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中民,1964年9月24日出生于河南周口,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所长、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家能源低碳催化与工程研发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副主任。刘中民于1983年从郑州大学毕业后,进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读研究生,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90年博士毕业后留在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6年前往法国科研中心CNRS418学习了8个月;1998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天然气化工与应用催化研究室主任;2003年开始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担任行政职务,先后担任所长助理、副所长、所长;2008年担任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2011年担任国家能源低碳催化与工程研发中心主任;2012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煤专项)总工程师和科学技术部“十二五”863计划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专家;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7年当选民盟辽宁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8年当选政协大连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副主席。2022年当选民盟辽宁省委员会主任委员。2023年当选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刘中民长期从事煤化工、石油化工领域应用催化研究与技术开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催化基础与催化新反应;分子筛合成;甲醇及其衍生物转化;合成气制化学品;烃类转化;催化新过程放大与开发。
基本资料
中文名:刘中民
外文名:ZhongminLiu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南省周口市
出生日期:1964年9月24日
毕业院校: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甲醇制烯烃》
主要成就: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性别:男
政治面貌:民盟盟员
学历:研究生
人物经历
1964年9月24日,刘中民出生于河南省周口市。
1979年9月—1983年7月,就读于郑州大学化学系,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3年8月—1986年3月,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86年3月—1990年12月,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1990年12月—1994年9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94年9月—1996年10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1995年5月—2009年5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组组长。
1996年3月—1996年10月,前往法国科研中心CNRS418学习了8个月。
1996年10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98年10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1998年12月—2003年5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天然气化工与应用催化研究室主任。
2003年5月—2007年2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助理。
2007年2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2008年6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
2011年11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国家能源低碳催化与工程研发中心主任。
2012年9月—2015年12月,担任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煤专项)总工程师。
2012年11月—2016年11月,担任科学技术部“十二五”863计划“煤制清洁燃料、化工品关键技术及新型工艺研究”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专家。
2015年12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隶属于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2017年2月,当选民盟大连市委主任委员;3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所长;7月,当选民盟辽宁省委副主任委员。
2018年1月,当选政协大连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副主席。
2022年1月,当选政协大连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副主席。
2022年6月,当选民盟辽宁省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3年1月,当选政协辽宁省第十三届委员会副主席,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2023年3月,当选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
主要成就
刘中民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刘中民针对煤化工平台产品甲醇的转化利用,研制了甲醇制烯烃催化剂,开发了密相循环流化床工艺,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合作完成了世界首次甲醇制烯烃(DMTO)技术工业性试验和首次工业化。
学术论著
截至2015年12月,刘中民发表了研究论文262篇,出版学术专著一部。
Wei,Y.,Li,J.,Yuan,C.,Xu,S.,Zhou,Y.,Chen,J.,...&Liu,Z.(2012).GenerationofdiamondoidhydrocarbonsasconfinedcompoundsinSAPO-34catalystintheconversionofmethanol.ChemicalCommunications,48(25),3082-3084.
Fan,D.,Tian,P.,Xu,S.,Xia,Q.,Su,X.,Zhang,L.,...&Liu,Z.(2012).AnovelsolvothermalapproachtosynthesizeSAPOmolecularsievesusingorganicaminesasthesolventandtemplate.JournalofMaterialsChemistry,22(14),6568-6574.
Li,J.,Wei,Y.,Chen,J.,Tian,P.,Su,X.,Xu,S.,...&Liu,Z.(2011).ObservationofheptamethylbenzeniumcationoverSAPO-typemolecularsieveDNL-6underrealMTOconversionconditions.Journal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134(2),836-839.
Xu,L.,Du,A.,Wei,Y.,Wang,Y.,Yu,Z.,He,Y.,...&Liu,Z.(2008).SynthesisofSAPO-34withonlySi(4Al)species:EffectofSicontentsonSiincorporationmechanismandSicoordinationenvironmentofSAPO-34.MicroporousandMesoporousMaterials,115(3),332-337.
Li,J.,Qi,Y.,Liu,Z.,Liu,G.,&Zhang,D.(2008).Co-reactionofetheneandmethylationagentsoverSAPO-34andZSM-22.CatalysisLetters,121(3-4),303-310.
Liu,G.,Tian,P.,Zhang,Y.,Li,J.,Xu,L.,Meng,S.,&Liu,Z.(2008).SynthesisofSAPO-34templatedbydiethylamine:CrystallizationprocessandSidistributioninthecrystals.MicroporousandMesoporousMaterials,114(1-3),416-423.
Chang,F.,Wei,Y.,Liu,X.,Zhao,Y.,Xu,L.,Sun,Y.,...&Liu,Z.(2007).Amechanisticinvestigationofthecoupledreactionofn-hexaneandmethanoloverHZSM-5.AppliedCatalysisA:General,328(2),163-173.
Wang,H.,Liu,Z.,&Shen,J.(2003).QuantifiedMSanalysisappliedtocombinatorialheterogeneouscatalystlibraries.Journalofcombinatorialchemistry,5(6),802-808.
Tan,J.,Liu,Z.,Bao,X.,Liu,X.,Han,X.,He,C.,&Zhai,R.(2002).CrystallizationandSiincorporationmechanismsofSAPO-34.MicroporousandMesoporousMaterials,53(1-3),97-108.
Cai,G.,Liu,Z.,Shi,R.,Changqing,H.,Yang,L.,Sun,C.,&Chang,Y.(1995).Lightalkenesfromsyngasviadimethylether.AppliedCatalysisA:General,125(1),29-38.
专利发表情况
截至2015年12月,刘中民申请中国国内发明专利234件,中国国外发明专利109件,PCT39件;授权发明专利中国国内115件,中国国外34件。以下仅列出刘中民作为第一申请人的专利情况: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15年12月,刘中民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省部级科技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及大连市一等奖4项、石化联合会特等奖2项。
刘中民人才培养
指导学生
截至2015年12月,刘中民培养的学生中,毕业博士研究生36名,硕士研究生4名。
团队建设
刘中民领导的甲醇制烯烃技术研究集体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入选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刘中民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刘中民在C1催化转化技术开发和商业化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2018年绿色过程工程创新专业成就奖评)
刘中民在甲醇制烯烃(DMTO)的基础研究和工业应用方面所做出了重大贡献。(2017年中国催化成就奖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