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李绛

李绛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647 更新时间:2024/1/11 7:50:03

李绛(764年-830年),字深之,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中期政治家、宰相。李绛出身赵郡李氏东祖。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登进士第,又登博学宏词科。初授校书郎,补渭南县尉,拜监察御史。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授翰林学士。任职勤勉,屡有匡补。元和六年(811年),升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后与权贵有隙,托称足疾,请求去职,被罢为礼部尚书,转兵部尚书。唐穆宗、敬宗时,两任东都留守,又拜尚书右仆射。唐文宗时,被召为太常卿,出任山南西道节度使,累封赵郡公。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山南兵变,李绛为乱军所害,年六十七。册赠司徒,谥号“贞”。

基本资料

本名:李绛

别名:李相国、李赵公

字:字深之

所处时代:唐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

出生日期:764年

逝世日期:830年

主要作品:《李相国论事集》《李深之文集》

主要成就:辅佐宪宗实现“元和中兴”

官职:检校司空、山南西道节度使、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爵位:高邑男→魏国公→赵郡公

追赠:司徒

谥号:贞

家世:赵郡李氏东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李绛(764年-830年),字深之。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出身赵郡李氏东祖。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李绛考中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授秘书省校书郎。任满后,补任渭南县县尉。贞元(785年-805年)末年,拜监察御史。

元和二年(807年),李绛以本职充任翰林学士。不久,改授尚书主客员外郎。次年,调任司勋员外郎。元和五年(810年),升司勋郎中、知制诰。

尽心匡谏

李绛自登第以来,均担任内职。他为官勤勉,以匡救劝谏为己任。朝臣裴武、柳公绰、白居易等,有的被奸人排挤、陷害,特加贬黜。李绛每每密疏论救,都使其得到宽宥。元和四年(809年)成德军节度使王士真逝世时,其子王承宗袭位。唐宪宗准备派人接任,如若王氏不从则派兵征讨,以革除河朔诸镇世袭的弊端。李绛认为不应对成德镇用兵,建议先解决相对孤立的淮西镇。宪宗不听,命宦官吐突承璀领兵讨伐王承宗,之后战事进展果然不顺。李绛尽心匡正补益,宪宗多次向他询访朝政,屡有协助。

担任宰相

元和六年(811年),宪宗因宦官进言,解除李绛翰林学士之职,罢为守户部侍郎,判本司事。同年,李绛拜相,升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相位上,李绛与同僚李吉甫不和(关于各书所载李绛与李吉甫争论之事,《李德裕年谱》有所辩驳,故略写此段)。

元和八年(813年),封高邑县男。李绛因足疾上章请求免职,至次年,被免知政事,授礼部尚书。

数度沉浮

元和十年(815年),加检校户部尚书,出任华州刺史。不久,入朝任兵部尚书。后遭逢母亲去世,李绛离职为母服丧。元和十四年(819年),再加检校吏部尚书,因得罪宠臣皇甫镈,只被任命为河中观察使(本应授为节度使)。

元和十五年(820年),皇甫镈获罪被贬,李绛重任兵部尚书。新即位的唐穆宗李恒任命李绛御史大夫。

唐穆宗沉湎于游猎巡幸,李绛在延英殿极力劝谏,穆宗都未予采纳。李绛借病辞职,再次担任兵部尚书。

长庆元年(821年),转任吏部尚书。同年,加授检校尚书右仆射,判东都(洛阳)尚书省事,充任东都留守。

长庆二年(822年)正月,改任兖州刺史、兖海节度观察等使,仍任检校尚书右仆射。次年,再任东都留守。长庆四年(824年),于洛阳被加授为检校司空。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入朝任尚书右仆射。

宝历二年(826年)九月,昭义节度使刘悟去世,临终留表请求让其子刘从谏袭任节度使。李绛秘密奏请立即任命靠近昭义军的一位大臣充任节度使,令其兼程赴镇,以“疾雷不及掩耳”之势迫使刘从谏来不及抗命,只能听命朝廷。但此时宰相李逢吉、宦官王守澄已受刘从谏贿赂,都奏请让他任昭义节度留后(实际控制了昭义军),所以唐敬宗不能采纳李绛的主张。

李绛奉行正道,在当时颇有名望。但他性格刚直、嫉恶如仇,对待贤者与不肖之人态度判然有别,因此屡遭他人忌恨。一次,李绛与御史中丞王播相遇道中,王播未避让他。李绛上奏论说事理,敬宗命门下、中书两省详议,群臣都支持李绛。但李逢吉庇护王播而厌恶李绛,便罢免他仆射之职,改授为太子少师,分司东都。

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唐文宗李昂即位,召李绛为太常卿。次年七月,进封魏国公。

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以检校司空衔出任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累封为赵郡公。

身死兵变

大和三年(829年)冬,南蛮进犯蜀地,李绛奉诏赴西蜀救援。他在山南西道招募兵卒千人赴蜀,行至中途,蛮军已退,所募兵卒都返回。

山南的兵额素来有规定,招募的兵卒应该全部退伍回家。大和四年(830年)二月十日,李绛晨起理事,召集募卒,说根据诏令遣返他们,依例发给粮饷,募卒一个个怏怏而退。监军使杨叔元贪财恃宠,怨恨李绛不奉敬自己,于是趁募卒嫌赏赐微薄、众口喧嚷之际,煽动募卒作乱,以泄私愤。募卒喧噪聚集涌向府署,劫夺库中兵器冲入使衙。李绛正与幕僚会宴,来不及防备。听说叛乱立即北逃,登上女墙,衙将王景延力战抵御乱兵,最终力竭战死。左右将校请李绛缒城出逃,被他拒绝。李绛随即与幕僚赵存约、薛齐一同遇害,终年六十七岁。十三日,杨叔元谎奏李绛收取新军士卒赏赐钱物,以致兵乱被杀。而三省长官为李绛诉冤,谏议大夫孔敏行奏呈杨叔元激怒乱兵事实,文宗方知真相,册赠李绛为司徒,谥号“贞”。并赐其家属布帛三千段、米粟二百石。

尚书右丞温造奉命出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定计诛杀乱兵八百余人,囚禁杨叔元。温造将手刃李绛的人,剁为肉酱;并将发布杀害李绛命令的人,处以极刑。取一百首级祭奠李绛,三十首级祭奠王景延等人,其余的全部投入汉江。杨叔元最终被流放康州(今广东德庆),时人以温造不杀杨叔元为遗恨。

大中二年(848年),李绛本拟与李岘等三十七人共绘像于凌烟阁,但他的画像最终被唐宣宗留在宫中。

主要成就

李绛潜心匡时济世,屡屡上疏,常以唐玄宗先治后乱的历史经验为借鉴,用治生于忧危,乱生于放肆的道理劝谏宪宗,劝其选贤举能,任贤政治,并提出贤则当任,任则当久的主张,他任宰相期间,曾多次建议唐宪宗削藩平党,并积极参与谋划。利用藩镇内部矛盾,使魏博节度使田兴(田弘正)听命朝廷,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藩镇势力。

李绛喜实厌虚,在朝勇于犯颜直谏。他曾说:“身居国家重要职位,只图惜身不敢直谏,是臣辜负于君王。若臣子为国为民不看圣上脸色说话,敢于做出不顺从圣上的事,而被治罪,是圣上负于臣子。”宪宗听罢很受感动,说道:“卿告朕以人所难言者,疾风知劲草,卿当之矣。”李绛还反对大臣无原则奉迎上意,粉饰太平。为此,常与人争辩殿上。宪宗曾称赞道李绛:“绛言骨鲠,真宰相也。”

李绛在任华州刺史时,还禁止猎捕鸟兽,以保护自然生态。

人物评价

李纯:①卿尽节于朕,人所难言者,卿悉言之,使朕闻所不闻,真忠正诚节之臣也。他日南面,亦须如此。②绛言骨鲠,真宰相也。③端庄秉彝,亮直循道,抱凌寒之劲节,标肃物之贞规。尝以懿文,参於内署,亦以公望,贰於地卿。竭其器能,茂著宦业,洎居衮职,左右朕躬。远虑必陈,谠言无隐,竭致君之志,宏济俗之方。

李昂:神授聪明,天赋清直。抱仁义以希前哲,立标准以程后来。抑扬时情,坐致台辅。佐我烈祖,格于皇天。仗钺宣风,联居乐土。乘轩鸣玉,尝极清班。先声而物议皆归,不约而群情自许。汉中名部,俾遂便安。

李肇:宪宗朝,则有杜邠公之器量,郑少保之清俭,郑武阳之精粹,李安邑之智计,裴中书之秉持,李仆射之强贞,韦河南之坚正,裴晋公之宏达,亦各行其志也。

蒋偕:噫!自古忠臣不得其死者,自两汉王嘉李固至西晋张华,如国朝褚河南、裴河东之类,刚毅不回,有类公之遗烈於公之生。

刘昫:①李赵公颉颃禁林,訏谟相府,嘉言沃,不以身为。糜躯将坛,没有余裕。②赵公排摈,言犹鲠亮。干将虽折,不改其刚。

宋祁:镒、元衡暴忠王室,绛巨德大臣,皆为贼奸所乘,不殁元身,盖福善祸淫之训有时而挠。虽然,贤者于忠谊,宁以一不幸,遽使慊然于其心哉!要躬可殒,而名与岱、崧等矣。

苏辙:玄宗初用姚崇、宋璟、卢怀慎、苏颋,后用张说、源乾曜、张九龄;宪宗初用杜黄裳、李吉甫、裴垍、裴度、李绛,后用韦贯之、崔群。虽未足以方驾房、杜,然皆一时名臣也。故开元、元和之初,其治庶几于贞观。开元之初,天下始脱中、睿之乱。玄宗励精政事,姚崇、宋璟弥缝其阙,而损其过,庶几贞观之治矣。

洪迈:若唐宰相三百余人,自房、杜、姚、宋之外,如魏徵、王珪、褚遂良、狄仁杰、魏元忠、韩休、张九龄、杨绾、崔祐甫、陆贽、杜黄裳、裴垍、李绛、李藩、裴度、崔群、韦处厚、李德裕、郑畋,皆为一时名宰,考其行事,非汉诸人可比也。

王世贞:姚崇、李泌才相似也,崇体近实,泌用近玄;狄仁杰、宋璟器相似也,仁杰近圆,璟则方;陆贽、李绛识相似也,贽达绛遂;杜黄裳、裴度略相似也,黄裳近疏度近密。

冯梦龙:泌之策陕城,绛之揣魏博,皆料将法也。

张岱:唐宪宗疑李绛、裴度俱朋党,而于李吉甫、程异、皇甫镈则不之疑。盖绛、度数谏,吉甫、异、镈顺从阿谀,而不觉其欺也。

朱轼:李绛论事得大体,动协机宜,其才可为王佐。而方正鲠直,惓惓以纳忠为己任,则魏徵、宋璟之流,他人何足以及之。惜不幸多遇小人,吐突承璀、皇甫镈、李逢吉不能加害,而祸生所忽,卒堕杨叔元之计。悲夫!然绛也知有国而不知有身,躬历四朝,年近七十,此亦非所吝矣。

爱新觉罗·弘历:宪宗首即大位,即有削平藩镇之志,用贤能之相,时若杜黄裳、李绛、裴度诸人皆在相位。

轶事典故

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权宦吐突承璀要整修安国寺。他依仗权势,擅自立了一个《圣政碑》,并请求翰林为其撰写碑文。时任知制诰(专为皇帝起草诏令)的李绛听到消息后,立即向宪宗上奏,直斥功德碑的弊端:

“陛下布维新之政,划积习之弊,行前王所不能行,革历代所不能革,四海延颈,日望德音。今忽自立碑,以示天下不广,彰满假之渐,招矜炫之讥耶?陛下治国很有成就,有目共睹,却要立功德碑,自我炫耀,难道是想招来天下的讥笑吗?圣德、皇猷岂是能用一块碑几行字所能概括的,如果真要立碑,反而有损形象。高祖、太宗创开元、贞观盛世,也未立碑,难道陛下的功德还能超过先祖吗?、舜、禹、汤、文、武,皆无立碑之事,历史上只有秦始皇游泰山立过碑,为百王所笑,万代所讥,史称为失道亡国之主,岂能追秦皇暴虐不经之事,而自损圣德?何况此碑在安国寺内,碑文本应记载与寺院有关的内容,如记载陛下的功德,实在是不伦不类。请陛下特令罢修。”

宪宗览奏后,不好发作,只好说:“李绛是忠臣。”命人把碑拽倒。吐突承璀当时正在旁边,不高兴地说:“碑体积太大,恐怕拽不倒,慢慢拆吧。”实际上是心存侥幸,想暂缓执行。没想到宪宗正在气头上,听罢即厉声喝道:“拽不倒就多用几头牛拽!”吓得吐突承璀再也不敢吱声,只好动用了一百头牛,把自己费尽心机立起来的碑拽倒了。

史料记载

《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四·列传第一百一十四》。

《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二·列传第七十七》。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七·唐纪五十三》。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八·唐纪五十四》。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九·唐纪五十五》。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三·唐纪五十九》。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四·唐纪六十》。

家族成员

李绛出身赵郡李氏东祖。东祖为唐代赵郡李氏定著六房之一。赵郡李氏西晋以来家世非常显赫,北魏时期为“五姓”之一,世代冠冕不绝,人物辈出,在唐代引起统治者的隐忧。唐显庆四年(659年),唐高宗下禁婚诏,禁止包括西晋李楷四子后裔在内的“七姓十家”之间互相通婚。然而禁婚诏不但没有起到削弱他们的作用,反而扩大了他们的影响力,而且禁婚诏的执行力度并不理想,赵郡李氏的通婚圈子仍然以崔、卢、郑、王四姓高门为主,从而在唐朝依旧保持了兴盛繁荣的局面,门第清流,声望显赫。

高祖

高祖父:李晋客,司农卿、元氏县男。李晋客五子,长子李贞悌袭爵。

曾祖

曾祖父:李贞简,司农卿。

祖辈

祖父:李岗,成武令。

父辈

伯父:李长倩。

父亲:李元善,襄州录事参军。

叔叔:李长裕,鄱阳县令。

兄弟

弟弟:李经,司农少卿。李经生六子。

堂弟:李绡,江西观察判官。李长裕之子。李绡生三子:李珮,扬州参军;李琡,彭泽县主簿;李玩,虔州分巡官。

堂弟:李緷,云都县令。李长裕之子。李緷生四子。

儿子

儿子:李璆,河南府司录参军。

儿子:李顼,衢州刺史。

儿子:李璋,字重礼,宣歙观察使。

孙子

孙子:李隐,字严士。李璆之子。

孙子:李轩,字德舆。李顼之子。

孙子:李毂,字致之。李顼之子。

孙子:李轸,字辉之。李顼之子。

孙子:李谠儿,左庶子,李璋之子。

孙子:李慎微,李璋之子。

孙子:李德邻,字朋言。李璋之子。

孙子:李少微,李璋之子。

孙子:李德休,字表逸,相如令。李璋之子。

标签: 李绛

更多文章

  • 李珏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李珏

    李珏(785-853年),字待价,赵郡赞皇(今河北省赞皇县)人。唐朝宰相,监察御史李仲塾之子。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早年丧父,事母至孝。举明经进士,得到华州刺史李绛赏识,进入河阳乌重胤幕府。通过制科考试,授渭南县尉、右拾遗。长庆元年(821年),出任下邽县令。唐敬宗即位,成为武昌节度使牛僧孺掌书记。唐文

  • 李藩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李藩

    李藩(754年—811年),字叔翰,赵郡高邑(今河北高邑县)人。唐朝唐宪宗时宰相,湖南观察使李承之子。李藩出身赵郡李氏南祖,四十多岁时,由节度使幕僚起家,唐宪宗时拜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宰相)。官至华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卒年五十八,册赠户部尚书,谥号“贞简”。本名:李藩字:叔翰所处时代:唐朝民族族群:汉

  • 李怀远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李怀远

    李怀远(?-706),字广德,河北道邢州柏仁县(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唐中宗时宰相。出自赵郡李氏西祖。应四科举擢第,累除司礼少卿,徙官同州刺史。治尚清简,累官至同中书门下三品,封赵郡公。虽久居荣位,而习而简朴。卒,谥曰成。本名:李怀远字:广德所处时代:唐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邢州柏仁县(今河北

  • 李游道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李游道

    李游道,唐朝(武周)宰相,出身赵郡李氏南祖。遭酷吏王弘义诬陷,被流放岭南。本名:李游道所处时代:武周民族族群:汉族李游道早年曾任司刑卿、检校陕州刺史。长寿元年(692年),武则天任命李游道为冬官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同年九月,李游道与袁智弘、王璿、崔神基、李元素等人遭到酷吏王弘义诬陷,被流放岭南。

  • 李吉甫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李吉甫

    李吉甫(758年~814年),字弘宪,赵郡赞皇(今河北省赞皇县)人。唐朝时期政治家、地理学家,御史大夫李栖筠之子,宰相李德裕父亲。出身于赵郡李氏西祖。少好学,能属文。早年以门荫入仕,补左司御率府仓曹参军。贞元初年,迁太常博士、,转户部屯田员外郎,治理明州、忠州、柳州、饶州,入为吏部考功郎中,迁中书舍

  • 李峤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李峤

    李峤(645~714年),字巨山,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唐朝时期宰相。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早年进士及第,历任安定小尉、长安尉、监察御史、给事中、润州司马、凤阁舍人、麟台少监等职。武周时期,依附张易之兄弟。中宗年间,依附韦皇后和梁王武三思,官至中书令、特进,封为赵国公。唐睿宗时,贬为怀州刺史,以年

  • 李德裕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李德裕

    李德裕(787年-850年1月),字文饶,小字台郎,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中书侍郎李吉甫次子。李德裕出身于赵郡李氏西祖,早年以门荫入仕,历任校书郎、监察御史、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浙西观察使、兵部侍郎、郑滑节度使、西川节度使、兵部尚书、中书侍郎、镇海节度使、淮南节

  • 李顺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李顺

    李顺(?~442年),字德正,赵郡平棘县(今河北省赵县)人。北魏大臣、藏书家,平棘令李系的儿子。出身赵郡李氏东祖,博涉经史,颇有才略。起家中书博士,迁中书侍郎。太武帝在位,从征柔然,出谋划策,授后军将军,袭封平棘县子。参与消灭大夏,出使北凉12次,颇有功勋,历任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四部尚书,累迁

  • 李孝伯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李孝伯

    李孝伯(?—?),赵郡平棘县(今河北赵县)人,北魏前期重臣。出身赵郡李氏东祖。为北魏赵郡太守李曾之子,高平公李顺从父弟。本名:李孝伯别名:李宣城所处时代:北魏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赵郡平棘(今河北赵县)家世:赵郡李氏东祖李孝伯,赵郡人,高平公李顺堂父的弟弟。少年传承父业,博览群书。风度翩翩,行为符合

  • 李安世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李安世

    李安世(443年~493年),字安世,赵郡平棘县(今河北省赵县)人。北魏大臣,中书侍郎李祥的儿子。出身赵郡李氏东祖,起家中书学生。献文帝时期,授侍御中散、主客令,接待使者南齐刘缵,累迁给事中。太和九年(485),建议实行均田制,增加政府收入,为冯太后采纳。迎娶沧水公主,出任相州刺史,册封赵郡公。劝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