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树声(1509年-1605年8月22日),曾名林树声,字与吉,号平泉,直隶松江华亭(今属上海市)人。明朝中后期官员、学者。陆树声出身务农家庭,自幼贫而好学。嘉靖二十年(1541年),中会试第一,被选为翰林庶吉士,授翰林编修。历任南京国子监司业、左春坊左谕德、太常寺卿等职。期间两度归家丁忧,数次称病回籍。后召为吏部右侍郎,屡辞不就。明神宗即位后,升授礼部尚书,受首辅张居正看重。因议论不合,不久后仍坚辞致仕。归家三十余年间多次得到神宗遣使存问,优礼有加。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陆树声逝世,享年九十七岁。获赠太子太保,谥号“文定”。遗著有《平泉题跋》《茶寮记》《汲古丛语》《病榻寤言》《长水日钞》《陆学士杂著》《陆文定公集》《耄余杂识》等。陆树声为人清正耿直,一生屡辞朝命,不喜为官,史称“登第六十四年,其官两都不及一纪”,深为士论所重。(概述图来源)
基本资料
本名:陆树声
别名:林树声、陆文定、陆宗伯
字:与吉
号:平泉
所处时代:明朝中后期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日期:1509年
逝世日期:1605年8月22日
主要作品:《平泉题跋》《耄余杂识》等
籍贯:直隶松江华亭(今属上海市)
官职: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太子少保
追赠:太子太保
谥号:文定
人物生平
早年入仕
陆树声是直隶松江华亭(今属上海市)人。据说是唐朝宰相陆贽的后代。因父亲在他出生后早逝,故陆树声跟随母亲住在林家角(今沈巷林家村)的外祖父家,改姓林,直至隆庆二年(1568年)才恢复陆姓(本词条为示统一,均称“陆树声”)。
陆树声家世代务农,家境贫寒。他少年时躬耕田亩,闲暇时读书,与其弟陆树德“同出为赘壻”。嘉靖十九年(1540年),在乡试中考取第五名。嘉靖二十年(1541年)二月,在会试中考取第一名,成会元,得中进士。十一月,经东阁考试后,陆树声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此后回籍丁忧,服阕后,于嘉靖二十四年(1544年)十二月被授职翰林院编修。
屡辞朝命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陆树声急请回乡,不久后遭遇外艰,在家守制。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被起用任南京国子监司业,两年后又请求辞官养病。直至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闰二月才被恢复原职。五月,升任左春坊左谕德,掌理南京翰林院事。十月,陆树声被召回京师,仍在左春坊,兼翰林院侍读,管理诰敕,但他不赴任。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十月,陆树声被启用为太常寺卿,兼管南京国子监祭酒事。他严格学规,撰写十二条教规,以激励诸生。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一月,朝廷升陆树声为吏部右侍郎,但他再次称病不上任。
隆庆元年(1567年)初,朝廷再次起用陆树声为吏部右侍郎,他于三月上疏推辞,未获允准,明穆宗还令其参与《明世宗实录》的编修,担任副总裁。但陆树声仍称病求退,最终在同年四月获准回籍调理。
隆庆二年(1568年)三月,陆树声仍被起用为吏部右侍郎。七月,他再度称病,自陈不能赴任,并请求休致,未获允准。但到了次年(1569年)四月,在其一再请求下,穆宗只得批准其回籍调治。就在这一年的十二月,穆宗再次下诏命陆树声以原职掌詹事府事,负责教习庶吉士。隆庆四年(1570年)四月,他仍然使用“称疾,不能赴官”。穆宗无奈,只得赐告。
正直如一
隆庆六年(1572年)七月,明神宗即位,朝廷遣使到陆树声家中,升授他为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他两度推辞,均未得批准。
自世宗朝起,陆树声屡次推辞朝廷的委任,朝廷内外都认为他的风节很高,其名声愈高。遇上重要的职位,必定首先举荐陆树声,唯恐他不到任。当时首辅张居正主持国政,极其重视陆树声的名望,希望得到其辅佐,于是以后生见先生的礼节拜见他。陆树声自恃前辈,严肃接待张居正,摆出一副不肯接受的姿态,张居正失望而去。一天,陆树声因公事到内阁去,看见座位稍稍偏斜,他盯了很久而不就座,张居正赶紧替他扶正座位。
作为礼部尚书,陆树声为人正直,在位时尽心尽职。他在万历元年(1573年)六月后负责宴待朝鲜使臣。一次,兵部为安抚边境少数民族,准备同意他们增加岁币的要求,陆树声上疏劝止。他还力陈当今四方灾情严重,提出“循旧章(遵循旧章)、省奏牍(察看奏书文牍)、慎赏责(慎重赏罚)、防壅蔽(防止奸人的蒙蔽)、纳谠言(采纳正直的忠告)、崇俭德(推崇节俭的美德)、揽魁柄(总揽权柄)、别忠邪(识别忠良邪恶)”二十四字的方策。这些建议得到了神宗的嘉许和采纳。
极力求退
万历元年(1573年),太监冯保对陆树声不满,屡次召他到会极门接受圣旨,并不断催促他。等他到了那里,却尽是些寻常的事。陆树声明白自己受到戏弄,于正月二十七日上奏请求致仕。张居正为挽留陆树声,特意对其弟陆树德透露:“朝廷行相平泉(陆树声自号)矣。”暗示陆树声将要入阁,希望他留任。陆树声得知后说:“我曾作为一介史官,远离朝廷二十年,难道还希求宰相之位吗?拘泥虚名有何益。”当年冬,陆树声五次上疏,执意请求致仕回乡,神宗只得在十二月初“温旨”赐他“驰驿回籍”,并强调待他病愈后仍将起用。
辞别时,陆树声在同年十二月底陈述了十件有关时政的建议,其内容大致为:(神宗自身)要注意学习,治国要任贤、从谏,严厉法纪、统一政令,端正士风,感恩民生,还提到分辨宫府、抑制外戚、远离内侍等内容。其言辞大多切中时弊,得到神宗报闻。张居正到邸舍与他告别,询问谁能接替任职。他推举万士和、林燫。当陆树声离开北京城门时,士大夫们倾城追送,他都谢绝不见。
(图册参考资料)
高寿而终
陆树声回乡后,仍在万历十一年(1583年)至万历十二年(1584年)间数次得到朝臣推举。而朝廷依然按定制供粮薪,赐给月俸,并多次遣使存问:
万历十五年(1587年)五月,因陆树声年近八旬,年高德劭,神宗特命应天府地方官员对他进行存问。
万历十六年(1588年)正月,因都察院左都御史吴时来进言,陆树声被加授为太子少保。三月及五月,神宗又两次遣使存问陆树声。七月,陆树声上疏谢恩。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三月,陆树声年已九十,神宗再遣人存问。
万历三十年(1602年)五月,神宗派仪制司员外郎刘宪宠存问陆树声。十一月,陆树声派孙子陆景元携疏赴京谢恩,神宗嘉奖他多次接受存问,特准送陆景元入国子监读书。
万历三十三年七月九日(1605年8月22日),陆树声“无疾而终”,终年九十七岁。次年(1606年)二月获赠太子太保;谥号“文定”,并赐祭葬。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四月,神宗加赠陆树声为光禄大夫。
主要影响
家训思想
陆树声在遗著《云间陆文定先生家训》中,力图将子弟培养成儒家理想中的“仁人”。陆树声特地提出了“近仁四端”,即“亲友有急难,须多方救济。儿女有差失,须当日切责。家人无大过,须诈痴轻恤。租户欲饶些,须克已宽怨”。因而其主张为人须首先要践行孝悌忠信等原则,要“一团和气”“君子济急”。要求“勿迷信命”,尤为反对一味地求神问佛,他在家训中多次强调“真孝方可烧香”“真孝真悌方可布施”。
对于子孙人生道路的规划,陆树声反复告诚“以读书为主”,并立下“读书十篇”,颇有特色。至于必读之书,家训中也有规定:“读书遵注。习举业子弟,《四书》经正注乃圣贤口气,下一之乎者也等闲字,文法自有顿挫,容后学窃取妄削?”如不能读书,亦不能斥卖家族藏书。他还主张“择业养生”,只是告诚“切勿失足街门”。在治家方面,他提出的“一年作家”“一月所为”“一日光景”等事项,也再现当时的生活场景。
茶学思想
陆树声善烹茶、尝茶,体会精深,于隆庆四年(1570年)前后著《茶寮记》一卷,提出“煎茶七类”,即人品、品泉、烹点、尝茶、茶候、茶侣、茶勋等七条,是饮茶艺术之谈。
文学风格
陆树声“通籍六十余年,居官未及一纪”,无意仕宦,且得享长寿,因此其小品文创作处处自然流露出一种闲适的心情,如《九山散樵传》是他的内心的真诚自白,是其人格的真实写照;《苦竹记》则体现了陆树声闲适化心情中的理性因素,深受《庄子》的影响。他以“苦竹”自居,并且能一生不乐仕进,享受隐士化的生活。
具体来说,陆树声闲适化心情的生活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世俗化生活。力求化俗为雅,达到精神提升和满足。
晚年的陆树声曾对自己生活中的六根手杖发生了兴趣,撰写了《燕居六从事小引》。在文中,他对手杖进行了拟人化的描写,将其视为自己燕居时的六位从事。陆树声还喜欢饮茶,乐与禅客相对,并为此作《茶寮记叙》。在陆树声的世俗生活中,游玩名胜、山水、田园是经常发生的事情,每次游历,总能给他精神上有所启迪和开导,比如他在小品《嘉树林小序》中描写了自己“品赏”嘉树林的二桧后,深深领悟到“胜地、名流,若相待以合者”的现象。
二、精神化生活。沉浸于精神享受和愉悦之中,体现多方面的超越情怀。
在小品《砚室记》中,陆树声指出,自己嗜砚并不是冲着所谓佳品来的。他珍爱砚台,是因为它是自己的精神寄托。正因如此,他认为自己的十方砚室不是金钱所能计买的“余家青毡”故物。这是一种超脱感情的流露。在《题藏画》中,陆树声表现了对珍藏自己身边多年的绘画一往情深的感情。在《题东坡笠屐图》中,他借绘画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怀抱。
历史评价
张惟贤等:“树声性恬默,而严重有骨气,登第六十四年,其官两都不及一纪。先后二三权相,力皆奔走海内,而宠辱之柄卒不得加。乡衮当国,所网罗推挽,遍天下知名士,而独不得引。以自近居,恒言士大夫于世法中,惟廉取薄享可。迓续寿命之原,其所自得者深矣。”
何乔远:
登第六十年,立朝不盈数载。每迁一官,辄以病罢。嘉靖数十年间,海内清望,树声为第一。
树声居尝闭门,宴坐焚香,啜茗启处,服御笑饮,在所休休然。其和光缀接里之执经问道,与士大夫东西行礼,于其庐者,不择贤愚少长,皆意满去。王锡爵称其道不苦空而禅,不标炽而儒,不垢俗而隐。
张岱:“三君子(陆树声、瞿景淳、陶大临)者,皆宽然长者,而清操亮节,人不能犯。人虽嫉之,而卒无有以加之者,辟犹泰山之高四十里,逶迤盤礴,绝不示人以断崖绝壑,而其高也已菚薛无际矣。三君子自处诚善,而惜皆潦倒踤阹,不尽其用,是岂世道之幸哉!”
查继佐:“难进易退,平泉有焉,其深于《易》也夫!”
张廷玉等:
树声端介恬雅,翛然物表,难进易退。通籍六十余年,居官未及一纪。
吴山(及陆树声)等雍容馆阁,扬历台省,固所谓词苑之鸿儒,庙堂之岿望也。要其守正自立,不激不争,淳静敦雅,承平士大夫之风流,概可想见矣。
轶事典故
难进易退
陆树声品行端正、耿介,为人恬雅洒脱,一表人材,难于进用而易于退职。自中举起,他在官籍六十余年,却连一纪的官都没做满。
当陆树声守制归朝后,正逢首辅严嵩掌权,各级官职均有定价,其中翰林馆阁职位价位尤其高。严嵩之子严世蕃知树声无人接引,派人索取二百疋的松江绫子,对陆树声说:“即将用翰林职位送给陆君。”陆树声致谢说:“翰苑之职,本不敢希求,又确实没有一疋绫子。只有听凭您安排。”于是不往拜谒严世蕃。当时的次辅张治,是陆树声的座主。他替陆树声向严嵩辩解,严嵩说:“这个陆生,为何要如此偏激?”张治解释道:“这是个蠢人,不足以同他计较。”严嵩这才让他任南京司业,后来不得己授他馆职,但心中始终无法释然。张治明白严嵩的不满未消,于是暗中为陆树声准备了四双锦币、四十两白金,让一名翰林引荐他拜谒严嵩。陆树声同意前往,到严府门口,才看到张治派来的人已经拿着赠礼站立门下。此人把名刺递给陆树声,让他自己把礼物献给严嵩。事先并不知情的陆树声得知原由后,大为错愕,沉默不语,只是怀揣名刺入府,一揖之后便要告辞,始终未掏出名刺。严嵩送陆树声和那位翰林离开,到府外,看到了拿着金币的人,故意问陆树声这是谁。陆树声回答:“不知。”即刻离开。严嵩大为愤懑。在嘉靖年间,陆树声号称“海内清望”第一。
严嵩倒台后,陆树声的同乡徐阶成为首辅,随后高拱取代徐阶。在此期间,待人冷淡的陆树声反倒刻意躲避仕进,称病不出。明神宗即位后,陆树声成为礼部尚书,受首辅张居正推重,但他也始终没有依附张居正。不久后便致仕归家。
(图册参考资料)
得子失子
陆树声早年无子,直到五十九岁时才有了长子陆彦章。此后不久,陆树声致仕归家,年老时仍胃口很好,得享子孙环绕的天伦之乐。世人都认为是陆氏的积善余庆。
师生交往
树声门生盈门,兵部尚书袁可立、礼部尚书董其昌皆其得意门生,并与其子彦章同中万历十七年进士。后袁可立和董其昌的同年之谊传为千古佳话。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袁可立)戊子举于乡,己丑成进士。除苏州府理官。苏故海内大郡,机巧成俗,府吏胥徒之属善阴阳,上官百相欺骗也,即座师陆公为公虑之。”
万历五年(1577),陆树声延请董其昌馆于其家,教授他的儿子陆彦章。董其昌也因此得以从学于陆树声,尊其为恩师。”“陆彦章字伯达,是陆树声年逾五十才得的儿子,比董其昌要小十一岁,两人的关系也在师友之间。同时在陆家私塾寄读的还有睢阳人袁可立,后来董、袁、陆三人于万历十七年(1589)一起中进士,堪称是陆树声家门的荣耀。袁可立后来官至兵部尚书,陆彦章则官至南京刑部侍郎。
人际关系
亲属
弟弟:陆树德,曾以以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
儿子:陆彦章,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官至南京刑部侍郎。
孙子:陆景元,明神宗特许其入国子监读书。
门生
兵部尚书袁可立、礼部尚书董其昌
人物争议
《明史》和《明实录》说陆树声“松江华亭人”,但同为华亭人的董其昌为什么称“兰阳陆宗伯”?(华亭为今上海华亭县,兰阳为今开封兰考县,二者相距八百公里。)
董其昌《袁伯应诗集序》:“余与伯应尊公少司马同举于兰阳陆先生之门。”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呜呼哀哉!念其昌与公同举于兰阳陆宗伯之门。”
陆树声和董其昌、袁可立为师生关系,袁可立为河南睢州人(睢阳卫籍)(今属睢县,距离兰考50公里,但距离上海800公里)。
作为学生辈的董其昌都已经公开进行了记载,应该也不是什么秘密事了,陆也应该有相关的记载。可惜陆的所有传记资料即使有涉及他祖籍的,也没有“兰阳”一说,而且兰阳(今兰考)方面的所有史志资料也没有见到涉及。
中国美术学院颜晓军论文《宇宙在乎手--董其昌画禅室里的艺术鉴赏活动—与袁氏父子的交往》也涉及到了这个问题:“袁氏既然家乡在北方的睢阳,为何却在江南的松江陆氏私塾读书,颇令人费解。……根据《神道碑》知袁可立生母安氏为其父袁淮继室,元配则是陆氏。陆氏生平不详,现仅见于此。从袁可立寄读于松江陆氏家塾来看,或许他们正有某种联系。”
上述论文也已经隐隐涉及到了与睢阳袁可立相邻的“兰阳”话题。按董其昌《袁伯应诗集叙》“余与伯应尊公少司马同举于兰阳陆先生之门”,“兰阳”如指当今兰考县,明代属开封府,与归德府的睢州相邻,袁可立前母陆氏与“兰阳陆先生”或有联系。
于慎行《谷城山馆文集》卷二十二《明故资政大夫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赠太子太保谥文定平泉先生陆公墓志铭》:“学者称平泉先生,松江华亭人也。自三国吴大姓,世有闻人,而系不可详。高、曾以下乃皆以隐德称。祖赠尚书,梅庄公兰配赠夫人,林氏考赠尚书,志梅公鹄配赠夫人,沈氏皆以公贵。而志梅公鞠于母家,尝蒙其姓林,公仕而复陆也。”
孙矿《资政大夫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赠太子太保谥文定陆公道神碑》:“公号平泉,讳树声,字与吉,华亭人。曾祖庭训,祖蔺,父鹄,皆不仕,而父封。公少鞠于母家,蒙林姓。公童时犹在田间,每息耕则取书读之。巳而,□成大邑令方简肃所重,嘉靖庚子举应天春秋魁,明年辛丑试礼部第一,犹林姓也。……隆庆戊辰,起原官。明年,奏复陆姓。”
邹元标愿学集巻六《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平泉谥文定陆公传》:“公名树声,字与吉,别号平泉,松江华亭人也。曾祖庭训,祖兰,父鹄,号志梅,俱以公贵,赠尚书。陆故三吴著姓,以父志梅公鞠外母林,遂冒林姓。公洎兄弟中丞鼎贵,始复陆。”
习惯上古人为人作传记或碑铭时,不管名门望族还是乡野庶民,盖棺论定,总是不忘记追述一下其祖籍渊源。例如记载“兰阳陆宗伯”的《节寰袁公行状》:“公讳可立,字礼卿,别号节寰。上世凤阳人也,始祖荣,洪武二年以战功授睢阳百户,因家焉。”又如钱谦益《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兵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公讳承宗,字稚绳,其先河南之汤阴人。永乐中,有讳遇者,徙居高阳城北二里之西庄,子孙因家焉。”都明确记有文主祖居迁徙地。
而上述三篇关于陆树声的志铭和传记材料虽然上叙陆树声高、曾祖,但都没有明确述及其祖先籍贯。同时上述三篇传记资料既没有排除其祖籍是松江华亭,更没有肯定说是河南兰阳或者其他地方迁徙而来,并且邹元标在陆的传记里还煞有介事似地说“陆为”三吴著姓”,又没有明说这个”三吴著姓”的彼陆和陆树声祖籍的此陆有没有直接关系。而董其昌在陆去世三十年后却在与袁可立父子的文章里明确记载说是“兰阳陆宗伯”,或者说不但这是确凿的事实,而且还因为袁可立父子与兰阳为相邻乡帮,更因为袁可立与陆树声的师缘关系是否也缘于此,所以和袁氏父子谈及座师陆公就直接说“兰阳陆宗伯”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既然董其昌都能反复提到“兰阳陆宗伯”,而撰写行状和传记的于慎行等人怎么就不能述及陆树声的祖籍呢?不知是故意还是其间有什么隐情。董与陆同乡且关系极密切,绝非随意附会之言。且董其昌的闺蜜好友袁可立二人都是陆树声的得意门生,完全有机会了解更多的内情,这个记载不可等闲视之。
邹元标为陆写的传记文说“陆为三吴著姓”,这话不错,但恰恰有可能这是一句画蛇添足的多余话。陆树声祖上若真是举世公认的华亭大族的话,其他人为陆写传记时同样应该大加宣扬。后来陆树声发达后,父祖皆受封赏,自然会使人觉得现居华亭的陆树声家族很有声望,所以隐晦地用了“陆为三吴著姓”一句。
甚至可以推断,陆树声自己对于祖籍是不宣扬的,或者是出于隐情,当其他人把他与吴郡陆氏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也未必反对,加上到他60岁时才由于父亲入赘林家改回陆姓的举动,都表明对于祖籍问题,陆树声是有所保留和隐情的。
或者说当时陆从林姓公开回归陆姓在外人看来只能是华亭陆姓而不会是大家都不知道的“兰阳”陆姓,而董其昌在写记有“兰阳陆宗伯”给袁可立父子的文章时陆已经去世三十年,且陆树声子陆彦章也早就不在人世了,董其昌再也不需要对陆树声祖籍问题进行回避,就有了“兰阳陆宗伯”的记载,而这时候恰恰那些没有明确记载陆树声祖籍的传记资料都已经盖棺论定,而后来的清修《明史》之类的文章依靠的也都是比董其昌的记载早三十年以前的传记材料,而董撰袁可立的《节寰袁公行状》在清代又被“文字狱”禁毁鲜有流传,而董与除袁可立父子以外的人即便谈及陆树声也未必谈及这个相互都说不明白的“兰阳陆宗伯”籍贯问题,这就造成了董其昌记载“兰阳陆宗伯”而陆传却记载“松江华亭人”的不同结果。
史料索引
《名山藏》卷81《隆庆臣二》
《罪惟录》卷15下《清介诸臣列传下》
《明史》卷216《陆树声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