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岐伯

岐伯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941 更新时间:2024/1/18 16:32:19

岐伯,中国上古时期著名的医学家,精于医术脉理,名震一时,后世尊称为“华夏中医始祖”“医圣”。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关于他的籍贯说法不一。今传《素问》基本上是黄帝询问,岐伯作答,以阐述医学理论,显示了岐伯高深的医学造诣。中国传统医学素称“岐黄”,或谓“岐黄之术”,岐伯当属首要地位。

基本资料

本名:岐伯

所处时代:上古

民族族群:华夏族

出生地:岐山

主要成就:尝味百草,合著内经

人物生平

岐伯是中国上古时代最著名的医生,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关于他的籍贯有不同的说法,除了陕西岐山说,还有甘肃庆阳说,四川盐亭说。一般认为,岐伯是岐山(今陕西省岐山县)人。

岐伯从小善于思考,有远大的志向,喜欢观察日月星辰、风土寒暑、山川草木等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还懂音乐,会做乐器,测量日影,多才多艺,才智过人。后见许多百姓死于疾病,便立志学医,四处寻访良师益友,精于医术脉理,遂成为名震一时的医生。

宋《路史》载:“古有岐伯,原居岐山之下。黄帝至岐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南宋纪传体通史《通志》载:“岐氏,周故都也,今凤翔岐山是也。太王居之,至文王始迁于丰,其支庶留岐,故为岐氏。又古有岐伯,为黄帝师。”黄帝西至于小崆峒(今岐山“孔头沟”的方言转音)问道,见西北雍州(今凤翔岐山)长者鹤发童颜,健步如飞;少者肌洁容美、俊逸潇洒,问后方知是神医岐伯之功。遂在岐地寻访有道之人,访贤时发现了很有才能的岐伯,于时黄帝就恭请岐伯为臣,贵遵为天师,谋讨济世通途,帮助他治理天下。《史记·孝武本纪》载:“公玉带曰:黄帝时虽封泰山,然风后、封钜、岐伯令黄帝封东泰山、禅凡山、合符然后不死焉?”《帝王世纪》载:“岐伯,黄帝臣也,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治医病,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从上述古文献记载可见,远古时确有岐伯其人,他同黄帝合著了医书《素问》、《灵枢》,合称《黄帝内经》,开辟了中医著述之先河。其内容多以他与黄帝答问的体裁写成,所以,记载“岐伯”的最早的文献是《黄帝内经》。

中医学素称“岐黄”或谓“岐黄之术”,岐伯当属首要地位,不少学者对这种观点持肯定的意见。

人物贡献

医学贡献

褚澄《褚氏遗书》载:“素问者,黄帝与岐伯、鬼臾区、伯高、少师、少俞、雷公六臣平素问答之书,即《本纪》所谓咨于岐伯而作《内经》是也。此书出于岐伯者多,故本纪不及诸臣耳。”岐伯是上古时期著名的医学家,他在医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立中医学基本理论:

岐伯之名、生平事迹鲜见史册。且黄帝时代已经有尊卑贵贱的划分,岐伯为黄帝之臣,后世却称“岐黄之术”,将其名列黄帝之前,而这种称法居然能一直沿用数千年,显然不合常规。以此理推论,《内经》基本理论和思想方法的最初构建者是岐伯,《难经注疏》、《皇汉医学》均言,《内经》乃“昔者岐伯以授黄帝”,肯定岐伯的创立之功。

《汉书·艺文志·方技》在列数古代著名医家时说:“太古有岐伯、俞拊,中世有扁鹊、秦和。”原始公社后期(约公元前21世纪),游徙于黄河流域的各氏族部落,为原居于陕西的部落联盟首领黄帝所统一,奠定了华夏族的历史基础。这些氏族此前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得以更便利的交流、融化、整合,出现多项发明创造,岐伯构建《内经》的基本理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已具备。《内经》以《易》学思想统领全书,“《易》是畜牧转化到农业时代”的精神产物,其时处于变革时期,故《易》之思想多变。岐伯承《易》之哲学思想,吸收消化炎帝、神农以来的医学知识,加上自己的医学实践,又与同时代医家如雷公等探讨切磋,整合创新,形成了《内经》的基本理论框架。由于已成体系,故岐伯的学说能代代相传,其传承脉胳清晰可辨。《皇汉医学》、《难经疏注》曰:“昔者岐伯以授黄帝,黄帝历九师以授伊尹……历经汤、太公、文王、医和,秦越人始成章句,以授华佗。”在传承过程中,又经历代医家丰富完善,遂在战国秦汉间正式成书。后人感念岐伯的首创之功,将其置于黄帝之前,称中医之术为“岐黄之术”,以彰其功,以示不忘。

2、开创中国医学著述先河:

《黄帝内经》以《易学》哲学思想统领全书,阐明了阴阳五运六气说和脏腑经络说,包括了人的呼吸、循环、消化、神经系统及其相互关系。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药物学以及治疗原则最经典的医学典籍,其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理、生物、农艺、哲学等方面的知识,是中国首部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的中医典籍。

3、创立中医针炙学理论和人体按摩学:

现存的历史典籍中托名岐伯的主要著作约有8种,有《汉书·艺文字》载《黄帝岐伯按摩》十卷;《隋书·经典志》载《岐伯经》十卷;《新唐书·艺文志》载《岐伯炙经》一卷等。内容主要涉及针炙、按摩、藏象等。

4、创立中药学:

岐伯尝百草、辩药性总结临床经验,辩证施治创方剂。记载古代药物的制作《神农本草经》,收药物365种,共记载植物、动物、矿物和酿造的饮料食品及少数化学制品等,因以草药居多,故有此称。

5、创立中医养生理论:

《黄帝内经》云:“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主张治病要从病根着手治“未病”,治乱要从“乱”的源头治起,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等理论。创导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事操劳,起居有常,卫生合理等养生之道。

6、创立生命哲学的国学基础:

岐伯以人的生命即:生老病死为中心,研究了人的生命与天文、地理、周围环境、心理、历史等方面的辩证关系,集中体现于《黄帝内经》一书中,是人的生命的百科全书。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说:“黄帝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而《内经》作矣。”晋时皇甫谧《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序称:“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师、少俞之徒,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色候,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之性命,穷神极度,而针道生焉”,都阐明了这一点。

文化贡献

《隋书·音乐》载:东汉明帝时,乐有四品,“其四日短箫铙歌乐,军中之所用焉。黄帝时岐伯所造,以建武扬德,讽敌励兵”。

《资治通鉴》云:“黄帝命岐伯(北地人)作镯铙、鼓角、灵髀、神钲以扬德而建武。”

《通鉴外记》云:“(黄)帝以人之生也,负阴而抱阳,食味而被色,寒暑荡之于外,喜怒攻之于内,夭昏凶札,君民代有,乃上穷下际,察五色,立五运,洞性命,纪阴阳,咨于岐伯而作《内经》,夏命俞跗、岐伯、雷公察明堂,究息脉;巫彭、桐君处方饵,而人得以尽年”。

这些记载都说明上古时期有岐伯其人,是著名的医学家。他尝味百草,主管医药,不但懂医,博学多才,而且通晓音律,作了镯铙、鼓角、灵髀、神钲等乐器,用以弘扬黄帝的武德。著有《经方》、《本草》、《岐伯针经》《外经》等书。

著作

据有关史志书目记载,托名岐伯的著作约有8种:

1.《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岐伯按摩》十卷;

2.《隋书·经籍志》载《岐伯经》十卷;

3.《新唐书·艺文志》载《岐伯灸经》一卷(《宋史·艺文志》则载为《黄帝问岐伯灸经》);

4.《宋史·艺文志》载《岐伯针经》一卷;

5.《通志·艺文略》载《黄帝岐伯针论》二卷;

6.《通志·艺文略》载《岐伯精藏论》一卷;

7.《崇文总目》载《黄帝岐伯论针灸要诀》一卷(《宋史·艺文志》则载为《岐伯论针灸要诀》);

8.《竹堂书目》载《岐伯五藏论》。

以上诸书皆已佚,仅存书目,因此只能从书名知其与岐伯有关,内容主要是针灸,另外有按摩、藏象等,而不能确定为岐伯所著,因为古代“世俗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淮南子·修务训》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所以托名岐伯的医书,可能也是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

人物评价

张隐庵《黄帝经世素问合编》:“天师,尊称岐伯也。天者,谓能修其天真;师乃先知先觉也。言道者,上帝之所贵,师所以传道而设教,故称谓曰天师”。

史书记载

《史记·孝武本纪》

《资治通鉴》

《隋书·音乐》

《通志》

后世纪念

《庆阳县志·坛庙》载:“岐伯庙,在县城南。”据《辞海》:北地,郡名,战国秦置。泊所在义渠,西汉移治马岭(今甘肃庆阳西北)。

地处川北盐亭茶亭古镇西街口回龙山、距盐亭县城49公里。山足与莲花湖相通,水陆码头相连、坐车或乘船都能到达。

在盐亭县西北,有许多岐伯文化遗迹,如岐伯庙、岐伯堂、岐伯宫、岐伯村、岐伯坝、岐柏树等。在盐亭西北的柏梓镇一带(含11个乡镇),中草药繁多,是古代的药谷。与岐伯、中药有关的民间集会有药王庙会、药王节、菊花节等,还有许多关于岐伯的民间传说。

标签: 岐伯

更多文章

  • 董奉

    名人大全编辑:君莫笑标签:董奉

    董奉(220年—280年),又名董平,字君异,号拔墘,侯官县董墘村(今福州市长乐区古槐镇龙田村)人,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生,建安三神医之一。少年学医,年青时,曾任侯官县小吏,不久归隐,在其家村后山中,一面练功,一面行医。董奉医术高明,治病不取钱物,只要重病愈者在山中栽杏5株,轻病愈者栽杏

  • 皇甫谧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皇甫谧

    皇甫谧(mì)(215年—282年),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郡朝那县(今甘肃省灵台县或今宁夏彭阳县,有争议)人,后徙居新安(今河南义马市)。三国西晋时期学者、医学家、史学家,东汉名将皇甫嵩曾孙。他一生以著述为业,后得风痹疾,犹手不释卷。晋武帝时累征不就,自表借书,武帝赐书一车。其著作《针

  • 葛洪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葛洪

    葛洪(283—363),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市)人,东晋时期道教理论家、著名炼丹家和医药学家,世称小仙翁。所著《抱朴子》继承和发展了东汉以来的炼丹法术,对之后道教炼丹术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为研究中国炼丹史以及古代化学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葛洪还撰有医学著作《玉函方》一百卷(已佚)

  • 法显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法显

    法显,后秦、东晋高僧,平阳郡人。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佛教革新人物,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399年,法显从长安(今汉长安城遗址)出发,经西域至天竺寻求戒律,游历30余国,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前后历时14年,于义熙九年归国。法显、玄奘将佛教文化引入中国,对中国历史

  • 谢灵运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谢灵运

    谢灵运(385年~433年),名公义,字灵运,小名客儿,陈郡阳夏县(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东晋至刘宋时期大臣、佛学家、旅行家,山水诗派鼻祖,秘书郎谢瑍之子,母为王羲之的外孙女刘氏。出身陈郡谢氏,生于会稽郡(今属绍兴市)。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年),袭封康乐县公。起家大司马(司马德文)参军,历任抚军(刘

  • 汪大渊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汪大渊

    汪大渊(1311年—?),字焕章。南昌人(今南昌市青云谱区施尧村汪家垄)。元朝民间航海家。至顺元年(1330年),汪大渊首次从泉州搭乘商船出海远航,历经海南岛、占城、马六甲、爪哇、苏门答腊、缅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横渡地中海到摩洛哥,再回到埃及,出红海到索马里、莫桑比克,横渡印度洋回到斯里兰

  • 鉴真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鉴真

    鉴真(688-763),唐代高僧,日本律宗初祖,亦称“过海大师”“唐大和尚”。中文名:鉴真别名:过海大师、唐大和尚籍贯: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出生日期:688年逝世日期:763年6月6日主要成就:东渡日本,传播大唐文化出生地:江苏扬州信仰:佛教据《宋高僧传》等记载,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人

  • 玄奘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玄奘

    玄奘(602-664),唐代高僧,我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中文名:玄奘别名:唐僧、唐三藏、陈祎出生地: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出生日期:602年逝世日期:664年信仰:佛教所处朝代:隋末唐初玄奘本姓陈,名祎、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13岁出家,21岁受具

  • 司马迁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二十八岁任太史令,继承

  • 杜环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杜环

    杜环,中国唐代旅行家,又称杜还。京兆(今陕西西安)人,生卒年不详。唐天宝十载(751),随高仙芝在怛逻斯城(又名呾逻私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与大食(阿拉伯帝国)军作战被俘,其后曾游历西亚、北非,成为第一个到过非洲并有著作的中国人。宝应初年(762)乘商船回国,写了《经行记》一书,惜已失传,惟杜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