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程顺和

程顺和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3187 更新时间:2024/1/23 7:58:43

程顺和,男,1939年9月生,江苏溧阳人,汉族,作物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素有“南方麦”之称;现任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扬州大学博士生导师,山西省杂粮产业院士工作站进站院士,“九三学社”中央委员。程顺和1962年毕业于原南京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1962年至1966年在泰兴稻麦良种场从事小麦育种和稻麦良种繁育工作。1966至1972年调入扬州农校任教。1972年调入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从事小麦育种与栽培研究。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程顺和从事小麦育种近五十年,参与育成扬麦3、4号和主持育成扬麦5号、扬麦158、扬麦9号至26号、扬糯麦1号等。

基本资料

名:程顺和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溧阳

出生日期:1939年09月02日

毕业院校:南京农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中国工程院院士(2005年当选)

人物经历

1939年9月2日,程顺和出生于江苏溧阳五荡湾村;小学五年级开始就在学校过寄宿生活,逐渐学会自己洗衣、缝补、烧茶、煮饭等独立生活能力;13岁在溧阳县中学上初中;16岁考上江苏省溧阳中学读高中。

1958年,程顺和考入原南京农学院,选择了遗传选种专业,从南农“农学83班”转入“遗选82班”。

1962年,毕业于原南京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被分配到泰兴县种子站,在县稻麦良种繁育场从事稻麦良种繁育和小麦育种工作。

1962至1966年,在泰兴稻麦良种场从事小麦育种和稻麦良种繁育工作。

1966至1972年,调入扬州农校任教。

1972年,调入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从事小麦育种与栽培研究。

1973、1974年间,主要负责扬州地区区试和辐射育种工作。

1978年,到南京参加省协作攻关会议前就与陈道元先生商定不拿品系参加区试。

1995年,加入九三学社。

1997年,被列为江苏省“333”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程顺和从事小麦育种四十年,参与育成扬麦3、4号和主持育成扬麦5号、扬麦158、扬麦9号至26号、扬糯麦1号等。扬麦10、11、12、21等抗白粉病系列品种的育成和应用实现了“滚动回交与遗传标记相结合的聚合育种体系”的构建。扬麦13适应了中国小麦品质结构性调整的需求,是中国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弱筋小麦品种,促使长江下游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弱筋小麦生产基地。扬麦16填补了生产上耐迟播、灌浆快、脱水快、成熟早的大面积小麦品种的空白,实现了迟播早熟高产,保障了稻麦周年增产,连续八年被列为全国小麦主导品种。育成品种累计种植6亿亩以上,增产粮食200亿公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长江下游小麦品种第四、五、六次大面积更换的主体品种。

扬麦5号的育成,使小麦单产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扬麦158的育成,初步解决了世界小麦育种中广适高产与抗赤霉病白粉病相结合的难题。扬麦5号和扬麦158是中国二十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末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育成品种累计种植6亿亩以上,增产粮食200亿公斤,创社会经济效益近300亿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长江下游小麦品种第四、五、六次大面积更换的主体品种。他先后提出"提高育种材料基因库整体水平"、"综合性状协调点"、"同一地点创造不同生态条件与多点鉴定相结合的广适性育种方法"、"品种育成初期存在遗传性状再加工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构建广适高产育种为基础,滚动回交聚合育种为先导的育种体系"等、田间选种"三看"等一系列小麦育种理论。针对中国北纬33度沿线水土资源丰富,适合小麦生产的特点,他提出“南上北下”的育种目标,充分利用南北大面积品种的育种成果,改良北方品种的赤霉病和穗发芽、南方品种的抗寒性和产量潜力,提高该区域粮食生产水平。

承担项目

截至2019年11月,程顺和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及省重大攻关等40多个项目。

培育品种

截至2019年11月,程顺和参与育成扬麦3、4号,主持育成扬麦5号、扬麦158、扬麦9、10、11、12、13、14、15、16号等二十多个小麦品种。

截至2015年11月,程顺和参与育成扬麦3号、扬麦4号和主持育成扬麦5号、扬麦158号、扬麦9号、扬麦10号、扬麦11号、扬麦12号、扬麦13号、扬麦14号、扬麦15号、扬麦16号、扬麦17号等。其中扬麦3号、扬麦4号、扬麦5号以及扬麦158号分别是中国二十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末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扬麦158号的育成,初步解决了世界小麦生育后期温暖湿润生态区大面积丰产与抗赤霉病、抗白粉病相结合的难题。1993—1997年秋播已累计推广种植8514.9万亩,增产粮食33.03亿公斤,创经济效益53.26亿元。已成为中国种植面积及覆盖率最大的小麦品种之一,同时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江下游小麦品种第四、第五、第六次大面积更换的主体品种。运用滚动回交与遗传标记结合,将一系列抗白粉病新基因转入大面积品种,育成扬麦10号、扬麦11号、扬麦12号,已经成为长江下游主栽品种,累计面积4200万亩。

科技成果奖励

根据2020年6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程顺和主持的扬麦3、4号分别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扬麦5号、扬麦158初步解决了温暖湿润生态区小麦育种中广适高产与抗赤霉病相结合的世界性难题,分别是中国二十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末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分别于1991年和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学术论著

根据2020年6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程顺和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编《中国南方小麦》、第二主编《小麦赤霉病研究》。

人才培养

培养理念

程先生对学生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一严格要求,他总说:我们科研人员首先要有明确的努力目标和强烈的责任心,我们的工作是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是为中国粮食安全服务,现在研究经费和实验条件都比过去提高了一大截,我们应该做出更好的成绩。

荣誉表彰

程顺和曾获中华农业科教基金奖,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王丹萍科学奖,大北农科技奖,刘永龄科技奖,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八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国家“863”计划十五周年先进个人、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农业科技功臣。

1997年,被江苏省政府记一等功。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9年,获新中国成立60周年江苏省“十大杰出科技人物”。

2012年,获“江苏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2014年,获“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等。

2019年,当选九三学社“九三楷模”。

2022年,荣获首届种业科学家奖(小麦领域)。

社会任职

江苏省第五届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委员

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

委员

中国作物学会第八届理事会

务理事

中国农业科学院第六届学术委员会

委员

九三学社

中央委员、扬州市委副主委

扬州大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

参考资料:

单位

职务

个人生活

艰难困苦

程顺和的童年是在“动荡”、“清贫”中度过的。1939年程先生出生于江苏溧阳五荡湾村一个清贫的家庭。那正是日寇侵华、兵荒马乱的年代,一两岁时,他就被舅舅放在稻箩里挑着到处逃难,五岁时,父亲又因病去世。幸运的是,程先生有一个聪慧、坚强、善良的母亲,她靠给人家洗衣、缝衣或铺个小摊子抚养他和两岁的弟弟,一家人经常一日三餐不周全,用盐巴当菜下饭。虽然日子过得含辛茹苦,但是母亲经常给他们讲述孟母三迁、凿壁偷光、周处斩蛟等故事和一些伟人的事迹,并常常教育他“人应该从小立大志,刻苦努力,长大才能做大事”。

报效祖国

小学五年级时,程顺和就过上寄宿生活,学会洗衣、缝补、烧茶、煮饭等独立生活技能;上了初中,他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思想观念很快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利用一切休息时间大量阅读中外文学名著;他积极锻炼身体,参与各项体育文娱活动。夏天游泳、冬春爬山、热爱打篮球、排球,喜欢箫、笛、二胡等乐器。跑步和做操一直陪伴着他,迄今大学同学都说:记得在南农读书时,程顺和总带着班上的同学做早操,每天象机器人似的在操场上跑步。

精力充沛

程顺和曾说,尽管现在工作繁忙,他还是利用每天早晨看电视新闻的时间做一会经自己不断改良过的广播体操,2008年冬他还参加了单位组织的男子3000米长跑比赛。他总是能把手头的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他常年随身穿着一件拥有12个口袋的宝贝背心,每个口袋里都分门别类地放着一些重要物品----临时记录笔、纸、橡皮,常用证件、人名录,备用手机电池……,急用时总是能便捷应对。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习惯,给程先生的科研工作提供了莫大的帮助。

人物评价

程顺和院士被誉为“南方麦王”,是中国著名的作物育种学家。(《扬州日报》评)

他是麦田里“土生土长”的农业专家,五十年耕耘小麦育种事业,孕育出一代又一代优质良种;他是地方科研院所走出的院士,半辈子踏实科研,服务社会,保障粮食安全和科技兴农富民是他始终不渝的初心和使命。育种兴农,农业安邦。程顺和在麦田里埋头苦干了50年,用智慧和心血,浇灌出大江南北麦浪滚滚,丰收遍野。他从麦田里走来,饱含着九三人特有的家国情怀,用心用劲用情地在农业富民强国的康庄大道上继续前行...(九三学社江苏省委会评)

标签: 程顺和

更多文章

  • 戴景瑞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戴景瑞

    戴景瑞,1934年9月1日出生于辽宁海城,玉米遗传育种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55年戴景瑞考入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63年从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科研助理、讲师、副教授、教授;1987年至19

  • 范云六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范云六

    范云六,1930年5月16日出生在湖南长沙,分子生物学家,中国植物基因工程开创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1948年范云六考入武汉大学农业化学系;1951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2年大学毕业后进入武昌中南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1956年被国家选送到前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留

  • 傅廷栋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傅廷栋

    傅廷栋,1938年9月9日出生于广东郁南,作物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傅廷栋于1960年从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1965年获得华中农业大学遗传育种专业硕士学位;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被破格晋升为

  • 盖钧镒

    名人大全编辑:君莫笑标签:盖钧镒

    盖钧镒,1936年6月5日出生于江苏无锡,作物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主任。盖钧镒于1957年从南京农学院毕业,之后留校任教;1968年从南京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在职研究生毕业;1980年至1982年在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进修;1985年成为中国共产党

  • 官春云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官春云

    官春云,男,蒙古族,1938年2月21日出生于湖北荆州,油菜遗传育种和栽培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油料改良中心湖南分中心主任。官春云于1955年高中毕业,1955年9月—1959年7月在湖南农学院农学专业学习,1993年8月—1994年2月在加拿大阿尔伯达大学植物科学

  • 管华诗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管华诗

    管华诗,男,汉族,1939年8月28日出生于山东省夏津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校务委员会名誉主席、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院长。1964年管华诗本科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水产品加工专业;1964年9月至1993年6月,先后任烟台水

  • 李佩成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李佩成

    李佩成,1934年12月26日出生于陕西乾县,农业水土工程及水资源与环境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长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6年李佩成从西北农学院水利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66年获得前苏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副博士学位;1972年至1992年担任西北农业大学水利系副校长;1992年

  • 林浩然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林浩然

    林浩然(1934.11.29—)海南省文昌市人,鱼类生理学及鱼类养殖学专家,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林浩然于1954年在中山大学生物系本科毕业。1982年从加拿大留学回中国。1985年至1989年任国际比较内分泌学会学术委员会的委员。1989年任中山大学生物系系主

  • 刘守仁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守仁

    刘守仁,1934年3月21日出生于江苏苏州,羊与羊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农垦科学院名誉院长、研究员。刘守仁于1955年从南京农学院毕业后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紫泥泉种羊场,成为一名畜牧技术员;1955年至1984年担任新疆兵团农八师151团场长;1984年至1988年担任新疆兵团农八师总

  • 刘秀梵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刘秀梵

    刘秀梵,男,汉族,1941年5月19日出生于江苏省靖江市,动物传染病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兽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动物防疫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重点学科预防兽医学学科带头人,农业部畜禽传染病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1965年,刘秀梵毕业于苏北农学院兽医专业;1965年—1980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