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张荫桓

张荫桓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500 更新时间:2023/12/5 2:42:37

张荫桓(1837年-1900年7月31日),字皓峦,号樵野,又号红棉居士,晚号芋盫,广东广州府南海县(今广东省佛山市城区)人,清朝末年政治家、外交家。张荫桓少应童子试不遇。同治三年(1864年),捐得山东知县之职,在巡抚阎敬铭、丁宝桢幕中供职,因才干受到器重,至同治七年(1868)被保荐为道员,赴湖北总督李瀚章幕中办营务七年。后调回山东,荐为登、莱、青道员,历官山东盐运使、芜湖关道员、安徽按察使。在登莱青道任内拒英国请辟烟台之议,芜湖关道任内整顿关务。光绪十一年(1885年),派为总理衙门大臣,后左迁直隶大名道员。旋调回京,派充出使美日秘三国大臣。在海外遇事持国体,保护侨民。光绪十六年(1890年),复充总理衙门大臣,之后更升户部右侍郎、左侍郎。光绪二十年(1894年),以全权大臣与邵友濂出使日本议和。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出使英国,翌年主办铁路总矿务局。戊戌变法期间,与康有为来往甚密,支持改革。变法失败后,被革职充军新疆。义和团运动期间,被慈禧太后下令在戍所处死,享年六十四岁。次年得到昭雪,开复原官。著有《三洲日记》等。今人整理有《张荫桓集》《张荫桓日记》等。张荫桓作为捐班出身的地方洋务派官员,后跻身卿贰、折冲樽俎,成为清季才具非凡、肩负重职的朝廷大员,是甲午战争时期清政府外交决策重要的参预者和执行者,以及戊戌变法幕后重要的推手。西方人认为张荫桓是最知外事的清廷官员之一。(概述图来源)

基本资料

本名:张荫桓

别名:张樵野

字:皓峦

号:樵野、红棉居士、芋盫

所处时代:清朝后期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广东广州府南海县

出生日期:1837年

逝世日期:1900年

主要作品:《三洲日记》《英轺日记》《铁画楼诗文稿》《荷戈集》等

主要成就:戊戌变法幕后重要的推手

甲午战争时期清政府外交决策重要的参预者和执行者

出使美日秘,保护侨民

官职:总理衙门大臣、户部左侍郎

人物生平

张荫桓年轻时就很有才干,富有冒险精神。第一次参加县试没考中秀才,便不再应试,而是埋头外语,研究洋务,另寻作官途径。二十一岁时捐钱买了知县官衔,入山东巡抚幕府掌管文秘,以识力过人、才大心细、究心世务、治事精密晋升为道员,升任安徽按察使。

光绪十年(1884年),张荫桓被慈禧太后赏识,授三品卿衔,命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跻身京堂并居要职。次年被任命为特派出使美国、秘鲁、西班牙三国大臣,侨居华盛顿三年之久,办理华工被害案获得赔偿,对西方社会进行全面考察。回国后进呈反映出使记录的《三洲日记》,任命为总理衙门大臣,兼户部侍郎,赏加尚书衔,从此一身兼负外交、财政两大重任,成为清廷重要大臣之一。按照清制,像张荫桓这样不是科班出身,又没像左宗棠那样建立特殊功勋而居高位者非常少见,这主要是靠他的才干。他多才多艺,诗文自成一家,极为当时名流称赞,擅长作画,人称有冠世之才。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当清军在陆海接连失利后,清廷被迫求和。12月22日,张荫桓奉旨与邵友濂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次年初到达日本广岛(今下关)。2月1日,在广岛县厅与日本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和外务大臣陆奥宗光举行第一次会晤。日方代表置中国代表“受有议定条款,签名盖印的全权”于不顾,硬说“全权不足”,拒绝开议。翌日,以书面照会日本代表,指出中国代表有讲和缔结会商条款署名画押之全权。下午4时,双方代表举行第二次会晤。日方违反国际外交准则,攻击中国,无理刁难代表,并扣留清政府发来的电报。5日,日方政府借口广岛为军事重地,将中国代表逐往长崎。7日清政府照会日本表示愿意修改全权证书,乞求准许代表留日谈判,但日方破坏谈判之意已决,无可挽回。12日与邵友濂一起由长崎回国。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张荫桓奉命与日本驻华公使林董在北京谈判,“力争优待利益、征收税则二事”。7月21日签订《中日通商行船条约》。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张荫桓代表中国赴伦敦参加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位六十年庆典,之后又去了法国、德国、俄国、美国考察。他得以将比他小二十岁的广东同乡康有为介绍给翁同龢,荐举给光绪帝。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变法议起,荫桓与康有为“往还甚密”。京师设矿务铁路总局,被命主其事。

张荫桓多次出使外洋,了解欧美富强之理,每次归来都为光绪帝讲述,光绪帝感到受益良多,经常召见。变法前夕更是如此,仅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三月,就连续七次召见。朝中守旧派大臣弹劾他蛊惑圣上,要求将他严谴禁锢。但这并未动摇光绪帝变法的决心和对张荫桓的信任。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颁布诏令,宣布变法,起用维新派人士。时人称:“是时,德宗亲信之臣以张荫桓为第一。”

作为光绪帝极为亲信的大臣,在百日维新期间,张荫桓做了四件大事:一是为光绪帝与康梁维新派上下联系:二是主持铁路矿务总局;三是条陈新政建议;四是引领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会见光绪帝。为此慈禧深恨之。

八月六日,慈禧发动政变,宣布训政,捉拿与光绪帝关系亲近的张荫桓,准备将其治以重罪。由于日本(伊藤博文、大隈重信都支持驻华使馆参赞林权助援救张荫桓的活动)、英国等方面的干预,张荫桓仅被罢官看管,但也使清廷更加确认所谓张荫桓“与各国勾结,为日最久”之事。在谭嗣同等六君子被害的次日(八月十四日),慈禧以“张荫桓居心巧诈,行踪诡秘,趋炎附势,反复无常”等空洞无实的罪名,下令将他“发往新疆,交该巡抚严加管束”。他在第二天即被押解上路。遣戍新疆前,张荫桓曾说:“但得终老边庭,于愿足矣。”

在义和团运动兴起、八国联军侵华的前夕,新疆巡抚陶模请求赦免被逐大臣(即张荫桓),招致仇视外国的刚毅、载漪等人的不满。此时,慈禧向列强宣战又求和,把怨恨倾泄到对开战有异议的大臣身上,想到曾长期与列强打交道的张荫桓,下令在戍所将其处死,时为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六日(1900年7月31日),他得年六十四岁。张荫桓是参与变法的朝廷大员中的惟一殉难者。他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正如为他撰写碑铭的张祖廉所书:“丁时灾晦,横罹冤酷,则天之所以生,是才者又何也?”

张荫桓死后,灵柩暂厝于红山下,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春,由其子垲征将灵柩运回佛山安葬。在美英驻华公使照会下,李鸿章请求为张荫桓平反,慈禧只得同意为他昭雪,恢复官职。

主要影响

张荫桓是一位明干勤能、勇于任事、举重若轻、才大心细的外交家。在重大外交事件面前,“他人呶呶聚讼或畏避不敢前,公挺身任之,片言解纷,皆中机要”。张荫桓认真履行外交任务,凭借自己的外交才能,在处理各种外交事务的过程中才得心应手,取得重要的外交成绩,维护了国家的主权。早在为地方官时期,张荫桓的外交才能就得到了崭露,并成为总理衙门的一员,得到了短暂的外交历练。他在担任驻外公使期间,对于美国的排华法案进行艰难交涉,最大限度地为华工争得了权益。他严正交涉在美华工各案,并成功地索赔,合理地分配赔款,处理问题有理、有力、有节。他非常关注侨民的民生问题,为华人的教育、医疗积极筹款,费尽心血,解决了华人的后顾之忧,为华侨所称颂。为了进一步保障华人的利益,他对完善领事制度建设积极交涉、献言献策。在办理各种交涉的同时,他积极参加各种外交界的各种交谊活动,并在使馆多次举办宴会活动,对于扩大中国的影响及为以后外交活动的顺利打开局面,具有一定的远见卓识。他认真撰写出使日记,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记录下对西方文明的深刻认识,这部珍贵的日记成为日后国人了解并学习西方的重要资料。在总理衙门任职期间,他参与了各项重大外交活动,尤其在谈判方面,特别是《中日通商行船条约》的谈判,为国家最大限度地争得了权益。虽然他并不是总理衙门职衔最高的一位,但他是一位实干家,成为对外谈判的要角。

历史评价

翁同龢对张荫桓的外交才能非常倚重,曾在日记中赞叹“此人才调究胜于吾”,并多次赞叹其外交能力,如“深服雄略不次”“一字之师,剖晰微至”,“以此更服公之明决”,“甚服见事之透”等。

赵尔巽等:

荫桓精敏,号知外务。

光绪朝部院大臣多负物望,其兼直总署者,时方重交涉,权比枢廷。树铭、允升通经明律,家楣、德润议约论战,燏棻熟时务,荫桓谙外交,皆各有建白,一时理乱,实隐系之。

沈宗畸:“吾乡张樵野侍郎荫桓,起家簿尉,粗识字。中岁始力学,与南海谢偶樵(朝徵),以文字相切磋。……侍郎诗文,皆卓然成家,余力作画,亦超逸绝尘,真奇才也。生平作事,不拘绳尺,以外官致身卿贰,朝中诸大老尤疾之。……侍郎诗笔清苍深郁,接武眉山、少陵,七古浩气磅礴。”

吴永:“其精过敏赡,殊出意表。在总署多年,尤练达外势。翁常熟当国时,倚之直如左右手,凡事必谘而后行。每日手函往复,动至三、五次。翁名辈远在张上,而函中乃署称‘吾兄’‘我兄’,有时竟称‘吾师’,其推崇倾倒,殆已臻于极地。”

祁景颐:“李文正(李鸿藻)亦旧辅再出,眷注甚隆,在总署亦惟张氏之言是从。”

叶恭绰:“南海张樵野(荫桓),于清光绪间以外省末吏荐至公卿,以才显于世,枢府倚为左右手。其时翁同龢与孙毓汶意见不同,有若牛李。樵野游其间,皆能水乳。卒以荐康有为成戊戌大狱。那拉氏追恨杀之戍所。其时风气锢蔽,以其不由科目进,聚皆轻之。李若农(文田)乃其亲家,且时极嘲诋。至非罪被害,哀之者稀,不获与‘三忠’(袁昶、许景澄、徐用仪)同其称道,亦可伤矣。乃其文艺超凡,迥非当时科第中人所及,亦复知者无几。……余十年来所见张与翁、孙手札有数十册,盖几于每日数通,昔人所谓每事必咨,不过如是。而樵野遇事犀烛剑剖,判断如流,诚超过其时流辈倍蓰,不止其荐康南海一事。在当日为历史行动,而卒以此杀身,且罕知者。专制之朝,了无正义公道可言。此其一徵。”

钱基博:“即如戊戌得罪之张荫桓,为人机敏刚决,文章尤华赡,故一时未易才。然综生平所行事,实亦瑕瑜不掩,匪必如世称纯臣之尤也。”

汪辟疆:“惟(出使日本)三使中,以张樵野侍郎荫桓,为一时异才。其起既以小吏,其升擢亦出人意外,其末路尤可悲悯。盖以其才具非凡,而气足凌人,睥睨一切。致祸之由,固有自矣。”

林斌赞张荫桓“实为晚清一代奇才。”

王树槐称张荫桓“为人权变多谋,颇有才具”。

李吉奎:“要之,张荫桓作为在晚清政局中有突出表现的人物,评价是很矛盾的,誉之者称之为‘奇才’、‘冠世之才’、‘绝域使才’;是时光绪亲信之臣,‘以张荫桓为第一’,‘是百日维新的主要人物’。贬之者则称其‘朋谋纳贿’,‘误国无状’,‘役志于声色货利’,是变法的‘罪魁’,是总理衙门里的汉奸‘’,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评价完全极端化,可见张荫桓是一位深具争议的人物。”

唐振常认为张荫桓是中国第一代外交家成员之一,是有眼光、有成就的外交家,“在总理衙门办事多年,是一位能员,出使美、日、秘亦有成”。

岳谦厚认为“有识之士在外交局面极为恶化的情势下,莫不幡然体认使事与中外外交交涉之重要,以及外交官,特别是使节选拔任用等应审慎从优”,其中张荫桓就是清季“外交界俊彦人物”之一,认为他是不可多得之才,是当时有成就的外交官。

王莲英:“张荫桓是一位明干勤能、勇于任事、举重若轻、才大心细的外交家。”

轶事典故

明干勤能

张荫桓明干勤能、勇于任事。据曾追随张荫桓的吴永讲述,当时同为总理衙门大臣的张荫桓与翁同龢关于外交方面的信函往来十分频繁,张荫桓在游戏之余依然能够镇定自若,妥善处理重大的外交事务,为吴永称叹。一次,张荫桓正在玩“押宝”的游戏,仆人送来翁同稣的包封,“封中文件杂沓,多或至数十通”,张荫桓暂停游戏,对文件“随阅随改,涂抹勾勒,有原稿数千字而仅存百余字者,亦有添改至数十百字者”,虽然他处理文件、回复信函“如疾风扫叶,顷刻都尽”,但总是得到翁同龢的“手函致谢”,说他“一言破的”“点铁成金”。吴永称赞他“举重若轻、才大心细”。

张翁交往

光绪十年(1884年),时任安徽宁池太广道的张荫桓拜访了出身“常熟翁氏”的名臣翁同龢,二人长谈,由此定交。翁同龢在是年四月三十日的日记称赞张荫桓“有文采,熟海疆情形,其言切实,盖雨生(翁同龢的换帖兄弟丁日昌)得意人”。光绪十一年(1885年)六月,张荫桓奉旨出使美国、西班牙和秘鲁,五年后返国,再次出署总理衙门。为拉拢作为帝师的翁同龢,从而向光绪帝进言,他有意结交翁同龢,与他踪迹渐密。张荫桓喜好饮食,每次宴请宾客的肴馔,一定要精洁,翁同龢也乐应其招待。翁同龢对世界其他国家不甚了解,一旦得聆听张荫桓谈论外国的风俗政教,其富国强兵之道,于是对于泰西的“新潮”也发生兴趣,由兴趣而有信心。翁同龢在外交上对张荫桓极为倚重。通过与张荫桓在外交方面的合作,翁同龢对于他的外交才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而且从不吝惜对于张荫桓的赞美。在来往的信件中,翁同稣基本都以“弟”来谦逊自称,并于落款处对张荫桓尊称为“樵野仁兄大人阁下”,表现出对于张荫桓外交胆略的佩服。但到了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的胶澳事件中,张荫桓先全力赞成翁同龢的处置,后又背叛翁同龢,二人关系自此破裂。到“戊戌变法”时,翁同龢力求自保,对变法采取消极态度,得罪于力主改革的光绪帝、张荫桓,最终被驱逐,“开缺回籍”。

新疆生活

关于张荫桓流放新疆的情况,清末官方史书极少记载,我们只能从他的《铁画楼诗钞》中的《荷戈集》里可略知点滴。他出嘉峪关时租赁了一辆四马带篷高轴大车,铺上卧具,备上食物,昼夜可行。在哈密受到哈密王沙木胡索特的热情款待,并品尝了“窖藏秋蒂斑如花”的著名特产哈密瓜。他久任清朝使臣,遍历欧美各国,可谓见多识广,却对哈密瓜赞不绝口:“欧罗巴洲诩奇产,持较哈密谁比数?”还有诗《哈密谒左文襄公祠》:“崇祠香火彻青霄,万里花门挞伐遥。冰雪极天曾驻节,山河如旧此回镳。”对左宗棠驻节哈密,指挥收复新疆的丰功伟绩给予高度赞扬。

光绪二十五年二月二十一日(1899年4月1日),张荫桓抵达新疆省城迪化(今新疆乌鲁木齐),租住直奉义园院内,隔乌鲁木齐河与鉴湖相望。夏秋之际,他捐修了鉴湖中的鉴湖亭。来年春天,他有诗《春分》:“暮市酒旗谁是客,北门锁钥尚屯营。阴山雪尽开真面,时见峰峦拥百城。”简洁勾勒出了清代迪化的风貌。清明时节,他出北门去水磨沟东山公墓为两广乡人扫墓,赋诗:“黑水支流成涧道,阴山斜日到神坛。忧时倍触泷阡泪,去国惟期社稷安。”他忧国伤时,不禁潸然泪下,身在边疆流放之中,心却在祝愿国泰民安。

人际关系

翁同龢(见“轶事典故-张翁交往”)

吴永,在张荫桓被遣戌新疆、途经直隶境内时,曾亲往迎送。除赠予张荫桓五百金盘缠外,他又为张荫桓添置行装,精心料理生活事,持弟子礼甚恭。张荫桓感激之余,特将自己与翁同龢来往的函札交给吴永保存,后来这些函札被整理为《松禅老人尺牍墨迹》。

人物争议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春,北京政界盛传清廷批准俄国租借旅顺、大连之约,李鸿章、张荫桓都有收受俄国购赔之事。关于此赔赔案,有一些学者表示不同意见:一、李鸿章没有必要受赔。二、所谓的赔款为李鸿章基金,不是给予其个人。三、除俄方的记录之外,国内没有任何信史证明李受赔。后来负责与李鸿章在俄京签订《中俄密约》的俄财政大臣维特伯爵在回忆录中称自己曾指示财部代表Pokotilow(后被任命驻华公使)“往访李鸿章以及另一大臣张荫桓。用余名义,劝告彼等尽力设法接受我们条件;而且事成余愿送彼两人重大礼物,对李赠送五十万卢布,对张赠送二十五万卢布云云”。而在《红档杂志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中,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三月九日俄七等文官璞科第由北京致维特密码云:“今天我得到代办的同意,和李鸿章及张荫桓作机密谈话,允许他们:假使旅顺口及大连湾问题,在我们指定期间办妥,并不需要我方的非常措施时,当各酬他们银五十万两。”学者孔祥吉查考清宫档案,“曾检获不少台速官员的奏章,交相弹劲张荫桓利用对英、俄交涉,贪赔受赔,徐桐甚至上书光绪帝,请将张氏立正刑典,以防祸起肘腋,是中方档案之记载,亦与璞氏密电略同,更可证明俄人行赔确有其事”。民国时期因具体操办“李鸿章基金”的华俄道胜银行倒闭清算,内中有部分华人存款无人认领(当时并未披露存款人真实姓名),小说家高阳以为很有可能即是李鸿章所受赔赔。

学者马忠文则认为:“从目前已知情况看,俄文资料本身尚存在自相矛盾之处。”他指出:“《红档》所刊借款函电和租借旅大函电反映的情况有明显不同。尽管关于借款的6件函电中个别说法与实情有所出入,但基本情节(如时间、地点)均很具体,且与有关中文资料相吻合;关于旅大问题的15件电文中反映的情况则很模糊,诸如与李、张‘作机密语’的具体时间、地点均不明确。这种‘虚’表达恐怕不是语言翻译的问题。”在“这些最关键的情节并未得到中文资料的任何印证”的情况下,其真实性是值得怀疑的。接着他认为:“对照张荫桓日记、翁同龢日记等中文文献,俄国人在借款谈判中试图收买李、张之事大致属实;至于俄国档案称旅大交涉中又对李、张二人进行利诱并付款给他们的说法,与中文文献相悖处甚多,其可靠性值得怀疑。”袁伟时认为俄国驻华官员私吞了维特拨发的贿赂款项。

后世纪念

张荫桓故居位于广东省佛山市莲花路沙塘坊13号,是佛山仅存的两座大型府第式建筑群之一。故居中藏有精工别致的“梅、兰、菊、竹”铁画挂屏,因此张荫桓把自己的家命名为“铁画楼”。1989年定为佛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史料索引

《清史稿》卷442《张荫桓传》

《中华历史人物别传集》笫61册《故光禄大夫、尚书衔户部左侍郎、南海张荫桓事状》(蔡乃煌、吴永)

标签: 张荫桓

更多文章

  • 廖寿恒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廖寿恒

    廖寿恒(1839—1903),字仲山,晚号抑斋,福建汀州府永定县人,寄籍江苏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在上海市西北)。廖寿丰弟。清咸丰十一年(1861)顺天举人,同治二年(1863)成进士。历任湖南学政,国史馆纂修,侍读学士。光绪元年(1875)迁侍郎,十年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二十三年迁左都御史,擢刑部

  • 邓承修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邓承修

    邓承修(1841一1892),字铁香,号伯讷,汉族,广东惠阳县淡水客家人。咸丰十一年(1861)举人。历任刑部郎中、浙江道、江南道、云南道监察御史、鸿胪寺卿、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任御史时大胆进谏,弹劾权贵,痛陈利弊,人称“铁笔御史”。在中法勘界中,作为中方勘界大臣,忠于职守,有理有节,不卑不亢,不

  • 孙毓汶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孙毓汶

    孙毓汶(1834-1899),字莱山(亦作来杉),山东省承宣布政使司济宁直隶州人,清朝大臣。尚书瑞珍子。咸丰六年(一八五六年),以一甲二名进士,授编修。本名:孙毓汶字:莱山出生日期:1833年逝世日期:1899年籍贯:山东济宁所处朝代:清代孙毓汶(1833-1899),字莱山(亦作来杉),山东济宁直

  • 续昌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续昌

    字燕甫,满族人,隶蒙古正白旗,本不姓续,而姓巴林氏,后以名字续昌第一字“续”而习惯姓续。本名:续昌字:燕甫所处时代:清民族:满族续昌,晚清大臣。光绪五年(1879)任奉锦山海关道(今辽宁营口境内)道员。在任期间整顿军队,将镇海营旗兵改编为海防练军营;创立资善堂,赈济饥民;设立义塾,教育贫民子弟。离任

  • 汪鸣銮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汪鸣銮

    汪鸣銮(1839~1907年)清末大臣、藏书家。字柳门,号郋亭,一作郇亭,钱塘(今杭州)人,侨寓吴门。同治四年(1865年)进士,历官编修、陕甘学政、山东、江西、广东学政,内阁学士、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五城团防大臣、吏部右侍郎等。历官吏部侍郎。五城团防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光禄大夫。本名:汪

  • 长麟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长麟

    长麟,字石农,清政府官员。满洲镶蓝旗人。1880年(光绪六年)以翻译进士授编修,后累迁至户部右侍郎,为总理衙门大臣奕訢所器重。1894年,屡被光绪召见。本名:长麟字:石农所处时代:清朝民族族群:满族长麟,字石农,清政府官员。满洲镶蓝旗人。1880年(光绪六年)以翻译进士授编修,后累迁至户部右侍郎,为

  • 许应骙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许应骙

    许应骙(1832年—1903年7月22日),字昌德,号筠庵,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今广东省广州市)人,祖籍广东汕头澄海,清末大臣。官至礼部尚书,闽浙总督。与李鸿章等清末名臣同朝为官。中文名:许应骙别名:戊戌黑旋风国籍:清末民族:汉族籍贯:广东澄海出生日期:1832年逝世日期:1903年7月22日主要成就

  • 袁昶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袁昶

    袁昶(1846年-1900年7月29日),原名振蟾,字爽秋,一字重黎,号浙西村人,浙江桐庐人。清末大臣、学者。光绪二年进士,历官户部主事、总理衙门章京,办理外交事务,后任江宁布政使,迁光禄寺卿,官至太常寺卿。光绪二十六年,直谏反对用义和团排外而被清廷处死,同时赴刑的还有许景澄、徐用仪等四人,史称“庚

  • 桂春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桂春

    桂春,字月亭,姓富察氏,满洲镶黄旗旗人。清末大臣。本名:桂春字:月亭所处时代:清末民初民族族群:满族旗籍:满洲正蓝旗官职:绥远城将军光绪二十四年,甘肃按察使开缺三品京堂候补,二十五年授太常寺卿。宣统三年迁仓场侍郎,调绥远城将军,闰六月代民政部大臣,任上募旗兵数千,欲代京中汉籍警察,倡屠城之议,为最后

  • 赵舒翘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赵舒翘

    赵舒翘(1848~1901),字展如,号琴舫,晚号慎斋,陕西长安县大袁村(今西安市长安区大原村)人,清末大臣、法学家。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进士,官至刑部尚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军机大臣。在庚子之变中,作为扶持义和团的主战派,赵舒翘被八国联军指名严惩,最后赐死于西安。赵舒翘精通律学,与沈家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