仁宗时,孙奭又被委任为宫廷教师,直到他临去世的前一年,还在宫廷里孜孜不倦地讲学。

孙奭在讲述经义时,总是把经典历史同当时治国安民的实际结合起来。谏喻各级统治者,以前代的“乱君亡国”为鉴戒,体恤人民的疾苦,以巩固宋王朝的统治。大中祥符初年(1008年),真宗将迎“天书”,孙奭直言上谏,“我只听孔子说过‘天何言哉’,岂有书也!”明确反对天有意志之说。对真宗的到处拜山祀神,他也是每每切谏。孙奭给仁宗讲课时,“每讲论至前世乱君亡国”时,总是“反覆规讽”。因为他长期担任教学工作,朝廷中央和地方政府中的不少官员都是他的学生,所以孙奭成为当时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个人著作

孙奭一生著作众多,为儒林所敬慕。他选录了《五经》蒐集中的“切于治道”的治政之言,辑成《经典徽言》50卷,另撰《崇祀录》、《乐记图》、《五经节解》、《五服制度》等。参与校定《庄子》、《尔雅》释文,考正《尚书》、《论语》、《孝经》、《尔雅》谬误及律音义,编修《真宗实录》。同时也是十三经注疏之《孟子注疏》(赵岐注、孙奭疏)中“疏”的完成者。

人物评价

宋祁:①时惟乐安孙公奭,皤颠魁垒,授道帷幄。辰告日跻,渊静扬休。出入十年,厥猷茂焉。②孙宣公奭,当世大儒,亦从曰数(朔)。

标签: 孙奭

更多文章

  • 刘敞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刘敞

    刘敞(1019年~1068年),北宋学者、史学家、经学家、散文家。字原父,一作原甫,临江新喻荻斜(今属江西省樟树市)。庆历六年与弟刘攽同科进士,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后官至集贤院学士。与梅尧臣、欧阳修交往较多。为人耿直,立朝敢言,为政有绩,出使有功。刘敞学识渊博,欧阳修说他“自六经百氏古今传记,下至天

  • 郭熙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郭熙

    郭熙(约1000~约1090年),北宋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字淳夫,河阳府温县(今属河南)人。他出身平民,早年信奉道教,游于方外,以画闻名。熙宁元年召入画院,后任翰林待诏直长。中文名:郭熙别名:字淳夫国籍:北宋(中国)民族:汉族出生日期:约1000年(庚子年)逝世日期:约1090年(庚午年)职业:画

  • 吕公弼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吕公弼

    吕公弼(1007年—1073年),字宝臣。寿州(今安徽凤台)人。北宋大臣,宋仁宗时名相吕夷简次子。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赐进士出身,同判太府寺将作监,迁直史馆。为河北转运使,权知开封府。英宗即位,加给事中。官至枢密使、西太一宫使,卒赠太尉,谥惠穆。本名:吕公弼字:宝臣所处时代:北宋民族族群:汉人

  • 韩维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韩维

    韩维(1017~1098年),字持国,真定灵寿(今河北灵寿县)人。北宋大臣,太子少傅韩亿的第五子,韩绛、韩缜的兄弟。以凭借父荫,起家将作监主簿,进入河东安抚(富弼)幕府。经欧阳修推荐,担任为检讨、知太常礼院。出任秘阁校理、泾州通判,成为颍王(赵顼)记事参军,迁迩英殿侍讲、知制诰,知通进银台司。宋神宗

  • 尹洙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尹洙

    尹洙(1001年~1047年),字师鲁,西京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北宋时期大臣、散文家。北宋天圣二年,考中进士,授正平主簿,迁河南户曹,选为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交好范仲淹,累贬经略判官。后期,迁右司谏、渭州知州、兼领泾原路经略公事,因事再贬均州酒税。庆历七年去世,谥河南先生。提倡古文运动,著

  • 傅尧俞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傅尧俞

    傅尧俞(1024~1091)北宋官员。原名胜二,字钦之,本郸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徙居孟州济源(今属河南)。未及二十岁即举进士,入仕初由县官渐至殿中侍、御史、右司谏,因反对新法被贬,一度削职为民,宋哲宗朝,官拜给事中御史中丞、吏部尚书兼侍讲等。元祐四年至六年,官拜中书侍郎。为官三十载,为仁宗、英宗

  • 范纯礼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范纯礼

    范纯礼(1031年—1106年),字彝叟,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时期名臣,尚书令范仲淹第三子,宰相范纯仁之弟。皇祐初年,范纯礼通过其父范仲淹的荫补入朝作官,担任秘书省正字,签书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判官,知陵台令兼永安县(今河南巩义)。历任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出知遂州(今四川遂宁)、光禄

  • 王岩叟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王岩叟

    王岩叟(1043-1093),字彦霖,大名清平人(山东省临清市)。宋朝状元,书法家,论著家,朝廷重臣。曾任监察御史、侍御史、吏部侍郎、开封府知府、左司谏、起居舍人、中书舍人、枢密院直学士签书院事等职。一生才华横溢、刚直不阿,政绩卓著,建树颇丰。其为人做事高风亮节,受到司马光、苏辙、吕公著等大臣名士的

  • 向敏中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向敏中

    向敏中(949年-1020年4月23日),字常之。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北宋初年名臣。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向敏中进士及第,历任工部郎中、给事中等职。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升任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正式拜相。受任后,向敏中谢绝宾客,门庭寂静无声,受真宗称赞。之后因购宅争妻事件被贬

  • 蔡卞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蔡卞

    蔡卞(1048年~1117年),字元度,北宋福建路兴化军仙游县唐安乡依仁(安)里赤岭紫金山(今福建省仙游县枫亭镇东宅村赤岭自然村)人。北宋大臣,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蔡卞与胞兄蔡京同科举登进士第。绍圣四年(1097年),蔡卞擢尚书左丞,官至枢密院事。宋徽宗时,加观文殿学士、检校少保。元丰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