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王之江

王之江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735 更新时间:2023/12/13 7:09:31

之江,1930年11月21日出生于浙江杭州,籍江苏州,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之江于1952年从大连大学工学院物理系提前毕业,来到了长春参与创办中国科学院仪器馆;1964年参加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创建工作;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至198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副所长;1984年至1992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1988年当选为美国光学学会特别会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7年获得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王之江主要从事光学设计、激光科学技术研究。

基本资料

名:王之江

国籍:中国

出生地:浙江杭州

出生日期:1930年11月21日

毕业院校:大连大学工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籍贯:江苏常州

人物经历

1930年11月21日,王之江出生于浙江杭州,籍贯江苏常州。

1948年,从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毕业,考取无锡江南大学。学了一年,他发现自己对化学并没有多大兴趣。

1949年,去大连大学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应用物理系求学,成为王大珩创办的大连大学应用物理系的第一批学生。

1952年,从大连大学工学院物理系提前毕业,随王大珩来到了长春,参与创办中国科学院仪器馆(现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1961年9月,参与研制的激光器正常运转。

1964年1月,中央决定调200人去上海,成立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王之江从长春前往上海,参与创建工作,并由王之江率领搞激光武器研究。

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副所长(至1984年)。

1984年—1992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期间还兼任上海市激光技术研究所所长。

1991年,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主要成就

王之江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王之江在光学设计方面,发展了象差理论象质评价理论,形成了新的理论体系,完成了大批光学系统设计(如照相物镜系统、平面光栅单色仪、长工作距反射显微镜、非球面特大视场目镜、105#大型电影经纬仪物镜等);在激光科学技术方面,领导研制成中国第一台激光器,并在技术和原理上有所创新。20世纪70年代领导完成了高能量、高亮度钕玻璃激光系统。在这项工作中解决了一系列理论、技术及工艺问题。关于某些激光重大应用对亮度要求的判断,使工作避免了盲目性,对于中国激光科学技术起了积极作用。倡议和具体领导了中国“七五”攻关中激光浓缩铀项目。

科研成果奖励

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1978年

红宝石激光器

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8年

高能钕玻璃激光性能研究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1985年

现代国防试验中的动态光学观测和测量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86年

1:1光刻机

上海市科学进步一等奖

1987年

拉曼自由电子激光器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8年

1:1亚微米物镜

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9年

EDI—851型分子激光泵浦燃料激光器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0年

激光打印机

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王之江人才培养

讲授课程

1958年,王之江率先在中国国内开办了“光学仪器设计”培训班,连续办了两年,共培训了200多人。

学科建设

王之江领导的长春光机所光学设计研究室是当时全国光学设计的中心,不但为全国各部门完成了大量设计工作,并为各部门培养光学设计人才,全国各主要大学和光学工厂的光学设计负责人都曾先后来长春学习。

王之江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单位

1988年7月

美国光学学会特别会员

美国光学学会

1991年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1997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何梁何利基金

大连理工大学首届杰出校友

大连理工大学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64年12月—1975年1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8年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0年—1992年

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

1980年—1990年

《中国激光》主编

1983年—1986年

国际量子电子学会议和国际激光与光电子会议(IQEC和CLEO)中国委员会主席

1983年4月—1988年4月

上海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5年—1990年

《光学学报》主编

《OpticalLetters》海外编委

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会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兼职教授

人物评价

王之江对中国光信息处理和光计算起了倡导作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评)

王之江本着这样的工作态度,把光学设计做到了最好,为中国应用光学学科体系的建立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科学报》评)

王之江对所学事物具有突出地敏感性、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中国光学事业开拓者王大珩评)

标签: 王之江

更多文章

  • 吴朝晖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吴朝晖

    吴朝晖,男,汉族,1966年12月出生,浙江温州人,199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3年10月参加工作,浙江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第二十届中央候补委员,科学技术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中文名:吴朝晖国籍:中国民族:汉族籍贯:浙江温州出生日期:1966年12月毕业

  • 吴德馨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吴德馨

    吴德馨,女,1936年12月20日出生于河北乐亭县,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研究员。吴德馨于1961年从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工程系毕业后分配至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工作;1986年调入中国科学院微电子中心工作;1991年至1997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微电子中心第二届

  • 吴宏鑫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吴宏鑫

    吴宏鑫,1939年10月8日出生于江苏省丹徒县,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资深技术顾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顾问。吴宏鑫于1965年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工作;1968年调到北

  • 吴培亨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吴培亨

    吴培亨,1939年11月出生于上海市,超导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超导电子研究所所长,南宁师范大学名誉校长。1961年吴培亨从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并担任过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南京大学信息物理系主任;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7年被聘为广西师

  • 吴一戎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吴一戎

    吴一戎,1963年7月14日出生于北京,籍贯安徽合肥,信号与信息处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长,微波成像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空天信息大学(筹)内涵建设工作专班主任,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院长。吴一戎于198

  • 夏建白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夏建白

    夏建白,1939年7月出生于上海,原籍江苏苏州,半导体物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夏建白1956年9月—1962年9月就读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5年9月获得北京大学物理系硕士学位;1978年—1986年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86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

  • 相里斌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相里斌

    相里斌,1967年3月出生于陕西西安,原籍山西万荣,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副部长。中文名:相里斌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陕西省西安市出生日期:1967年3月毕业院校: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主要成就: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

  • 徐宗本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徐宗本

    徐宗本,1955年1月出生于陕西商洛,数学家、信号与信息处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宗本于1976年从西北大学数学系毕业;1987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87年至1989年在英国思克莱德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90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0年至1

  • 许宁生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许宁生

    许宁生,1957年7月出生于广东普宁,籍贯广东澄海,真空微纳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山大学校长、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198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物理系。1986年获得英国阿斯顿大学博士学位,后受聘于该校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历任研究员、高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6年起任中

  • 薛永祺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薛永祺

    薛永祺,1937年1月11日出生于江苏张家港,红外和遥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总工程师。1959年薛永祺从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电子学研究所工作;1962年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学术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