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比希纳(德语:EduardBuchner,1860年5月20日-1917年8月13日),德国化学家,由于发现无细胞发酵1907年获诺贝尔化学奖,被誉为"农民出身的天才化学家"。1917年8月13日由于受战伤逝于慕尼黑。
基本资料
中文名:爱德华·比希纳
外文名:EduardBuchner
国籍:德国
民族:犹太
出生日期:1860年5月20日
逝世日期:1917年8月13日
毕业院校:慕尼黑大学
职业:德国化学家
主要成就:研发出Mannich效应
出生地:德国慕尼黑
居住地:德国
恩师:埃米尔·菲舍尔(EmilFischer)
导师:阿道夫·冯·拜尔
荣誉:获得1907年诺贝尔化学奖
研究领域:生物化学
发明仪器:布氏漏斗
求学经历
爱德华-比希纳出身于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父亲是个农民,但看到儿子这样酷爱学习,为儿子创造条件学习。他靠家庭省吃俭用,1884年于慕尼黑大学追随阿道夫·冯·贝耶尔学习化学,后至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随埃米尔·菲舍尔学习,1885年,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氧对发酵的影响》。1888年获慕尼黑大学博士学位。之后,继续作为贝耶尔教授的助手工作了5年。
研究过程
1896年,由于他把酵母菌细胞的生命活力和酶的化学作用紧密结合,便大大推动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发酵生理学和酶化学的发展,使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开创了新的一页。他将酵素(酒化酶)从酵母中提取出来制成干粉,用来把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酒精。这对后来的制糖工业和酿酒工业都有着重大意义。
中年事迹
1896年至1898年于蒂宾根大学担任教师,1909年赴布雷斯劳大学担任生理化学教授,1911年至维尔茨堡大学任教。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布赫纳赴罗马尼亚的前线战地医院担任医师,1917年8月3日受伤返回德国,10天后逝世于慕尼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