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杰罗姆·弗里德曼

杰罗姆·弗里德曼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4228 更新时间:2024/1/10 1:28:13

杰罗姆·弗里德曼,美国物理学家,由于理查德·泰勒一起进行有关电与质子和束缚中子的深度非弹性散射实验而共同分享了1990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基本资料

名:杰罗姆·弗里德曼

外文名:JeromeI.Friedman

国籍:美国

职业:美国物理学家

简介

(March28,1930—)

杰罗姆·弗里德曼,,与肯德尔(HenryW.Kendall,1926-)和理查德·泰勒(RichardE.Taylor,1929-)一起,因对电子与质子和束缚中子深度非弹性散射进行的先驱性研究以及因此而对粒子物理学中夸克模型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共同分享了1990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研究过程

弗里德曼、肯德尔和理查德·泰勒有关电子与质子和束缚中子的深度非弹性散射实验,是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直线加速器中心(SLAC)进行的。在建设SLAC时,泰勒负责磁铁和谱仪的安装,后来成了实验项目的总负责人;弗里德曼和肯德尔为谱仪研制了粒子探测器,后来负责处理实验数据,并在1972年代实验组全体成员作了总结报告。1967年,大型电子直线加速器建成并达到设计能量,作为试运行开始了一系列电子-质子散射实验,包括电子-质子弹性散射实验、正电子-质子弹性散射实验和电子-质子非弹性散射实验。但是,这些实验的结果只是证实了已有的结论。当入射电子能量进一步加大时,就进入了从未有人探索过的深度非弹性散射区域。这时,电子的能量是如此之高,以至于可以深入到质子内部,甚至将质子打碎。由于质子分裂成碎片要吸收更多的能量,散射电子的能量应当比平低的多。然而,实验发现电子-质子深度非弹性散射的大度散射截面比弹性散射的大得多。起初,他们认为,是实验结果不正确,或者是解释有错误,还可能是因为出现了系统误差,误差的来源也许是所谓的“辐射修正”,即入射电子或散射电子以的形式辐射掉了当大的能量。于是,他们对辐射修正作了仔细研究。结果证明,辐射修正并不重要。他们把电子-质子深度非弹性散射和电子-质子弹性散射以及电子-电子弹性散射分别进行了比较,发现随散射角增大电子-质子弹性散射截面急剧下降,而深度非弹性散射截面与电子-电子弹性散射截面之比却变不大。这一事实表明,电子以极大的能量深入到质子内部时,遭遇到的不是“软”的质子靶,而是和电子类似的点状“硬”核。然而,当时实验物理学家们并没有领悟到这一点。SLAC理论组的成员布肯(J.D.Bjorken)运用流代数求和规则对实验结果作了分析,并提出标度无关性对实验结果作了解释。但是,由于流代数是很抽象的数学方法,他的工作一直未能得到人们的理解。

研究成果

后来,费恩曼把质子看成是点状部分子的复合体,把电子-质子深度非弹性散射看成是电子与质子内的部分子发生弹性散射。经过计算,证明布约肯的标度无关变量正是部分子动量与质子动量之比。就这样,费恩曼从深度非弹性散射实验和标度无关性找到了部分子模型的重要证据。人们很快明白,部分子和夸克原来是一回事。另外,电子-质子深度非弹性散射实验还表明,盖尔曼在1962年提出的电中性粒子“胶子”有可能存在。1971年,韦斯柯夫(V.F.Weisskopf)和库提(N.Kurti)提出,正是这种“胶子”在夸克间传递强相互作用才使夸克组成强子。着,1973年创立了量子电动力学;1979年丁肇中小组首先找到了支持胶子存在的证据。

意义

显见,电子-质子深度非弹性散射实验引起了粒子物理学的一系列新进展,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夸克-胶子”时代。

更多文章

  • 汉斯·格奥尔格·德默尔特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汉斯·格奥尔格·德默尔特

    汉斯·格奥尔格·德默尔特(德语:HansGeorgDehmelt,1922年9月9日-2017年3月7日),德国-美国物理学家,198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中文名:汉斯·格奥尔格·德默尔特外文名:HansGeorgDehmelt出生日期:1922年9月9日逝世日期:2017年3月7日职业:德国-美国

  • 利昂·莱德曼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利昂·莱德曼

    利昂·莱德曼(1922年7月15日-2018年10月3日),男,著名粒子物理学家,出生于纽约,1946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读研究生,1951年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1958年后任该校教授,1979-1989年曾任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主任,并主持设计了超导超级对撞机建造计划。利昂·莱德曼长期从事

  • 卡尔·亚历山大·米勒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卡尔·亚历山大·米勒

    卡尔·亚历山大·米勒(德语:KarlAlexanderMüller,1927年4月20日巴塞尔),瑞士物理学家,中文名:卡尔·亚历山大·米勒出生日期:1927年4月20日卡尔·亚历山大·米勒(德语:KarlAlexanderMüller,1927年4月20日巴塞尔),瑞士物理学家,卡尔·亚历山大·米

  • 约翰内斯·格奥尔格·贝德诺尔茨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约翰内斯·格奥尔格·贝德诺尔茨

    约翰内斯·格奥尔格·贝德诺尔茨(JohannesGeorgBednorz,1950年5月16日-),德国物理学家,因在发现陶瓷材料中的超导电性(高温超导)所作的重大突破,与卡尔·亚历山大·米勒共同获得198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中文名:约翰内斯·格奥尔格·贝德诺尔茨外文名:JohannesGeorg

  • 海因里希·罗雷尔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海因里希·罗雷尔

    海因里希·罗雷尔(英语:HeinrichRohrer,1933年6月6日出生于圣加伦),瑞士物理学家。1981年与格尔德·宾宁共同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因此与格尔德·宾宁、恩斯特·鲁斯卡(电子显微镜的发明者)共同获得198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文名:海因里希·罗雷尔外文名:HeinrichRohre

  • 格尔德·宾宁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格尔德·宾宁

    格尔德·宾宁(德语:GerdBinnig,1947年7月20日-),德国物理学家,扫描隧道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的发明者之一,198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中文名:格尔德·宾宁外文名:德语:GerdBinnig国籍:德国出生地:法兰克福出生日期:1947年7月20日职业:物理学家毕业院校:法兰克福大学

  • 恩斯特·鲁斯卡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恩斯特·鲁斯卡

    恩斯特·奥古斯特·弗里德里希·鲁斯卡(德语:ErnstAugustFriedrichRuska,1906年12月25日-1988年5月27日),德国物理学家,电子显微镜的发明者,198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中文名:恩斯特·奥古斯特·弗里德里希·鲁斯卡外文名:ErnstAugustFriedrichR

  • 冯·克里津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冯·克里津

    冯·克利津(又译冯·克利青KlausvonKlitzing,1943-)因发现量子霍尔效应,获得了198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霍尔效应是1879年美国物理学家霍尔研究载流导体在磁场中导电的性质时发现的一种电磁效应。此效应广泛地用于半导体。百年后的1980年,克里津从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电晶体中发

  • 西蒙·范德梅尔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西蒙·范德梅尔

    西蒙·范德梅尔(荷兰语:SimonvanderMeer,1925年11月24日——2011年3月4日),出生于荷兰海牙,荷兰物理学家,1984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中文名:西蒙·范德梅尔外文名:荷兰语:SimonvanderMeer出生日期:1925年11月24日逝世日期:2011年3月14日出生地:

  • 卡洛·鲁比亚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卡洛·鲁比亚

    卡罗·鲁比亚(CarloRubbia),男,1934年出生于意大利戈里齐亚。世界著名的粒子物理学家和发明家,意大利帕维亚大学教授,科学家。1984年与范德梅尔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016年1月获2015年度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2019年10月30日在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获得大使李军华颁发的“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