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干城(StevenG.Louie),1949年3月出生于中国广东,凝聚态物理学与材料科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系讲座教授,美国能源部能源材料激发态现象计算研究中心(C2SEPEM)主任。雷干城于1972年获得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学士学位;1976年获得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1979年—1980年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助理教授;1980年—1984年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副教授;1984年起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2005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08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2009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雷干城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学和材料科学等方面的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雷干城
外文名:StevenG.Louie
国籍:美国
出生地:中国广东
出生日期:1949年3月
毕业院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5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08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2009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人物经历
雷干城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学士、博士。历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博士后、副教授,IBM研究所博士后,贝尔实验室访问学者,宾西凡尼亚大学助教授,米勒学院研究教授。
1984年,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校区物理系教授。
1993年,任劳伦斯伯克莱实验室资深教研科学家。
2002年,任伯克莱劳伦斯国家实验室分子铸造所理论组主任。
2005年,任台湾大学特聘教授,同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06年,当选为美国科学协进会会士。
2008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2021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主要成就
雷干城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雷干城的科研成就包括:
1、开创并发展了电子激发态计算的方法。提出的基于多体理论的GW-BSE方法,是真实材料电子激发态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的首个实用方案,已成为材料的电子激发态和光学性质精确预测的主流方法。他领导开发了相应的BerkeleyGW开源软件包,在全世界范围内使用。
2、引领了低维物理和纳米材料领域的研究。预测了硼氮纳米管并与实验合作首次加以实现;预测了石墨烯纳米带的电子/自旋性质及丰富的拓扑相位;预测了二维晶体中的巨激子效应,由此修正了用于半导体的光学选择定则。
3、解决了凝聚态物理中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发现了多电子效应对金属—分子界面上分子能级重整化的重要性;提出了对赝势非线性效应的修正;理论解释了二硼化镁中的多能隙超导电性、二维磁体的磁性起源与强磁光耦合效应等。
学术论著
据2022年10月中国科学院官网显示,雷干城已发表SCI论文600余篇,其中包括《科学(Science)》《自然(Nature)》22篇,《自然(Nature)》子刊28篇,《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ReviewLetters)》134篇。论文的SCI总引用次数8万余次,H指数为134。
雷干城人才培养
编著教材
雷干城(StevenG.Louie)与MarvinCohen合作编著了研究生教材《凝聚态物理基础(FundamentalsofCondensedMatterPhysics)》。
讲学讲座
雷干城荣誉表彰
人物评价
“雷干城是国际凝聚态物理学和材料科学的领军人物之一。”(中国科学院评)
“雷干城在材料理论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央研究院院史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