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李允则

李允则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848 更新时间:2024/1/10 11:33:18

李允则(953年—1028年),字垂范。太原府盂县人。北宋将领,济州团练使李谦溥之子。李允则以荫补衙内指挥使,改左班殿直。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受命管理静戎军榷场,后出使河东路、荆湖路,擢阁门祗候。宋真宗初年,迁供备库副使,任潭州知州,到任后大力削减苛捐杂税,减少百姓负担,随后升洛苑副使、沧州知州,组织防御,击退契丹的进攻。随之转任西上阁门副使和镇、定、高阳三路行营兵马都监,镇守东部边境。后来又调任瀛州知州、雄州知州,迁任西上阁门副使。此后历任四方馆引进使、高州团练使。天禧二年(1018年),以客省使身份知镇州,又迁任知潞州。宋仁宗即位后,领康州防御使。晚年定居京师,天圣六年(1028年),李允则去世,享年75岁。李允则勤政惠民,清正廉洁,为官多年,却“身无兼衣,食无重羞,不畜资财”,且“平易近人,洞知人情,善抚土卒”,守河北边境20多年,为巩固边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基本资料

本名:李允则

字:垂范

所处时代:北宋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地:太原府盂县

出生日期:953年

逝世日期:1028年

主要成就:去除湖南苛政、镇守北方边境

人物生平

初入仕途

李允则小的时候因才华出众而闻名,后来以祖荫补为衙内指挥使,改左班殿直。因为李谦溥与赵弘殷曾是同居一个里门的邻居,李允则的叔叔李谦升与赵匡胤是布衣之交,他的祖母阎氏当时也对赵匡胤很好,赵匡胤称帝后常接老太太到宫中叙旧。所以李氏家族与赵氏皇族的私交甚深。

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北宋从幽蓟一带撤兵,并开始在静戎军设置榷场,李允则被任命掌管榷场之事。回京之后,又奉命出使河东路,审判刑狱案件,这些都是原来未能解决的案件。又出使荆湖路,考察官吏之政绩,与转运使一同检查钱帛、器甲、刑狱之事,之后被提升为阁门祗候。负责治理、疏通京师附近各河道,首创了水门和郑州水磨。

至道三年(997年)八月,西川戍卒刘旴领导士兵起义,军变被平定后,招抚使上官正上书要求在西川修筑城墙,宋真宗一时决定不下来,即派李允则与王承絗、阎承翰一起前往察勘。他们回京后,向宋真宗汇报说西川没有城的话,确实难以防守,最好还是按照上官正的意见修筑城墙。李允则等又上书说,如果部队分散了则势力被削弱,战事发生时无法调度应急,请将军队集结起来,驻扎在关键、险要之地,这也便于军事物质的供给。

高溪州蛮田彦伊入侵,皇上派李允则到辰州,与转运使张素、荆南知府刘昌言一起讨论拒敌的方略。李允则认为对待蛮族不足以用兵,就把他们都招降了。

治理湖南

累迁供备库副使、潭州(今湖南长沙)知州。准备赴任时,宋真宗对李允则说:“我担任开封府尹的时候,毕士安曾对我说起你的家世,所以现在把湖南交给你去掌管。”

当初,马氏割据湖南时横征暴敛,要潭州人纳绢,叫作地税。潘美统管湖南时,要百姓按房屋纳绢,叫作屋税。营田户养牛要交纳牛钱,每年交纳米四斛,牛死以后还要照交不误,叫作枯骨税。百姓交纳茶叶,开始以九斤为一大斤,后来增加到三十五斤为一大斤。李允则上书请求废除这三种税,茶叶规定以十三斤半为定制,这样百姓负担减轻多了。

湖南大多是山田,可以种植粟,但这里的人都很懒惰,不愿耕种。于是李允则下令农户每月要交纳马草,且只准交马草,不准用其他的代替,这样山田都得到了开垦。湖南发生饥荒,李允则想先将官仓的粮食发放赈济饥民后再向朝廷奏报,转运使坚决不同意。李允则说:“如果先奏报,等朝廷批准后再发放粮食,要一个多月的时间,这样饥民都要被饿死了。”第二年又要开仓放粮赈济饥民,转运使又不同意,李允则就要求以他家里的财产作抵押,这样才得到转运使批准开仓贱价卖粮赈济饥民。招募饥民中能够服役的人去服兵役,共计得一万人。转运使要求将招募的这些兵员派去防御邵州蛮,李允则说:“现在蛮族并没有发兵捣乱,而要兴无名之师,则只会增加边境祸患。再说这些兵士都是新招募来的,他们遭受饥饿,身体羸弱不堪,故不便让他们去戍守。”于是上奏要求停罢此事。陈叟任湖南安抚使,百姓将李允则的政绩一一列举上报,要求他留下来,陈尧叟将此事上奏朝廷。宋真宗将李允则召回京师,与他接连讨论了三天,最后说“:毕士安真没有看错人哪。”

守备沧州

随后李允则迁任洛苑副使、沧州知州。李允则在州内到处巡视,看到沧州乃战略要地,而饮水甚缺,军民无心守卫。于是,他立即着手整治、疏通浮阳湖,修葺营垒,开挖水井。不久,契丹兴兵来犯,老少之人都入住营垒而用水却不缺乏,又凿冰代炮,攻击敌人,契丹只好撤退了。宋真宗又召李允则回京,对他说:“以前有人说你凿井修屋是劳民伤财,等到现在契丹来侵犯时,才知道你这乃是防患于未然哪。”

转任西上阁门副使和镇、定、高阳三路行营兵马都监,负责河北东路十九个州的军事,镇守东部边境。任命下达之后,李允则请求面见皇上,他表示领兵打仗非其所长,无法担任边防之重任。宋真宗说“:你只要为我策划谋略就行了,不必亲自带兵上阵。”赐给他白金二千两,以及帏幄、什器等等,并规定凡是下达到各路的宣敕诏令,一定要经过李允则审定同意后才能执行。

咸平六年(1003年)四月,辽军由南宰相耶律诺衮、南京统军使萧挞凛率领,南下进攻宋朝。北宋大将王超率军迎战,在定州大败,人心震动,李允则即劝王超着丧服向死去的士兵哀悼,以消除众怒。宋真宗了解到李允则开始时屡次要王超出兵,尽管打败了,但仍然亲自草书诏令褒扬勉励他。

镇守雄州

景德二年(1005),宋辽订立“澶渊之盟”,双方罢战讲和,两相修好,李允则即调任瀛州知州,他上书说:“朝廷已同意与契丹议和,即要选择好镇守边关的将领,谨守盟约,对于那些认为不应当与契丹议和的人,请都罢去。”真宗说:“这也是我的意思。”迁任西上阁门副使。何承矩任河北缘边安抚、提点榷场,在他病时,皇上令他自己择人代理公务,他上书请让李允则知雄州。

起初,北宋政府禁止榷场买卖珍奇物品,而巡逻的士兵曾搜查到用来交易的珉玉带。李允则知道此事后说:“这是用我们没用的东西交换别人有用的东西,可以不要管。”迁任东上阁门使、领奖州刺史。河北已经停止战争,李允则仍然不断地修筑城堡,契丹皇帝说:“宋朝还在修城池,加强战备,他们不会违背和约吗?”契丹宰相张俭说:“李雄州任安抚使,他是个忠厚长者,不必怀疑他。”不久宋真宗下诏询问这件事,李允则上奏说:“当初双方签订停战盟约时,城堡营垒还只修了一半,工事没有完成,我担心就此放弃不修,这些都会完全荒废;再说边境战事变化很大,是无法预测的。”宋真宗同意他的意见。

雄州城北面有用作防御的旧的瓮城,李允则想将它改建,与大城合为一体。于是他就首先建造了东岳祠,拿出百两黄金做成供奉的器物,并到处宣扬,当地的居民也争相献出金银器物。过了一段时间,李允则秘密地将这些器物撤走了,对外却声称从北面来了盗匪,于是多次下令在城北抓捕盗匪,并修筑城墙,扬言说是要保护东岳祠。最后关闭城门,开挖壕沟,修建月堤,终于把瓮城里的人全都纳入了城中。雄州的百姓原来大多用草盖屋,李允则派人从西山采来木材,大量修建仓库营房。他还教给当地人烧陶制砖瓦,修里门干,建廊市、邸舍、水磨。城上都用砖垒砌,下面则开挖壕沟,种麻植柳。扩大阎承翰所修的屯田,架设石桥,构筑亭榭,建堤修路,以整治与安肃军、广信军、顺安军之间的交通。

为了举办祭祀活动,李允则召集界河的战船进行竞渡比赛活动,让当地人游览观看,同时将有关水战的事暗寓其中以教导人们。雄州北面过去因为打仗挖了很多陷马坑,城上则修楼,用以观察敌情,可以看到十里以内的情况;自从战争停止后,人们都不敢登城楼。李允则说“:既然与契丹讲和了,还要这些干什么?”因此派人撤掉了城楼,填平了陷马坑,让各部队在上面种植蔬菜,挖井开沟,拓垦田土,种植树木荆棘,这样这些地方就自然设置了障碍。他又命令整治街巷,修建佛塔,人们可以登高望远,三十里以内一目了然。又下令给安抚司,规定在所辖的境内凡有空隙的地方,都种上榆树。一段时期后,榆树布满了塞下。这时李允则对左右官员说“:现在到处布满了树林荆棘,是步兵作战的好地方,而不利于骑兵作战,这些树难道只能用来建造房屋吗?”

雄州一带过去在上元节时都不燃灯赏玩,李允则在山上张灯结彩,派伶官表演歌舞,让人们彻夜游玩。第二天,探子报告说契丹一个首领想偷偷入城观看。李允则与同僚一起躲在郊外观察,果然有穿紫色衣服的人入城了。李允则等人即与来人一起到了一家旅舍,都没有说一句话。李允则派女奴去服侍那紫衣人,让他喝得酩酊大醉,又把他所骑的骡子放在廊屋下,让他走了。这个紫衣人是契丹在幽州的统军。几天后,这个统军被契丹诛杀了。

有一次李允则设宴于军中,这时部队军械库着了火。李允则仍然不停地喝酒作乐,副使请求去救火,他不回答。不久火熄了,下令将所焚烧的东西都埋掉,又暗地里派人拿着檄文到瀛州,用装茶叶的笼子运来武器甲胄。不到十天,兵械都已如数运完,没有人知道这件事。枢密院要求弹劾李允则不救火的罪状,宋真宗说“:允则对这件事一定有什么话要说,让我们先问一问他。”李允则对皇上说“:兵械库一向戒备森严,为什么刚好在宴会时烧起来了呢?这一定是奸人有意干的。这时如果我离开宴席去救火,说不定会发生不测之事。”

有一次捕获了契丹的一个间谍,李允则令放开他,并给予很好的招待。间谍说他是燕京大王派来的,还拿出了他刺探的宋朝沿边钱粮、兵马的数量。李允则说:“你所得到的这些情报都是错的。”他叫主管官员将钱粮、兵马的实际数字抄给了那个间谍。间谍要求在情报的封口处加了钤印,李允则给了他很多金银,然后把他放了。不久,那个间谍又来了,归还了原来给他的情报,情报原封未动,而且他反而还供出了他们军队的数量、钱粮情况、军队分布情况等。

一天,有人诉告说被契丹人打伤了,要求官府追究。李允则没有予以追查,只是给了被打伤的人二千钱,众人都认为他害怕了。一个多月后,幽州方面派人来质询这件事,李允则回答说没有发生这件事。这都是他们的间谍想以打人这件事为据作文章,等到了解这件事是妄报的以后,他们就把间谍杀了。云翼的戍守士兵逃到契丹,李允则去文要契丹方面督促逃兵回来,契丹说不知道逃兵在什么地方。李允则说:“在某个地方。”契丹人很惊讶,不敢再隐瞒,只好遣返了逃兵,李允则即将逃兵斩首了。

晚年生活

此后历任四方馆引进使、高州团练使。

天禧二年(1018),以客省使身份知镇州(今河北正定),又迁任知潞州(今山西长治)。宋仁宗即位后,领康州(今广东德庆)防御使。

李允则晚年定居京师,有从契丹逃回的人,都让他们住在自己家里。李允则死后,才让他们住到枢密院大程官营里。

天圣六年(1028),李允则去世,享年75岁。

轶事典故

李允则还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李允则任潭州(今湖南长沙)知州时,曾兴修“岳麓书院”,扩大其规模,并请宋真宗赐给诸经释文义疏、史记、玉篇、唐韵。因此,四方学者纷至沓来。北宋文学家王禹偁为此写文记叙。从此,“岳麓书院”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名闻天下。

人物评价

脱脱:允则不事威仪,间或步出,遇民可语者,延坐与语,以是洞知人情。讼至,无大小面讯立断。善抚士卒,皆得其用。盗发辄获,人亦莫知所由。身无兼衣,食无重羞,不畜资财。在河北二十余年,事功最多,其方略设施,虽寓于游观、亭传间,后人亦莫敢隳。至于国信往来,费用仪式,多所裁定。

家族成员

祖父:李荛,原石敬瑭参谋。后晋时因建议石敬瑭不要依附契丹,被外贬为汝州鲁山令。

祖母:阎氏。

父亲:李谦溥

叔叔:李谦升,曾任如京副使。

弟弟:李允正。

妹妹:李氏,嫁宋太宗之子赵元僖为妻。

堂兄弟:李允恭,历任内殿崇班、阁门祗候。

史籍记载

《宋史·列传第三十二》有传。

标签: 李允则

更多文章

  • 袁名曜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袁名曜

    袁名曜1764-1835,字焘岚,又字道南,号岘冈,湖南宁乡(祖籍新化)人。嘉庆辛酉(1801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侍读,因母去世回乡。嘉庆十七年(1812)聘任岳麓书院山长,主教5年。善诗文,长议论,以培养人才著称,湖南名生多出其门下,其中翘楚有魏源等。与严如熤、陶澍交善,主持岳麓书院期

  • 张松辉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张松辉

    张松辉,男,汉族,1953年3月生,河南省唐河县人,博士。现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中文名:张松辉毕业院校:湖南师范大学学位/学历:博士职业:教师专业方向:道家道教、中国哲学史任职院校:湖南大学先后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工作。1995年评为副教授,同年评为硕士生导师。199

  • 欧阳厚均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欧阳厚均

    欧阳厚均,1766年-1846年,字福田,号坦斋,安仁人。进士。曾就读岳麓书院。嘉庆二十三年(1818)聘为山长,连续掌教达27年之久。先后获准记录8次,得旨议叙3次,倍受朝廷嘉奖。弟子数以万计,著录在案的弟子达3000人。本名:欧阳厚均别名:坦斋字:福田号:坦斋出生地:安仁出生日期:1766年逝世

  • 姜广辉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姜广辉

    姜广辉,男,1948年5月生,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特聘教授。近年来,在繁重的科研教学工作之余,以提倡“雅文化”为己任,勤于创作旧体诗词,并引领同道师友及岳麓学子相与酬唱,有人称其旧体诗词创作群体为“麓山诗派”。中文名:姜广辉职业:教师毕业院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专业方向:中国文化史、简帛学任职院校:湖南大学

  • 欧阳守道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欧阳守道

    欧阳守道(1208-1272),南宋教育家。字公权,一字迂父,初名巽,晚号巽斋,学者称巽斋先生。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少孤贫,无师,自力于学。乡里聘为子弟师,以德行为乡郡儒宗,人称庐陵之醇儒。淳祐进士,授雩都主簿,调赣州司户。受江万里聘,曾至白鹭洲书院为诸生讲说,后应湖南转运副使吴子良聘,宝祐元

  • 严如熤

    名人大全编辑:君莫笑标签:严如熤

    严如熤(1759~1826),字乐园,清湖南溆浦人,年十三,补诸生,少负大志,究心经世学,乾隆五十四年(1789)优贡,入读岳麓书院,师从罗典,研究舆图、兵法、星卜之书,尤留心兵事,学使者张姚成称其曰:“为经世才,足当大任”。乾隆五十七年主讲明山书院,乾隆六十年入湖南巡抚姜晟幕。嘉庆五年廷试,历任洵

  • 吴道行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吴道行

    吴道行(1560—1644),明末学者,字见可,号嵝山,湖南善化(今湖南望城)人,宋儒吴猎之后。早年师从岳麓书院的张元忭,教授于长沙惜阴书院,人称“嵝山先生”,晚年成为岳麓书院最后一任山长,以“朱熹张栻为宗”,治学严谨,与高世泰为至交,王夫之曾师从之。1644年(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吴道行不食而

  • 周式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周式

    周式,宋代,湖南湘阴人,千年学府岳麓书院首任山长,因品学兼优,诲人不倦而著名。宋开宝九年(976)潭州太守朱洞筹资建造了岳麓书院,特聘周式为岳麓书院首任山长。宋真宗赵恒因赏识周式才学而召见他,册封他为国子监主簿。在周式的精心经营下,岳麓书院学生由60多人增至数百人,开启湖湘一脉浓厚学风。周式故后,乡

  • 方叔章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方叔章

    方叔章(1882-1953),原名表,长沙人。清光绪八年(1882年)九月生于南京。中文名:方叔章出生日期:1882年逝世日期:1953年出生地:南京6岁入私塾,勤勉好学,县试中秀才,入岳麓书院攻读。清末秀才,后就读岳麓书院。1902年留学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攻警政。回国后任广东警察学堂堂长,曾参与

  • 丁善庆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丁善庆

    丁善庆号自庵、养斋,道光皇帝赐字伊辅,时人称之伊辅公,清湖南清泉县(今衡南县)人。道光三年(1823)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道光老师,历贵州、广东乡试主考官,国子监司业,会试分校,顺天乡试同考,官广西学政,“多拔寒畯,教人先行而后文”,教育思想以“体用兼行”为旨。官至侍读学士,授三品衔。本名:丁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