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登云,1961年11月出生于湖南绥宁,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动力学与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院长。于登云1981年—1985年就读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1988年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固体力学专业硕士学位,同年任职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01部;1995年晋升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2000年3月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01部神舟飞船指挥;2001年起历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副院长、总工程师,中国东方红卫星公司总经理;2008年获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学位;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22年10月任华中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院长。于登云主要从事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动力学与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基本资料
中文名:于登云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61年11月
毕业院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出生地:湖南绥宁
人物经历
1961年11月,于登云出生于湖南省邵阳市绥宁县李熙桥镇。
1981年—1985年,就读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
1988年,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固体力学专业硕士学位;同年,任职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01部。
1991年,被评为高级工程师。
1994年起,历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01部研究室副主任、主任。
1995年,晋升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1996年,获得“国家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称号。
1998年7月,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01部副主任。
2000年3月,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01部神舟飞船指挥。
2001年起,历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副院长、总工程师,中国东方红卫星公司总经理。
2001年4月,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01部东方红四号卫星大平台指挥;12月,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01部总体专业技术部部长。
2008年,获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学位;9月,任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
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2年10月,任华中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院长。
主要成就
于登云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于登云在多引力场轨道动力学与控制、高轨微振动环境优化控制、复杂系统耦合动力学与控制等三方面的理论方法与实践上取得了成果,主持或参加了嫦娥四号、高分四号、资源一号等多个中国国家重大航天工程的研制,解决了人类首次月背着陆探测复杂约束下的轨道设计与控制、国际首颗高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高质量成像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
学术论著
截至2019年5月,于登云已发表论文68篇,出版专著5部。
学术交流
学术论著
科研奖励
截至2022年1月,于登云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防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等奖项。
于登云人才培养
寄语学生
2022年6月,于登云在华中科技大学2022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寄语学弟学妹:“打好基础至关重要;做好角色转变至关重要;永葆真诚至关重要;树立系统思维至关重要;学会坚持至关重要。要主动学习、主动交流、主动请教,使自己快速适应新角色,就能在新环境中赢得先机,得到较好发展。”
于登云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于登云是深空探测和高轨道高分辨率遥感卫星领域领军者之一,为中国探月、高分等重大工程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评)
“于登云是著名的航天器力学专家,为中国的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工程以及高分辨率卫星等国家重大航天工程的顺利实施作出了突出贡献。”(东南大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