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倍奋,女,汉族,1943年5月1日出生于上海市,籍贯江苏省昆山市,免疫生物化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解放军分子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1961年—1965年,沈倍奋在复旦大学系生物物理专业学习,毕业获得学士学位;1965年—1968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专业学习,毕业获得硕士学位;1968年,任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1980—1982年,在西柏林技术大学生物化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1988年1月至9月,在美国NIH做访问学者;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9年,被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沈倍奋长期从事生物化学和免疫学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沈倍奋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上海市
出生日期:1943年5月1日
毕业院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9年被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籍贯:江苏省昆山市
人物经历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5月1日,沈倍奋出生于上海市,籍贯江苏省昆山市。
1961年—1965年,在复旦大学系生物物理专业学习,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1965年—1968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专业学习,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1968年,任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
1980—1982年,在西柏林技术大学生物化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
1988年1月至9月,在美国NIH做访问学者。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9年,被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主要成就
沈倍奋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沈倍奋早期组建了分子免疫学全军重点实验室,在中国较早开展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其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研制的免疫毒素是中国单克隆抗体衍生物最早申请新药审评的制品;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1997年获得中国新药证书;组建了国家“863”抗体工程研发基地,建立了“抗体人源化”“基于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结构信息设计抗体类分子”等创新抗体研发技术,多个创新抗体药物进入临床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沈倍奋开展了一系列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免疫细胞信号转导等研究;与不同学科专家合作致力于基于IL6/IL6R结合部位的空间结构、及抗原同抗体相互识别的立体结构信息设计新功能分子的研究;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引入免疫学,开展基因工程抗体的研制,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克隆、表达和功能研究,人体白细胞分化抗原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免疫细胞的信号转导研究等;在中国国内最早开展加成指数测定法分析单克隆抗体所抗抗原决定簇的异同,有关技术在全中国推广;用单克隆抗体分析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填补了中国国内特异性诊断方法的空白;最早开展白血病导向治疗的研究,研制的免疫毒素是中国单克隆抗体及衍生物最早通过新药评审进入临床的制品;从中国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克隆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基因,并研究了它们的升白细胞作用。
科研获奖
学术论著
据2022年9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沈倍奋共发表论文600余篇,主编专著5部。
[1]沈倍奋.抗体药物研究进展[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2,23(10):3.
[2]齐春会,张永祥,赵修南,等.枸杞粗多糖的免疫活性[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01.
[3]韩根成,沈倍奋.Th17细胞分化、调节及效应研究进展[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8.
[4]齐春会,张永祥,沈倍奋.六味地黄方现代药理学研究新进展[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02,26(1):5.
[5]林红,贺永怀,黎燕,等.Ⅱ型胶原蛋白与弗氏完全佐剂大鼠关节炎模型的建立和比较[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1999,7(001):1-6.
[6]胡美茹,于清宏,沈倍奋.选择素家族的分布及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J].免疫学杂志,2001(z1):3.
[7]胡美茹,兰雨,张学敏,等.Caspase与Bcl—2在凋亡发生和调控中的相互作用机制[J].军事医学,2000,24(2):126-129.
[8]赖春宁,王建安,黎燕,等.186例乳腺癌患者BRCA1基因突变检测[J].中华肿瘤杂志,2001,23(6):3.
[9]沈倍奋.治疗性抗体的改造[J].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2006,3(004):245-249.
[10]黄培堂,沈倍奋.生物恐怖防御[J].科学出版社,2005.
[11]赖春宁,王建安,黎燕,等.38例散发乳腺癌患者BRCA1基因突变检测[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1999.
[12]沈倍奋.靶向CD分子的治疗制剂[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1998.
沈倍奋人才培养
学生培养
据2022年9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沈倍奋共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50余名。
沈倍奋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沈倍奋在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和应用上有很深的造诣。(苏州大学评)
沈倍奋在免疫学、抗体药物等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河南大学基础医学院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