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彼得·德拜

彼得·德拜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664 更新时间:2023/12/4 11:16:04

彼得·约瑟夫·威廉·德拜(PeterJosephWilliamDebye,1884年3月24日~1966年11月2日),美国物理化学家。出生于荷兰。1901年进入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学习电气工程,1905年获电子工程师学位,因他通过偶极矩研究及x射线衍射研究对分子结构学科所作贡献而于1936年获诺贝尔化学奖金。1966年11月2日逝世。

基本资料

名:彼得·约瑟夫·威廉·德拜

外文名:PeterJosephWilliamDebye

出生日期:1884年3月24日

逝世日期:1966年11月2日

毕业院校:亚琛科技大学,慕尼黑大学

职业:化学家

主要成就:德拜模型

德拜松弛

诺贝尔化学奖(1936年)

出生地:荷兰马斯特里赫特

人物简介

德拜(Debye,PeterJosephWilhelm)荷兰-美国物理化学家。1884年3月24日生于荷兰马斯特里赫特;1966年11月2日卒于纽约州伊萨卡。德拜在亚琛大学求学时原来是学电机工程的,1905年在那个学科获得学位。可是他转学物理,在慕尼黑大学索末菲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并于1908年获得博士学位。1911年他继爱因斯坦受聘为苏黎世大学任教。他兼学了电机工程物理,而他的第一个重要研究是对偶极矩的理论处理,偶极矩是电场对结构上一部分带有正电荷而另一部分带有负电荷的分子在取上的影响的量度。(为了纪念德拜,偶极矩的单位称为德拜。)1916年德拜推进了布喇格父子的研究工作,并证明X射线分析不仅能适用于完整的晶体而且也适用于固体粉末,这种固体粉末是在所有可能的方面上取向的微小晶体的混合物。最引人注目的也许是德拜扩展了里纽斯溶液电离的研究工作。按照阿里纽斯的说法,电解质(包括大多数无机盐)溶解时成为带正电荷和带负电荷的离子,但不一定完全离解。然而德拜却坚持认为大多数盐(例如氯化钠)必然是完全电离的,因为X射线分析证明它们在溶解之前就以离子的形式存在于晶体之中。德拜提出,每一个正离子被负电荷占优势的离子云所围绕,同时每一个负离子又被正电荷占优越的离子云所围绕。每一种类型的离子受到带相反电荷离子的“拖引”,这样看来溶液好象不完全离解而实际上却不是这样。1923年他研究出表达这个现象的数学式,而所谓德拜-许克尔理论(以他和他的一位同事命名)是现代阐明溶液性质的关键。主要由于德拜在偶极矩方面的研究工作,他获得1936年诺贝尔化学奖金。1935年德拜成为柏林威兼皇家物理研究所(后来命名为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所长,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的处境逐渐变得困难了。1939年纳粹政府命令他加入德国籍。他拒绝了并回到荷兰。1940年他的祖国被希特勒军队入侵之前两个月,他来到美国在康奈尔大学讲课。后来他就留在那里担任了化学教授和康奈尔大学化学系系主任的职务,一直到1952年退休。1946年他成为美国公民。

双重称号

德拜是出生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的美国籍科学家。他那个时期的科学研究,是不能把物理化学绝对分开的。他在物理化学领域的研究成就使他无愧于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的双重称号,就像许多伟大的科学家都是数学家一样。1910年,德拜就开始研究光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问题,并探讨了各种效应,得出了相应的结论。这一些问题的研究为光学研究的发展,甚至为激光技术开辟新的应用领域打下了基础。甚至为汉塞尔的光导纤维设想开拓了思路。

德拜在德国亚琛大学求学时学习电机工程,后在慕尼黑大学转学物理,并于1908年获得博士学位,他1911年继爱因斯坦之后受聘为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教授,此后在莱比锡和柏林大学任教。

德拜的第一个重要的研究是对偶级矩的理论处理。人们为了纪念德拜,把偶极矩的单位称为“德拜”。

由于在偶极矩方面的研究成就,瑞典皇家科学院把1936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授给了德拜。

主要研究

德拜早期从事固体物理的研究工作。1912年他改进了爱因斯坦的固体比热容公式,得出在温时服从杜隆珀替定律,在温度T→0时和T3成正比的正确比热容公式。他在导出这个公式时,引进了德拜温度ΘD的概念。每种固体都有自己的ΘD值。当TD时,固体的热学性质量子效应显著;T?ΘD时,量子效应可以忽略(见德拜模型)。1916年他和P.谢乐一起发展了M.von劳厄用X射线研究晶体结构的方法,采用粉末状的晶体代替较难制备的大块晶体。粉末状晶体样品经X射线照射后在照相底片上可得到同心圆环的衍射图样(德拜谢乐环),它可用来鉴定样品的成分,并可决定晶胞大小。1926年德拜提出用顺磁盐绝热去磁致的方法,用这一方法可获得1K以下的低温。德拜在盐溶液极化分子、分子偶极矩和分子结构理论方面也有重要的贡献。他定量地研究了溶质与溶剂分子间的联系,解释了稠密溶液中的一些反常现象。他在分子极化方面的工作,使人们对分子中原子排列的认识有了飞跃。在溶液理论中他引入一个被称为德拜长度的特征长度,描述了一个正离子的电场所能影响到电子的最远距离。德拜长度现在已成为溶液理论和等离子体物理中的一个基本物理量。由于在X射线衍射和分子偶极矩理论方面的杰出贡献,德拜获得了1936年诺贝尔化学奖。

简历

彼得·德拜美籍物理化学家。1884年3月24日生于荷兰马斯特里赫特,1966年11月2日卒于美国纽约州伊萨卡。1905年毕业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获电机工程师学位。随后赴慕尼黑大学做A.索末菲的助手,1910年获博士学位。1911年在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任理论物理学教授。1912年回国,任乌得勒支大学教授。1914~1920年,任格丁根大学实验物理学和理论物理学教授。1920年回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任实验物理学教授和物理研究所所长。1927年去莱比锡大学,任实验物理所所长。1935年去柏林主持改建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1940年到美国任康奈尔大学化学系主任。1946年加入美国籍,1952年退休。1966年逝世。

主要贡献

伟大的科学家们在一起—彼得·德拜(二排左一)

1.发现了原子比热与温度间关系的规律,对热力学第三定律起了重要作用。

2.提出了"德拜比热式",奠定了电解质偶极理论。

3.1916年与谢勒合作,提出了用X射线粉末照相测定晶体结构的方法。

4.提出了强电解质溶液的离子互吸理论,即德拜-休克尔理论。还建立了德拜-休克尔-翁萨格电导理论。

5.提出了分子偶极矩概念及其测定方法,偶极矩单位就用德拜的名字命名的。

6.通过对偶极矩、X射线和气体中电子的衍射的研究来了解分子结构,获1936年诺贝尔化学奖。

7.他还辛勤培养学生,在学生中L·C·鲍林和L·翁萨格先后获诺贝尔奖。

所获奖章

1:吉布斯奖章

2:尼科尔斯奖章

3:普里斯特利奖章

4:诺贝尔化学奖

母校简介

亚琛工业大学

亚琛工业大学位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成立于1870年,是德国最负盛名的理工科大学之一。目前学校有学生3.5万人,包括4368名外国留学生、教授322名。另外还有260个研究所展示了这个大学雄厚的科研实力。一流的教育水平造就了一流的学校,现在许多外国著名公司如爱立信、福特、飞利浦、联合科技等都在亚琛建立了分部,三菱也在亚琛附近建立了它的欧洲半导体中心以吸收人才,微软的德国研究院也设在亚琛。亚琛工业大学理工科实力强劲,电子、机械制造方面排名一直名列德国第一,计算机、建筑、物理等学科也在德国大学排行榜上位列三甲。为了适应当前国际需要,亚琛工业大学在坚持以往一传统的同时,新开了一批硕士学位专业(Masterstudiengang),使大学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

得意门生

莱纳斯·鲍林(LinusCarlPauling,1901年2月28日-1994年8月19日),美国著名化学家,量子化学和结构生物学的先驱者之一。1954年因在化学键方面的工作取得诺贝尔化学奖,1962年因反对核弹在地面测试的行动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成为两位获得诺贝尔奖不同奖项的人之一(另一人为居里夫人)。其后他主要的行动为支持维他命C在医学的功用。鲍林被认为是20世纪对化学科学影响最大的人之一,他所撰写的《化学键的本质》被认为是化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他以量子力学入手分析化学问题,结论却以直观、浅白的概念重新阐述,即便未受量子力学训练的化学家亦可利用准确的直观图像研究化学问题,影响至为深远,比如他所提出的许多概念:电负度、共理论、价键理论、混成轨域、蛋白质二级结构等概念和理论,如今已成为化学领域最基础和最广泛使用的观念。

标签: 彼得·德拜

更多文章

  • 伊雷娜·约里奥-居里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伊雷娜·约里奥-居里

    伊雷娜·约里奥-居里(IrèneJoliot-Curie,1897年9月12日~1956年3月17日),本名伊雷娜·居里,女,法国巴黎人,居里夫妇的女儿。与其夫约里奥·居里(外国妇女出嫁后通常随夫姓,而这对夫妇为纪念居里这一伟大姓氏,采取了夫妻双姓合一的方式)合作于1932年发现一种穿透性很强的辐射

  • 哈罗德·克莱顿·尤里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哈罗德·克莱顿·尤里

    哈罗德·克莱顿·尤里(HaroldClaytonUrey,1893年4月29日-1981年1月5日),美国著名化学家、物理学家,193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尤里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沃克顿(Walkerton),1931年底发现氘(“重氢”,氢的同位素),1934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曾参与曼哈顿计划

  • 欧文·朗缪尔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欧文·朗缪尔

    欧文·朗缪尔(IrvingLangmuir,1881年1月31日-1957年8月16日),美国化学家、物理学家,193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他最为著名的著作是“TheArrangementofElectronsinAtomsandMolecules”,出版于1919年。该著作建立在吉尔伯特·路易斯的

  • 弗里德里希·贝吉乌斯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弗里德里希·贝吉乌斯

    弗里德里希·卡尔·鲁道夫·贝吉乌斯(德语:FriedrichKarlRudolfBergius,1884年10月11日-1949年3月30日)生于布雷斯劳(今波兰弗罗茨瓦夫)逝于阿根廷,德国化学家,1931年由于对化学高压的研究,为现代化学工业特别是高压力化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获诺贝尔

  • 卡尔·博施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卡尔·博施

    卡尔·博施(CarlBosch;1874年8月27日-1940年4月26日),德国工业化学家。改进了高压合成氨的催化方法,实现了合成氨的工业化生产。因发展高压化学方面取得成就,获得1931年诺贝尔化学奖。中文名:卡尔·博施外文名:CarlBosch国籍:德国籍贯:德国科隆出生日期:1874年8月27

  • 汉斯·费歇尔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汉斯·费歇尔

    汉斯·费歇尔,HansFischer,(1881~1945)德国生物化学家,193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汉斯·费歇尔190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成为柏林洪堡大学埃米尔·费歇尔助手。1908年获得慕尼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不久去该校任教。1916-1921年在因斯布鲁克大学、维也纳大学任医药化学教授。1

  • 汉斯·冯·奥伊勒·切尔平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汉斯·冯·奥伊勒·切尔平

    汉斯·卡尔·奥古斯特·西蒙·冯·奥伊勒-切尔平(HansKarlAugustSimonvonEuler-Chelpin;1873年2月15日-1964年11月6日),瑞典生物化学家,1929年与阿瑟·哈登因对糖类的发酵以及发酵酶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常将自己的名字简写为汉斯·奥伊勒(HansEu

  • 阿瑟·哈登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阿瑟·哈登

    阿瑟·哈登(ArthurHarden;1865年10月12日-1940年6月17日),英国化学家,1929年由于哈登在发酵机理的研究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年,而获1929年诺贝尔化学奖。中文名:阿瑟·哈登外文名:ArthurHarden国籍:英国出生日期:1865年10月12日逝世日期:1940年6月17

  • 阿道夫·温道斯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阿道夫·温道斯

    阿道夫·奥托·赖因霍尔德·温道斯(德语:AdolfOttoReinholdWindaus,1876年12月25日-1959年6月9日)生于柏林逝于格丁根,德国化学家,他因研究一族固醇和它们与维生素的关系,并发现维生素D,而获得192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中文名:阿道夫·奥托·赖因霍尔德·温道斯外文名:

  • 海因里希·奥托·威兰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海因里希·奥托·威兰

    海因里希·奥托·威兰(德语:HeinrichOttoWieland,1877年6月4日-1957年8月5日),德国化学家、科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1927年由于对胆汁酸及相关物质的结构的研究,而获诺贝尔化学奖。中文名:海因里希·奥托·威兰外文名:HeinrichOttoWieland国籍:德国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