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杨培东

杨培东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48 更新时间:2023/12/8 7:50:09

培东,1971年8月出生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纳米材料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S.K.和AngelaChan杰出能源教授和化学教授,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1993年杨培东获得中国科技大学应用化学学士学位;1997年获得哈佛大学化学博士学位;1999年进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任教,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2001年至2004年连续获得美国阿尔弗雷德·斯隆奖;2003年被美国“技术评论”杂志列入世界100位顶尖青年发明家;2004年获得美国材料学会青年科学家大奖,是第一位获得该奖的中国人;2007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沃特曼奖;2011年入选汤森路透集团遴选的最优秀的100名化学家榜单中第十位,同时入选了10年中最优秀的100名材料科学家中第一位;2012年4月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14年出任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2015年9月获得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2016年5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杨培东主要研究内容为一维半导体纳米结构及其在纳米光学和能量转化中的应用,包括人工光合作用、纳米线电池、纳米线光子学、纳米线基太阳电池、纳米线热电学、碳纳米管纳米流体、低维纳米结构组装、新兴材料和纳米结构合成和操控。

基本资料

名:杨培东

外文名:PeidongYang

国籍:美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中国江苏苏州

出生日期:1971年8月

毕业院校:哈佛大学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4年美国材料学会青年科学家大奖

2007年美国科学基金会艾伦沃特曼奖

2012年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

2015年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

2016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71年,杨培东出生在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元和街道蠡口社区。1985年,从江苏省首批示范初中蠡口中学考入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

1988年6月,在木渎中学高三(1)班就读的杨培东得了急性阑尾炎;7月高考时正发挥,考了601分,全校第一,并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1992年,在校期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沫若奖学金。

1993年,本科毕业后赴美国哈佛大学求学,师从材料科学家查尔斯·波(CharlesM.Lieber)攻读博士研究生。1997年,毕业获得化学博士学位。

1997年,博士毕业后进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进行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GalenDeanStucky。

1999年,完成了18个月的博士后研究,在近10所大学的工作邀请中选择加入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28岁时成为助理教授,独立负责一个实验室的科研工作。

2001年,获得美国阿尔弗雷德·斯隆奖(连续四年,至2004年)。2003年,被美国《技术评论》杂志列入“世界100位顶尖青年发明家”。

2004年,杨培东受聘化学系终身教授,是伯克利化学系历史上,继李远哲后的第二位华人科学家;同年获得美国材料学会(MRS)青年科学家大奖。

2005年,获得美国化学学会纯粹化学奖(ACSAwardinPureChemistry)。

2007年,获得美国全国科学基金会颁发的“艾伦·沃特曼奖”,在之后3年时间内获得50万美元的科研奖金。

2011年,被评为汤森路透集团依据过去所发表研究论文的影响因子而确定的“全球顶尖100名化学家”,并且居于榜单前列第10位,同时入选同一标准的“顶尖100名材料科学家”榜单的首位。6月29日,为中国科技大学培东实验基地、培东实验班揭牌。

2012年4月18日,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0月9日,在匹茨堡召开的材料科技会议上获得爱德华·奥尔顿奖(EdwardOrton)。

2013年,入选2013年度中国科学院海外评审专家。

2014年4月28日,当选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2015年,获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年度天才奖。

2016年5月,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同年杨培东牵头的纳米能源材料研究所暨天际创新中心落户苏州工业园区。

2021年11月18日,当选中国科学院2021年外籍院士。

主要成就

杨培东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杨培东在半导体纳米线、原子组装方面具有开创性研究,并有望应用于一系列高技术设备,如微型发光二极管、激光器,到晶体管、计算机电路、太阳能电池板以及生物传感器等领域。他的研究包括人工光合作用、纳米线电池、纳米线光子学、纳米线基太阳电池、太阳能转换为燃料用纳米线、纳米线热电学、碳纳米管纳米流体、等离子体、低维纳米结构组装、新兴材料和纳米结构合成和操控、材料化学、无机化学,以及低维纳米结构在光电等能源领域中的应用等。杨培东“栽种”的氮化镓和氧化锌纳米线能发射紫外线光,有助于“芯片上的实验室”迅速而廉价地分析医学、环境和其他取样。

2001年6月,杨培东的研究小组在《科学》报道说,在只及人类头发丝千分之一的纳米导线上制造出了世界上最小的激光器——纳米激光器,这一发明将有可能用于未来的光子计算机。

2002年2月,杨培东领导的小组在美国《纳米通讯》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已成功地找到一种制造“多层结构”纳米线的方法,能够使硅和锗这两种不同的材料交织组成单根纳米线。这些线的尺度在纳米水平,最细的达到20纳米。

2003年4月,英国《自然》杂志刊登了杨培东研究组发表的单晶体氮化镓纳米管论文,这种纳米管耐久、性质一致,有优良的光电性能。

2005年6月,杨培东及其合作伙伴Majumdar研发出世界上第一个液体纳米晶体管。

2014年4月17日,杨培东团队在人工光合作用方面取得划时代(Game-Changing)的科研成果。有望解决由二氧化碳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科学难题。

2016年,在《Science》杂志发表论文报告了一种将非光合作用的细菌改造成一种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系统。

文章发表

根据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从1997年至2007年的论文引用次数看,杨培东论文平均被引次数超过150次,是仅居其次的科学家的两倍,在全球材料科学家中列第一。

"Bandgapengineeringinsemiconductoralloynanomaterialswithwidelytunablebandgapsandcompositions",Cun-ZhengNing,LetianDouandPeidongYang.NatureReviewsMaterials,2,1–15(2017).

"ExcitationWavelengthDependentSmallPolaronTrappingofPhotoexcitedCarriersinα-Fe2O3",LucasCarneiro,ScottCushing,ChongLiu,YudeSu,PeidongYang,PaulAlivisatos,andSteveLeone.NatureMater.16,819–825(2017)

"InvestigationofPhononCoherenceandBackscatteringusingSiliconNanomeshes",JaehoLee,WoochulLee,GeoffWehmeyer,ScottDhuey,DeirdreLOlynick,StefanoCabrini,ChrisDames,JeffreyJUrban,andPeidongYang.NatureCommunications8,14054(2017).

“SemiconductorNanowireLasers”,SamuelW.Eaton,AnthonyFu,AndrewB.Wong,C.Z.Ning,PeidongYang,NatureMater.Rev,1,16028,2016.

“Singlenanowirephotoelectrochemistry”,Y.Su*,C.Liu*,S.Brittman,J.Tang,A.Fu,P.Yang,NatureNano.,11,609,2016

"Self-photosensitizationofNonphotosyntheticBacteriaforSolar-to-chemicalProduction",K.K.Sakimoto,A.B.Wong,P.Yang,Science,351(6268),74,2016

"AUnifiedInitiativetoHarnessEarth'sMicrobiomes",UnifiedMicrobiomeInitiativeConsortium,Science,350(6265),507,2015

"AtomicallyThinTwo-DimensionalOrganic-InorganicHybridPerovskites",L.Dou*,A.B.Wong*,Y.Yu*,M.Lai,N.Kornienko,S.W.Eaton,A.Fu,C.G.Bischak,J.Ma,T.Ding,N.S.Ginsberg,L.Wang,A.P.Alivisatos,P.Yang,Science,349(6255),1518,2015.

"CovalentOrganicFrameworksComprisingCobaltPorphyrinsforCatalyticCO2ReductioninWater",S.Lin*,C.Diercks*,Y.Zhang*,N.Kornienko,E.M.Nichols,Y.Zhao,A.R.Paris,D.Kim,P.Yang,O.M.Yaghi,C.J.Chang,Science,349(6253),1208,2015.

"ALowerThresholdforNanowireLasers",A.Fu,P.Yang,NatureMater.14,557-558,2015.

“Stabilizationof4HHexagonalPhaseofGoldinNanoribbonForm”,Z.Fan,M.Bosman,X.Huang,D.Huang,Y.Yu,Y.A.Akimov,L.Wu,Y.Li,J.Wu,Q.Liu,C.E.Png,C.L.Gan,P.Yang,H.Zhang,NatureComm.,6,7684,2015

"EvolutionofInterlayerCouplinginTwistedMolybdenumDisulfideBilayers",K.Liu*,L.Zhang*,T.Cao,C*.Jin,D.Qiu,Q.Zhou,A.Zettl,P.Yang,S.Louie,F.Wang,NatureComm.,5,4966,2014.

"SynergisticGeometricandElectronicEffectsforElectrochemicalReductionofCarbonDioxideUsingGold–copperBimetallicNanoparticles",D.Kim,J.Resasco,Y.Yu,A.M.Asiri,P.Yang,NatureComm.,5,4948,2014

“HighlyCrystallineMultimetallicNanoframeswithThree-DimensionalElectrocatalyticSurfaces”,C.Chen*,Y.Kang*,Z.Huo,Z.Zhu,W.Huang,H.Xin,J.D.Snyder,D.Li,J.A.Herron,M.Mavrikakis,M.Chi,K.L.More,Y.Li,N.M.Markovic,G.A.Somorjai,P.Yang,V.R.Stamenkovic,Science,343,1319,2014.

“Membrane-ProteinBindingMeasuredwithSolution-PhasePlasmonicNanocubeSensors”,H.Wu,J.Henzie,W.Lin,C.Rhodes,Z.Li,E.Sartorel,J.Thorner,P.Yang,J.T.Groves,NatureMethods,9,1189,2012.

“TowardsSystemsMaterialsEngineering”,P.Yang,J.Tarascon,NatureMater.,11,560,2012.

“Crystalcutsonthenanoscale”,P.Yang,Nature,482,41,2012.

“Self-assemblyofuniformpolyhedralsilvernanocrystalsintodenselypackedsupercrystals”,J.Henzie,M.Grünwald,A.Widmer-Cooper,P.L.Geissler,P.Yang,NatureMater.,11,31,2012.

“Nanowire-basedSingleCellEndoscopy”,R.Yan*,J.Park*,Y.Choi,C.Heo,S.Yang,L.P.Lee,P.Yang,NatureNanotech.,7,191,2012.

“Solutionprocessedcore-shellnanowiresforefficientphotovoltaiccells”,J.Tang*,Z.Huo*,S.Brittman,H.Gao,P.Yang,NatureNanotech.,6,568,2011.

“NanocrystalBilayerforTandemCatalysis”,Y.Yamada,C.Tsung,W.Huang,Z.Huo,S.E.Habas,T.Soejima,C.E.Aliaga,G.A.Somorjai,P.Yang,NatureChem.,3,372,2011.

“NanowirePhotonics”,R.Yan,D.Gargas,P.Yang,NaturePhotonics(InvitedReview),3,569,2009.

“Dopantprofilingandsurfaceanalysisofsiliconnanowiresusingcapacitance–voltagemeasurements”,E.Garnett,Y.Tseng,D.Khanal,J.Wu,J.Bokor,P.Yang,NatureNanotech.,4,311,2009.

“Optoelectronics:Combiningchemicalworlds”,A.L.Briseno,P.Yang,NatureMater.,8,7,2009.

“ThermallyStableNanocatalystforHighTemperatureReactions:Pt-MesoporousSilicaCore-ShellNanoparticles”,S.Joo,J.Park,C.Tsung,Y.Yamada,P.Yang,G.A.Somorjai,NatureMater.,8,126,2009.

“Gatedprotontransportinalignedmesoporoussilicafilms”,R.Fan,S.Huh,R.Yan,J.Arnold,P.Yang,NatureMaterials,7,303,2008.

“Lilliputianlightsticks”,M.Fardy,P.Yang,Nature,451,408,2008.

“Dynamicmanipulationandseparationofinpidualsemiconductingandmetallicnanowiresusingoptoelectronictweezers”,A.Jamshidi*,P.J.Pauzauskie*,P.J.Schuck,A.T.Ohta,P.Chiou,J.Chou,P.Yang,M.C.Wu,NaturePhotonics,2,85,2008.

“Enhancedthermoelectricperformanceofroughsiliconnanowires”,A.I.Hochbaum*,R.Chen*,R.D.Delgado,W.Liang,E.C.Garnett,M.Najarian,A.Majumdar,P.Yang,Nature,451,163,2008.

“Shapingbinarymetalnanocrystalsthroughepitaxialseededgrowth”,S.Habas,H.Lee,V.Radmilovic,G.Somorjai,P.Yang,NatureMater.6,692,2007.

“Tunableplasmoniclatticesofsilvernanocrystals”,A.R.Tao,P.Sinsermsuksakul,P.Yang,NatureNanotech.,2,435,2007.

“Tunablenanowirenonlinearopticalprobe”,Y.Nakayama*,P.J.Pauzauskie*,A.Radenovic*,R.M.Onorato*,R.J.Saykally,J.Liphardt,P.Yang,Nature,447,1098,2007.

“Giantpiezoresistanceeffectinsiliconnanowires”,R.He,P.Yang,NatureNanotech.,1,42,2006.

“OpticalTrappingandIntegrationofSemiconductorNanowireAssembliesinWater”,P.Pauzauskie,A.Radenovic,E.Trepagnier,H.Shroff,P.Yang,J.Liphardt,Nature.Mater.5,97,2006.

“Spontaneousformationofnanoparticlestripepatternsthroughdewetting”,J.Huang*,F.Kim*,A.Tao*,S.Conner,P.Yang,NatureMater,4,896,2005.

“Nanowiredye-sensitizedsolarcells”,M.Law*,L.E.Greene*,J.C.Johnson,R.Saykally,P.Yang,NatureMaterials,4,455,2005.

"NanoribbonWaveguidesforSubwavelengthPhotonicsIntegration",M.Law*,D.Sirbuly*,J.Johnson,J.Goldberger,R.Saykally,P.Yang,Science,305,1269,2004.

“CrystallographicAlignmentofHighDensityGalliumNitrideNanowireArrays”,T.Kuykendall*,P.J.Pauzauskie*,Y.Zhang,J.Goldberger,D.Sirbuly,J.Denlinger,P.Yang,NatureMaterials,3,524,2004.

"Nanotechnology:Wiresonwater",P.Yang,Nature,425,243,2003.

"Singlecrystalgalliumnitridenanotubes",J.Goldberger,R.He,S.Lee,Y.Zhang,H.Yan,H.Choi,P.Yang,Nature,422,599,2003.

"Singlegalliumnitridenanowirelasers",J.Johnson,H.J.Choi,K.P.Knutsen,R.D.Schaller,P.Yang,R.J.Saykally,NatureMaterials,1,106,2002.

"Room-temperatureultravioletnanowirenanolasers",M.Huang,S.Mao,H.Feick,H.Yan,Y.Wu,H.Kind,E.Weber,R.Russo,P.Yang,Science,292,1897,2001.

"Controlledgrowthandelectricalpropertiesofheterojunctionsofcarbonnanotubesandsiliconnanowires",J.Hu,M.Ouyang,P.Yang,C.M.Lieber,Nature,399,48,1999.

"Generalizedsynthesesoflarge-poremesoporousmetaloxideswithsemicrystallineframeworks",P.Yang,D.Zhao,D.I.Margolese,B.F.Chmelka,G.D.Stucky,Nature,396,152,1998.

"MirrorlessLasingfromMesostructuredWaveguidesPatternedbySoftLithography",P.Yang,G.Wirnsberger,H.C.Huang,S.R.Cordero,M.D.McGehee,B.Scott,T.Deng,G.M.Whitesides,B.F.Chmelka,S.K.Buratto,G.D.Stucky,Science,287,465,2000.

"HierarchicallyOrderedOxides",P.Yang,T.Deng,D.Zhao,B.F.Chmelka,G.M.Whitesides,G.D.Stucky,Science,282,2244,1998.

"High-TemperatureSuperconductors",C.M.Lieber,P.Yang,Science,277,1909,1997.

"Nanorod-SuperconductorComposites:APathwaytoMaterialswithHighCriticalCurrentDensities",P.Yang,C.M.Lieber,Science,273,1836,1996.

杨培东人才培养

1999年杨培东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以来,培养了多名博士,并指导博士后的研究工作,根据学术家谱(TheAcademicFamilyTree)中的记录,其中一些学生的具体信息如下:

时间

姓名

学位类型

学校

——

JoelHenzie

gradstudent

UCBerkeley

——

ziyanghuo

gradstudent

UCBerkeley

2003

YiyingWu

gradstudent

UCBerkeley

2005

FranklinJ.Kim

gradstudent

UCBerkeley

2005

MatthewD.Law

gradstudent

UCBerkeley

2005

HaoquanYan

gradstudent

UCBerkeley

2006

RongFan

gradstudent

UCBerkeley

2006

JoshuaE.Goldberger

gradstudent

UCBerkeley

2006

RongruiHe

gradstudent

UCBerkeley

2007

LoriE.Greene

gradstudent

UCBerkeley

2007

TevyeR.Kuykendall

gradstudent

UCBerkeley

2007

PeterJ.Pauzauskie

gradstudent

UCBerkeley

2007

AndreaR.Tao

gradstudent

UCBerkeley

2008

KanhayalalBaheti

gradstudent

UCBerkeley

2008

SusanE.Habas

gradstudent

UCBerkeley

2008

AllonI.Hochbaum

gradstudent

UCBerkeley

2009

ErikC.Garnett

gradstudent

UCBerkeley

2009

ElaineM.Lai

gradstudent

UCBerkeley

2009

MartinJ.Mulvihill

gradstudent

UCBerkeley

2009

BenjaminD.Yuhas

gradstudent

UCBerkeley

2010

MelissaA.Fardy

gradstudent

UCBerkeley

2005-2010

RuoxueYan

gradstudent

UCBerkeley

2012

ChristopherHahn

gradstudent

UCBerkeley

2014

AnnaP.Goldstein

gradstudent

UCBerkeley

2008-2014

ChongLiu

gradstudent

UCBerkeley

——

CandaceK.Chan

post-doc

——

2002-2003

ChristianHess

post-doc

UCBerkeley

2017-2017

LiqiangMai

researchscientist

UCBerkeley

杨培东荣誉表彰

时间

奖项名称

参考资料

1992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沫若奖学金

1999年

CamilleandHenryDreyfusNewFacultyAward

——

2000年

3MUntenuredFacultyAward

——

2001年

ResearchInnovationAward

——

2001年

美国阿尔弗雷德·斯隆奖(AlfredP.SloanFellow)

——

2001年

NSFCAREERAward

——

2001年

HellmanFamilyFacultyAward

——

2001年

ACSExxonMobilSolidStateChemistryAward

——

2002年

美国贝克曼青年研究员奖(BeckmanYoungInvestigatorAward)

——

2003年

美国“技术评论”杂志列入“世界100位顶尖青年发明家”(MITTech.ReviewTR100)

——

2003年

ChevronTexacoChairinChemistry,Berkeley

——

2003年

FirstChairpersonforAmericanChemicalSociety,Nanosciencesubpision

——

2004年

CamilleDreyfusTeacher-ScholarAward

——

2004年

DupontYoungProfessorAward

——

2004年

JuliusSpringerPrizeforAppliedPhysics

——

2004年

美国材料学会青年科学家奖(MRSOutstandingYoungInvestigatorAward)

——

2005年

美国化学学会纯粹化学奖(ACSAwardinPureChemistry)

2006年

UniversityofWisconsinMcElvainLectureship

——

2006年

ChineseAcademyofScienceMolecularScienceForumLectureship

——

2007年

美国科学基金会艾伦·沃特曼奖(NSFA.T.WatermanAward)

——

2008年

ScientificAmerican50Award

——

2011年

BaekelandMedal

——

2011年

MRSMedal

——

2011年2月10日

路透社最优秀的100名化学家中第十位、10年中最优秀100名材料科学家第一位

——

2012年10月9日

材料科技会议上获得爱德华·奥尔顿奖(EdwardOrton)

——

2013年

美国化学会无机纳米科学奖(ACSInorganicNanoscienceAward)

2013年

年度中国科学院“海外评审专家”

2014年

ThomsonReutersCitationLaureateinPhysics

——

2015年

DOEE.O.LawrenceAward

2015年

NanoTodayAward

2015年9月23日

第14届世界杰出华人奖(WorldOutstandingChineseAward)

2015年

ACSnanoLectureshipAward

2015年

NanoResearchAward

——

2015年9月29日

MacArthurFellowsProgramorMacArthurFellowship(麦克阿瑟天才奖)

2020年9月8日

theGlobalEnergyPrize(全球能源奖)

2020年

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会士

个人生活

杨培东的妻子玫是湖南人,也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在耶鲁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2013年旧金山市区的一家公司工作,两人育有一女。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参考资料

——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纳米技术研究国际实验室负责人

——

——

《Journal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副主编

——

——

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荣誉杰出教授

2015年6月2日

南京工业大学名誉教授

2017年

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

——

人物评价

从研制出第一个纳米导线激光器到现在设计纳米导线太阳能电池,杨培东领导的团队在纳米导线光子学研究领域取得多个重大突破。除基础研究外,杨培东还注重纳米导线的实际应用,他的研究成果已体现在热电废热利用商用设备、化学传感器、光学开关等方面。(2015年麦克阿瑟基金会评价)

杨培东在半导体纳米线和异质结构研究中采用创新性合成和装配工艺、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基于纳米线的光电、热电、太阳能转化和纳米流体之中的杰出贡献。(2011年美国材料研究学会奖评价)

标签: 杨培东

更多文章

  • 丘成桐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丘成桐

    丘成桐(Shing-TungYau),美籍华裔数学家,原籍广东梅州蕉岭县,1949年4月生于广东汕头,同年随父母移居香港,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科学院名誉院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兼数

  • 叶军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叶军

    叶军,男,1967年11月出生于上海,物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任职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1989年叶军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应用物理学学士学位;1991年获得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物理学硕士学位;1997年获得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99年起执教于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

  • 理查德·N·杰尔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理查德·N·杰尔

    理查德·N·杰尔(RichardNeilZare),1939年11月19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理查

  • 安东·蔡林格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安东·蔡林格

    安东·蔡林格(AntonZeilinger),1945年5月20日出生于奥地利里德因克瑞斯(RiedInnkreis),物理学家,奥地利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院士,利奥波第那科学院院士,塞尔维亚科学与艺术学院外籍院士,法兰西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

  • 杰曼诺夫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杰曼诺夫

    杰曼诺夫(EfimZelmanov),1955年9月出生于苏联(现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Khabarovsk),美国国籍,数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西班牙皇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韩国科学技术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杰曼诺夫于1977年获得

  • 张翔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张翔

    张翔,1963年12月出生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光电学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大学第十六任校长,曾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葛守仁基金讲座教授、纳米科学及工程中心主任。张翔于1985年获得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学士学位;1988年获得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硕士学位;1996年

  • 日列布佐夫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日列布佐夫

    日列布佐夫(GeliiA.Zherebtcov),1938年9月出生于前苏联,空间物理学家,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顾问。日列布佐夫于1958年—1963年就读于伊尔库茨克国立大学(ISU)物理和数学系;1963年—1964年任伊尔库茨克国立大学(ISU)计算机中心工程师;

  • 庄小威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庄小威

    庄小威,1972年1月出生于中国江苏省如皋市,生物物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物理学双聘教授。1987年庄小威考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1991年19岁时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之后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

  • 穆拉特·茹林诺夫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穆拉特·茹林诺夫

    穆拉特·茹林诺夫(MuratZhurinovichZhurinov),1941年12月出生于前苏联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阿雷斯市,电化学家,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纽约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塔吉克斯坦共和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国家科学院院长。穆拉特·茹林

  • 廖国男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廖国男

    廖国男(1943年11月16日—2021年3月20日,Kuo-NanLiou),男,美国国籍,大气物理学家,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生前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杰出教授、区域地球系统科学与工程联合研究院院长。廖国男于1965年获台湾大学学士学位,1968年与1970年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