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业立,1938年3月29日出生于山东荣成,物理海洋学家和海洋工程环境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名誉所长。1962年袁业立进入复旦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学习;1966年进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物理海洋专业,就读硕士研究生,同年开始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物理海洋室工作;1980年前往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海洋大气和地球科学系,攻读物理海洋专业博士学位;1982年毕业获博士学位;198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进入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袁业立主要研究地球流体力学、海洋波动、海洋环流、波浪理论、海洋遥感、海洋数值模拟。
基本资料
中文名:袁业立
外文名:YuanYeli
国籍:中国
出生地:山东荣成
出生日期:1938年3月29日
毕业院校: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62年1月,进入复旦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学习。
1966年1月,本科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物理海洋专业,就读硕士研究生。1966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物理海洋室工作。
1980年5月,前往美国,进入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海洋大气和地球科学系,攻读物理海洋专业博士学位。1982年1月,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1984年3月,担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至1987年07月)。198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8年10月,进入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副所长(1988年10月至1993年09月)、所长(1993年10月至2004年09月)、名誉所长(2004年09月-)。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隶属于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海洋环境科学工程与技术)。
主要成就
袁业立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袁业立的研究领域在海浪生成发展机制、非线性和破碎海浪统计和海浪高频谱形式等方面,在黄海冷水团环流的生成发展机制、黑潮多核结构及其形成机制、以及黑潮两翼运动不稳定性等方面做出了多项开创性的工作;发展了MASNUM第三代海浪数值模式、海洋内波数值模式、海洋环流数值模式和海洋生态动力学数值模式;提出海洋遥感动力解译,建立SAR海洋影像的表示和SAR海洋探测技术。
1999年,领衔的“中国近海环流形成变异机理、数值预测方法及对环境影响的研究”是国家海洋973计划批准的第一个研究项目,该项目对中国近海主要环流均作了非常系统的研究,长江最大流量时的300倍还要大的东海“黑潮”,其分岔机理存在不稳定因素;对黄海冷水团环流结构以及南海涡流从巴士海峡进入的路线过程,以及西北太平洋通过南海对全球水体大传送带有重要贡献,在课题执行过程中,使用漂流浮标、深水浮标和科学考察船所开展的观测,达到前所未有的分辨率和精度。
科研成果奖励
时间 | 项目名称 | 奖励 |
---|---|---|
1989年 | 海洋环境数值模拟和工程参数统计分析 | 省部级一等奖 |
1992年 | 海洋环境要素波普与信息特征研究 | 省部级二等奖 |
1993年 | LAGFD-WAM海浪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 省部级一等奖 |
1994年 | 东海对外招标区域海洋水文气象参数研究 | 省部级二等奖 |
袁业立人才培养
袁业立主讲博士生课程有《地球流体力学》、《数学物理方程》、《海洋遥感机制研究》、《海洋遥感与资料同化》、《风、浪、流耦合机制研究》等。
截至2017年,袁业立已培养物理海洋学方面博士后2名,培养20余名博士生、10余名硕士生,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研究馆信息、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袁业立培养学生情况如下:
袁业立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参考资料 |
---|---|---|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 | ||
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 ||
1995年 | 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 |
中国海洋风云人物 |
社会任职
担任职务 |
---|
《海洋科学进展》主编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位评议组成员 |
山东省学位委员会委员 |
国际海洋研究委员会海波数值模拟工作组成员 |
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常务理事 |
中国海洋遥感学会理事长 |
人物评价
袁业立从事海洋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和海洋环境工程技术研究工作30多年,在海洋环境科学和海洋数值模拟开放性研究,海洋遥感应用技术和海洋科学基础论研究、在海洋波动和海洋环流理论诸方面取得了卓著成就,在国内外物理海洋学界颇有影响。(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