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焯芬,1945年5月4日出生于广东省中山市,地质及水利工程专家,加拿大工程院外籍院士,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珠海学院校务委员会委员、教务委员会主席。李焯芬于1968年从香港大学土木系毕业;1970年获得香港大学土木系工学硕士学位;1972年获得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土木工程系助教,电岩石工程部核废料处理部主任、水电水利工程部、大坝安全委员会主任、水电土木建筑部主任;1994年进入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任教,先后担任讲座教授、土木系系主任、副校长;2001年当选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同年当选为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2002年担任香港工程科学院副院长;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5年担任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2019年入职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李焯芬长期从事水电、核电建设技术工作,包括前期勘探、可行性研究、设计论证及专题研究(例如大坝安全评估、核电站抗震设计、核废料处理等)。
基本资料
中文名:李焯芬
国籍:中国
出生地:广东省中山市
出生日期:1945年5月4日
毕业院校: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活在当下》、《走出困境》
主要成就:2001年当选为加拿大工程院外籍院士
2001年当选为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
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45年5月4日,李焯芬出生于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永宁。
1965年—1968年,就读于香港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并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1968年—1970年,就读于香港大学岩土工程专业,毕业并获得工学硕士学位。
1970年—1972年,就读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岩土工程专业,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1972年—1974年,担任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土木工程系助教。
1974年—1987年,担任加拿大西安大略省电岩石工程部核废料处理部主任。
1987年—1989年,担任加拿大西安大略水电水利工程部、大坝安全委员会主任。
1989年—1993年,担任加拿大西安大略水电土木建筑部主任。
1994年—1995年,担任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讲师。
1995年,担任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讲座讲授。
1998年—2000年,担任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系主任。
2000年—2004年,担任香港大学副校长。
2001年,当选为加拿大工程院外籍院士;同年,当选为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
2002年1月,担任香港工程科学院副院长。
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5年7月,担任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同年,担任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院长。
2019年1月,入职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担任宁波大湾区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科学家。
主要成就
李焯芬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根据2022年6月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网站显示,李焯芬的研究内容和成果涉及到土木学、岩石力学、环境岩土工程、岩土灾害防治、基础工程和计算力学等。编写了加拿大政府能源部的《矿山边坡手册》中的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估与设计部分,在北美业界得到采用;编写了加拿大政府能源部的《高地应力地区隧道设计施工手册》,并应用到大型核电站设计之中,解决了时效变形引起的结构问题。先后主持了多个大型核电站的岩土工程勘察、地震风险评估及抗震设计;主持过68个水电站的大坝安全性评估,解决了老坝抗震、抗滑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发展了相应的技术分析软件;主持过多项大型输电项目的岩土工程问题研究,进行了大型输电塔塔基抗拔及水平加载试验研究,发展了一套设计规范;主持完成了香港地区地震风险评估、香港青马大桥抗震设计、完成了香港地区滑坡风险分析评估图,已用于香港的土地开发和滑坡防治等工程任务。
学术论著
根据2022年6月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网站显示,李焯芬先后在国际学术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200多篇。他还进行文化研究,出版多部专著。
科研成果奖励
李焯芬人才培养
教育谏言
李焯芬向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建议,加强香港院士联盟与珠三角的孵化机制。香港有人才、项目和技术,却受限于产业链不完整,成果必须到广东进行产业化落地。
李焯芬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播报人物评价
李焯芬擅长水电、核电、大坝安全等重大工程安全问题的研究,在学术界与工程界贡献卓著,成就斐然,得到了海内外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影响巨大。(中山大学评)
李焯芬在工程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对国际学科发展有重要影响。(中山市科学技术协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