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

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2557 更新时间:2024/1/16 9:22:57

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英语:CharlesGloverBarkla,1877年6月7日-1944年10月23日),英国物理学家,任教于剑桥大学以及爱丁堡大学的他,致力于基础物理研究。1917年因发现X射线的散射现象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基本资料

名: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

外文名:CharlesGloverBarkla

国籍:英国

出生日期:1877年6月7日

逝世日期:1944年10月23日

毕业院校:利物浦大学、剑桥大学

职业:物理学家

主要成就:1917年发现X射线的散射现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人物生平

童年时期

CharlesGloverBarkla1876年6月7日出生于英国兰开夏郡的威德内斯(Widnes),父亲是化学公司的一名秘书。Barkla中学在利物浦书院学习。

大学生涯

1894年进利物浦大学学院攻读数学物理学,师从知名物理学家洛奇(Lodge)。

189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物理系,次年获硕士学位。

1899年获得1851年大展览会奖学金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1902年回到利物浦大学当洛奇的助手,1900年转到国学院,

1905到1909年相继担任表演师、助理物理讲师和进阶电学讲师。

1909年继H.A.威尔逊当伦敦大学教授。

1913年起直到去世,在爱丁堡大学任自然哲学教席。

Barkla的第一项研究是关于电波沿导线传播的速度,但从1902年起,他开始进行X射线的研究并在这一领域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发现。

婚姻与家庭

CharlesGloverBarkla于1907年与MaryEsther结婚,她是英国曼岛(theIsleofMan)接待员JohnT.Cowell的大女儿,他们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最小的儿子MichaelBarkla,是一位飞官,同时也是个有才器的年轻学者,却不幸於1943年命丧于一次任务。Barkla的主要兴趣是唱歌,有着澎湃有力的男中音嗓门,他也是国王教会唱诗班的一员,而晚年他也开始迷上打高尔夫球。

Barkla在1944年10月23日在他位于爱丁堡Braidwood的家中逝世。

工作伙伴

Moseley是最年轻且最有才干的一位合作者,1913年才26岁。他本来一直在研究b射线,被X射线研究的巨大成果和广阔前景所激励,主动地投入到X射线的特征谱研究之中。他采用亨利·布拉格X射线光谱仪,对一系列元素进行系统的分析,获得了非简单的规律。

Moseley在“各种元素的高频光谱”一文,把九种元素----Ca、Ti、V、Cr、Mn、Fe、Co、Ni和Cu,在相同反射角的条件下拍摄到的X射线特徵谱排列在一起,显示了明确的规律性。1914年Moseley进一步作了定量计算,得到了一个和巴耳末公式类似的公式,并且证明原子中的电子数正是元素周期表中的原子序。这样,Moseley就在Barkla的基础上对波耳原子模型理论作出了有力的支援。

Moseley的工作深受物理学界的赞赏,可惜1915年他不幸死于欧洲战场。Moseley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实验物理学家,对特征X射线谱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有人说,如果Moseley不是过早去世,他应该能够和Barkla共享诺贝尔物理学奖。

科学成就

Barkla是第五位因研究X射线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在他之前有1901年获奖的伦琴,1914年获奖的劳厄和1915年获奖的布拉格父子。不到二十年就有五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占当时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由此可见,X射线的研究成果在二十世纪前二十年中占有等重要的地位。

爱丁堡大学的Barkla从1902年起就在研究X射线。他从X射线受物质的散射证明原子中的电子数大约等于该元素的原子量的一半。后来证明,这一结果对轻元素是相当正确的。Barkla在研究中发现了X射线的偏性,这对认识X射线的波动性有一定影响。人们知道,X射线的波动性是1912年德国人劳厄用晶体绕射(衍射)实验发现的。在此之前,人们对X射线的本性众说纷纭。伦琴倾于X射线可能是以太中的某种纵波,斯托克司认为X射线可能是横向的以太脉冲。由于X射线可以使气体分子电离,J.J.姆森也认为是一种脉冲波。

X射线是波还是粒子?是纵波还是横波?最有力的判据是干涉和绕射(衍射)这一类现象到底是否存在。1899年哈加(H.Haga)和温德(C.Wind)用一个制作精良的三角形缝隙,放在X射线管面前,观察X射线在缝隙边缘是否形成绕射(衍射)条纹。他们采用三角形缝隙的原因,一方面是出于无法预先知道产生绕射(衍射)的条件,另一方面是因为在顶点附近便于测定像的展宽。他们从X射线的照片判断,如果X射线是波,其波长只能小于10-9厘米。这个实验后来经瓦尔特(B.Walter)和泡尔(R.Pohl)改进,得到的照片似乎有微弱的绕射(衍射)影像。直到1912年,有人用光度计测量这一照片的光度分布,才看到真正的绕射(衍射)现象。索末菲据此计算出X射线的有效波长大约为4×10-9厘米。

X射线还有一种效应颇引人注目。当它照射到物质上时,会产生二次辐射。这一效应是1897年由塞格纳克(G.M.M.Sagnac)发现的。塞格纳克注意到,这种二次辐射是漫反射,比入射的X射线更容易被吸收。这一发现为以后研究X射线的性质作了准备。1906年Barkla在这个基础上判定X射线具有偏振性。Barkla的实验原理。从X射线管发出的X射线以45°角辐照在散射物A上,从A发出的二次辐射又以45°角投向散射物B,再从垂直于二次辐射的各个方向观察三次辐射,发现强度有很大变化。沿着既垂直于入射射线又垂直於二次辐射的方向强度最弱。由此Barkla得出了X射线具有偏振性的结论。根据X射线的偏振性,人们开始认识到X射线和普通光是类似的。Barkla还对X射线的吸收和感光作用进行了研究,对这方面的知识作出了有价值的贡献。

偏振性的发现对认识X射线的本质虽然前进了一大步,但仅靠偏振性还不足以判定X射线是波还是粒子,因为粒子也能解释这一现象,只要假设这种粒子具有旋转性就可以了。果然在1907—1908年间一场关于X射线是波还是粒子的争论在Barkla和亨利。布拉格之间了。亨利·布拉格根据γ射线能使原子电离,在电场和磁场中不受偏转以及穿透力极强等事实主γ射线是由中性电偶极----电子和正电荷组成。后来他对X射线也一样看待,由此解释了已知的各种X射线现象。Barkla则坚持X射线的波动性。两人各持己见,在科学期刊上了辩论,双方都有一些实验事实支援。这场争论虽然没有得出明确结论,但还是给科学界留下了深刻印象。Barkla关于X射线的偏振实验和波动性观点可以说是后来劳厄发现X射线绕射(衍射)的前奏。

Barkla最重要的贡献是发现了元素发出的X射线辐射都具有和该元素有关的特征谱线(也叫标识谱线)。他第一个证明了X射线的二次辐射具有两种成分,一种是被散射的X射线未经改变的部分,另一种是因物质而异的萤光辐射。1909年,Barkla和他的学生沙德勒(C.A.Sadler)进一步发现,特征谱线其实并不均匀,它可以再分为硬的成分和软的成分。他们把硬的成分称为K线,把软的成分称为L线。每种元素都有其特定的K线和L线。这些谱线的吸收率与发射元素的原子量之间近似有线性关系,却跟普通光谱不同,不呈周期性。

X射线特征谱线对建立原子结构理论极为重要。显然,X射线的特征谱是揭示原子结构的重要途径。所以,Barkla的工作唤起了许多物理学家的关注和兴趣,特别是在波尔原子模型理论发表之后。其中,H.G.J.Moseley作出的成果尤为重要。

更多文章

  • 威廉·亨利·布拉格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威廉·亨利·布拉格

    威廉·亨利·布拉格(SirWilliamHenryBragg,1862年7月2日-1942年3月10日),英国物理学家,现代固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威廉·亨利·布拉格是威廉·劳伦斯·布拉格的父亲。他早年在剑桥三一学院学习数学,曾任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及英国利兹大学、伦敦大学学院教授,1940年出任皇

  •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威廉·劳伦斯·布拉格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WilliamLawrenceBragg,1890年3月31日—1971年7月1日),英国物理学家,是著名物理学家威廉·亨利·布拉格的儿子,25岁时就获得诺贝尔奖,是历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威廉·劳伦斯·布拉格是英国很多团体的名誉成员,同时又是美国、法国、瑞典、中国

  • 马克斯·冯·劳厄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马克斯·冯·劳厄

    马克思·冯·劳厄(MaxvonLaue,1879年10月9日—1960年4月24日),德国物理学家,1912年发现了晶体的X射线衍射现象,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固体物理学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从此,人们可以通过观察衍射花纹研究晶体的微观结构,并且对生物学、化学、材料科学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

  • 海克·卡末林·昂内斯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海克·卡末林·昂内斯

    海克·卡末林·昂内斯(HeikeKamerlinghOnnes,1853年9月21日~1926年2月21日),荷兰物理学家,191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对低温物质特性的研究。1911年发现了物体的超导性,低温物理学的奠基人。中文名:海克·卡末林·昂内斯外文名:HeikeKamerlingh

  • 尼尔斯·古斯塔夫·达伦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尼尔斯·古斯塔夫·达伦

    尼尔斯·古斯塔夫·达伦(NilsGustafDalén,1869年11月30日-1937年12月9日),瑞典物理学家与发明家,研究领域为机械工程的应用。1912年因为发明结合燃点航标、燃点浮标和蓄电池等功能的自动调节装置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中文名:尼尔斯·古斯塔夫·达伦外文名:NilsGustaf

  • 威廉·维恩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威廉·维恩

    威廉·维恩(WilhelmCarlWernerOttoFritzFranzWien,1864年1月13日—1928年8月30日),德国物理学家,研究领域为热辐射与电磁学等。1911年,他因对于热辐射等物理法则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火星上有一个陨石坑以他的名字命名。中文名:威廉·维恩外文名:Wi

  • 约翰尼斯·迪德里克·范·德·瓦耳斯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约翰尼斯·迪德里克·范·德·瓦耳斯

    约翰尼斯·迪德里克·范·德·瓦耳斯(通常称为范德·瓦耳斯或范德华,JohannesDiderikvanderWaals,1837年11月23日~1923年3月8日),荷兰物理学家。曾任阿姆斯特丹大学教授。对气体和液体的状态方程所作的工作。获得19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中有以他名字命名的范德华力(

  • 伽利尔摩·马可尼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伽利尔摩·马可尼

    伽利尔摩·马可尼(GuglielmoMarconi,1874年4月25日—1937年7月20日),意大利无线电工程师、企业家、实用无线电报通信的创始人。1874年4月25日,伽利尔摩·马可尼生于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市。他的家庭十分富裕,他在家庭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在博洛尼亚大学学习期间,他用电磁波进行约2

  • 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

    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KarlFerdinandBraun,1850年6月6日-1918年4月20日),德国物理学家,19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阴极射线管的发明者。中文名: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外文名:KarlFerdinandBraun国籍:德国出生地:德国富尔达出生日期:1850年6月6

  • 加布里埃尔·李普曼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加布里埃尔·李普曼

    加布里埃尔·李普曼(法语:GabrielLippmann,1845年8月16日-1921年7月13日),法国物理学家。因为发明制作彩色玻璃照相技术,于190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除此之外,他亦对物理波长的干涉现象有其深研,亦有李普曼干涉定律发表。中文名:加布里埃尔·李普曼外文名:法语:Gabr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