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哈尔·葛宾·科拉纳

哈尔·葛宾·科拉纳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349 更新时间:2024/1/15 17:14:34

出生于印度。曾在拉合尔的旁遮普大学学习,后入英国利物浦大学学习,1951年剑桥从亚历山大·罗伯兹·托德开始研究核酸,后曾在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任教授及搞研究。后因研究细胞核内遗传物质控制蛋白质合成的机制获1968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金。他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合成了精确结构已知的核酸分子。所合成的核酸分子加入适当的物质中便可合成蛋白质。将这些蛋白质与核酸的结构加以比较,便可知蛋白质中各部分的“密码”位于核酸的哪一片断。1970年他首次人工复制成酵母基因。

基本资料

名:哈尔·葛宾·科拉纳

国籍:美国

职业:分子生物学家

主要成就: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出生地:印度

性别:男

简介

哈尔·葛宾·科拉纳(HarGobindKhorana,1922年1月9日-2011年11月9日)是一位出生于印度的美国分子生物学家。他在1968年,因为解出了遗传密码,而与罗伯特·威廉·霍利(RobertW.Holley)以及马歇尔·沃伦·尼伦伯格(MarshallWarrenNirenberg)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生平

为遗传工程铺平了道路

聪明、谦逊,是同事们对科拉纳的描述。科拉纳对遗传学研究的兴趣始于20世纪50年代早期在剑桥大学——分子生物学家詹姆斯·沃森(JamesWatson)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Crick)1953年在那儿发现了DNA的分子结构——担任研究员期间。科拉纳在沃森、克里克等科学家的发现基础之上,确立了核苷酸组合形成特定的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成分。

科拉纳与1968年一起分享诺奖的尼伦伯格和霍利的研究确认核苷酸编码是以三个一组——称做密码子——的方式传递给细胞。其中,科拉纳发现了64个组份中的每一组内核苷酸的精确排列。同时,他和尼伦伯格还发现了核苷酸的某些组份是如指示细胞开始或停止合成蛋白质的方式。

1972年在科拉纳加盟麻省理工学院后,他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利用人造核苷酸合成了第一个人造基因。四年后,他宣布人造基因在细菌细胞内正发挥作用。20世纪80年代,他合成了视网膜紫质基因——人类视觉中极为重要的感光蛋白质。与此同时,他还进行了与色素性视网膜炎相关的视网膜紫质突变的研究。

威斯康辛大学生物化学教授西姆·安萨里(AseemAnsari)说:“(遗传工程)整个发展都是基于科拉纳的化学理论,他是我的灵感来源。”

在村子里令人刮目相看

科拉纳是家里五个孩子中年龄最小的,他的父亲是印度旁遮普地区莱浦尔小村(现属巴基斯坦)的一名基层税务员。科拉纳的确切出生日期不详,可能是1922年1月9日。

家庭虽然贫穷,但他的父亲十分重视教育,因此孩子们都有文化,这使得他们在村子里令人刮目相看。科拉纳因获得奖学金而得以就读位于拉合尔的旁遮普大学,1943年获得学士学位,并于1945年获得化学和生物化学硕士学位。1945年,他离开印度到英国利物浦大学深造,1948年获得有机化学博士学位。他曾在苏黎世的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并在那儿邂逅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埃丝特·伊丽莎白·西博勒(EstherElizabethSibler)。

科拉纳在英国剑桥和加拿大温哥华拥有研究职位。1959年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他和同事约翰·G·莫法特(JohnG.Moffatt)合成了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的辅酶A。1960年科拉纳来到位于麦迪森的威斯康辛大学,与他人共同负责酶研究所的工作,并于1966年加入美国国籍。

1970年,科拉纳离开威斯康辛大学去了麻省理工学院,并一直工作到2007年退休。于2011年11月9日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康科德城去世,享年89岁。

更多文章

  • 罗伯特·W·霍利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罗伯特·W·霍利

    罗伯特·威廉·霍利(Holley,RobertWilliam,1922年1月28日-1993年2月11日),美国化学家。1922年1月28日生于伊利诺斯州厄巴纳。1942年霍利毕业于伊利诺斯大学,1947年在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68年霍利同科兰纳和尼伦伯格一起得到了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中文

  • 乔治·沃尔德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乔治·沃尔德

    乔治·沃尔德(GeorgeWald,1906年11月18日—1997年4月12日),美国科学家,以其研究视网膜色素的作品闻名,1967年与霍尔登·凯弗·哈特兰(HaldanKefferHartline)和拉格纳·格拉尼特(RagnarGranit)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文名:乔治·沃尔德外

  • 霍尔登·凯弗·哈特兰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霍尔登·凯弗·哈特兰

    霍尔登·凯弗·哈特兰(1903年12月22日-1983年3月17日)是一位美国生理学家,获得了196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文名:霍尔登·凯弗·哈特兰外文名:HaldanKefferHartline出生日期:1903年12月22日逝世日期:1983年3月17日霍尔登·凯弗·哈特兰(1903年1

  • 拉格纳·格拉尼特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拉格纳·格拉尼特

    拉格纳·格拉尼特出生于芬兰赫尔辛基,并且于1927年毕业于赫尔辛基大学。1940年之后,由于苏联的入侵,格拉尼特前往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并成为保有芬兰国籍的瑞典公民。中文名:拉格纳·格拉尼特外文名:RagnarArthurGranit籍贯:芬兰赫尔辛基性别:男国籍:芬兰出生年月:1900年10月30日

  • 查尔斯·布兰顿·哈金斯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查尔斯·布兰顿·哈金斯

    查尔斯·布兰顿·哈金斯(CharlesBrentonHuggins,1901年9月22日-1997年1月12日),是一位出生于加拿大的美国著名医学家,1966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世界顶级学府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研究员。主要研究前列腺癌。中文名:查尔斯·布兰顿·哈金斯外文名:CharlesBr

  • 裴顿·劳斯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裴顿·劳斯

    裴顿·劳斯((Francis)PeytonRous,1870年10月5日-1970年2月16日)是一位美国生物学家,出生于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中文名:裴顿·劳斯外文名:PeytonRous出生日期:1870年10月5日逝世日期:1970年2月16日裴顿·劳斯((Francis)PeytonRous,

  • 贾克·莫诺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贾克·莫诺

    贾克·莫诺(JacquesLucienMonod,1910年2月9日-1976年5月31日)是一位法国生物学家,出生于巴黎,他与方斯华·贾克柏共同发现了蛋白质在转录作用中所扮演的调节角色,也就是后来著名的乳糖操纵组,两人因此与安德列·利沃夫(AndréLwoff)共同获得了196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

  • 安德列·利沃夫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安德列·利沃夫

    安德列·米歇·利沃夫(AndréMichelLwoff,1902年5月8日-1994年9月30日)是一位法国微生物学家,出生于阿列省。中文名:安德列·利沃夫外文名:AndréMichelLwoff国籍:法国出生日期:1902年5月8日逝世日期:1994年9月30日职业:微生物学家出生地:阿列省安德列

  • 莫诺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莫诺

    莫诺,又名雅克·莫里德(Monod,JacpuesLucien,1910年2月9日~1976年5月31日)法国生物化学家。1941年莫诺在巴黎大学获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直至1945年。与弗朗索瓦·雅各布(FrançoisJacob)一起,为阐明基因如何通过指导酶的生物合成来调控细胞代谢做出了很大贡献。

  • 弗朗索瓦·雅各布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弗朗索瓦·雅各布

    弗朗索瓦·雅各布(FrançoisJacob,1920年6月17日-2013年4月19日),男,出生于法国默尔特,法国遗传学家。2013年4月19日卒于法国巴黎,享年92岁。中文名:弗朗索瓦·雅各布外文名:FrançoisJacob国籍:法国民族:犹太出生日期:1920年6月17日逝世日期: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