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俨(1605~1654),字中孚,天津市静海县子牙镇宗保村人。明启七年(1627)中举人,崇祯十三年(1640)中探花(一甲第三名),后被授翰林院编修。李自成进京后,曾附义军,被明代福王打入“从贼案”。清初,征补原官。顺治二年(1645)四月,任侍读学士;七月擢礼部侍郎。顺治五年,调任吏部右侍郎。转年,加右都御史。顺治八年,任吏部尚书。顺治十年,晋弘文院大学士(宰相),是年因病回故里。1654年病故,帝赠少保,谥号“文端”,葬村北。高尔俨著有《古处堂集》四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基本资料
本名:高尔俨
字:中孚
所处时代:明末清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天津市静海县子牙镇宗保村
出生日期:1605年
逝世日期:1654年
主要作品:《古处堂集》四卷
官职:吏部尚书、弘文院大学士
谥号:文端
人物生平
高尔俨字中孚,生于1605年(明代万历三十三年乙巳),卒于1654年(清代顺治十一年甲午),终年49,谥文端。他22岁时中举,35岁时进士及第,为一甲第三名。清代顺治二年(1645年),高尔俨任礼部右侍朗,1651年任吏部尚书,1653年为弘文院大学士,同年因病退休。在高尔俨之后,天津市宝坻县的杜立德、静海县的励廷仪也曾先后于康熙、雍正年间任吏部尚书。据记载,高尔俨仁孝性成天才豪逸,沉心博古,无经史气,谈笑洒脱。他晚年究心性理,栖志清虚。高尔俨的书法虬劲,诗文受到书画家戴明说的赞赏,说:“公诗文洒洒成家。”如《深院》:“深院寂无人,繁花开自落。众鸟不啼花,惊飞响寥廓。”著作有《古处堂集》、《西铭衍义》、《孝经释略》、《劝善》等,并有后人编的《高文端公文集》。杜依中在《集》中序道:“(高尔俨)注疏似程明道夫子,奏议似范文正公,文章之波澜似苏子瞻,诗歌之冲淡似陶靖节。”高家在清代为官者,尚有高尔修、高尔宪和高尔俨的儿子高恒懋及孙子高缉睿等。
1983年第二期《故宫博物院院刊》中《清代九卿小考》一文载:“顺治九年(1652)6月21日《内三院九卿等题为满汉一体行商事本》,其所署衔名是……内翰林秘书院大学士臣洪承畴、……吏部尚书高尔俨。“自隋唐以来,吏部列为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首,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的长官为吏部尚书。在顺治八、九、十年的三年中,担任相当现今组织部长的高尔俨,是天津市静海县人,也是天津市在清代的第一个“部级”官员。
经典传说
传说一:高尔俨自幼顽颇大胆,上学时来回不走直路,而是抄曲环行,故有乡人说,此人异于常人,行走似龙,以后必成大器。
传说二:高尔俨去世后,下葬的时辰成了难题,按照风水师的说法:鱼打鼓、车上树、带铁帽子的来了才能下葬,这要求急坏了族人。然而就在下葬的那天,送葬的队伍浩浩荡荡,鼓乐仪仗锣鼓喧天,惊飞了运河里的鱼鹰,将叼起的鱼“咚的一声”掉落在鼓面上;而赶集归来的乡民为了看热闹,将买来的纺车挂在河堤树杈上;突然起风了,晴朗的天顿时阴云密布,大雨倾盆,为了遮雨,有的乡民举起买来的铁锅扣在头上,真是天时、地利、人合的好时辰,高尔俨也顺利得以安葬。这便有了“鱼打鼓、车上树、带铁帽子的来了才下葬”的奇闻趣话。
后世纪念
1973年5月,在静海县子牙公社宗保村北数百米处发现几百座晚期墓葬,通过石碑碑文得知,此墓地即文献记载的高家坟,经清理、发掘,墓葬形式有三种:一为船蓬顶砖券墓,此种形式多为合葬墓;二为白灰捶顶墓,有的有多层套棺;三为土圹竖穴墓。
由于高尔俨病故后,顺治皇帝钦赐祭葬,故其墓葬独立于高家坟,葬于静海城南,陪伴他长眠地下的有其子高恒懋。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皇帝首次南巡路过静海时,钦赐高尔俨“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牌匾,从此康熙皇帝题写的这块御碑成为古运河上的一个历史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