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友,男,1963年8月6日出生于河南省太康县,博士,研究员,植物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省科协副主席(兼)、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农业部黄淮海油料作物重点实验室主任、花生遗传改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河南省作物学会理事长。张新友于1984年从百泉农业专科学校农学系毕业,之后进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工作,担任技术员;1989年获得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学专业硕士学位;1995年至1997年担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副所长;1997年至2000年担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所长;2000年担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2011年获得浙江大学博士学位;2015年担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同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新友长期从事花生遗传育种研究。2022年2月23日,“典赞·2021科普中原”发布仪式以线上形式举办,张新友当选2021年度河南省十大科普人物。
基本资料
中文名:张新友
国籍:中国
出生地: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
出生日期:1963年8月6日
毕业院校:浙江大学
代表作品:《优质花生高产栽培技术》
主要成就: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63年8月6日,张新友出生于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
1981年—1984年,就读于百泉农业专科学校(现河南科技学院)农学专业,大学专科毕业。
1984年—1986年,担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技术员。
1986年—1989年,就读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学专业,师从花生育种专家刘恩生,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88年—1989年,在国际半干旱热带作物研究所(印度)工作。
1989年—1995年,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工作。
1995年—1997年,担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副所长。
1997年—2000年,担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所长
2000年7月,担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
2004年—2011年,就读于浙江大学作物学专业,师从祝水金教授,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2010年,被聘为中原学者。
2015年9月,担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6年,入选全国百千万领军人才。
2017年,被聘为花生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2022年2月23日,张新友当选省“2021年度十大科普人物”。
2022年9月24日,受聘为“河南省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首席科学家”。
十届省委委员,中共十九大、二十大代表。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根据2022年2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张新友研究建立了花生远缘杂交育种技术体系,创制一批聚合了野生花生优异性状的新种质,开辟了花生野生种质利用的有效途径;花生重要经济性状遗传与分子标记开发等育种理论与前沿技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培育出“豫花”、“远杂”系列早熟、高产、优质花生品种30余个,其中,豫花7号、15号、远杂9102等品种成为中国北方花生产区不同时期的主导品种。
学术论著
根据2022年2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张新友先后发表论文80余篇。
承担项目
科研成果奖励
根据2022年2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张新友先后于2000年、2006年和201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2010年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发明专利5项、植物新品种权6项。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张新友寄语年轻的科研工作者:首先要对科研工作有兴趣。科研工作无止境,有解决不完的问题,因此爱好很重要。其次,要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肯付出辛勤的努力,解决的问题越多,科研的路子就会越走越宽;最后,要有团队协作精神,尤其是从事应用技术研究的科研工作者,个人能力很重要,团队的协作更重要。
张新友实现了育种技术的重大突破,推动中国花生远缘杂交育种跻身于世界领先行列。(《大河报》评)
张新友为促进花生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保障国家食用植物油安全供给作出了重大贡献。(河南省人民政府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