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谭廷襄

谭廷襄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478 更新时间:2024/1/1 12:28:19

谭廷襄(?—1870年),字竹崖,山阴华舍(今浙江绍兴县)人。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进士,随后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刑部主事、郎中、保定知府、陕西巡抚、直隶总督等职。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谭廷襄参与了中外交涉及天津一带的防务。在直隶总督任上,谭廷襄因在大沽口及天津地区防守不利,贻误战机,于咸丰七年(1857年)被发往军台效力赎罪,并于两年后被释回。随后相继担任陕西巡抚、山东巡抚、刑部侍郎、工部侍郎、户部侍郎、吏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务。同治九年(1870年),谭廷襄病卒,追赠太子少保衔,谥号端恪。

基本资料

本名:谭廷襄

字:竹崖

所处时代:清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山阴华舍(今浙江绍兴县)

逝世日期:1870年

谥号:端恪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谭廷襄于道光十三年(1833年)中进士,随后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两年后,担任刑部主事,随后升任郎中。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谭廷襄出任直隶永平知府一职,同年十月,调任保定知府。

咸丰六年(1856年)正月,谭廷襄与仓场侍郎阿彦达到天津验收成米。八月,出任陕西巡抚。

外放陕西

咸丰七年(1857年)正月,湖北太平军起义,陕西也受到袭扰。谭廷襄派武将会同湖北官兵予以镇压,并攻克竹山县的起义军。当时,北京地区的米由各地采买并负责运往京畿。谭廷襄上朝廷建议:“从陕西至北京,道路通行困难,况且陕西本地产米数量并不多。请求将购米所用的银两上交,由朝廷统一购买。”他的提议得到允许。随后不久,谭廷襄出任直隶总督。

发配伊犁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谭廷襄参与了中外交涉及天津一带的防务。

咸丰八年(1858年)四月,英军攻占大沽口炮台。大沽口外积沙甚多,大型军舰不能直接驶入。敌军进攻时,守军只能以小舟应战。时任钦差大臣僧格林沁弹劾谭廷襄在大沽口及天津防守中督率无方,进而贻误军机,造成大沽口阵地失守。当年六月,谭廷襄被免职,一个月后,他被发往伊犁军台效力赎罪。

再度起用

咸丰九年(1859年),谭廷襄被从伊犁军台释回,并以三品顶戴署理陕西巡抚。

咸丰十年(1860年),谭廷襄奉旨密查天主教在国内的发展情况,并咸丰帝密奏其访查的结果。此后,谭廷襄又奏请朝廷通过开放捐官的方式筹集军饷,以弥补经费不足。该方案得到批准。

当时,第二次鸦片战争尚未结束,朝廷中大臣有人建议皇帝西巡。咸丰帝谕令谭廷襄与总督乐斌共同商议此事,谭廷襄上奏,疏陈“三便三难”,最终使得皇帝西巡的提议被搁置。

镇压起义

咸丰十一年(1861年),谭廷襄担任山东巡抚。在他任内,曹州、东昌等地的起义军纷纷起义。起义首领宋景诗率领的捻军抢渡运河,进逼省城,谭廷襄派兵围剿,获胜。谭廷襄随后请旨朝廷兴办团练,对重要省道加以严守,以防进攻。该提议得到批准。

同治元年(1862年),谭廷襄任河东河道总督一职。同治二年(1863年),谭廷襄镇压捻军,并生擒起义首领杨蓬山、张全堂。

人物晚年

同治三年(1864年),谭廷襄任刑部右侍郎,随后担任工部侍郎、户部侍郎。

同治六年(1867年),湖北巡抚曾国荃上奏折弹劾总督官贪污,朝廷命尚书绵森及谭廷襄共同前往查办。谭廷襄据实回奏,总督官文受到严肃处理。此后,谭廷襄还先后担任吏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务。

同治九年(1870年),谭廷襄去世,追赠太子少保,谥号端恪。

人物成就

谭廷襄为官期间,正赶上第二次鸦片战争。在谭廷襄担任直隶总督后,谭廷襄会晤时任俄国外交官普提雅廷,对于中俄边界问题,坚决坚持《尼布楚条约》的原则立场,在疆界问题上绝不含糊。虽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期,谭廷襄因固守与侵略者妥协的态度而致使大沽口失陷,但他在疆域问题上的强硬态度还是值得肯定的。

谭廷襄担任山东巡抚期间,多次参与镇压各地起义军起义,并向朝廷建议,加强对辖区内重要道路的保卫,以维持统治秩序稳定。

史籍记载

《清史稿·谭廷襄传》

《清史列传·谭廷襄》

家族成员

岳父:杜受田,咸丰皇帝之师,官至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人物评价

历史评价

同治帝评价:“刑部尚书谭廷襄为人稳重、老练,为朝廷效力多年,均能做到恪尽职守。“

《清史稿》评价:“谭廷襄攵历中外,治防井井,尤为可称。”

后世评价

谭廷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和派。在1858年第一次大沽口战役中,时任直隶总督谭廷襄在守军兵力一万人的情况下守着咸丰帝“不先开炮”的旨意,对敌人的种种挑衅试探未加以制止,而不敢采取积极的的应战对策。在战役正式打响后,谭廷襄不在阵地指挥,却乘轿逃跑,致使士气大挫。随后,各炮台先后失陷。一个月后,清政府与俄美英法先后签订《天津条约》。时任直隶总督谭廷襄作为前线指挥官,受妥协思想影响太深,不仅抵抗不认真,而且在激战时先逃跑。谭廷襄对于大沽口失陷和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的签订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谭廷襄在为捍卫国家主权做出过贡献。在他担任直隶总督期间,拒绝时任俄国外交官普提雅廷提出的重新会勘两国边界的诉求。并对普提雅廷提出的“黑龙江左岸有满洲人居住,希望迁移到右岸,所需十万银两的费用,俄方愿意资助”一事断然否决,始终坚持认为,边界问题应按照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双方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中约定解决。

后世纪念

谭氏宗祠原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祠堂坐北朝南,五开间。后于2011年拆迁时全部拆除。

标签: 谭廷襄

更多文章

  • 沈桂芬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沈桂芬

    沈桂芬(1818年-1881年1月29日),字经笙,又字小山,顺天宛平(今北京市宛平县)人,祖籍江苏吴江(今属苏州)。中国清朝后期政治人物,晚清洋务运动在中央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沈桂芬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编修。此后至咸丰七年(1857年),累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同

  • 毛昶熙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毛昶熙

    毛昶熙(1817-1882),字旭初。道光进士。咸丰十年(1860)以左副都御史衔,在籍办团练围攻捻军。次年任内阁学士。同治元年(1862)随僧格林沁在鲁、豫、鄂、皖等地镇压捻军,授礼部侍郎。毛昶熙先后调吏部、户部,授左都御史。八年兼署工部尚书,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上行走。十一年改任吏部尚书。十三年兼

  • 成林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成林

    成林,字竹坪,满洲镶白旗人,咸丰五年(1855)举人,咸丰十年(1860)由恭亲王奕訢调办抚局,随后留为总理衙门总办章京,同治八年(1869)擢升总理衙门大臣。本名:成林字:竹坪所处时代:清朝民族族群:满族旗籍:满洲镶白旗官职:署理三口通商大臣、工部侍郎、吏部侍郎、广西巡抚、刑部右侍郎、总理衙门大臣

  • 夏家镐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夏家镐

    夏家镐,字伯音,江苏江宁人,大臣。夏家镛异母兄。本名:夏家镐字:伯音所处时代:清朝籍贯:江苏江宁夏家镐,字伯音,江苏江宁人,大臣。夏家镛异母兄。清道光己酉科举人,咸丰三年(1853)癸丑科进士,曾任户部湖广司主事、福建司员外郎、陕西司郎中。咸丰十一年(1861)由户部候补主事充补总理衙门章京,后任京

  • 景廉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景廉

    景廉(1824~1885年)颜札氏,字秋坪,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大臣。咸丰二年进士,由编修五迁至内阁学士。典福建乡试,擢工部侍郎,赐奠朝鲜。八年,授伊犁参赞大臣。同治十三年,授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光绪二年,命入军机,兼总理各国大臣。授工部尚书,调户部,补内阁学士,再迁兵部尚书。十一年,卒於官。子治

  • 周家楣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周家楣

    周家楣,一作筱堂,江苏宜兴宜城镇西门人,咸丰九年(1859)进士,入翰林,同治间任礼部郎中,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外交部)章京,记名御史。光绪二年(1876)任四川乡试正考官,十二月任大理寺少卿(宜兴人口口相传的“周天官”就是他)。光绪四年(1878)任顺天府尹(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市长),兼总理各国

  • 吴廷芬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吴廷芬

    吴廷芬,字蕙吟,出生地是安徽休宁,出生于1833年中文名:吴廷芬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833年出生地:安徽休宁吴廷芬,字蕙吟,出生地是安徽休宁,出生于1833年吴廷芬(1833-?)字蕙吟,安徽休宁人,同治2年进士。光绪元年任户部广西司郎中,不久升内阁侍读学士。光绪7年任宗人府丞,稽查觉罗学(皇族子

  • 周德润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周德润

    周德润(1832~1892),晚清中法战争的主战官员。字生霖。广西临桂人。清同治元年(1862)进士,选庶吉士。中文名:周德润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832年逝世日期:1892年历任国史馆总篡、实录馆篡修、国子监司业、翰林院侍讲学土、詹事府少詹事、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等职。中法战争前,上疏言越

  • 许庚身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许庚身

    许庚身(1825年~1893年),字星叔,号吉珊,清代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咸丰二年(1852年)举人,考取内阁中书。先后曾参与撰修朝廷的《宣宗成皇帝本纪》、皇室宗谱及《臣工列传》等书。咸丰九年(1859年),政府对修书叙功时,他被允许以侍读待用。许庚身曾代替同僚在皇宫值班,连续票签了二百多道文件。

  • 张荫桓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张荫桓

    张荫桓(1837年-1900年7月31日),字皓峦,号樵野,又号红棉居士,晚号芋盫,广东广州府南海县(今广东省佛山市城区)人,清朝末年政治家、外交家。张荫桓少应童子试不遇。同治三年(1864年),捐得山东知县之职,在巡抚阎敬铭、丁宝桢幕中供职,因才干受到器重,至同治七年(1868)被保荐为道员,赴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