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汤钊猷

汤钊猷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832 更新时间:2023/12/6 15:10:59

汤钊猷,男,1930年12月26日出生于广东新会,肿瘤外科学家、小肝癌研究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54年汤钊猷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获学士学位,之后进入上海第一医学院中山医院工作;1956年至1962年担任天津市立总医院外科副主任;195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至1978年担任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肿瘤组组长;1978年至1988年担任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肝癌研究室室主任;1989年至1994年担任上海医科大学校长;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获得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8年获得吴阶平医学奖;2018年被授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终身荣誉教授”证书。汤钊猷主要从事肝癌临床诊治和基础性研究。

基本资料

名:汤钊猷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

出生日期:1930年12月26日

毕业院校:上海第一医学院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现代肿瘤学》、《话说肝癌》、《汤钊猷院士集》

主要成就: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性别:男

人物简介

汤钊猷,男,1930年12月出生,国际著名肝癌研究学者,肝癌早诊早治奠基人。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首批院士,美国和日本外科学会名誉会员。现任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外科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国际抗癌联盟理事、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主委、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上海医科大学校长。

他在国际上最早系统提出“亚临床肝癌”概念,主编英文版《亚临床肝癌》专著,国际肝病学奠基人HansPopper称“这一概念是人类认识和治疗肝癌的重大进展”。它使肝癌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提高一倍,使肝癌从“不治之症”“部分可治之症”转化。近年来又投入“肝癌转移复发的研究”,在国际上最早建成转移性人肝癌裸鼠和细胞模型,并成功用于肝癌转移的研究。2次任国际癌症大会肝癌会议主席,90次在国际会议作特邀演讲,主办7次上海国际肝癌肝炎会议并任主席。任11本国际杂志编委,2本亚太区杂志主编。主编专著9本,参编国际专著16本。发表SCI肝癌研究论文288篇,被引用6759次,在肝癌领域全球排名第3(大陆第1)。1979年获美国癌症研究所“早治早愈”金牌,由此奠定了我国在肝癌研究领域的国际地位。以第一作者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2项,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中国医学科学奖,中国工程科技奖,吴阶平医学奖。还曾获白求恩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科技功臣等荣誉称号。培养并已毕业博士生59人,4人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

人物经历

1930年12月26日,汤钊猷出生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

1948年7月至1952年7月,汤钊猷担任天津市立总医院医师。

1949年1月至1954年1月,汤钊猷就读于国立上海医学院。

1954年1月至1955年1月,汤钊猷担任上海第一医学院中山医院外科医师。

1952年7月至1956年7月,汤钊猷担任天津市立总医院讲师。

1955年1月至1956年1月,汤钊猷担任北京苏联红十字医院外科医师。

1956年1月至1968年1月,汤钊猷担任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外科医师。

1956年7月至1962年11月,汤钊猷担任天津市立总医院外科副主任。

1962年11月至1964年12月,汤钊猷担任天津医学院外科学副教授。

1968年1月至1978年1月,汤钊猷担任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肿瘤组组长。

1978年1月至1988年1月,汤钊猷担任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肝癌研究室室主任。

1987年,汤钊猷受到邓小平同志接见。

1988年1月,汤钊猷担任上海医科大学肝癌研究所所长。

1989年1月至1994年1月,汤钊猷担任上海医科大学校长。

1990年,汤钊猷被评为为全国重点学科肿瘤学带头人。

1994年,汤钊猷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隶属于医药卫生学部。

2007年,汤钊猷被评选为上海电视台“《走近他们》年度十大人物”。

2018年11月,被授予附属中山医院“终身荣誉教授”证书。

个人生活

夫人:其松教授

主要成就

汤钊猷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20世纪60年代末,汤钊猷从事肝癌研究,在肝癌临床诊治和相关基础研究方面做了许多工作。20世纪70年代,他领导一个小组解决了肝癌早期治疗的关键:创用甲胎蛋白动态分析诊断没有症状的肝癌;倡导对合并肝硬化的小肝癌以局部切除代替肝叶切除;发现对亚临床期复发的再切除可进一步提高疗效;更新了肝癌自然病程的概念等,使肝癌由“不治之症”变为“部分可治之症”。他提出的“亚临床肝癌”概念,被国际肝病学奠基人HansPopper称为“是人类认识和治疗肝癌的重大进展”。小肝癌研究获1979年美国金牌奖和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世纪90年代起,他将研究方向转到肝癌转移复发上来,经过多年的努力,通过三项技术创新,建成国际首例“高转移人肝癌模型系统”,此模型已在中国国内外70多个科研院所推广,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人癌癌变实验室认为:这是可供研究肝癌转移和识别抗转移药物的第一个模型,对学术研究和药物筛选均很有用,他因此获得第二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学术论著

截至2013年9月,汤钊猷主编专著9本,连续三版为国际抗癌联盟(UICC)《临床肿瘤学手册》撰写肝癌章节。2010年国际肿瘤转移协会主席主编《CancerMetastasis:BiologicBasis&Therapeutics》一书,邀请汤钊猷编写其中的肝癌章节。汤教授发表SCI、SCI-E论文288篇(其中第一和通讯作者122篇),他引5649次。

名称

作者

出版社

2021.11

《中华哲学思维:再论创中国新医学》

汤钊猷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01

《西学中,创中国新医学》

汤钊猷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控癌战,而非抗癌战《论持久战》与癌症防控方略》

汤钊猷著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03

《消灭与改造并举院士抗癌新视点》

汤钊猷著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孙子兵法中的智慧中国式抗癌》

汤钊猷著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十万个为什么医学第6版》

汤钊猷主编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汤钊猷院士集》

汤钊猷主编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汤钊猷三代影选》

汤钊猷著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消灭与改造并举院士抗癌新视点》

汤钊猷著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现代肿瘤学》

汤钊猷主编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汤钊猷摄影随想》

汤钊猷著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抗癌科普丛书话说肝癌》

汤钊猷著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现代肿瘤学》

汤钊猷主编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话说肝癌》

汤钊猷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国科普佳作精选肝癌漫话》

汤钊猷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医学软件医教研与学科建设随想》

汤钊猷著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UICC临床肿瘤学手册第8版》

RaphealE.Pollock等原著;孙燕,汤钊猷主译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现代肿瘤学》

汤钊猷主编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专家为你出诊20余种见病的专家解读》

吴孟超,汤钊猷等著

上海:书海出版社

《肝癌转移复发的基础与临床》

汤钊猷主编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现代肿瘤学》

汤钊猷主编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临床肿瘤学手册第7版》

(美)RaphealE.Pollock主编;孙燕,汤钊猷等译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汤钊猷临床肝癌学》

汤钊猷著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现代肿瘤学第2版》

汤钊猷主编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征战癌

汤钊猷著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原发性肝癌第2版》

汤钊猷,余业勤主编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肝癌漫话》

汤钊猷著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诱人的治癌之道》

汤钊猷著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医药院士世纪谈》

汤钊猷等主编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现代肿瘤学》

汤钊猷主编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原发性肝癌的研究与进展》

汤钊猷,杨秉辉主编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上海医科大学年鉴》

汤钊猷,萧俊主编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亚临床肝癌》

汤钊猷著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原发性肝癌》

汤钊猷主编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8.01

2014.04

2014.01

2014.01

2013.12

2011.08

2011.07

2011.04

2010.04

2009.07

2008.11

2007.10

2007.09

2006.12

2006.07

2006.06

2003.11

2003.03

2001.03

2001.01

2000.09

2000.06

1999.06

1999.08

1999.08

1998.12

1993.06

1990.10

1990.09

1985.08

1981.05

学术交流

1990年和1994年,汤钊猷两次担任国际癌症大会肿癌会主席;截至2013年9月,90次在国际会议作特邀演讲;1986年、1990年和1996年,他三次组织并主持了上海国际肝癌肝炎会议,并担任主席。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18年5月,汤钊猷作为第一完成人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2项,部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三等奖5项。

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1985年

小肝癌的诊断与治疗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1年

《现代肿瘤学》

国家级三等奖

2002年

原发性肝癌免疫与基因治疗的实验及应用研究

社会团体三等奖

2003年

利用基因表达谱预测乙肝病毒阳性肝细胞癌转移

社会团体二等奖

2006年

转移性人肝癌模型系统的建立及其在肝癌转移研究中的应用

国家级一等奖

2014年

原发性肝癌放射治疗基础研究与临床

社会团体二等奖

汤钊猷获奖项目

肝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与转移的研究

开创肝癌早诊早治先河,40年前国外虽发现甲胎蛋白,但未证实有早诊价值。汤等发现肝癌有无症状“亚临床期”,首创甲胎蛋白动态分析作诊断,局部切除使伴肝硬化小肝癌切除安全实施,5年生存率倍增,主编《亚临床肝癌》英文专著。项目提供了简便易行、效益高的手段。

最早建成高转移人肝癌裸鼠模型和不同转移潜能和靶向的细胞系为了进一步提高疗效,汤等首先解决了研究癌转移的平台,从土壤(微环境)可能影响种子(癌)特性出发,创用3项新技术,建成转移模型,全球推广。筛选出干扰素,已使病人受益。这两个项目均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发现免疫炎症微环境对转移的重要影响提示癌转移防治还要针对微环境。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小肝癌研究使手术切除的5年生存率倍增,获得大量长期生存的病人。国际肝病权威HansPopper称这是“人类认识和治疗肝癌的重大进展”,获美国“早治早愈”金牌。

用转移模型筛选药物,其中干扰素临床证实可预防转移。模型被全球162研究机构/次索取,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认为这“是研究肝癌转移和识别抗转移药物的第一个模型”。国际顶级杂志评论我们的工作:进一步证实癌与微环境协同作用促进癌发展,并提供肿瘤生物学全新视野。

汤钊猷人才培养

教育思想

汤钊猷抓学生的学风是严谨,再严谨。尽管他的临床、科研、外事及社会活动繁忙,但仍挤出时间为每位学生修改论文,小到标点符号、错别字、格式等,大到论文的整体思想、题目、摘要、结构,常修改六七遍之多。

汤钊猷认为,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他不可能亲自为每一个病人动手术,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出一支德才兼备的团队。为此,他关心如何让更多年轻人脱颖而出。他放手培养,给年轻人充分的实践机会和发挥空间。

授课演讲

汤钊猷重视医学软实力建设,著有《医学“软件”》一书,还为研究生、导师、青年医师进行了多次有关医德医风、科研思维等的演讲,以帮助医学领域的后来者解决医、教、研领域的疑问。

2015年10月12日,汤钊猷以《加强软实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为题介绍《科研论文的构思、撰写与发表》,他强调,作为医生,提高疗效才是医学的硬道理。而医生的历史使命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用已知的医学理论技术治病;第二层次,用创新来提高疗效;最高层次,则是造就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以贡献世界。

指导学生

1984年,汤钊猷担任博士生导师,截至2013年9月,共培养研究生64人,其中4位博士生的毕业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汤钊猷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来源

1979年

美国纽约癌症研究所“早治早愈”金牌奖

1988年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94年

上海市“卫生系统医学荣誉奖”

1995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1996年

中国医学科学奖

2000年

第三届中国工程科技奖

2004年

白求恩奖章

2005年

美国外科学会名誉会员

2006年

日本外科学会名誉会员

2008年

吴阶平医学奖

2012年01月17日

陈嘉庚科学奖(生命科学)

2012年08月29日

2012年度“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称号

2012年09月08日

第三届上海市教育功臣

2018年11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终身荣誉教授”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89年

中华医学会副会长

1990年至1998年

国际抗癌联盟(UICC)理事

2005年

中华医学会理事会理事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会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主委

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副主任、主任

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副主任

人物评价

汤钊猷先生从事肝癌研究40余年,在攻克肝癌早诊早治和转移复发研究中,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他的工作以及他培养和带领的团队的工作使中国肝癌诊治和研究水平处于世界领先,极大提高了中国医学界的国际地位。(复旦大学评)

“亚临床肝癌这一新概念是人类对肝癌的认识与治疗的巨大进展”。(国际肝病学奠基人HansPopper在英文版《亚临床肝癌》前言中指出)

人物影响

汤钊猷——上海建行肝癌诊疗研究奖励基金

汤钊猷——上海建行肝癌诊疗研究奖励基金始建于1995年2月,由汤钊猷教授捐出个人所得奖金2万元首先发起。立即得到上海建设银行的大力支持,拨款10万元共同建立了奖励基金,定名为《汤钊猷——上海建行肝癌诊疗研究奖励基金》。此后汤钊猷院士又投入奖金等款项11万元,江苏泰兴市人民医院赞助2万元,上海建设银行再次投入10万元,现有基金总额35万元,奖励肝癌诊疗研究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者。

相关新闻

2022年12月15日,时年92岁高龄的汤钊猷教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种点,完成新冠灭活疫苗第三剂次的接种。并表示:“对于老年人来说,接种新冠疫苗最重要的一点是能降低重症风险,这点对这个群体来说是最为重要的。”

标签: 汤钊猷

更多文章

  • 王永炎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王永炎

    王永炎,男,1938年9月29日出生于天津市,中医内科学、神经内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962年从北京中医学院毕业后进入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工作,先后担任内科副主任、医务处主任、副院长、副教授;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至1985年担任北京

  • 王振义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王振义

    王振义(1924.11.30-),江苏省兴化人,内科血液学专家,中国血栓与止血专业的开创者之一,被誉为“癌症诱导分化之父”和有可能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大陆学者之一。1948年(中华民国三十七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获博士学位,1992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

  • 闻玉梅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闻玉梅

    闻玉梅,女,1934年1月16日出生于北京市,上海市人,中共党员,医学微生物学家,病毒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治疗型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教育部、卫生部医学分子病毒学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闻玉梅1956年毕业于上海医学

  • 吴天一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吴天一

    吴天一,另名依斯玛义·赛里木江,塔吉克族,1935年6月25日出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人,高原医学事业的开拓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青海民族大学“首席科学家”“双聘院士”“终身教授”。曾任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研究员

  • 吴咸中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吴咸中

    吴咸中,男,满族,1925年8月28日出生于辽宁省新民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西医结合专家,天津医科大学教授,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所长,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研究院院长。1948年,吴咸中获沈阳医学院学士学位;1959年—1961年,进入天津中医学院西医离职学生中医班学习;1964年—1977年,担

  • 夏家辉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夏家辉

    夏家辉,1937年2月6日出生于湖南益阳,人类与医学遗传学家,中国现代人类与医学遗传学的开拓者,中国临床遗传学奠基者,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始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61年夏家辉从湖南师范学院生物系毕业后进入湖南医学院生物学教研室工作;1978年至1981年担任湖南医学

  • 项坤三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项坤三

    项坤三,男,汉族,1936年2月21日出生于天津,浙江省杭州市人,内分泌代谢学(糖尿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委员会委员,中华糖尿病杂志名誉总编辑。1958年,项坤三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1958年至1978年,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 肖培根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肖培根

    肖培根,男,汉族,1932年2月2日出生于上海市,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药用植物与中药资源学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3年,肖培根毕业于厦门大学;1953年至1983年,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室主任、助理研究员;1

  • 杨胜利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杨胜利

    杨胜利,1941年1月5日出生于上海市,生物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杨胜利于1962年从华东化工学院有机化工系毕业,之后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工作;1980年至1982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 姚新生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姚新生

    姚新生,1934年10月24日出生于上海市,药学教育家与中药及天然药物化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暨南大学/沈阳药科大学教授,暨南大学药学院名誉院长及中药与天然药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同时担任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香港理工大学访问客座教授、《创新药物研究》(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天然药物活性物质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