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伊夫·肖万

伊夫·肖万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2259 更新时间:2023/12/29 5:03:03

2005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法国人伊夫·肖万,他一同分享此奖项的还有两名美国人。伊夫·肖万早在1971年便建立了烯烃“换位合成法”的理论基础,一项用于石油衍生品生产的合成技术。

基本资料

名:伊夫·肖万

外文名:YvesChauvin

国籍:法国

出生日期:1930年10月10日

职业:化学家

主要成就:2005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简介

瑞典皇家科学院2005年10月5日宣布,将2005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授法国化学家伊夫·肖万美国化学家罗伯特·格拉布和理查德·施罗克,以表彰他们在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领域所作出的贡献,这是继1987年雷恩因合成冠醚化合物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以来又一位法国科学家获此殊荣,也是自1901年诺贝尔奖创立至今第8位获得化学奖的法国科学家。

个人简历

伊夫·肖万出生于1930年,法国石油研究所教授。伊夫·肖万将他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在法国石油研究所(IFP)的工作中,在这家研究所,他设计并完成了4项大型的、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巨大商业成功的工业方法。“与此同时,法国科学工程院的让-马里·巴塞德强调道,他一直在做涉及面极其广泛的科学研究,思路新颖独特,总是走在时代的前沿。”

科学成就

诺贝尔委员会在授予这三位科学家诺贝尔化学奖的文告中称,他们是因在有机化学的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而获奖的。这一方法是研究碳原子之间的化学联系是如建立和分解的,是一种产生化学反应的关键方法。文告还说,他们所发现的复分解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化工业,主要用于研发药品和先进塑料材料。

换位合成法的发现,将为化学工业制造出更多新的化学分子提供千载难逢的机会,例如可制造出更多新型药物等。只要能够想到,没有哪一种新的化学分子不可以制造出来。

研究课题

伊夫·肖万早在1971年便建立了烯烃“换位合成法”的理论基础,一项用于石油衍生品生产的合成技术。这项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合成机制,随后便由他的同仁格拉布与施罗克给以研发,由他们俩合作完成了一整套化学合成所需要的催化剂。

催化剂研究是当今化学科研的首选。它可以让化学生产“干净”、低能耗,消灭生产过程中衍生的有害物,达到人们所说的“绿色化学”。一心想着为可持续发展工业需求做贡献的伊夫·肖万,我们完美地展示了一条基础科学如何用来造福人类、造福社会和环境的道路。

换位合成法:在换位反应中,双原子分子可以在碳原子的作用下断裂,从而使原来的原子组改变位置。

所有有机物质都含有碳这种化学元素。碳原子可形成长的链条和链环,将氢和氧等原子固定在一起,形成双原子化学分子。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以这些碳混合物为基础,不过所有生命体都可以通过人工有机合成而成。

英文metathesis意思是“换位”,在换位反应中,双原子分子可以在碳原子的作用下断裂,从而使原来的原子组改变位置。当然,换位过程要靠某些特殊化学催化剂的帮助才能完成。打个简单的比方,换位合成法就类似于跳舞时两对舞者相互交换舞伴。

早在1971年,伊夫·肖万就能详细解释换位反应的化学机理,说明是何种金属化合物能够充当有机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现在,换位合成法的“处方”已经为世人所知。如果可能,下一步的任务就是研制具体的催化剂。换位合成法在化学工业中每天都在应用,主要用于研制新型药物和合成先进的塑胶材料。在上述三名科学家的努力下,换位合成法现在变得更加有效,反应步骤比以前简化了,所需要的资源也大大减少,材料浪费也少多了;使用起来也更加简单,只需要在正温度和压力下就可以完成,对环境的污染也大大降低。换位合成法使人们向着“绿色化学”又迈进了一大步,大大减少了有害废物对人们的危害。换位合成法再次证明基础科学对于造福于人类、社会和环境非常重要。

获奖感言

“能获此殊荣让我有点受宠若惊”,刚同美国人罗伯特·格拉布(RobertGrubbs)与理查德·施罗克(RichardShrock)一起被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此最高奖项的已经75岁高龄的伊夫·肖万如是说,“我只是开辟了一条道路,现已退休的科学家坦诚,是他俩完成了重头工程;我能获此殊荣,功劳属于他们。”

标签: 伊夫·肖万

更多文章

  • 欧文·罗斯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欧文·罗斯

    欧文·罗斯(IrwinRose),美国著名生物学家,因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与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共同获得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中文名:欧文·罗斯外文名:IrwinRose国籍:美国出生日期:1926年7月16日逝世日期:2015年6月2日毕业院校:芝加哥大学(博士及

  • 罗德里克·麦金农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罗德里克·麦金农

    罗德里克·麦金农,1956年出生,在美国波士顿附近的小镇伯灵顿长大。中文名:罗德里克·麦金农外文名:RoderickMacKinnon国籍:美国出生日期:1956年2月19日毕业院校:塔夫茨医学院职业:科学家主要成就:诺贝尔化学奖出生地:伯灵顿1982年在塔夫茨医学院获医学博士,现为洛克菲勒大学分子

  • 彼得·阿格雷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彼得·阿格雷

    彼得·阿格雷(PeterAgre,1949年1月30日-),科学家。1949年1月30日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小城诺斯菲尔德,1974年在巴尔的摩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现为该学院生物化学教授和医学教授。2004年来到杜克大学,担任医学院副院长。由于发现了细胞膜水通道,即细胞膜中存在一个2

  • 库尔特·维特里希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库尔特·维特里希

    库尔特·维特里希(KurtWüthrich,1938年10月4日-),瑞士科学家,生于瑞士阿尔贝格。他因“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和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共同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2017年12月,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华东理工大学客座教授伯纳德

  • 田中耕一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田中耕一

    田中耕一(TanakaKoichi),毕业于东北大学,日本科学家。1959年出生于日本富山县首府富山市,1983年获日本东北大学学士学位,现任职于京都市岛津制作所,为该公司研发工程师,分析测量事业部生命科学商务中心、生命科学研究所主任。与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一同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因

  • 约翰·贝内特·芬恩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约翰·贝内特·芬恩

    约翰·贝内特·芬恩博士(1917年6月15日-2010年12月10日),美国化学家。与田中耕一、库尔特·维特里希共同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中文名:约翰·贝内特·芬恩外文名:JohnBennettFenn国籍:美国出生日期:1917年6月15日逝世日期:2010年12月10日职业:化学家主要成

  • 威廉·斯坦迪什·诺尔斯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威廉·斯坦迪什·诺尔斯

    威廉·斯坦迪什·诺尔斯(WilliamStandishKnowles,1917年6月1日-),美国化学家。因在手性催化还原反应方面的研究,和野依良治、巴里·夏普莱斯一起获得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中文名:威廉·斯坦迪什·诺尔斯外文名:WilliamStandishKnowles国籍:美国出生日期:1

  • 白川英树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白川英树

    白川英树(HidekiShirakawa),日本化学家,博士学位,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其主要贡献为导电高分子的研究。中文名:白川英树外文名:HidekiShirakawa国籍:日本民族:大和民族出生地:日本东京市出生日期:1936年8月20日毕业院校:东京工业大学(学士

  • 艾伦·G·马克迪尔米德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艾伦·G·马克迪尔米德

    艾伦·G·马克迪尔米德,出生于新西兰,是最早从事研究和开发导体塑料的科学家之一,研究出了有机聚合导体技术,对于使物理学研究和化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其应用前景非常广泛。他曾发表过六百多篇学术论文,并拥有二十项专利技术。中文名:艾伦·G·马克迪尔米德外文名:AlanG.MacDiarmid国籍:具有美国

  • 亚米德·齐威尔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亚米德·齐威尔

    亚米德·齐威尔(أحمدزويل,AhmedHassanZewail)1946年2月26日出生,埃及化学家,飞秒化学上的专家。中文名:亚米德·齐威尔外文名:AhmedHassanZewail国籍:埃及出生日期:1946年2月26日职业:化学家主要成就:研究的技术能将研究化学反应的时间尺度缩减至飞秒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