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汉斯·费歇尔

汉斯·费歇尔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2783 更新时间:2023/12/14 1:13:10

汉斯·费歇尔,HansFischer,(1881~1945)德国生物化学家,193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汉斯·费歇尔190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成为柏林洪堡大学埃米尔·费歇尔助手。1908年获得慕尼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不久去该校任教。1916-1921年在因斯布鲁克大学、维也纳大学任医药化学教授。1921年回慕尼黑,任慕尼黑大学有机化学教授。

基本资料

名:汉斯·费歇尔

外文名:HansFischer

国籍:德国

出生日期:1881年

逝世日期:1945年

毕业院校:马尔堡大学

职业:生物化学家

主要成就:诺贝尔化学奖(1930),胆红素与血红素的合成

人物生平

1904年获得马尔堡大学化学学位

1906年1908年分别获得医学执照和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成为埃米尔,费歇尔的助手

1916-1921年在因斯布鲁克大学、维也纳大学任医药化学教授。

1921年回慕尼黑,任慕尼黑工业大学有机化学教授。

1930年因对血红素和叶绿素结构的研究,以及血红素的合成,获1930诺贝尔化学奖。

科研成就

从1921年到1928年,费歇尔了8年多的时间在色素方面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血红素是一种含铁的卟啉化合物。费歇尔在实验中还发现,当把胆汁中的胆红素分子碎裂一半时,在胆汁色素里就有血红素的成分存在。同时,他又发现血红素的结构同吡咯有着实质性的类似,这就证明了一切结构与吡咯类似的有机物质都可能用来制造提取血红素晶,当把铁加入一种合成的名为原卟啉的卟啉分子中时,就制得了人造血红素,并证明这种化合物的性质同从血红蛋白得到的分解物完全一样。由于这一突出贡献,费歇尔于1930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20世纪30年代,费歇尔研究叶绿素结构问题,发表100多篇有关论文。着重论证叶绿素噗吩取代时,中心有1个镁原子。这些研究成果为最后合成叶绿素铺平道路。

砒咯色素

费歇尔从胆汁主要有色物质胆红素入手研究砒咯色素。第一个研究成果是血红蛋白质的非蛋白部分、脊椎备注的输扭送色素。研究表明,血红蛋白质是由CH基联结起来的4个不同取代吡咯,中心有铁原子大环结构。1929年后,证明胆汁色素是由卟吩氧化降解产生的线型四吡咯结构。1944年发表有关胆红素合成论文。

科研功用

汉斯·费歇尔成功的研制出了人造血红素,为人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作用。血红素是血液里的一种重要成分,它作为血红蛋白和某些氧化还原酶的辅基,参与生物体内的传递和氧化还原作用。从1921年到1928年,费歇尔整整花了8年多的时间对它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血红素是一种含铁的卟啉化合物;还发现,当把胆汗中的胆红素分子碎裂一半时,在胆汗色素里就有血红素的成分出现。在实验中,他还发现血红素的结构同吡咯类似,这一情形证明了一切结构与吡咯类似的有机物质都可以用来制得人造血红素,并证明这种化合物的性质同从血红蛋白得到的分解物完全一样。费歇尔的这一突出贡献,使他获取了193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人造血液是一种乳白色的完全人工合成的血液代用品。它可以代替人血中的血红蛋白从肺脏人体其它部分输送氧气。

1966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两位教授拉克和高兰做了一次示范表演:将一只小鼠完全浸没在全氟化碳溶液中,小鼠仍能活着,这是因为在这种全氟化碳溶液中,小鼠仍能得到生存所必需的氧气,所以不至于因窒息而死亡。但是这种全氟化碳溶液不能同血液混合。1967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亨利··斯拉维持终于在补充蛋白的情况下,使全氟化碳溶液乳化,这种乳化液就称为“复苏DA”。虽然这种乳化液能同血液混合,但是仍有使血液凝聚的危险,并有可能阻塞某些细血管,因此没能在临床上应用。1979年4月,在日本一家医院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亟待抢救,但是因为他具有罕见的血型,当时没有办法找到相应的血型给他输血,所以良知内藤医生只好给他注射了一定量的人造血—复苏DA。病人却因此而得救了。第一次向人体输送人造血的试验获得了成功。这说明费歇尔的这项科研成果将会挽救无数人的生命。

研究叶绿素

汉斯·费歇尔获得1930年诺贝尔化学奖。他继而着手研究叶绿素---植物中的绿色物质。关于叶绿素,威尔施塔特曾花费很大精力进行过研究。叶绿素的分子组成很象血红素,但是在它们之间存在着极细微的差别,难以分辨清楚。费歇尔把本世纪三十年代的全部时间都奉献给这一任务,并最终取得了成功,得出了叶绿素分子的完整结构。血液之所以红、植物叶子之所以绿的秘密都被他揭开了。

晚年生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费歇尔仍留在德国,在德国战败前一个月,由于慕尼黑遭到大规模空袭,他的实验室被炸毁,在绝望之中他自杀了。

标签: 汉斯·费歇尔

更多文章

  • 汉斯·冯·奥伊勒·切尔平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汉斯·冯·奥伊勒·切尔平

    汉斯·卡尔·奥古斯特·西蒙·冯·奥伊勒-切尔平(HansKarlAugustSimonvonEuler-Chelpin;1873年2月15日-1964年11月6日),瑞典生物化学家,1929年与阿瑟·哈登因对糖类的发酵以及发酵酶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常将自己的名字简写为汉斯·奥伊勒(HansEu

  • 阿瑟·哈登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阿瑟·哈登

    阿瑟·哈登(ArthurHarden;1865年10月12日-1940年6月17日),英国化学家,1929年由于哈登在发酵机理的研究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年,而获1929年诺贝尔化学奖。中文名:阿瑟·哈登外文名:ArthurHarden国籍:英国出生日期:1865年10月12日逝世日期:1940年6月17

  • 阿道夫·温道斯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阿道夫·温道斯

    阿道夫·奥托·赖因霍尔德·温道斯(德语:AdolfOttoReinholdWindaus,1876年12月25日-1959年6月9日)生于柏林逝于格丁根,德国化学家,他因研究一族固醇和它们与维生素的关系,并发现维生素D,而获得192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中文名:阿道夫·奥托·赖因霍尔德·温道斯外文名:

  • 海因里希·奥托·威兰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海因里希·奥托·威兰

    海因里希·奥托·威兰(德语:HeinrichOttoWieland,1877年6月4日-1957年8月5日),德国化学家、科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1927年由于对胆汁酸及相关物质的结构的研究,而获诺贝尔化学奖。中文名:海因里希·奥托·威兰外文名:HeinrichOttoWieland国籍:德国出

  • 特奥多尔·斯韦德贝里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特奥多尔·斯韦德贝里

    特奥多尔·斯韦德贝里(瑞典语:TheodorSvedberg,1884年8月30日-1971年2月25日),瑞典化学家,1926由于年对分散系统的研究,而获诺贝尔化学奖。中文名:特奥多尔·斯韦德贝里外文名:TheodorSvedberg国籍:瑞典出生日期:1884年8月30日逝世日期:1971年2月

  • 里夏德·阿道夫·席格蒙迪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里夏德·阿道夫·席格蒙迪

    里夏德·阿道夫·席格蒙迪(德语:RichardAdolfZsigmondy,1865年4月1日-1929年9月24日),奥地利、德国籍的匈牙利裔化学家,192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主要研究领域为胶体化学。月球上有以其名字命名的“席格蒙迪环形山”。中文名:里夏德·阿道夫·席格蒙迪外文名:Richar

  • 弗里茨·普雷格尔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弗里茨·普雷格尔

    弗里茨·普雷格尔(FritzPregl;1869年9月3日-1930年12月13日),生于卢布尔雅那,逝世于奥地利格拉茨,斯洛文尼亚裔奥地利化学家,1923年获诺贝尔化学奖。中文名:弗里茨·普雷格尔外文名:FritzPregl籍贯:原南斯拉夫拉巴克性别:男国籍:奥地利职业:奥地利化学家毕业院校:格拉

  • 弗朗西斯·阿斯顿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弗朗西斯·阿斯顿

    弗朗西斯·阿斯顿(FrancisWilliamAston;1877年9月1日-1945年11月20日),英国化学家。由于“借助自己发明的质谱仪发现了大量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以及阐明了整数法则”,他被授予1922年诺贝尔化学奖。中文名:弗朗西斯·威廉·阿斯顿外文名:FrancisWilliamAst

  • 弗雷德里克·索迪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弗雷德里克·索迪

    弗雷德里克·索迪FrederickSoddy(1877一1956)19世纪、20世纪之交发生的物理因此而生长出一批富有活力的新学科,促成了一系列新技术和新的实验手段的出现,揭开了现代自然科学的序幕,在这场伟大的科技革命中,一些化学家也建立了永载史册的业绩,居里夫人、索迪就是其中的代表。索迪于1910

  • 瓦尔特·赫尔曼·能斯特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瓦尔特·赫尔曼·能斯特

    瓦尔特·赫尔曼·能斯特(W.H.WaltherHermannNernst;1864年6月25日-1941年11月18日)。德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能斯特因研究热化学,提出热力学第三定律的贡献而获1920年诺贝尔化学奖。曾在瑞士苏黎世、奥地利格拉茨和维尔茨堡等大学学习,1886年获维尔茨堡大学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