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刘盛纲

刘盛纲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3380 更新时间:2023/12/26 7:07:34

刘盛纲,男,1933年12月26日出生于安徽肥东,电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盛纲于1955年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电真空专业毕业并留校任助教;1956年至1958年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攻读研究生并任专业翻译;1958年获得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副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78年晋升为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4年担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副院长;1986年至2001年4月担任电子科技大学第一任校长;1999年获得第八届陈嘉庚奖;2001年获得国家高科技863突出个人贡献奖;2016年获得国际红外毫米波太赫兹学会特别贡献奖。刘盛纲专于微波电子学、电子回旋脉塞理论方面的研究。

基本资料

名:刘盛纲

国籍:中国

出生地:安徽省肥东县

出生日期:1933年12月26日

毕业院校:南京工学院,成都电讯工程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相对论电子学》《微波电子学导论》

主要成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政治面貌:中国共产党党员

人物经历

1933年12月26日,刘盛纲出生于安徽省肥东县店埠镇刘河湾村。

1951年,从合肥市第一中学毕业后,考入浙江大学电机系。

1953年,由于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转到到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电真空专业学习。

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5年7月,从南京工学院毕业后留校,担任沈庆垓教授的助教。

1956年,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攻读苏联专家列别捷夫教授的研究生,并任专业翻译。

1958年5月,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毕业,获得副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担任讲师。

1960年,担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微波电子教研室、微波电子学研究室主任。

1978年,晋升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教授。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4年,担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副院长。

1986年,担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院长。

1988年,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更名电子科技大学,刘盛纲担任电子科技大学第一任校长(至2001年4月)。

2003年,获得红外毫米波领域的国际最高奖——K.J.Button奖,是中国大陆首位获此奖的科学家。

2006年,被选为中国电子学会太赫兹专家委员会主任。

2008年,创办了国际太赫兹在线杂志《THzScienceandTechnology》。

2016年9月27日,在丹麦哥本哈根第41届国际红外毫米波-太赫兹会议(IRMMW-THz)上,刘盛纲获得特别贡献奖,是中国首位获此奖的科学。

主要成就

刘盛纲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刘盛纲提出了一种新的复合式静电强流电子光学系统并进行严格的理论分析,建立了广义的强流电子轨迹方程,建立了以电子回旋中心坐标系为基础的电子回旋脉塞的动力学理论体系;提出并建立了静电电子回旋脉塞的概念与线性及非线性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了静电自由电子激光的新概念及其理论提出,并建立了特殊准光学谐系统,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发展了相对论空间电荷波理论和自由电子激光的空间电荷波理论。又提出了电子注-波-等离子体三体互作用理论,提出了离子通道混合不稳定性理论及离子通道电磁波泵自由电子激光及其理论,并发展了微波等离子体激发准分子激光的理论等一系列重要的研究工作,为等离子体微波电子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学术论著

根据2020年4月电子科技大学网站显示,刘盛纲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60篇,并多次被中国国内外同行引用。

出版日期

名称

作者

出版社

2018.10

《5G高频系统关键技术及设计》

黄宇红,刘盛纲,光,大鹏,丁海煜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1999.09

《电子科技大学学术论文专辑》

刘盛纲主编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1996.09

《开放谐振腔的时域分析》

(美)朱国瑞著;刘盛纲译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3.03

《刘盛纲学术论文集》

刘盛纲著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03

《英俄汉无线电电子学、红外、激光技术词典》

刘盛纲主编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1988.04

《电子回旋脉塞和回旋管的进展》

刘盛纲著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87

《研究生学科的评诂》

刘盛纲主编

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出版社

1987.04

《相对论电子学》

刘盛纲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5.09

《微波电子学导论》

刘盛纲主编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1965.10

《超高频技术和器件上超高频技术》

(苏)列别捷夫,И.В.著;刘盛纲译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学术交流

刘盛纲是“国际红外与毫米波会议“、“国际核聚变发展评议会议”、“国际远红外会议”、“国际电磁场及离化气体非热生物效应会议”和“国际真空电子学会”等五个大型系列国际会议的设国际委员会委员或会议主席。于1987年、1994年、1996年作为大会主席在中国主持召开过三次国际会议。2000年作为大会主席主持了在中国召开的“第25届国际红外与毫米波会议”、“第五届国际远红外会议”及“第四届国际微波会议”联合召开的大会,他是国际电磁场与生物细胞非相互作用研讨会发起人之一。2006年筹备、创建了“深圳国际先进科学技术会议”,并与2007年、2009年分别召开了两次会议。

科研成果奖励

根据2020年4月电子科技大学网站显示,刘盛纲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及省部委一等奖八次。

刘盛纲人才培养

教育理论

刘盛纲认为:把基础领域做好,才有可能不断发展新的技术。另外要真正让科学技术更好地发展,一方面服务于产业化,服务于经济,基础研究是不可缺少的。其中,人才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中国教育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革。没有好的教育,培养不出优秀人才,很多目标都难以实现。

指导学生

根据2020年4月电子科技大学网站显示,刘盛纲是全国首批工学硕士、博士导师及理科“光学”博士导师,是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光学、等离子体物理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在“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及“光学”学科已为国家培养硕士研究生100多名,博士研究生32余名,博士后4名(其中美国博士生1名,西德留学生1名)。

教育成果奖励

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微波电子学导论》

电子部优秀教材特等奖

《微波电子学导论》

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1990年

《相对论电子学》

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刘盛纲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授予单位

1979年

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党中央、国务院

1980年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5年

“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1985年

首批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中华全国总工会

1987年

第14届马可尼国际奖提名

1999年

第八届陈嘉庚奖(信息科学奖)

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

2001年

国家高科技863突出个人贡献奖

2001年

第一届四川省个人创新奖

四川省委、省政府

2003年

K.J.Button奖

2009年

建国以来四川省最具影响力的劳动模范

四川省总工会、四川省委宣传部

2016年09月27日

国际红外毫米波太赫兹学会特别贡献奖

国际红外毫米波太赫兹学会

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IEEEFellow)

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

美国MIT电磁科学院院士

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院士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82年9月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4月至1993年3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93年3月至1998年3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中国电子学会第二届常委理事和真空电子学会第二、届副主任

聚变新进展研讨会国际局成员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高级科学顾问

世界银行贷款第二个大学项目中国专家组副组长

IEEE真空电子学委员会委员

国际自由电子激光(FEL)奖五人评审委员会委员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

安徽省政府科技专家委员会主任和“电子科技大学学科”组组长

国家“863-410”主题专家组成员

国家863-8领域专家委员会成员、顾问

四川省科技顾问团副主席

四川省青年科学基金专家委员会主任

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

大功率微波电真空器件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美国UnivofTennessee、ColllegeofWilliam&Mary和

OldDominionUniversity三所大学的杰出客座教授

德国汉堡大学Philip讲座教授

韩国Postech大学客座教授

意大利米兰大学、英国Leeds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十余所大学客座教授

《中国电子学报》总编辑

《强辐射和粒子束杂志》副主编

《国际太赫兹科学技术杂志》主编

人物评价

刘盛纲在电子回旋脉塞、自由电子激光与高功率微波、微波电子学及微波等离子体电子学、生物电子学等领域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建立了有关理论,作出了开创性及奠基性工作。(电子科技大学评)

刘盛纲是中国自己培养出来的第一代杰出的电子物理学家,是中国本领域的先驱者和具有国际声誉的学术带头人。(东南大学评)

刘盛纲在电磁慢波结构、电子回旋脉塞(ECRM)、自由电子激光、相对论电子学和相对论等离子体电子学等领域做了大量的原创性(Pioneer)工作,为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大量的贡献,是中国国内公认的中国太赫兹科学研究的领导者。(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评)

人物影响

刘盛纲院士科技教育基金

刘盛纲院士科技教育基金于2008年创立,旨在鼓励教师和学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努力成才方面做出的优异成绩。

刘盛纲院士科技教育基金于2008年创立,旨在鼓励教师和学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努力成才方面做出的优异成绩。

标签: 刘盛纲

更多文章

  • 刘颂豪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刘颂豪

    刘颂豪,1930年11月出生于广东广州,光学与激光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颂豪于1951年从广东文理学院物理系毕业,并被广东省教育部门保送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81年至198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副所长;1983年至1987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

  • 刘益春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刘益春

    刘益春,1962年12月出生于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1985年7月,刘益春在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1988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专业获硕士学位,随后进入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任教;1995年12月,在中国

  • 刘永坦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刘永坦

    刘永坦,男,汉族,1936年12月1日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湖北武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1953年9月至1960年3月,刘永坦先后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系、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二系;1979年1月至1981年1月,刘永坦就读于英

  • 陆建华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陆建华

    陆建华,男,汉族,1963年7月生于江苏省南通市,中国科学院院士,通信与信息系统专家,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主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1981年,陆建华毕业于江苏省南通中学;

  • 陆汝钤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陆汝钤

    陆汝钤,1935年2月15日出生于上海,计算机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9年陆汝钤从德国耶拿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7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副所长;1991年

  • 陆元九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陆元九

    陆元九,男,汉族,1920年1月9日出生于安徽滁州,自动控制、陀螺及惯性导航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顾问。陆元九主要从事惯性器件及惯性导航研究和航天工程控制问题的研究。1941年,陆元九从国立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

  • 毛军发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毛军发

    毛军发,1965年8月出生于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诸甲亭乡,中国科学院院士,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家,深圳大学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电子学会微波分会主任委员。1981年,毛军发考入国防科技大学;1985年,于国防科技大学获学士学位;1988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

  • 梅宏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梅宏

    梅宏,1963年5月出生于贵州省遵义市,计算机软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高可信软件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1980年梅宏17岁时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先后获得学士学位、硕士学位;1987年硕士毕业后

  • 彭堃墀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彭堃墀

    彭堃墀,1936年8月25日出生于江苏镇江,原籍四川广元,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山西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校长,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所长。1961年彭堃墀从四川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分配到山西大学任教;1982年至1984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进修;1984年回国后建立了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1985年主

  • 钱德沛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钱德沛

    钱德沛,1952年8月20日出生于上海,籍贯浙江海宁,计算机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钱德沛1977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专业;1984年获得美国北得克萨斯州大学硕士学位;1987年起历任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系副系主任、系主任、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校长助理;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