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恂(1807~1892),初名椿,科举后改名醇,同治帝即位后避帝讳,改名恂,字忱甫,号酝卿,江苏扬州邵伯镇人,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进士,官至户部尚书、兵部尚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权大臣。
基本资料
本名:董恂
别名:董椿、董醇
字:忱甫
号:酝卿
所处时代:清朝
出生地:江苏扬州邵伯镇
出生日期:1807年
逝世日期:1892年
主要成就:具体介绍近代西洋文学第一人
生平经历
道光二十年(1840),考中进士,选户部主事。
道光二十六年(1846),随祁寯藻、文庆前往天津查办长芦事件,作《问津记》。
咸丰帝即位,由祁寯藻保举,授奉政大夫,历任福建司主事、湖南司主事。
咸丰六年(1856),由大学士文庆奏留郎中上行走。历任直隶清河道、顺天府尹、户部右侍郎。
同治元年(1862),署三口通商大臣,总理署治事,置其堂曰“绿肥红瘦之轩”。
同治四年(1865),充殿试读卷大臣,录取崇绮为状元,是清代第一个旗人状元。授都察院左都御史。
同治五年(1866),授兵部尚书。
同治七年(1868),兼署户部尚书。
同治八年(1869),调补户部尚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权大臣,遵命便宜行事,办理互换条约等事宜。
光绪六年(1880),以年老,上谕“毋庸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
光绪八年(1882),被张佩纶所弹劾,以年老体衰开缺,居家读书。
光绪十八年(1892),卒。
轶事典故
董恂自幼丧父,幼时家贫,仅靠慈母浆纫度日,偶得施舍,竟被人嘲为乞丐,称其为“董花子”。然而,穷不失志。董恂之母深明大义,她在灯前月下所讲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故事,打动了幼年董恂,为其立志向学打下了重要基础。大雪纷飞的清晨,董恂伫立在寒风凛冽的私塾屋檐下学习“子曰诗云”;月色暗淡的深夜,董恂用清水在青砖上反复练字。为了读书,他不顾势利冷眼,几乎借遍邵伯所有的私人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