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张伯端

张伯端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119 更新时间:2024/1/8 12:44:33

张伯端(984年~1082年),字平叔,号紫阳,后改名用成(诚),天台(今属浙江)人。北宋时期著名高道。敕封“紫阳真人”。自幼聪明好学,涉猎三教经书,及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年长任台州府吏,嘉祐二年(1057年),因受累谪戍岭南,走上访道修仙之路。治平初(1064年),陆诜任桂林知州,起用张伯端掌管机要,改知成都时,又随往。熙宁二年(1069年),在成都天回寺,遇异人得金丹火候之诀。熙宁三年(1070年),陆诜卒,张伯端归台州,筑室山居,于熙宁八年(1075年)著成《悟真篇》。后出山转徙秦陇(今陕西甘肃一带),事河东马处厚,于汉阴山中修炼。处厚被召,临行前,伯端托以《悟真篇》。晚年返台州,居桐柏山崇道观,广授道徒,卒于百步溪。张伯端是北宋内丹学的集大成者,早于全真教。他主张以内丹为修仙途径,而以“性命双修”为其内炼大旨。认为以人体为鼎炉,以人的身心中的精气为药物,以神为火候,通过内炼(炼神返虚),使精气凝聚不散,结成“金丹大药”。张伯端道教思想深受佛教禅宗影响,主张“三教合一”,试图以道教修炼性命之说融合儒释道三教。被全真道尊为“南宗始祖”,并与杏林翠玄真人石泰、道光紫贤真人薛式、泥丸翠虚真人陈楠、琼炫紫虚真人白玉蟾被全真道奉为“南宗五祖”。《四库全书》将其所著《悟真篇》与汉代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并称“丹经王”。此外,还著有《玉清金笥青华秘方》《金丹四百字》《金华秘诀》。

基本资料

本名:张伯端

别名:张紫阳、紫阳真人、悟真先生

字:平叔

号:紫阳

所处时代:北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天台(今属浙江)

出生日期:984年

逝世日期:1082年

主要作品:《悟真篇》《青华秘文》《金丹四百字》等

主要成就:《四库全书》将其所著《悟真篇》与汉代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并称“丹经王”

信仰:道教

人物简介

张伯端(984年~1082年),字平叔,又名用诚(成),号紫阳,敕封紫阳真人。道教(金丹派)南宗始祖。北宋时浙江天台人。自幼博学,三教经籍、医、卜、兵、算,无不涉猎。曾长期居台州府城临海为府吏,后因火烧文书被流放岭南。从此,浪迹云水,寻师访道,修炼内丹。

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张伯端投桂林知府陆诜为机要典事。隔年随调成都。在成都天回寺得高道刘海蟾(吕洞宾传人)授“金丹药物火候之诀”,使他原来不明之处顿时“雾开日莹”。

次年(1070)陆诜病逝,张伯端便前往汉阴山中(今陕西省紫阳县)修炼。道成后,转徒于秦陇(陕甘一带)云游布道。不料“三传非人,三遭祸患”,被凤州太守流放。幸解押途中遇石泰为之申冤而获释,感激之余,张伯端将所得秘诀倾囊相授。

随后经翼城返,乡居天台山桐柏宫修炼、著书、传道授徒。熙宁八年(1075)著成内丹经典《悟真篇》。后赴山东兖州,嘱知州马默“流布此书”。然后经常州、杭州返桐柏宫修炼。元丰五年(1082)三月十五日,张伯端往返临海途经百步溪(今属临海)时水解羽化,世寿99岁。后人在桐柏宫建紫阳殿供奉,还在其羽化地百步和临海旧居建祠立观以志纪念。

张伯端的《悟真篇》倡导“三教归一”,在道教传统的命功的基础上,引入儒家“穷理尽性”和佛教“达本明性”的心性修养方法,将隐匿在金丹术中的内丹妙道和盘端出,形成“性命双修,先命后性”的南宗丹法,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道教的发展。《悟真篇》与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并称“丹经王”,张伯端被尊为道教(金丹派)南宗始祖,桐柏宫亦因此成为南宗祖庭。张伯端与其嫡系法脉传人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合称南五祖。

生平经历

张伯端生平相关史料多语焉不详,亦间有虚妄,为后世研究带来困难。好在《悟真篇》的自序留下了可靠记载,故本条目以张伯端亲撰的《悟真篇》两序为基础,与相交集人物的正史记载相印证,并吸收今人研究成果,对历代相关史料进行严谨的考辩取舍,力图梳理出最贴近历史真相的张伯端生平。

1、乡籍天台

《悟真篇·序》中张伯端亲笔署名“天台张伯端平叔”,其天台籍贯明白无疑。此后六百年亦无人异议。然而自清《康熙临海县志》首现“临海说”后,张伯端的乡籍成了三百年争议不绝的历史公案。直至新中国修志,学者们求真务实,1989年版《临海县志》率先摒弃旧志关于张伯端的失实记载,不再为之立传;而《天台县志》和《台州地区志》都为之立传,明确了张伯端的天台人身份。至此,“张伯端是天台人”已成共识。

然而,在世纪之交“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引发的争名人风潮中,临海学者著《台州道教考》,以“郡人就是临海人”、“雍正皇帝认可张伯端是临海人”、“天台齐召南将张伯端改为临海人”等为依据,重新主张“张伯端是临海人”,引起了学术界的新一轮争论。但随着“张伯端籍贯考辨的几个关键问题”的针对性考辨论文在刊物《宗教学研究》上公开发表,原先曾持“临海说”的几位学者纷纷转而认同“天台说”,持“保留意见”的《台州道教考》作者也公开表示“不再争论”。而在道教界,无论社会上对张伯端的籍贯如何争议,几百年来道士们每天早课诵念的《南五祖宝诰》开句“九皇降迹于天台”,就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九皇)张伯端是天台人。

2014年,台州市社科联为张伯端籍贯问题专列课题研究,其成果《张伯端籍贯考辩的正本清源》得出了“张伯端是天台人”的明确结论,标志着张伯端的籍贯之争再次划上句号。

2、台州府吏

张伯端虽然少年博学,从洛阳会邵雍时自言“曾肆力于儒,肄业国学,久不第”和南宋翁葆光《悟真篇注》称他“肄业辟雍,唯翁(张伯端)不第”的记载可知,张伯端的科举之路并不顺利。作为一个科举不第的读书人,为了生计屈就台州府吏就是顺理成章的选择了。于是,府城临海也就有他的旧居遗迹。

明确称张伯端任台州府吏的说法首见于清《康熙临海县志》。此前南宋白玉蟾在《高祖先师天台紫阳真人赞》中称其为“元丰一皂吏”,这皂吏应该就是指台州府吏,而元丰两字也许是泛指,因为元丰期间张伯端已是95岁以上的老人,根本不可能再去当皂吏了。

后来,据〔宋〕陆思诚《陆彦孚记》称张伯端“坐累,谪岭南兵籍。”这“坐累”两个字作何解释?清《康熙临海县志》给出的答案是:张伯端“性嗜鱼。在官办事,家送膳至,众以其所食鱼戏匿之梁间。平叔疑其婢所窃,归扑其婢。婢自经死。一日,虫自梁间下,验之,鱼烂虫出也。平叔乃喟然叹曰:“积牍盈箱,其中类窃鱼事不知凡几!”因赋诗云:“刀笔随身四十年,是非非是万千千。一家温饱千家怨,半世功名半世愆。紫绶金章今已矣,芒鞋竹杖任悠然。有人问我蓬莱路,云在青山月在天。”赋毕,纵火将所署案卷悉焚之。因按火烧文书律遣戍。”不过此说看是合理,却经不起推敲。所载“鱼案”只是一个并非临海专有的传说故事,譬如常州版的故事情节雷同只是主人公不是府吏张伯端而是县吏龚子彬。“赋诗”更是元至顺年间福建廉访使蜜兰沙扶乩所得的乩笔诗。故该志所载难以为据。《台州道教考》称张伯端“因火烧文书罪,被流放岭南。……一方面是对所掌冤屈案件的同情,更主要的是他内心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可备一说。

3、岭南访道

岭南,是指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以南的地区,相当于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历史上,由于岭南远离中原相对荒蛮,曾被作为流放之地。

通常认为,遭流放是不幸的,可是对于好道的张伯端来说,却可以因此抛却俗务专心事道,从而走上修道成仙的光明大道。张伯端被流放岭南的具体地点未见史料记载。元《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和《悟真篇本末事迹》均称:“浪迹云水。晚传混元之道而未备,孜孜访问,遍历四方。”这里的“云水”,有人认为是广东省乐昌县的云水河,但是那里没有任何与张伯端相关的遗迹或者传说,而乐昌亦非道教名胜,因此称张伯端在云水一带访道缺乏依据。事实上,“浪迹云水”是指张伯端如行云流水般地在岭南地区四处访道。正如他在《悟真篇·序》中所言:“询求遍于海岳,请益尽于贤愚。”其足迹所至应该是一个比较大的区域,有史料记载的主要地方是桂林。

张伯端桂林赠歌刘道人是第一个有时间可考的生平节点。据南宋桂林摩崖石刻《张平叔真人歌跋》:“刘君讳景,字仲远,桂林人也,嘉祐末得是歌”可知,嘉佑末为公元1063年,此时张伯端年已八十,经过数十年访道修炼,已是道行高深的一方名人了。

4、桂林依陆

根据陆思诚《悟真篇记》所载,宋治平中,张伯端在桂林依龙图公陆诜,此后“公移他镇,皆以自随。最后公薨于成都,平叔转徙秦陇。”又据曾金兰等考证,陆诜于嘉祐八年(1063)六月帅桂林,治平元年(1064)十月赴邕州处理峒亊,治平三年(1066)四月知延州,治平四年(1067)十一月知晋州,熙宁元年(1068)知真定、成都。可以判断,张伯端很可能是在治平元年(1064)上半年桂林遇陆诜的,此后一直相随,直至熙宁三年(1070)八月陆诜在成都病故。其间张伯端的活动轨迹与陆诜的仕宦变迁相一致。

《历代神仙通鉴》曾记载有张伯端治平中在洛阳会邵雍的故事。有学者认为,“治平年号共四年,如按治平二、三年(1065-1066)推算,生年则为雍熙元年(984)左右,与‘住世九十九’相吻合。但此说似乎根据不足。按其他史料,治平中张伯端先在桂林,后随陆诜转成都,似不可能另去一趟洛阳。”其实,陆诜知桂林后,因处理邕州峒蛮事宜有功,被英宗任命为天章阁待制(从四品)、知谏院。可就在赴京任职的途中,又被重新任命为“兵部郎中鄜延路都总管经略安抚使兼知延州”,时间是治平三年(1066)夏四月。于是陆诜赶紧到京城觐见皇帝,然后赴延州上任。其间途经洛阳,此时著名的易理大师邵雍亦居洛阳,张伯端当然不会放过这个难得的请教机会,于是就有了张伯端会邵雍的故事。由于陆诜己经知道进京觐见皇帝后马上就要返经洛阳赴延州上任,所以很可能就让年迈的张伯端在洛阳歇息等候,这就为张伯端会邵雍创造了充分的条件。

5、成都遇师

张伯端在《悟真篇·序》中称:“仆以至人未遇,口诀难逢,遂至寝食不安,精神憔悴。虽询求遍于海岳,请益尽于贤愚,皆莫能通晓真宗,开照心腑。后至熙宁己酉岁,因随龙图陆公入成都,以夙志不回,初诚愈恪,遂感真人,授金丹药物火候之诀。其言甚简,其要不繁,可谓指流知源,语一悟百,雾开日莹,尘尽鉴明,校之仙经,若合符契。”

成都遇师是张伯端访道过程的关键节点和终点。他此前数十年苦苦寻求的金丹真诀,终于如愿以偿。

成都遇师时间序中已讲明是“熙宁己酉岁”,即北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

遇师的具体地点,据《悟真篇集注·薛紫贤亊迹》所记:“平叔先生,旧名伯端,始于成都宿天回寺,遇异人,改名用成,授以丹诀”,当是天回寺。

至于师父是谁?陆思诚《悟真篇记》说是刘海蟾。翁葆光《悟真篇注序》则说是青城丈人。但是青城丈人只是一个道号,究竟所指何人并没有明说。白玉蟾等南宗嫡系传人,以及南宋《混元仙派图》和元《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等历代文献多认定是刘海蟾。至于教内道士们天天颂念的《南五祖宝诰》,则明白无误地称“一脉浚通于刘祖”,也就是刘海蟾。

6、汉阴成道

张伯端成都受诀之后不久,熙宁三年(1070)八月,年仅59岁的龙图公陆诜即亡故。失去依托的张伯端何去何从呢?

《青华秘文》称张伯端“自成都归于故山”,显然不合情理。设身处地想一下,曾让张伯端“寝食不安,精神憔悴,虽询求遍于海岳,请益尽于贤愚,皆莫能通晓真宗”的金丹真诀,在成都意外地得到真人传授而豁然开悟之后,张伯端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呢?不是回家,而是尽快地找个合适地方潜心修炼,将真诀付诸实践,以成就金丹大道。陆诜的英年早逝,进一步强化了他的这个念头。

那么到哪里去修炼呢?陈耆卿《嘉定赤城志》称其“曾入成都遇真人得金丹术,归以所得萃成秘诀八十一首,号《悟真篇》。”陆诜之孙陆彦孚《悟真篇记》则称其在桂林随陆诜后,“公移他镇,皆以自随。最后公薨于成都,平叔转徙秦陇。”《历代神仙通鉴》云:“往荆南访都运马处厚,得其资材,择兴安之汉阴山中修炼,丹成遂返台州。”三种说法貌似矛盾,实则一致,就是去汉阴山中修炼(其地也因此被命名为紫阳县)。

就在这天造地设的修仙圣地,张伯端在多年内丹修炼功底的基础上,按照师父所传的丹诀,全心全意地投入修炼之中。经过大约二个年头的不懈努力,终于成就了金丹大道。

7、秦陇传道

道成之后,张伯端怀着济世度人的慈悲心开始了秦陇传道之旅。张伯端在《悟真篇·后序》中写道:“伯端向己酉岁于成都遇师,授以丹法,自后三传非人,三遭祸患,皆不愈两旬”,最终触怒凤州太守而遭黥窜。好在解押途中偶遇石泰,不仅因而脱缰解锁,而且得到了理想传人。

传道石泰后,张伯端心头的大事已了,一种叶落归根的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于是,不久就告别石泰踏上了回乡之路。时间当在严冬之后,即熙宁七年(1074)春。

8、天台著书

根据明释传灯《天台山方外志》载:“张伯端,天台人……归以所得萃成秘诀八十一首,号《悟真篇》。”清台州知府张联元《天台山全志》所载亦同。当年好道的张伯端迫于生计离开天台赴府城临海当差,结果临海成了不堪回首的伤心地,以自由之身回天台桐柏宫修道著述。这正是教内一直奉桐柏宫为道教南宗祖庭的重要原因,也是清雍正重修桐柏宫的撰联“东浙无双地,南宗第一家”的缘由。

一说,临海有张伯端故居、悟真坊、悟真桥、紫阳街等遗迹,主张《悟真篇》在临海写成,但是台湾学者曾金兰等经过分析“不得不怀疑为事后附会之作”,而紫阳街更是直到1998年才命名,难以为凭。

9、天台授徒

张伯端的《悟真篇·后序》称,此书“既出,而求学者凑然而来,观其意勤,心不忍拒,乃择而授之。”寥寥数语,就把张伯端在天台授徒的形象描绘得有声有色。现存北京白云观的《诸真宗派总薄》称:“紫阳派”系“张紫阳真人于雍熙(疑为熙宁之误)年间,在台州府天台县崇道观(即桐柏宫)流传。”也印证了张伯端在桐柏宫著书授徒的历史事实。

这篇后序接着指出:“然所授者,皆非有巨势强力能持危拯溺、慷慨特达、能仁明道之士。初再罹祸患,心犹未知,竟至于三,乃省前过。……自今以往,当钳口结舌,虽鼎镬居前,刀剑加项,亦无复敢言矣。”此序写于“元丰改元(1078)”,讲明张伯端在桐柏宫的授徒活动,在这一年宣告结束,转而以《悟真篇》书籍形式来传播丹道。让“根性猛利之士,见闻此篇,……可因一言而悟万法”,而“如其习气尚余,则归中下之见,亦非伯端之咎矣”。

必须指出的是,张伯端秦陇传道的“三传非人”与天台授徒的“竟至于三”不是一回事。若不认真研读两序,将两者混为一谈,张伯端的生平就很难厘清。

10、兖州传书

据陆彦孚《悟真篇记》载:“久之,事扶风马默于河东。处厚被召,临行,平叔以此书授之曰:平生所学,尽在是矣,原公流布,当有因书而会意者”。据《宋史》,马默在元丰元年(1078)开始知兖州,元丰三年(1080)被召还京。其时间点与文中“久之”相符,地点亦与“河东”(黄河以东)相合。估计张伯端在《悟真篇》书成之后,认定马默是流布此书的合适人选,就打听他的去向。当得知马默在兖州任职后,即携书前往拜访。时间可能在马默知兖州不久,即元丰二年(1079)。马默亦是好道之人,就留张伯端在身边以便讨教,直至元丰三年(1080)马默被召赴京任职。临别时,张伯端将《悟真篇》郑重交给马默,嘱其流布。传书既毕,张伯端即循大运河返回天台。途经常州、杭州时,有可能短暂滞留,遂演绎出红梅阁、瑞石山著书的故事来。

11、天台修道

张伯端兖州传书的心事既了,即回天台桐柏宫安心修炼,会友论道。

据元《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称“后处厚(马默)出为广南漕,紫阳复从之游。”然据《宋史》和相关史料考证,马默任广南漕是在元丰四年(1081)秋到任,后“以疾求归,知徐州”。而张伯端元丰五年三月即于天台百步仙逝,要说他在逝前几个月还千里迢迢去广南“从游”,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至于罗浮山传王邦叔的故亊,首见于《青华秘文》序,次见于清《罗浮山志会编》,而后者显然是前者的翻版。据曾金兰在《张伯端访道与传道路线考》文中考证,若张伯端到罗浮山,赴广南会马默应是最可能的时间点。然如前所述,这个时间点存在的可能性极小。再说,罗浮山并无张伯端踪迹的可靠记载,已考明是白玉蟾再传弟子的王邦叔亦不可能与之交集,加上张伯端在写后序以后已发誓不再授徒等等因素的分析,曾金兰就用此事“迨不可能”给以断然否定。

所以,张伯端自兖州回天台桐柏宫直至仙逝的一年多时间中,除了偶尔往来临海等近距离走动外,没有再出过远门。

12、百步升仙

元丰五年(1082)三月十五日,张伯端在往返临海途经天台百步(现属临海)时尸解羽化,住世九十九岁。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称张伯端“元丰五年(1082)三月十五趺坐而化,住世九十九岁。有尸解颂云:四大欲散,浮云已空。一灵妙有,法界圆通。一好禅弟子,用火烧化,得舍利千百,大者如芡实焉,色皆绀碧。群弟子至,遂指谓曰:“此道书所谓‘舍利耀金姿’也!”

史学界对于张伯端逝于元丰五年的说法都无异议,日期则有“三月十五”和“三月初五”两种说法,通常依教内所持前说。争议较大的是年龄,这关系到张伯端的生年。

南宋翁葆光《悟真篇直指详说·序》称张伯端“于元丰五年三月初五日尸解……其阅世亦九十六载矣”,与《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所称“住世九十九岁”异。经与《历代神仙通鉴》中张伯端治平年间会邵雍时自称八十二岁相印证,恰与后者吻合。所以张伯端住世99岁得到道教界和多数学者的认同。中国道教协会主编的《道教大辞典》和任继愈主编的《宗教大辞典》等许多文献所载“张伯端(984-1082)”,即是由“元丰五年(1082)”羽化再按住世99虚岁推算所得。

至于张伯端羽化地,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称张伯端为“郡人,……归,以所得粹成秘诀八十一首,号《悟真篇》。已而仙去。”可知,张伯端当逝于台州。《天台山全志》等则进一步明确为天台山百步溪。张伯端自百步溪水解成仙,遗蜕漂至竹溪村被捞上岸。其村遂改名仙人村。乡民在其解化处建祠纪念,匾题“紫阳真人神化处”。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台州推官张滂在百步修建紫阳庵,并重修碑石,题曰“重修紫阳题诗碑记”。

13、生平年表

依上分析,可将张伯端的生平粗略梳理如下:

年龄/纪元

地点

生平亊迹

1岁/宋雍熙元年(984)

天台

出生。

肆力于儒,肄业国学,久不第。

30*岁/祥符七年(1013)

临海

任台州府吏。

因火烧文书罪发配岭南。

50*岁/明道二年(1033)

岭南

浪迹岭南,寻仙访道。

80岁/嘉佑八年(1063)

在桂林赠歌白龙洞刘道人。

81岁/治平元年(1064)

桂林、邕州

依陆诜。

83岁/治平三年(1066)

延州

随陆诜。

途经洛阳会邵雍。

84岁/治平四年(1067)

晋州

随陆诜。

初识马默。

85岁/熙宁元年(1068)

真定、成都

随陆诜。

86岁/熙宁二年(1069)

成都

随陆诜。

天回寺遇师得诀。

87岁/熙宁三年(1070)

成都、汉阴

八月陆诜卒。

择汉阴(今紫阳)修炼,成道。

90岁/熙宁六年(1073)

凤州、阶州、邠州

赴秦陇传道,因三传非人遭谴。

传法石泰。

91岁/熙宁七年(1074)

翼城、天台

经翼城归故乡。

居桐柏宫著书,修炼,会友论道。

92岁/熙宁八年(1075)

天台

悟真篇书成。授徒。

95岁/元丰元年(1078)

天台

写《悟真篇》后序,发誓不再授徒传诀。

96岁/元丰二年(1079)

兖州

依马默

97岁/元丰三年(1080)

兖州、常州、杭州、天台

临别传悟真篇予马默。回天台途经常州、杭州时可能短期滞留。

98岁/元丰四年(1081)

天台

居桐柏宫修炼,会友论道。

99岁/元丰五年(1082)

天台

三月十五日往来临海途中卒于天台百步溪。

说明:本年表中带年龄“*”号的为凭常理估计,有待史料进一步发掘论证。

南宗始祖

性命双修,实际是道教内丹命术与禅宗之禅的双修、合修,是禅宗影响于道教的产物。性命双修的丹法,依修炼次第,分先命后性后命二途。先命后性,为钟吕内丹派南宗张伯端一系的路线,其修炼先从道教调息闭气等方法入手,炼精化炁,炼炁化神,至炼神还虚阶段,参究禅宗,了彻心性,以归于佛家所谓究意空寂之本源为究竟。南宗奉紫阳真人张伯端为始祖,《悟真篇》为修炼祖经。它上依黄老养生学说,下承钟吕内丹思想。以张伯瑞“三教归一”为核心教义,“性命双修、先命后性、道禅合流”为修炼内丹的功法特征。其主要活动地区在南方,故后世称“南宗”以区别北方“全真”。又因张伯端是天台人,天台是主要创教地,故亦有天台仙派之称。

所谓内丹,是相对于外丹(即冶炼矿物为药)而言的。它沿用外丹的术语描述内丹修炼的过程。将人体比作“炉鼎”,以人体内之“精、气、神”为药,以神意为火候,在筑基(补足精气神)的基础上,通过“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的命功修炼,使元神元炁凝结成内丹,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化;接着进行“炼神化虚、炼虚合道”的性功修炼,将躯体炼化入阳神之中,逐步达到“虚无”的状态,进而实现天人合一,“形神具妙,与道合真”,成就金丹大道。内丹修炼的过程与宇宙衍化的过程恰好相反,即仙家所说的“顺行生人,逆行成仙”。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精、气、神”,是指先天无形的“元精、元气、元神”。而后天的交感之精、呼吸之气、意识之神,需要通过修炼返还为“元精、元气、元神”后才能成为内丹之药。

南宗主张“教虽分三,道乃归一”。将儒家的“穷理尽性”,佛教的“明心见性”引入道教的内丹炼养,形成性命双修的南宗功法。“先以神仙命脉诱其修炼,次以诸佛妙用广其神通,终以真如觉性遗其幻妄,而归于究竟空寂之本源”。白玉蟾拓展了以精、气、神为核心的内丹功法并揉合神霄雷法,形成“内炼成丹、外用成法”的独特内丹理论和方法。同时,他一改单传私授的传道方式,广收道徒,建观立靖,刊印道书,使南宗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到了南宋与金元对峙时期,终于形成了内丹修炼为宗旨的两大道派:即北宋张伯端开创并主要流传于南宋境内的金丹道派(后世称之为南宗),以及兴起于金元之际的北方全真道派(后世称之为北宗)。

其实,南宗早于全真教,所以南宗才是丹道正宗。全真教虽然号称继承钟(离权)、吕(洞宾)之学,主张道佛融合、性命双修,但重性轻命,与南宗有根本差异。所谓“北宗先性后命,南宗先命后性”的说法亦非十分确切,因为性命本不可分离,此说只是全真教为自己非正宗的丹道进行辩解而编造的说法。

白玉蟾离奇失踪后,南宗势微。元代国家统一后,全真教借机发展,南宗消失,南宗部分传人加入全真教,有了所谓的南北二宗融为一体。

道教南宗的道统传授,南宋白玉蟾的弟子陈守默、詹继瑞在《海琼传道集序》中称“昔者钟离云房以此传之吕洞宾,吕传之刘海蟾,刘传之张平叔(张伯端),张传之石泰,石传之道光和尚(薛道光),道光传之陈泥丸(陈楠),陈传之白玉蟾,则吾师也。”元代与全真道并合时,除了南北共同的三位祖师外,称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为南五祖。

道教南宗留传至今的主要道观有:浙江天台山桐柏宫(祖庭)、陕西紫阳县真人宫、广东罗浮山冲虚观、福建武夷山止止庵、海南文笔峰玉蟾宫等。

人物评价

张伯端的"三教合一"思想既继承了五代宋初由钟吕特别是陈抟所开创的融合儒、佛、道以革新传统道教教理、教义的理路,又使之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以道教为本位、以心性为旨趣的"三教合一"思想、理论的更新和发展。在具体融合策略上,张伯端坚守而不保守,能够顺应时代主潮,一方面积极融合儒、道,改造儒家心性理论为己所用;另一方面,援禅入道,集中体现在以佛禅的"明心见性"形成其先命后性、渐修顿悟的修道进路。张伯端的"三教合一"思想适应了道教乃至整个中国传统哲学内向化、心性化发展的逻辑进路。张伯端的著作《悟真篇》以及依此创建的“道教南宗”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中国道教发展史上一个承前后的里程碑式人物。

首先,张伯端的《悟真篇》是一部中国道教史划时代意义的著作,被誉为“千古丹经之祖”。它总结了宋代以前的内丹理论及方法,并融儒佛心性修养于一炉,将隐匿于金丹术中的内丹妙道和盘端出,从此道教内丹由隐趋显,逐步成为丹道的主流。此书与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同为历代道教徒最为推崇的两部炼丹经典,也是世俗中气功养生的核心经籍。《四库全书》将《悟真篇》与《参同契》并称“丹经王”。当代国学大师南怀谨认为:“如果我们将丹经的鼻祖著作《参同契》比之老子的书,那么另一部丹经,宋代紫阳真人所著的《悟真篇》应该比之如庄子的书了。”

第二,《悟真篇》高举“三教归一”的大旗,赢得了社会广泛的认同,甚至对佛门弟子也产生了重大影响,禅师薛道光受其感召皈依道门,成为南宗三祖。张伯端“三教归一”思想成为三教的共同财富,收入佛藏、进入小说。如《西游记》不仅有紫阳真人救皇后的故事,还直接引用了7首《悟真篇》诗词,更由孙悟空将“三教归一”一字不差地向车迟国国王提出要求。清帝雍正崇禅贬道,唯独对张伯端推崇有加,原因就在于対其“三教归一”思想的“深契”。于是下旨重修天台山紫阳道场崇道观并御笔亲书《崇道观碑文》,敕封张伯端为“大慈圆通禅仙紫阳真人”,将其《悟真外篇》收入《御选语录》并亲自为之作序,盛赞“篇中言句。真证了彻。直指妙圆。即禅门古德中。如此自利利他。不可思议者。犹为希有。如禅师薛道光。皆归依为弟子。不亦宜乎。”

第三,张伯端的“三教归一”理念,与他自幼在和合圣地天台山三教圆融的氛围中成长密切相关。反过来,他的“三教归一”理论,对于当今倡导和合文化、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第四,张伯端开创的以“三教归一”为核心教义,“性命双修”为功法特征的道教南宗,领导了中国道教的发展方向,促进了全真道的形成和完善,也导致符箓派的斋醮活动融入了内丹修炼,使南宗丹法成为道教修炼的主流。南宗弟子,也在全真龙门派的复兴中担当起旗手的作用。同时,南宗留下的大批内丹专著,为医学、养生学以及气功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道教协会前会长陈撄宁高度评价张伯瑞:“性命双修之学,至师始集大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轶事典故

(一)张伯端仙逝之后,史料中曾有数次现身的记载:

南宋翁葆光《张真人始末》载:“元丰间,与刘奉真之徒广宣佛法,以无生留偈而入寂。奉真之徒已焚其蜕,获舍利千百,若鸡头实者,色皆绀碧。后七年,奉真到王屋山,复会仙翁如故,此又示其形神俱妙,性命两全之玄也。

政和中,通姓名以谒黄君仲冕尚书于延平,黄公素传容成之道,且酷嗜炉火,年加耄矣,语不契而去。继而使人寓书于黄,叙述甚异。其孙铨见其书,秘不尽言,独告予大略云:平叔自谓与黄皆紫微天官,号九皇真人,因校劫运之籍,遂谪于人间。今垣中可见者,六星而已,潜耀者三:平叔、冕仲、洎维扬于先生也。平叔曰紫阳真人,冕仲曰紫元真人,于公曰紫华真人。一时被谴者官吏,皆已复于清都矣。今平叔又登仙品,独冕沉沧于宦海,凡当为人者十世,今九世矣。来世苟复迷妄合尘,则沦坠异趣,无复升仙之期。平叔明序仙契,力欲振拔,而黄公竟不契而没,惟自号曰紫元翁而已。九皇不载于《天官》,盖微星也。非常名而可名者,在万二千五百之间耶?”

南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载:“至淳熙中,其家蚤起,忽有一道流踞主席而坐,叩其家事甚历历,会其孙他出乃去。人以为用诚之归云。”

(二)张伯端成了小说中惩恶护善法力高超的神仙。

《西游记》第70至71回讲述了一个紫阳真人设计搭救朱紫国皇后金圣娘娘免遭妖怪赛太岁凌辱的故事。情节先由一个小妖的嘴中说出来:“自前年摄得来,当时就有一个神仙,送一件五彩仙衣与金圣宫妆新。他自穿了那衣,就浑身上下都生了针刺,我大王摸也不敢摸他一摸。但挽着些儿,手心就痛,不知是甚缘故,自始至今,尚未沾身。”但留个神仙是谁的悬念。紫阳真人的正式出场是在第七十一回,孙悟空将金圣娘娘救回后国王仍然无法接近而不知所措时,半空中的一声“我来也”拉开了紫阳真人隆重出场的帷幕。书中是怎么描写的:俱正在仓皇之际,忽听得那半空中,有人叫道:“大圣,我来也。”行者抬头观看,只见那:肃肃冲天鹤唳,飘飘径至朝前。缭绕祥光道道,氤氲瑞气翩翩。棕衣苫体放云烟,足踏芒鞋罕见。手执龙须蝇帚,丝绦腰下围缠。乾坤处处结人缘,大地逍遥游遍。此乃是大罗天上紫云仙,今日临凡解魇。这段对紫阳真人的出场描写非同凡响,祥光缭绕,瑞气氤氲,果真是大罗天仙驾临。书中接着描述行者上前迎接,紫阳真人细说原由并为皇后解魇的经过。真人道:“小仙三年前曾赴佛会,因打这里经过,见朱紫国王有拆凤之忧,我恐那妖将皇后玷辱,有坏人伦,后日难与国王复合。是我将一件旧棕衣变作一领新霞裳,光生五彩,进与妖王,教皇后穿了妆新。那皇后穿上身,即生一身毒刺,毒刺者,乃棕毛也。今知大圣成功,特来解魇。”行者道:“既如此,累你远来,且快解脱。”真人走向前,对娘娘用手一指,即脱下那件棕衣,那娘娘遍体如旧。真人将衣抖一抖,披在身上,对行者道:“大圣勿罪,小仙告辞。”行者道:“且住,待君王谢谢。”真人笑道:“不劳,不劳。”遂长揖一声,腾空而去,慌得那皇帝、皇后及大小众臣,一个个望空礼拜。《西游记》书中对紫阳真人的直接着墨并不多,但从这出场架势的描述和计护皇后的智慧,就足以说明作者对紫阳真人是非同一般的景仰。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二十卷《陈从善梅岭失浑家》,说的是宋徽宗宣和年间,东京汴梁陈巡检赴广东南雄就职途经梅岭时,夫人张如春被白猿精申阳公摄走。后访知此妖神通莫测,只怕紫阳真人。于是在高僧指点之下,找到紫阳真人,降服妖怪救回夫人。故事颂扬了张伯端惩恶护善的慈悲情怀和令妖怪闻风丧胆的无边法力。

(三)张伯端为雍正皇帝治病。

清姚鼐为重建桐柏宫的主亊者朱伦瀚写的墓志铭称:公在浙江时,世宗(雍正帝)夜梦道士见而请曰:“吾天台道士也,来就陛下乞所居地”。帝寤,异之,使问于浙江吏。吏言:“天台故有桐柏观,今为人侵废,且为墓矣”。诏还为观,俾公董其事。公成观而民无疾焉。”民间亦有类似故事流传。但学界认为雍正皇帝下旨重建桐柏宫的实质性原因,是对张伯端“三教归一”思想的“深契”。

标签: 张伯端

更多文章

  • 严蕊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严蕊

    严蕊,生卒年不详,原姓周,字幼芳,南宋中期歌妓、女词人。她善操琴、弈棋、歌舞、丝竹、书画,学识通晓古今,诗词语意清新,四方闻名,有不远千里慕名相访。严蕊作有诗词《卜算子·不是爱风尘》《如梦令·道是梨花不是》等。本名:周幼芳别名:严蕊、严子字:幼芳所处时代:南宋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黄岩主要作品:卜算

  • 王之道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王之道

    王之道(公元一〇九三年至一一六九年),宋朝官员,字彦猷,庐州濡须人。生于宋哲宗元祐八年,卒于宋孝宗乾道五年,年七十七岁。善文,明白晓畅,诗亦真朴有致。为人慷慨有气节。宣和六年,(公元一一二四年)与兄之义弟之深同登进士第。对策极言燕云用兵之非,以切直抑制下列。调历阳丞。绍兴和议初成,之道方通判滁州,力

  • 范致虚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范致虚

    范致虚(?-约1129年),字谦叔,福建建阳人。北宋名臣、诗人,曾任尚书左丞(副宰相)等职。因其学识出众,范致虚与时人吴材、江屿、刘正夫合称“四俊”。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进士,为太学博士,以祖送邹浩获罪停官。宋徽宗崇宁初,召为中书舍人,改兵部侍郎。政和七年,入为侍读、修国史,寻除刑部尚书、提

  • 袁去华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袁去华

    袁去华,字宣卿,江西奉新(一作豫章)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高宗绍兴末前后在世。绍兴十五年(公元一一四五年)进士。改官知石首县而卒。善为歌词,尝为张孝祥所称。袁去华著有《适斋类稿》八卷,词一卷,著有《适斋类稿》、《袁宣卿词》、《文献通考》传于世。存词90余首。本名:袁去华字:宣卿、江西奉新、豫章所处时

  • 徐俯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徐俯

    徐俯(1075年-1141年),南宋初年官员,江西诗派诗人之一。字师川,自号东湖居士,原籍洪州分宁(江西修水县)人,他是给事中徐禧之子、北宋大文豪黄庭坚的外甥。后迁居德兴天门村。因父死于国事,授通直郎,累官右谏议大夫。绍兴二年(1132),赐进士出身。三年,迁翰林学士,擢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官

  • 李弥逊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李弥逊

    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号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祖籍福建连江,生于吴县(今江苏苏州)。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有《筠溪乐府》,存词80余首。本名:李弥逊别

  • 吕渭老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吕渭老

    吕渭老(生卒年不详),一作吕滨老,字圣求,嘉兴(今属浙江)人。宣和、靖康年间在朝做过小官,有诗名。南渡后情况不详。赵师岌序其词云:“宣和末,有吕圣求者,以诗名,讽咏中率寓爱君忧国意。”“圣求居嘉兴,名滨老,尝位周行,归老于家。”今存《圣求词》一卷。中文名:吕渭老籍贯:嘉兴(今属浙江)代表作品:【江城

  • 向滈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向滈

    向滈字丰之,号乐斋,开封(今属河南)人。宋代词人。曾任萍乡县令。自小便会作诗,才气高而生活穷困,他妻子的父亲曾因为他贫穷将他的妻子嫁于别人,他的妻子却毅然回来,同向滈白头偕老。代表作有《如梦令》、《卜算子》、《西江月》等,收录于《乐斋词》。中文名:向滈国籍:中国籍贯:河南开封职业:词人代表作品:《如

  • 韩淲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韩淲

    韩㴲(1159年—1224年),南宋诗人。字仲止,一作子仲,号涧泉,韩元吉之子。祖籍开封,南渡后隶籍信州上饶(今属江西)。从仕后不久即归,有诗名,著有《涧泉集》。本名:韩淲字:仲止,一作子仲号:涧泉所处时代:南宋出生日期:1159年逝世日期:1224年主要作品:《涧泉集》韩淲,早年以父荫入仕,为平江

  • 王寀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王寀

    王寀(音采)(1078~1118?)字辅道,一字道辅,号南陔,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父王韶官至资政、观文学士,枢密副使,王寀为其幼子。王寀登第后,官校书郎,翰林学士,兵部侍郎。因病迷惑,好神仙道术,徽宗重和元年召入宫中延神,为林灵素所陷,下狱弃市,年四十一(《宋会要辑稿》刑法六之二三)。有《南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