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郑思肖

郑思肖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064 更新时间:2023/12/20 22:52:05

郑思肖(1241年—1318年),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人。原名之因,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亦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后客居吴下。郑思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无根的兰花,寓意南宋失去国土根基。有诗集《心史》《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

基本资料

中文名:郑思肖

别名:郑所南、菊山后人、三外野人

民族:汉族

出生地:连江(今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

出生日期:1241年

逝世日期:1318年

职业:诗人、画家

人物简介

郑思肖,南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生,元仁宗延佑五年卒,年78岁。父亲郑起(初名震),字叔起,号菊山,官南宋平江(今江苏苏州)书院山长。郑思肖年少时秉承父学,明忠孝廉义。20岁左右,为太学优等生,应博学鸿词试,授和靖书院山长。

当元军大举南下时,郑思肖到临安(今杭州)叩宫门上疏皇帝,怒斥尸位素餐者之恃权误国,要求革除弊政,重振国威,抵抗元军。因言辞激烈,上书被扣压,未予上报。

南宋灭亡后,郑思肖学习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精神,不臣服蒙元的统治,自称“孤臣”。因肖是赵(赵是宋的国姓)的构成部分,所以改名思肖,字号忆翁和所南也都包含有怀念赵宋的意思。郑思肖把居室题额为“本穴世家”,如将“本”下的“十”字移入“穴”字中间,便成“大宋世家”,以示对宋的忠诚。

郑思肖原与宋宗室、著名画家赵孟頫交往较多。后赵降元并任官。郑思肖即与之绝交。郑思肖擅画兰,宋亡后,所画兰均无土和根,因土地已沦丧于异族。无从扎根。当时一些权贵向他索要画兰,尤靳不与。庸人孺子颇契其意者,则反与之。邑宰求之不得,知其有田,因胁以赋役取。先生怒曰:“头可断,兰不可画!”他每逢岁时伏腊,望南野哭而再拜。郑思肖喜佛教,工画兰,疎花简叶,不求甚工,画成即毁之,绝不轻易随便给予他人,所以他能存世至今画的兰花极其少,现存《墨兰图卷》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墨兰图》藏于美国耶鲁大学艺术陈列馆藏。从《墨兰图》中可以看到一位深研佛教义理的老年文士的身影。郑思肖有一枚十六字印章,读为:求则不得,不求或与。老眼空阔,清风今古。在佛陀的教诲中,人世间有若干种“苦”,其中一种正是“求不得”之苦。郑思肖的十六字印章以类似“佛偈”的形式为受到这种苦难煎熬的人们做出了解脱的示范。

人物生平

连江郑氏的先世可谓源远流长,据《郑所南文集·先君菊山翁家传》记载,郑姓得于周宣王母弟受封之后,至西晋永嘉年间(307~313),分派入闽,居于连江透堡东导村,至郑思肖生活的南宋末年,为时已十余世。

第一次迁居

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郑思肖的父亲郑菊山携眷出闽,来到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定居。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郑思肖诞生于杭州西子湖畔。宋理宗宝祐二年(1254),14岁的郑思肖随父举家徙居苏州,寓居苑桥,此年,郑思肖考中秀才,遵父命开始了游学四方的人生旅程。

郑思肖在寓居苏州的岁月里,偏安一隅、日见衰弱的南宋王朝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的多事之秋。因战乱频仍,时局的艰危,家境的贫寒,使得郑思肖在苏州居无定所,屡屡搬迁。据郑思肖的《三膜堂记》载,他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曾七次迁居。迁徙期间,每居一处,长则十年,短的仅仅居住一年,就开始迁居,可见当时的时局之动荡。

宋理宗宝祐三年(1255年),也就是郑家迁居苏州的第二年,内侍董宋臣弄权纳贿,无恶不作,人称“董阎罗”。此年,在苑桥仅仅居住短短的一年,郑思肖就随父由苑桥迁居条坊巷,这是郑思肖在苏州的第一次迁徙。郑思肖在条坊巷度过了十年的青春岁月。此间,郑思肖的父亲郑菊山于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病逝,葬于苏州长州县西北三十里甑山西陇。此年,郑思肖22岁。

第二次迁居

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宋廷加封贾似道为太师,进封魏国公,世称“师臣”,此年郑思肖25岁。由于父亲的去世,郑思肖家道更加贫困,加上时局的动荡,使得年轻的郑思肖无法在一处一地过平静的生活,只好再次搬迁。郑思肖与母亲又由条坊巷迁往黄牛坊桥地方居住,这是郑思肖的第二次迁居。

第三次迁居

咸淳五年,即至元六年(1269年),宋廷以李庭之为两淮制置大使兼知扬州。这一年,郑思肖由黄牛坊桥迁居采莲巷,这是郑思肖的第三次迁居。

第四次迁居

在采莲巷居住期间,郑思肖完成了自编的《心史·咸淳集》诗文。采莲巷居住整整一年后,咸淳六年,即至元七年(1270年),郑思肖第四次进行搬迁,由采莲巷迁往仁王寺。

第五次迁居

咸淳七年,即至元八年(1271年)十一月,蒙古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是年,郑思肖由仁王寺搬迁至双板桥居住,这是郑思肖的第五次迁居。

第六次迁居

咸淳十年,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一年(1274年)七月,宋度宗病死,其子赵顕继位,是为恭帝。太皇太后谢氏垂帘听政。是年,元兵大举入侵,叛将吕文焕伯颜趋鄂州,叛将刘整同博罗欢趋淮西。于是,郑思肖又从双板桥迁往望信桥居住,这是郑思肖的第六次迁徙。是岁十二月,苏州沦陷,郑思肖作《陷虏歌》(又名《断头歌》)既鞭挞了元统治者的野蛮残暴,更骂尽了古今天下许多无耻变节之人。在望信桥寓所,郑思肖开始了《心史·大义集》的诗文创作。

宋端宗景炎元年,即至元十三年(1276年)三月,宋恭帝被元军俘虏北去。五月,益王赵罡在福州即位,改元景炎,是为端宗。九月,郑思肖的母亲病故。景炎二年,即至元十四年(1277年)郑思肖誓不降元,不承认元朝统治。因此,他的《心史》完成,但仍冠以“德祐”年号。他在自己的画像上题赞曰:“不忠可诛,不孝可斩,可悬此头于洪洪荒荒之表,以为不忠不孝之榜样。”

第七次迁居

宋端宗景炎三年,即宋帝昺祥兴元年,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十一月,张弘范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袭击文天祥,文天祥兵败被擒。是岁,郑思肖自望信桥迁居皋桥,继而又复迁望信桥,这一年,郑思肖38岁,完成了《心史·大义集》的编纂。郑思肖14岁移居苏州,78岁终老,在郑思肖64年的寓居生涯中,前24年间共有七次迁居,先是居于苑桥,后迁往条坊巷、黄牛坊桥、采莲巷、仁王寺、双板桥、望信桥、皋桥,旋即又复迁望信桥。

“飘零书剑十年吴,又见西风脱尽梧。万顷秋生杯后兴,数茎雪上镜中须。晴天空阔浮云尽,破屋荒凉俗梦无。唯有固穷心不改,左清右史足清娱。”郑思肖的这首《飘零》诗,正是郑思肖在苏州数十年动荡生活的真实写照。郑思肖一生悲苦凄凉。他22岁失父,36岁丧母,有一个妹妹,出家为尼,下落不明。郑思肖把仅有的一点家产捐给寺院,并接济穷困的四邻乡亲。78岁时“疾亟”,嘱其友唐东屿为画一牌位,曰:“大宋不忠不孝郑思肖”,语讫而卒。

人物轶事

宋遗民录

所南字忆翁,初名某,宋亡乃改名思肖,即思赵。“忆翁”与“所南”皆寓意也。坐卧不北向,扁其堂曰“本穴世界”,以本之十置下文则大宋也。又著大无工十空经一卷,空字去工而加十,宋也。寓为大宋经。自题其后曰:“臣思肖呕三年血方能书此。”画兰不画土,人询之,则曰:“地为番人夺去,汝不知耶?”题郑子书塾曰:“此世只除君父外,不曾轻受别人恩。”题画菊云:“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有妹为比邱,号普西。天目本中峰闻公名,偶会于梅应发家,本云:“所南何不说法?”曰:“两眼对两眼,无法可说?”本曰:“博学老子。”公即曰:“世法和尚。”赵子昂数往候之,不得见。疾时属其友唐东屿曰:“思肖死矣,烦公书一位牌曰:‘大宋不忠不孝郑思肖。’”语讫而绝。

贵要者求其兰,尤靳不与。庸人孺子颇契其意者,则反与之。邑宰求之不得,知其有田,因胁以赋役取。先生怒曰:“头可断,兰不可画!”

遂昌杂录

所南自宋亡,矢不与北人交接。于友朋座间,见语音异者,辄引起。人知其孤僻,亦不以为异。隐居吴下,有田数十亩,寄之城南报国寺,以田岁入寺为祠其祖祢。遇讳必大恸寺下,而先生并馆谷于寺。一室萧然,坐必南向。岁时伏腊,望南野哭而再拜。喜佛教,工画兰,疎花简叶,不求甚工。画成即毁之,不妄与人。

宋稗类钞

所南当宋社既屋,无策自奋,著心史六万余言,铁函重匮,外著“大宋铁函经”五字,内题“大宋孤臣郑思肖再拜书”十字,沈于吴门承天寺眢井。崇祯戊寅冬,寺僧达浚得之。

标签: 郑思肖

更多文章

  • 郑汝谐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郑汝谐

    郑汝谐(1126—1205),字舜举,号东谷居士,青田县城人。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乾道四年(1168)任两浙转运判官,时浙东一带连年干旱、饥荒,汝谐体察民情,救灾扶贫,颇有政绩。本名:郑汝谐字:舜举号:号东谷居士出生地:青田县城出生日期:1126年逝世日期:1205年学位:进士郑汝谐(1

  • 黄棆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黄棆

    黄棆(1126~1202年),字公择,罗源县城人。父执躬,字体仁,于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自古田县迁罗源,在城南菜园剪茅为庐而居,为罗源宅里黄氏始祖。生3子:槐、枟、棆,后相继登第、为官,时人号为“三黄”。本名:黄棆字:公择出生地:罗源县城出生日期:1126年逝世日期:1202年黄棆(1126~

  • 李仁孝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李仁孝

    夏仁宗李仁孝(1124年—1193年10月16日),西夏第五位皇帝。夏崇宗之子。母曹贤妃。大德五年(1139年)夏崇宗李乾顺去世,李仁孝即位,时年十六岁。仁宗继位之后,尊其母曹氏为“国母”,并指定罔氏为皇后。在位期间结好金朝,以稳定外部环境;重用文化程度较高的党项和汉族大臣主持国政;设立各级学校,以

  • 颜师鲁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颜师鲁

    颜师鲁(1119~1193),字几圣,龙溪(今福建漳州)人。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进士。历番禺、兴化县主簿,怀安县丞,知宁德县,添差威武军签判,迁国子监丞。孝宗淳熙六年(1179),由提举浙西常平茶盐公事除直秘阁(《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二之二三)。历监察御史(同上书选举二二之四),累迁吏部尚书兼侍

  • 陈韡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陈韡

    陈韡(1180年-1261年8月19日),字子华,号抑斋。福州侯官县(今福建福州)人。南宋后期名臣、文学家。陈韡为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进士,师从叶适。嘉定十四年(1221年),应邀任淮东制置使贾涉的幕僚,抵御金军,并献策处置山东忠义军事。绍定三年(1230年)至端平元年(1234年)间,转战

  • 陈俊卿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陈俊卿

    陈俊卿(1113年-1186年8月8日),字应求。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南宋名相、诗人。陈俊卿为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进士,初授泉州观察推官,累官殿中侍御史、权兵部侍郎。宋孝宗即位,迁中书舍人,充江、淮宣抚判官兼权建康府事,旋即改为参赞都督府军事,屡遭权幸排挤,历知泉州、知漳州等地。乾道三年(

  • 任希夷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任希夷

    任希夷(1156~?)字伯起,号斯庵。南宋中期大臣。谏议大夫任伯雨曾孙。其先眉州(今四川眉山市)人,徙居邵武(一说是光泽县)。本名:任希夷字:伯起号:斯庵所处时代:南宋民族族群:汉出生地:眉州,一说光泽县出生日期:1156年逝世日期:不详主要作品:斯庵集官职:签书枢密院事、参知政事追赠:少师谥号:宣

  • 安丙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安丙

    安丙(1148年-1221年12月4日),字子文,号晶然山叟。广安军甘溪场(今四川华蓥市永兴镇)人。南宋名臣。淳熙五年(1178年),安丙登进士第,历知大安军,有惠政。“武兴之变”时,与杨巨源、李好义等诛杀叛乱的吴曦,旋害杨巨源等以专功。获授四川宣抚使,累迁资政殿大学士、四川制置大使兼知兴元府等职。

  • 楼钥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楼钥

    楼钥(1137年—1213年),字大防,又字启伯,号攻媿主人,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南宋大臣、文学家,楼璩第三子。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及第,授温州教授,迁起居郎兼中书舍人。韩侂胄被诛后,起为翰林学士,拜吏部尚书,迁端明殿学士。嘉定初年,同知枢密院事,升参知政事,授资政殿大学士,提举万寿观

  • 萧燧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萧燧

    萧燧,(1117—1193),字照邻,临江军(治所在清江县,今江西省樟树市临江镇)人。南宋大臣。绍兴十八年(1148年),中进士,授为平江府观察推官。拒绝秦桧拉拢,调静江府任观察推官。不久,因服父丧,卸职归乡闲居。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萧燧复出为官,授董州教授后历任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国子司业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