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祁寯藻

祁寯藻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3293 更新时间:2023/12/18 5:43:12

祁寯[jùn]藻(1793年7月11日-1866年10月22日),字叔颖,一字淳甫(后避同治帝载淳之讳改为实甫),号春圃、息翁、间叟,晚号观斋、䜱䜪亭叟。山西省平定州寿阳县(今山西省寿阳县)平舒村人。清朝中后期大臣、学者,户部郎中祁韵士第五子。祁寯藻为嘉庆十九年(1814年)进士,起家庶吉士,迁翰林编修,历官湖南学政、兵部侍郎、左都御史等。道光十九年(1839年)亲赴福建筹办海防,查禁鸦片。旋升兵部尚书。主张加强海防,查禁烟贩,捕治汉奸。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授军机大臣。太平天国兴起后,与肃顺同掌户部,反对印纸钞,铸大钱,阻挠用湘军镇压太平军。累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咸丰四年(1854年)以老病告归。“辛酉政变”后特诏起复,入直弘德殿,负责教习同治帝读书。咸丰、同治之际,密陈厘捐病民,力请罢止,论时政六事。同治三年(1864年)自请致仕,两年后逝世,享年七十四岁。清廷赐谥号“文端”。著有《马首农言》《䜱䜪亭集》《勤学斋笔记》等。今人辑有《祁寯藻集》。祁寯藻平生提倡朴学,主张通训诂,明义理,调和汉、宋学术之争。倡导经世致用之学,并身体力行,为士林所推崇,被赞为“一代儒宗”。常荐举人才,讲求吏治。他横亘嘉庆、道光、咸丰和同治四代,居官五十余年,忠清亮直,担任过道光、咸丰、同治三位皇帝的老师,有“四朝文臣”“三代帝师”“寿阳相国”之称。(概述图来源)

基本资料

本名:祁寯藻

别名:寿阳相国、祁文端

字:叔颖、淳甫(实甫)

号:春圃、息翁、间叟、观斋、䜱䜪亭叟

所处时代:清朝中后期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北京城南宣武门外铁门官舍

出生日期:1793年7月11日(癸丑年)

逝世日期:1866年10月22日

主要作品:《马首农言》、《䜱䜪亭集》、《勤学斋笔记》

籍贯:山西省平定州寿阳县(今山西省寿阳县)

官职:军机大臣,都察院左都御史,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太保

谥号:文端

人物生平

夙慧初成

乾隆五十八年六月初四日(1793年7月11日),祁寯藻出生于北京城南宣武门外铁门官舍,当时其父祁韵士正复校文渊阁、文源阁《四库全书》。祁寯藻自幼聪明过人,他四岁开始识字,六岁入家塾,十岁写作文,读书过目不忘,被人们誉为神童。十二岁时,祁寯藻赋《春草诗》以见志。嘉庆九年(1804年),祁韵士因宝泉局亏铜案发,被牵连逮问治罪,十二岁的祁寯藻随侍狱中读书,开始学诗。嘉庆十年(1805年)二月,宝泉局同案监督五灵泰之子申诉,使此案真相得以大白于天下,祁韵士得免重罪,仍被遣戍伊犁。五月,祁寯藻与各位亲属随母亲刘氏回到寿阳平舒老家。六月,刘氏聘平定张观藜在家中开馆,为祁寯藻等讲解诸经四书。

刘氏对祁寯藻的学业要求相当严格。嘉庆十三年(1808年),祁寯藻岁考一等第一名。当祁寯藻兴高采烈地把中秀才的消息告诉母亲时,母亲却告诉他,学无止境,你刚中个秀才就如此得意,向人眩耀,日后还会有什么大的出息。祁寯藻深知母亲的良苦用心,自此,再不自满。此事被后人传为佳话,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给他儿子写信,让其努力学习,就引用了这段典故。

仕途伊始

祁寯藻十八岁时,参加了省里举行的乡试,得中举人。嘉庆十九年(1814年),二十二岁的祁寯藻赴京参加会试,中式第九十七名。四月,考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入庶常馆。

嘉庆二十年(1815年),祁韵士逝世,祁寯藻回乡为父服丧三年。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四月,祁寯藻经钦派阅卷大臣考核,为二甲,授翰林院编修,从此步入仕途。

道光元年(1821年)三月,祁寯藻因品学兼优,奉旨入值南书房行走,成为道光帝的近臣。

道光三年(1823年),祁寯藻任湖南学政。在任学政期间,废除了新生红卷陋规,重新恢复童生复试黎明入场的惯例,并取消了考生所交的选拔优生试卷费,受到了湖南人民的称颂。

道光十年(1830年),祁寯藻的母亲病重,向道光帝告假回籍伺母尽孝。道光帝准他回家探视病情。由山西回京以后,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自庶子升为翰林侍讲学士。不久后,祁寯藻又以母病请假,道光帝破例传谕:“等你母病愈再行来京,不必限定假期”,准他请假回籍侍奉母疾,但职务不予免去。这是少有的恩宠。回京以后,先后任通政司副使、光禄寺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祁寯藻自庶子至内阁学士,“一岁中凡四迁”,从正五品官一跃升到从二品的六部副长官,可见道光帝对他的重视。

道光十四年(1834年),祁寯藻因母亲病逝而丁忧回籍,期间著《马首农言》。道光十六年(1836年),守孝终,回朝任兵部右侍郎,后转任左侍郎。

两赴福建

道光十七年(1837年),调任户部右侍郎并简放江苏学政。他到江苏后,奉旨严禁鸦片烟,撰写《新乐府》三章,刊示各地,痛陈鸦片烟之害,对当时的禁烟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他针对当时江苏学子重文轻德,在考试中词章之学甚多,根底之学甚少等问题,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重刊了宋本《说文系传》,刊发了《朱子小学》,遵旨恭书《圣谕广训》等,以加强基础知识和德行的教育。他还针对各州书院简陋考棚少而考生多的问题,增修了考棚,重修了常州书院,为发展江苏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年九月,祁寯藻调补吏部右侍郎。十二月,补授都察院左都御史。

道光十九年(1839年),鸦片已经泛滥全国,流毒甚重。祁寯藻奉旨和刑部侍郎黄爵滋赴福建视察海防建设及禁烟事宜。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后,他从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备战,提出了一些颇有价值的建议,并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整顿船厂,收缴洋钱;二、议将福建沿海的炮台改为炮墩;三、建议朝廷应重视海战,制造可与英军抗衡的大船大炮;四、查禁烟贩,惩治汉奸;五、呼吁朝廷重视水师人才的培养,破格举荐人才。”这些建议切中时弊,其中一些得到了道光帝认同。

祁寓藻查知浙江的台州、温州两府,有些地方私种罂粟,奏劾台州知府潘盛,允奏。又弹劾温州知府刘煜,在官盐贩运中试行票盐不善,应予免职。但军机处复议时,认为祁离藻不实,被议。他当廷申诉,刘煜确有违碍,并没有冤枉他。于是朝廷将刘煜发配新疆戍边。

道光二十年(1840年)二月,祁寯藻被补授为兵部尚书。七月,英军进犯厦门,被闽浙总督邓廷桢击退,邓廷桢上折报告战况并保奏立功将士,但朝中的妥协派却诬蔑他是虚报战况,欺瞒邀功。道光帝又命祁寯藻偕黄爵滋仍回福建确查邓廷桢一案。经实地调查,祁寯藻用确凿的证据证明邓廷桢所奏属实,并称赞厦门“于沿海港面层层防守,尚属周密”。道光帝大悦,慰劳邓廷桢。

在定海保卫战失败、定海失陷后,祁寯藻立即与黄爵滋、邓廷桢等联名上折,提出了沿海全面防御、处处抵抗的策略。但道光帝听信直隶总督博尔济吉特·琦善的谗言,罢免了林则徐、邓廷桢等主战派官员,全图通过“羁縻”政策结束战争。在此情况下,祁窦藻根据英军定海“修挖城河,起筑炮台,缮治马(码)头,开设店铺”等实情,于当年十一月在满朝议和声中与黄爵滋联名上奏朝廷,指出英军绝对没有单凭惩办林则徐等人就会结束这场战争的诚意,而是想恃强逞凶,通过谈判来逼迫清朝满足他们的欲望;他再次提醒道光帝要趁暂时和平之际迅速加强沿海各省的防御能力。道光帝颇为震动,朱批“所奏甚是”。

入主军机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祁寯藻调任户部尚书,九月,入军机处,升为军机大臣,获赐紫禁城内骑马的荣誉。次年正月任经筵讲官,为道光帝研读经史。

祁寓藻在军机处期间,支持林则徐、邓廷桢等人加强海防、严禁鸦片的主张,反对与英国议和,但因身为汉臣、资历较浅,与意见相左的军机大臣郭佳·穆彰阿难以匹衡,所以郁郁寡欢,也受到穆彰阿一派压制,削其权力,难有作为。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祁寯藻和兵部尚书费莫·文庆前往天津调查长芦盐运使陈鉴挪用盐税案。查清事实后,撤职查办了陈鉴,整饬了盐政官吏,改革了长芦盐务章程,从而使清朝的盐政管理有所改善,清廷的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此举被时人称为救时良策。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祁寯藻主持户部筹办恢复海运。次年,海运恢复,从此,海运成为清朝重要的运输方式,也使京城供养的困难得以解决。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二月,祁寯藻充任上书房总师傅。七月,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之职管户部三库事务。十月,奉旨会同陕甘总督琦善查办已革职的岷州知州陈昌言揭发总督颜扎·布彦泰纵容家丁为非作歹、贪赃枉法一案。经查核,陈昌言所奏为诬告,祁寯藻即上奏道光帝降旨遣戍诬告者陈昌言到新疆充当苦差。

祁寓藻办案完毕后,从兰州返京,奏请道光帝恩准其顺便回乡为先祖上坟扫墓。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二十二日,祁寯藻途经山西介休,闻道光帝驾崩。于是,匆忙返京,途中路过寿阳老家而未入家门,便直奔京师。

咸丰帝即位后,以穆彰阿妨贤病国,革职永不叙用,逐出军机;而祁寯藻被授为体仁阁大学士,充实录馆监修总裁,仍管户部。十二月,充文渊阁领阁事。咸丰(1851年-1861年)初年,咸丰帝广开言路,采纳百官谏言,锐意图治,重用祁寓藻,令领枢务,起用旧臣。

自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至咸丰二年(1852年),祁寯藻曾临四届京察。自道光十七年(1837年)至咸丰三年(1853年)历充技贡会考阅卷大臣一次,复试宗室举人阅卷大臣四次,复试顺天举人阅卷大臣两次,补行复试顺天等省举人阅卷大臣五次,复试新贡士阅卷大臣五次,殿试读卷官一次,新贡士朝考阅卷大臣七次,庶吉士散馆阅卷大臣四次,教习庶吉士三次,大考翰詹阅卷大臣两次,考试试差阅卷大臣两次,考试汉御史阅卷大臣三次。

咸丰二年(1852年),祁寯藻被加授太子太保衔。就在这一年,咸丰帝对主要官员的政绩进行了评估,对祁寯藻的评价是:“在军机处行走有年,实力匡襄,殚精竭虑。自军兴以来,夙夜在公,勤劳倍著。”在此期间,他向咸丰帝提过许多建议,当时有的大臣奏请开厘捐,他认为厘捐损害百姓利益,不宜开征。有人提出铸大钱,他上奏罢铸。他处理朝政“夙夜在公,殚心谒虑”,尤为咸丰帝所倚重,为维持清朝政局稳定起了一定作用。

祁寯藻六十岁寿辰时,咸丰帝赐“赞纶驾祜”匾额,并“福”“寿”字各一方,寿佛三尊,轳瓶三事,嵌玉如意一柄,蟒袍一袭,蜜蜡朝珠一盘,文绮二十四端,大小荷包十二对,铜玉瓶陈设十件。可见其恩宠至极。

祁寯藻虽受恩宠,却与最为咸丰帝倚重的宗室爱新觉罗·肃顺不和。此时,太平天国起义在广西兴起,并影响到整个南方。湖南人曾国藩组建团练,筹备湘军,得到肃顺的大力举荐。祁寓藻却反对任用曾国藩等。

当时清廷连年作战,财力匮乏,祁寯藻与肃顺同掌户部,肃顺赞同铸行为百、为五百的大面值钱币,还印纸钞,以致通货膨胀。祁寯藻则竭力反对肃顺的主张。但他的势力不及肃顺,且每遇争论,咸丰帝常以肃顺的意见为圣谕。这使得祁寯藻深为不满。而在咸丰三年(1853年)正月三十日,祁寯藻的六弟祁宿藻在太平军围攻南京城时,因守城劳瘁呕血而殒。祁寯藻得知后感愤时事,旧病剧增,屡请假医治,但效果不佳。到咸丰四年(1854年)春,他感到左肋涨痛,气喘头晕。七月,患感冒,不寐少食,晕眩益甚。秋季又染痢疾,头部生疮,久病不愈。以上种种情况,使祁寯藻屡次上疏称病请辞出军机,咸丰帝给以好言挽留,在朱批说他深资倚任,不必开缺,可在家安心调理,并劝他遇事要气和心平,勿生忿愤,病自可速痊。但祁寓藻再三坚请休致,最后,咸丰帝念他为“三朝老臣”,“勤慎趋公,课资襄赞”,于咸丰四年(1854年)允准其致仕。

祁寓藻归乡后,在家中仍来客不绝,尤其反对肃顺的人时来倾诉不满。这期间,他完成《宣宗成皇帝实录》和《圣训》。在此期间,也有不少官员希望他能复出。咸丰九年(1859年),何子贞在和祁寯藻的《谏草堂》诗中写道:“寿阳相国人伦宗,谓此振兴关圣道。”同年,徐继畲在寄《呈寿阳相国二首》诗中写道:“共祝温公无返洛,且看裴公再扶唐。”他将去职的祁寯藻比作裴度和司马光,坚信他能像二人一样再度出山,鼎力匡扶社稷。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进犯天津,直逼京师。咸丰帝率大臣准备逃往热河,素来关注时局发展的祁寯藻得知后,密疏切谏,指出热河只适于暂停,不宜久留,而关中地理位置重要,可进可退,适宜建都,所以咸丰帝应往关中而不应去热河(“窃念天下形势,以关中为胜;自黄河南徙,则以燕、蓟为胜”)。他的建议一并受到咸丰帝“报闻”。

辅导冲主

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在热河病逝。六岁的皇太子载淳继位,即同治帝。其生母慈禧太后联络恭亲王奕訢发动“祺祥政变”,夺取最高权力,由慈禧、慈安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当年十月二十一日,在寿阳老家养病的祁寯藻接到上谕:“大学士祁寯藻,忠清亮直,学问优长,著即来京,听候简用。”十一月,祁寯藻先派子祁世长赴京向同治帝递呈《陈时务疏》折,献上治国安邦之道。此疏陈时政六事:一曰保护圣躬,以崇帝学;二曰绥辑民心,以清盗源;三曰重守令,以固民心;四曰开制科,以收人才;五曰速剿山东、,河南贼匪,严防山西、陕西要隘,以卫畿辅;六曰敦崇节俭,以培元气。言词恳切诚挚,被朝廷采纳,并次第施行。十二月,以大学士衔补授礼部尚书。

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六日,祁寯藻从寿阳老家返回京城,奉两宫皇太后的旨意,在弘德殿教授年仅七岁的同治帝读书,同时为同治帝授读的还有前任大学士时管理工部事务的翁心存、工部尚书乌齐格里·倭仁、翰林院编修李鸿藻等,而祁寯藻为领衔者。

当年祁寯藻就充当过咸丰帝南书房的侍读官,现又当上了幼主的老师。慈禧太后要求对同治帝的读书要严格,提出“玉不琢,不成器”,祁寯藻等只有唯诺从命,尽心教诲。

在讲《大学》时,祁寯藻说:“《大学》这本书皇上已背过了,凡是制治保邦的道理,用人行政的原理,全在这部书上。”他为同治帝选取明代的《帝鉴图说》为教材,并反复陈述为人君的关键在于“仁”,并进呈《小学》《大学衍义辑要》《读史要略》三书,上疏说:“典学之要,诵读为先,而讲解之功,更为切实。盖非诵读不能习其文字,非讲解不能通其文理也。”讲完《帝鉴图说》,祁寯藻又向同治帝讲地图,说一国之君会用地图很重要,以《会典》等书的地图为例进行讲解。他还把《耕织图》《豳风图》等书作为教材,目的是使身处深宫、远离民间的同治帝知晓百姓是怎么样耕种稼穑、怎样织布纺线的。祁寓藻在为帝师方面,确实下了一番苦心。他的努力,博得了两宫皇太后的赞赏。同治元年(1862年)十二月,慈禧太后赐“夙夜寅清”匾予祁寯藻。同治三年(1864年)十二月,同治帝书赐“美意延年”匾一面。

归乡安逝

祁寓藻年逾古稀之后,身体多病。同治三年(1864年),他头晕病复发,并且腹泻,便奏请开缺,同治帝只准其开缺礼部尚书,以大学士衔仍在弘德殿行走。同治四年(1865年),七十三岁的祁寯藻自春季以来一直多病,八月八日,奏请停全俸致仕。同治帝这才准他开弘德殿差,以大学士致仕,但仍允许其食全俸。

同治五年(1866年)春季时,祁寯藻精神尚好,夏季食欲不振,八月病情加重,但他仍不忘国事,在病中得句云:“病久岂忘忧世念,梦中还有荐贤心。”九月初四日,命祁世长具笔墨,题一绝句:“天子临轩选异才,八方平定物无灾。上元事业十年后,定有贤豪应候来。”写完后瞑目不语。九月十二日(10月22日)未时逝世,终年七十四岁。在他逝世后,清廷给予极高的评价:“予告大学士祁寯藻学粹品端,忠清亮直,加恩晋赠太保,谥文端,照大学士例赐,入祀贤良祠。”由钟郡王爱新觉罗·奕詥代表朝廷亲往祭奠。

主要影响

政治

政治活动

鸦片战争时期,祁寯藻支持林则徐禁烟主战,并偕黄爵滋视察福建海防和禁烟事,与权臣穆彰阿意见多左。后又与肃顺不和,反对肃顺“铸大钱”。因志不遂而多次请辞。

政治思想

祁寓藻曾在地方供职,又在军机处、南书房多年,对清朝政治与吏治有许多见解和主张:

首先,讲求吏治。祁寓藻对清朝吏治的腐败有深刻的认识,有些甚至是真知灼见。他说:“我听说国史馆循吏传自嘉庆年间编辑后,久未续纂。近年封疆大吏以此奏请示的,也很罕见。且自国兴以来,征兵筹饷,几视吏治为缓图,不知地方果得一贤有司,平日弭盗安良,化民成俗,实足以消息于未萌,所以至今日而言循吏,操术为至难,用心良苦,应请敕下中外大臣,保举循吏,确立品行,罗列事迹,奏备简用。其有伏处之士,潜修力行,堪膺循吏之选者,如确有见闻,亦准一体保奏,循声卓著,请宣付史馆,入循吏传。”

其次,极力荐贤举仕。祁寓藻主张广泛任用人才。他认为因战乱多年,往往以作战有功为取吏之道,忽视了有政治、管理才能的人才,以及下级官吏及民间很可用的人才。他推荐了原任同知刘大绅,按察使李文耕,大顺广道刘煦,把他们的事迹、吏治编入《循吏传》,以教育在职官员。他又推荐了直隶知县张光藻、陈崇砥、王兰广,山东知县蒋庆弟,山西知县程豫、吴辉祖以及江南的优贡端木埰,山西举人秦东来等,这些人被分别授予官职和给予提升,为朝廷招揽了人才。

再次,提倡“仁”。“仁”为儒学之宗,祁离藻也倡“仁”。他提出君主唯有坚持“仁”,才能顺民心、治天下。君主尚“仁”,民间才好“义”。以仁亲为宝才能爱好人,恶坏人,树正气。不以“仁”为标准,分不出好恶来,正气也就荡然无存。他认为崇尚“仁”,就会戒掉“贪”。“仁”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不仁的人以利为追逐目的,道德沦丧,天下祸乱。

最后,崇尚节俭,以培元气。他认为从外敌入侵、太平军起义以来,清朝元气大伤,财力枯竭,应从君主做起,提倡节俭之风,反对奢侈。君主应以逸乐为戒,内廷服御一切用项,涉及奢侈的一律减裁,即使祖例已有的,也应节俭。若自君主做起,再到群臣,朝廷上下会兴起去奢崇俭的风气,不用命令,而群起实行。

学术

祁寓藻提倡朴学,为士林所推崇,是咸丰、同治年间的朴学大师。他认为研究经学,对研究其内容、理论与对文献的训诂、校勘不可偏废某一方面。有人曾提出,汉代学者曾以训诂为主,当时兴起了校勘、目录等学,初步整理了先秦典籍,为后人留下一些好版本;同时认为到了宋代学者主要演述经学义理,出现了一些儒学大师。他认为,不应该这样划分,这样人为的划分,使学术研究产生了分歧。

在此思想指导下,祁寯藻组织学者俞理初、苗先路、李申耆、张穆、何绍基及何秋涛等人校刊过《说文系传》和《朱子小学》,编纂过《春秋左传读本》,他批注过《三国志·魏书》,他的著作有《谷曼谷九亭诗集》《祁大夫字说》《皇朝谥法考》《十三经断句考补》《京口山水考》及《勤学斋笔记》等二十余部。此外,他还为父亲祁韵士,清代早期学者顾炎武、阎若璩,好友张穆、程春海等名人刊刻了年谱和他们的遗作,使大量珍贵史料得以保存和流传。

祁寯藻留心农事,曾访问乡民,深入研究当地气候、耕作、水利、畜牧、赋税等情况基础上而作《马首农言》,是清朝后期一部重要的区域性农学著作。书中搜集记载的不仅有农谚、方言、地势、气候、农具、病虫害、畜牧、水利等多方面的农业技术,而且还记述了祀祠、织事、物价、人情、风俗、古建等方面的民风俗尚和社会知识。这部系统论述一个地区农业生产的优秀著作,不仅在清末民初时期广为传阅,而且对现代的农业生产和农业史研究,都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文学

文学创作

祁寯藻从政余暇,嗜诗如命,积极参与当时的诗坛活动。其时汉阳人叶名沣以虎坊桥西邸为会址,推祁寯藻、陶澍、张祥河等为领袖,集会咏诗。他主持清代道咸诗坛、书坛长达几十年,为士林所瞻望。陈衍在《石遗室诗话》中称“祁文端为道、咸间巨公工诗者”,他采清朝咸、同、光三朝诗编《近代诗钞》时亦将祁寯藻列于编首,指出有清二百年间居高位而主持诗坛者,康熙时为王士祯,乾隆时为沈德潜,道咸间就是祁寯藻了。

祁寓藻的诗很注意展现民生疾苦,反映现实。由于他家居寿阳农村,有机会接触下层劳动人民,所以对他们的悲惨生活了如指掌。祁寓藻在《采棉行》中描写了寿阳山区妇女的辛勤劳苦生活。咸丰年间,祁离藻致仕闲居寿阳农村,亲眼目睹了饥荒的惨状,他写了《打粥妇》以记述。他亲自募捐赈灾,施粥赐舍,为国计民生忧心如焚。道光四年(1824年),山西发生震动朝野的“赵二姑冤案”。其时祁离藻正在督湖南学政任上,冤案的发生对他震动很大,他当即撰写《赵烈女辞》表示愤慨。祁寓藻的这些诗语言质朴,通俗自然,不事雕琢,受民歌的影响很深,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吏治的腐败和农民饥寒交迫的社会根源。

祁离藻在嘉庆年间曾巡视陕甘,考察边情时壮志凌云,渴望建功立业,其诗也就显得豪迈奔放,气势磅礴,如《九日兰州城上望河楼登高》《夜行》《策马入太行山径》。随着仕途的坎坷和禄位的渐尊,其诗也逐步转向闲适平和,静穆疏淡。尤其是随着年岁的增长,思乡之心愈加强烈。道光、咸丰年间,他曾多次在故乡小住,对故乡的山水风光,人情世俗进行了热情的歌颂,如《平定山中早行》《入平定界》等。这时他的田园诗清新秀丽,情趣盎然,韵味隽永,如乡居时写的《村南晚眺》《山村夜雨》《园居雨晴即事》《暮春雪中看花》《晚菊》,又如在江南水乡时写的《桃源道中》。

祁寯藻还注重考察故乡山西的历史地理,人物风俗,写了大量的诗来介绍晋文化。如《晋祠》《祁大夫祠敬谒感赋》《望绵山》《洞》《小憩猗氏》等,无不反映着他对故乡悠久历史的热爱和自豪之情。

文学思想

作为一代诗坛领袖,祁寯藻推崇杜甫韩愈与黄庭坚,与程恩泽一起促进了学宋诗风的兴起,陈衍《近代诗钞·石遗室诗话》云:“有清一代,诗宗杜、韩者,……嘉道以来,则程春海侍郎(程恩泽)、祁春圃相国。”《晚晴簃诗汇》云:“文端(祁寯藻)棐忱清节为时名臣,道咸之间海内多事,朝贵中尚文学接士流者,惟文端为硕果,时论尤归之。”后来的同光体诗人则视之为渊源前辈,陈衍谓“文端学有根柢,与程春海侍郎,为杜为韩为苏、黄,辅以曾文正,何子贞,郑子尹,莫子偲之伦,而后学人之言与诗人之言合而恣其所指”。他“是育成和积蓄‘宋诗派’人才的不可或缺的中介,作用与程恩泽同”。

书法

祁寯藻的书法由小篆入真行,师承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出于颜真卿柳公权,参以黄庭坚,端严刚健,雍容博大,意到笔随,自成一格,“楷书称首”。论者谓达到“大书深刻”之绝诣,有“一时之最,人共宝之”的赞誉。他曾与何绍基论书,称“南北书派本代兴”,认为书法的替代是正常的,“典型虽云有前矩,浩气独出无同能”,主张“能言也能践”。对古人书法的考证、评论均有独到之处。以其在清代山西书法史上的影响和地位而论,堪称傅山以后第一人。马宗霍《霋嶽楼笔谈》:”寿阳(祁寯藻)书欲兼松雪(赵孟頫)之固、诚悬(柳公权)之劲、山谷(黄庭坚)之韵。唯笔力未能远举,故清峻有令,沉雄不足。”

(图册参考资料)

历史评价

爱新觉罗·旻宁:“(祁寯藻)始终是正派人。”

张维屏:“寿阳相国性如玉洁,心比春和,学博而不矜才,丰而不露,见人有善必称道之。其休休有容之度,盖有古大臣之风焉。”(《松轩随笔》)

蒋琦龄:“如现在祁寯藻、翁心存之忠纯,宜参预大政,襄赞机密。”(《瞑庵杂识》引)

秦缃业在《祁文端公神道碑铭并序》中称祁寯藻“蔚为一代儒宗”。

王轩:“河山壮三晋,萃汉儒名物,宋儒名理,而为名臣,中外咸知如圣喻,所云名世乡邦并司马;冠冕尊四朝,统侨古遗爱,肸古遗直,而憗遗老,亲贤不避宜夫子,只叹遗徽家世继黄羊。”(《挽祁文端联》)

欧阳兆熊、金安清:“自曹文正(曹振镛)、穆长白(穆彰阿)、祁文端皆以词臣驯至通显,渐见破格矣。然道光初年,于先朝故事,尚能恪遵循守,不失故步。……寿阳则于《说文》小学外,皆不甚措意矣。”(《水窗春呓》)

赵尔巽(主编):“祁寯藻、彭蕴章皆久领枢务,翁心存数论军事,久筦度支。三人者并与肃顺不协,先后去位;同治初元,联翩复起。寯藻、心存三朝耆硕,辅导冲主,一时清望所归焉。”(《清史稿》)

轶事典故

字号别称

祁寯藻字叔颖,一字淳甫(后避同治帝载淳之讳改为实甫),号春圃、息翁、间叟,晚年以后又号观斋、䜱䜪亭叟。

因祁寯藻是山西寿阳人,且官居军机大臣,加大学士,相当于前代的宰相,所以许多人尊他为“寿阳相国”。有以其籍贯代称为“寿阳”者。

指物吟联

祁寯藻幼年就聪明过人,深为其父祁韵士器重。祁韵士常和友人叙谈说:“莫谓松柏小,已具栋梁才。”

据说一年端午节,五岁的祁寯藻奉母命给三哥三嫂送去五个粽子。三嫂乃大家闺秀,又素闻小弟诗才敏捷,见祁寯藻送来粽子便想测试一番,即命题曰:“五月五日五弟相送五粽,好香!好香!”只见祁寯藻略加思索脱口诵道:“三更三点三嫂伴读三哥,好亲!好亲!”三嫂闻言顿时追打祁寯藻,吓得他拔腿就跑。

还有一次中秋节,祁寯藻一家共坐庭院饮茶赏月。大圆桌上各式月饼与糖果、酒具摆得满满的。一时兴起,祁韵士指物出联,让儿子们逐一来对。当轮到祁寯藻答对时,祁韵士看他年幼,指着一旁那只果篓子说:“果果篓篓果果,”祁寯藻眼珠一转,将眼光移到桌上的沙茶壶上,便脱口对道:“壶壶盖盖壶壶。”“对得好!对得好!”全家人无不夸奖祁寯藻的才智机敏。

妙解难题

祁寯藻二十二岁高中榜眼,中因祁韵士以朗中监督宝泉局库亏铜失察案牵连,遭到削职,然深为嘉庆赏识。一日朝罢,独留祁寯藻在朝,皇上道:“素闻爱卿多才多艺,今烦劳先生在径寸之木作书画,三日为限。此等雕虫小技,爱卿幸勿推却。”祁寯藻从太监手中接过两块一寸见方的檀香木,一块要上书一万个字,一块要画上一万头骆驼。祁寯藻先是一惊,然后定了定神道:“臣遵旨”。欣然领命退朝。

眼看三天限期已到,朝罢已毕,只见祁寯藻手捧两块檀香木跪在龙帐前道:“奏吾皇万岁,不才书画已就,请万岁过目。”这时,走过一位太监从祁寯藻手中将两块方木呈与嘉庆帝观看。只见一块上面写着“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整十二个字。嘉庆帝心想:这话出自《三字经》,用于此,足抵万字。他又看了看另一块,只见上面画了一座大山,山这边画了一个骆驼脑袋,山那边画了一条骆驼尾巴。便问:“祁爱卿,怎么看不到万头骆驼呢?”“禀万岁,其余都在山后行走呢。”这时,只见嘉庆帝大喜道:“好!写得好!画得妙!”

人际关系

亲属

父亲:祁韵士

原配:曹氏

继室:陈氏,陈用光之女。

儿子:祁世长,历任翰林院编修、工部尚书、顺天府尹等职。死后谥号“文恪”。

孙子:祁友蒙,历任南河同知、湖北知府。

玄孙:祁式潜,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师友

张观藜(1779-1849)。祁寯藻少年时从张观藜学诗、应试文字长达五年。

黄左田(1750-1841)。祁韵士的好友。祁寯藻少年时受学黄左田,任户部尚书时举荐祁寯藻入直南书房。后与祁寯藻来往频繁。

陈用光(1768-1835)。祁寯藻的房师,对他颇为赏识。后二人结为姻亲(祁寯藻娶陈用光女为继室)。

章佳·那彦成(1763-1833)。祁寯藻随父西行赴兰时那彦成授其作字用笔法,祁寯藻也跟随那彦成之子学古文。后那彦成曾接济祁家,祁寯藻也在那彦成被下狱时亲往照护。

田嵩年(1788-1836)。二人自嘉庆十五年(1810年)订交,同里同学又同直南斋,交久投契。田嵩年逝世后,祁寯藻悲恸不已。

张穆(1805-1849)。祁寯藻与张穆交往密切,也是姻亲关系。二人相交十多年,互相砥砺,多有诗书来往。除此之外,二人在书法上也交流颇多。据记载,张穆常为祁寯藻代笔,现流传于多地,内容多为张穆所写,落款则为祁寯藻,此为后人辨识造成困难,足见二人情谊之深。

端木埰、郑珍、莫友芝等皆祁寯藻所荐举。

史料索引

《观斋行年自记》(自编,后人题作《祁文端公年谱》)

《清史稿》卷385《祁寯藻传》

标签: 祁寯藻

更多文章

  • 沈兆霖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沈兆霖

    沈兆霖(1801—1862),字尺生,又字郎亭,号雨亭,浙江钱塘(今杭州)人。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户部尚书、陕甘总督,卒赠太子太保,谥文忠。本名:沈兆霖字:尺生、郎亭号:雨亭所处时代:清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浙江钱塘(今杭州)出生日期:1801年逝世日期:1862年主要作品:

  • 陈敬宗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陈敬宗

    陈敬宗(1377年-1459年),字光世,号澹然居士,又号休乐老人。浙江慈溪人。明代名臣、学者。永乐二年(1404年),陈敬宗举进士,被选为翰林庶吉士,参修《永乐大典》,擢刑部主事。后迁南京国子司业,进升为南京国子祭酒。以师道自任,立教条,革陋习,德望文章,名闻天下,与国子祭酒李时勉并为士林所重,并

  • 李德章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李德章

    李德章,明代云南永昌人,成化十六年(1481年)出生于永昌(保山隆阳),嘉靖十九年(1540年)去世。庠生出身,官曾至翰林院庶吉士,遭权贵陷害,后返回家乡。正德七年(1512年)发明永子,嘉靖十八年(1539年)永子被敕令为贡品。本名:李德章所处时代:明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云南永昌(保山隆阳)出

  • 何世璂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何世璂

    何世璂(1666年3月14日-1729年2月23日),字澹庵,又字坦园,号铁山,山东新城县陈庄人。1709年(清康熙四十八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中文名:何世璂出生日期:1666年3月14日(康熙五年二月初九,丙午年,庚申日)逝世日期:1729年2月23日(雍正七年正月廿六,己酉年,辛未日)字:

  • 梁清宽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梁清宽

    梁清宽(1605-1708)字敷五,直隶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梁清宽为清顺治三年(1646年)丙戌科二甲第一名进士(传胪),选庶吉士,散馆授弘文院编修,官至吏部侍郎。本名:梁清宽别名:梁啸云字:敷五所处时代:清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直隶真定出生日期:1605年逝世日期:170

  • 潘绍烈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潘绍烈

    潘绍烈,男,字子骏,号西屯。公元1796年(清嘉庆元年)出生于莱芜杨家镇村。本名:潘绍烈字:子骏号:西屯出生地:莱芜杨家镇村出生日期:公元1796年(清嘉庆元年)幼年因家贫辍学,后得堂兄潘绍龙鼎力相助,从师廪生张鼎文,学识文章大有长进,于清道光五年考中秀才、八年考中举人、九年连捷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

  • 于涟

    名人大全编辑:君莫笑标签:于涟

    浙江省人民政府参事中国清代名臣中文名:于涟出生地:浙江出生日期:1943职业:教师于涟,女,1943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原省科技厅副厅长,省科协副主席,教授,博导,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浙江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长,浙江省免疫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促进会副会长,专长为科技管理、

  • 王士俊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王士俊

    王士俊(1683-1750)生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贵州平越(今福泉)牛场渚浒人。字灼三,号犀川,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世家。“10岁即能诗善文,19岁入平越府学,广交良友,不耻下问。见事不平,据理争辩。”康熙四十五年(1706)冬,王士俊乡试不成,时年23岁,便往河南丰润县探望做官的父亲,一面

  • 佟佳·隆科多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佟佳·隆科多

    佟佳·隆科多(?-1728年),字竹筠,满洲镶黄旗人,清圣祖孝懿仁皇后之弟,一等公佟国维第三子,清朝康熙、雍正时期重臣。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隆科多被授为一等侍卫,又被提拔为銮仪使,兼正蓝旗蒙古副都统。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临终,隆科多被召到御前,成为顾命大臣。雍正二年(1724年

  • 陈天华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陈天华

    陈天华(1875年-1905年12月8日),原名显宿,字星台,号思黄,又号过庭。湖南省新化县荣华乡栗树凤阳坪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华兴会创始人之一、中国同盟会会员、清末革命烈士。1896年入新化资江书院,1898年入新化实学堂。1903年留学日本,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和“军国民教育会”,次年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