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丘逢甲

丘逢甲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818 更新时间:2024/1/16 15:24:57

丘逢甲(1864年-1912年),汉族,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广东嘉应州镇平县(今广东蕉岭)。晚清爱国诗人、教育家、抗日保台志士。1864年(同治三年),生于台湾苗栗县铜锣湾,1887年,中举人,1889年,己丑科同进士出身,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1895年5月23日,任义勇军统领;1895年秋,内渡广东,先在嘉应和潮州、汕头等地兴办教育,倡导新学,支持康梁维新变法。1903年,被兴民学堂聘为首任校长;后利用担任广东教育总会会长、广东咨议局副议长的职务之便,投身于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与同盟会等革命党人参与许雪秋筹划的潮州黄冈起义等革命活动。中华民国建国后,丘逢甲被选为广东省代表参加孙中山组织的临时政府。1912年元旦,丘逢甲肺病复发。2月25日,病逝于广东镇平县(今蕉岭县)淡定村,终年48岁。台湾建有逢甲大学以示纪念。(概述图参考资料)

基本资料

本名:丘逢甲

别名:丘仓海、丘秉渊

字:仙根、吉甫

号:蛰庵、仲阏、华严子

所处时代:清末民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台湾苗栗县铜锣湾

出生日期:1864年12月26日(甲子年)

逝世日期:1912年2月25日(壬子年)

主要作品:《柏庄诗草》《岭云海日楼诗钞》等

祖籍:广东嘉应州镇平县(今蕉岭县)

人物生平

清同治三年(1864年),丘逢甲出生于台湾省苗栗县,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在其父的亲自教授下,六七岁即能吟读、属对。14岁时赴台南应童子试,获全台第一,受福建巡抚兼学台丁日昌注意,连称“奇童”,特赠“东宁才子”印一方,由此闻名全台。

光绪十三年(1887年),入台湾兵备道唐景崧幕府,帖拜唐为师。

光绪十四年(1888年),参加乡试,中试为举人。

光绪十五年(1889年)春,赴京参加会试进士,中进士,钦点工部衡司主事。但他却无意仕途,辞归故乡,专意养士讲学,任台南崇文书院主讲,同时兼任台湾府衡文书院及嘉义罗山书院主讲。

光绪十八年(1892年),《台湾通志》总局正式开设,丘逢甲被聘为采访师,负责采访、补辑乡土故实,因此有较多机会深入民间,了解社会民情。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他预见到台湾前途危难,以“抗倭守土”为号召创办义军,自己带头变卖家产以充军费,并动员亲属入伍。不久,160营(实际上经训练的只有30余营)义军成立,丘逢甲担任全台义军统领(又称义军大将军)。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国马关春帆楼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激起了全国人民的义愤。丘逢甲悲愤交加,当即刺血上书,抗议李鸿章的卖国行径。刺指血书“拒倭守土”四字,率全台绅民上书反对割台,表示要与桑梓之地共存亡,清廷不纳。丘逢甲见无可挽回,遂倡议台湾自立为民主之国,率台民领衔电奏十六字:“台湾士民,义不臣倭。愿为岛国,永戴圣清。”亲草宪法,以蓝地黄虎为国旗,“永清”为年号。5月25日,建“台湾民主国”,拥署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此后他多次联合台湾绅士向朝廷发出呼吁电,要求废约抗战。清政府不但置台湾领土和几百万同胞于不顾,而且急诏撤回守土官兵。丘逢甲联合一批爱国志士,与日军抗战。日本侵略军进攻台湾后,台北、台南和台中的防务分别由唐景崧、刘永福和丘逢甲、林朝栋负责。由于唐平时放纵部下,纪律松散,无心抗战,一与日军交手,便节节败退,不久基隆失守,唐化装逃离台北,台北被日军轻易占领。消息传来,丘逢甲急举义军赴台北增援,途中得知台北已沦陷,唐已内渡,气愤至极。日军沿铁路南侵直达新竹,丘逢甲率义军与日本侵略军血战20余昼夜,进行了大小20多场战斗,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终因“饷尽弹尽,死伤过重”而撤退。许多义军将领同时也是丘逢甲的弟子,如姜绍祖(“敢”字营统领)、丘国霖(“诚”字营统领)、徐骧(“捷”字营统领)、吴汤光等,都英勇献身。

同年秋,失败后离台内渡,定居镇平,往来潮、汕、广州之间,一度赴港、澳、南洋等地,曾与康有为、梁超会晤。7月27日抵泉州。七月回祖籍镇平定居。为表示不忘光复台湾素志,为其子丘琮定别号“念台”,将房舍定为“念台精舍”。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任潮州韩山书院山长,后又在潮阳东山书院、澄海景韩书院任主讲。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创办潮州“同文书院”。翌年由广东当局派赴南洋调查侨情,历游越南、新加坡、马来亚、荷属东印度,向侨胞筹募办学经费。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迁同文书院于汕头,改为岭东同文学堂,自任监督(校长),开设格致、化学、生理卫生、经学、史学、算学等课程,聘清日本学者熊泽担任日文教学。同文学堂是广东第一所新式学堂,广泛传播了西方文明和改革思潮,培养学生千余人,后来大多参加了同盟会。此外,他还创办了镇平初级师范传习所、镇平县立中学堂。

同年2月12日,广州新军起义,旋败。当局查知谘议局人员参与策划者有陈炯明、邹鲁,持名单见丘,要拘捕二人,经他力保始无事。同年,与陈炯明在谘议局力倡禁赌,为受赌商贿赂的部分议员所否决,遂发动社会大众斗争,卒使广东当局下禁赌令。

1904年(光绪三十年),丘逢甲在箭竹顶茶场策划“黄冈起义”行动计划期间,为石马私塾先生黄彩平题写的屋名“迁善楼”墨宝,因刻石师父不小心泡了水,缺损了一角,这次子渊公又在箭竹顶茶园议事厅请丘逢甲即兴挥毫重写了一张。为此,黄彩平还特地减免了何家两斗谷种的地租以表谢意。(迁善楼,光绪戊申夏月,丘逢甲书)

黄冈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给满清王朝所造成的冲击却堪与广州黄花岗起义相媲美。正如孙中山在他的《建国方略》中所言:“若无此次诸烈士轰轰烈烈足丧满虏之胆之善因,怎有辛亥武昌之义师一举而鄂督瑞澄入军舰之美果?”。

1904年(光绪三十年)春节,丘逢甲在箭竹顶茶场一共住了两晚,直至正月十八才下山。期间,特地以何子渊的字“东汉”为据,为子渊先生题下“光汉茶庄”和“渊庐”“顺裕庐”等多幅墨宝。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5月,第二次黄冈起义失败后,何子渊等领导人随即返回梅州。不久,萧惠长、江柏坚、姚竹英、张花谷等人身份不幸暴露,被迫走避箭竹顶茶场达半年有余。其中姚竹英等人在箭竹顶茶场住了半年多,萧惠长、江柏坚住了四个多月,邱逢甲为了营救革命党人及商量下一步行动方案,于1908年(戊申年)夏初,多次来到石马“顺裕庐”跟子渊先生商讨对策,后遇险党人卒在何子渊、丘逢甲的疏通、担保之下得以脱险。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任广州府中学堂监督,嗣又任广东教育总会会长。1909年9月当选广东谘议局议员,继又被举为副议长。同年受聘为两广总督公署议绅及两广方言学堂监督,与陈炯明等同盟会骨干时相往还,同情革命。时同盟会正筹划广州新军起义,计划成功后由丘逢甲、陈炯明分任正、副民政长官。

宣统三年(1911年)9月,广东光复,丘任广东军政府教育部长。十月代表广东赴南京出席独立各省组建临时政府会议。而后顺应时代潮流,从赞同维新保皇逐渐倾向革命,掩护同盟会员的反清活动,致力于兴办学校,推行新学,培植人才。先后担任两广学务处视学、广东教育总会会长、广东咨议局副议长等。民国成立,以广东代表身份赴南京参加筹组临时政府,被推举为参议院议员。

民国元年(1912年)初,因肺病转剧南返,至潮州,接到被推举为临时参议院参议员之电。2月25日,病逝于镇平。他临终弥留之际,嘱咐家人:“葬须南向,吾不忘台湾也!”

主要影响

在教学内容上,丘逢甲大胆突破传统,“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为纲,西学为目。”在《岭东同文学堂开办章程》中规定:学堂以“昌明孔子之教为主义,读经读史,学习文义均有课程”;而西学则是“学其有用之学”———开设格致、化学、生理卫生与算学等西方的自然科学。学堂开设“兵式体操”课程,以增强学生体质。又借径东文,精辟地阐明西文与东文学习的顺序。丘逢甲创新了“中体西用”,“中学为体”实质上是强调“经世致用”与“古为今用”,继承发扬孔孟之道,学好国粹精髓等优秀的传统文化;而“西学为用”则是学习和吸收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与思想,为强国救国而服务。其鼓励学生“学有中西汇乃通”,洋为中用,启迪学生通过博览古今中外的知识来广增见闻。

在教学方式上,丘逢甲采用现代分班教授的方法,因材施教,坚持“以欧西新法教育青年,以革命维新鼓舞士气”。其以勇士的魄力坚决向封建传统教育制度与模式发起挑战,以坚毅的韧性为实现振兴中华而改革教育教学的伟大抱负不懈努力。

丘逢甲少有诗名,内渡前所作已多,但代表其诗歌思想、艺术成就的,是内渡后的作品。这部分诗约1700多首,以怀念台湾和感愤时事之作最为突出。《山村即目》《秋怀》《纪梦二首》《百字令》《竹枝词》《离台诗》《天涯》《元夕无月》《愁云》《春愁》《往事》《送颂臣之台湾》《夏夜与季平肖氏台听涛追话旧事作》和前后《秋怀》等,倾诉台湾沦亡的悲愤,抒写思念故园的愁情和恢复失土的壮志。《香港书感》《海军衙门歌》《闻胶州事书感》《汕头海关歌》《答敬南见赠次原韵》(其三)等,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和掠夺,谴责清政府的昏聩无能,要求变革图强,“诛秦”除暴。这些诗都具有鲜明的时代内容,体现了丘逢甲“重开诗史作雄谈”(《论诗次铁庐韵》)的创作特点。

此外,他的怀古、纪游诗,表彰前贤,刻画山川,往往寄托了忧时济世的怀抱。在艺术风格上,抒怀感时之作悲凉激越,写景小诗清新爽秀,叙事之作酣畅淋漓。在形式上,颇为放恣,不为格律所拘,语言圆熟流畅,好用俗语新词。所作以七律、七绝及七古居多。在风格卑靡、崇尚拟古的晚清诗坛上,丘逢甲的爱国诗篇,气壮而志奋、情真而意切,“震动一时”(江瑔《丘仓海传》)。梁启超称他为“诗界革命之巨子”(《饮冰室诗话》),黄遵宪说“此君诗真天下健者也”(《与梁启超书》)。唯其诗骋笔而书,不免有题意乃至语言雷同的缺陷,表现上也较率直而少含蓄。梁启超的《饮冰室诗话》中对这种豪放激越、震撼人心的诗风同样有很高的评价,并称丘逢甲为“诗界革命一巨子”。

丘逢甲认为“欲强中国,必以兴起人才为先;欲兴起人才,必以广开学堂为本",于是他决定走教育救国的道路。先在家乡丘姓族中办起两间新式小学,一为在今附城东山村办了城东创兆学校,一为在蕉岭文福镇之创兆学校,并为该校拟了一付对联:创新学界,兆大人文"。从对联中可以看出,丘逢甲希望能培养出优秀人才,去为国家创立一个新的世界。接着又到福建武平、上杭等县办了七间新式小学,继而又创办镇平中学(即今之蕉岭中学),又曾到兴宁、长乐县即今兴宁、五华县去劝学。

丘逢甲和光绪《嘉应州志》编纂者梅县松口人温仲和在潮汕讲学,并在汕头创办了同文学堂,并以他们的学说陶冶当世人才。他讲学内容超出了当时一般学堂只讲四书五经的传统,还讲了许多新内容:“考古人良法善政,与泰西互证可行于今者",以及“以算学为各学科之根本,约子弟治算,有代数、几何算稿"。他在书院堂壁四周放置格致(物理和化学)、算术等参考图书,悬挂地图和潘鸿轩百果挂图等新学资料。

丘逢甲虽然在潮汕地区任教的时间不长,但他扬弃旧式以时务、策论、诗、古文辞课士,摒弃八股试帖,创办当时粤东潮属各县的新式学堂,开创了潮汕近代新学的先声。

历史评价

丘逢甲少年得志,却弃官返台从事教育工作;已未割台时,他首倡独立抗日;内渡大陆后则献身推广新式教育,为国家培养元气。终其一生始终对国家抱有高度的期望,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操。

钱仲联曾评其《岭云海日楼诗钞》:七律一种,开满劲弓,吹裂铁笛,真成义军旧将之诗。

柳亚子:时流竟说黄公度,英气终输仓海君,战血台澎心未死,寒笳残角海东云。

梁启超:诗界革命巨子、天下健者。

人际关系

丘逢甲先祖为躲避战乱而从中原南迁到粤东,因不愿在入侵者面前苟且偷安而举族南迁。到丘逢甲的曾祖父丘仕俊时,因耕地狭小,无以为生,所以偕同乡又漂洋过海,向台湾迁徙,这大概是清乾隆中叶时期。到丘逢甲这一代,丘家在台湾定居已有四代、近百年的历史了。

因在清雍正年间,不少“丘姓”者因避讳孔子之名,改成了普遍常见的“邱姓”,故丘逢甲宗族姓“丘”或“邱”者皆有。丘逢甲后裔分布在大陆、台湾、香港、美国等地。

长子:丘琮(又名念台)(1894年—1967年)。抗日战争期间任第四战区少将参议。1948年随同国民党政府迁台。1950年到1957年间,任监察委员、台湾当局领导人幕僚机构资政,1957年起连任国民党中常委。1967年1月出访日本为瓦解廖文毅等早期“台独”活动而奔走,突发脑溢血身亡,享年73岁。

次子:丘琳(又名镇侯)(1896年—1972年),新中国成立后曾兼任台盟广东省委会主委。

三子:丘瓒(出嗣),在台湾居住。

孙女

丘应棠,学名棣华,从事教育工作40余年,台湾教育家。

丘淑珍,丘瓒的女儿,在蕉岭故居居住,是蕉岭县政协委员、县丘逢甲研究会理事。其生育有两子一女。

孙子

丘应楠,台湾大学毕业后留美,获理学博士。1984年冬获得国际化学学术界最高荣誉——华盛顿化学学会希尔兰奖。1964年任教于华盛顿天主教大学。1986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丘应枢,曾任广州市台盟办公室主任。

丘应榆,曾任省台盟副秘书长、珠江水利委员会副总工程师。

丘应桦,丘瓒之子,香港居住,现任港龙航空公司行政总裁。

丘应梁,丘瓒的儿子,曾任台湾新竹卫生局局长。

曾孙:丘志斌,广东省丘逢甲研究会联络办公室主任。

其兄:邱先甲,于台湾割让日本后一起返回广东,后又迁回台中。

三弟:丘树甲,字崧甫,台湾廪生,有文武才,乙未抗倭有功,先公殁。

四弟:丘瑞甲,字辑甫,镇平廪生。

五弟:丘兆甲,字时甫。

侄子:邱钦洲,曾任第四届台中市市长。

侄女:陈邱阿慎(邱钦洲的姐姐)曾任台中市议员,其夫陈彩龙曾任台湾省临时省议会第三届议员,其子陈端堂曾任第七届台中市市长。

主要作品

丘逢甲的诗集主要有《柏庄诗草》《岭云海日楼诗钞》等。《柏庄诗草》为内渡前作品,作者原以为毁于战火,后人亦长期未见。1979年始被发现,今由丘氏后人收藏,有手稿影印本传世。《岭云海日楼诗钞》12卷,为其弟丘瑞甲从遗稿选辑编年,均为内渡后所作,1913年粤东编译公司刊印。1936年中山大学出版《诗钞》13卷本,系将原书第5卷“己亥稿上、下”分为2卷,又另辑“选外集”1卷。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标点本,即以此为底本。1984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岭云海日楼抄》12卷,附《选外集》《选外集补遗》《柏庄诗草》《其他诗作》,为现行丘诗的最足本。此外,193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仓海先生丘公逢甲诗选》,是丘逢甲之子丘琮据《诗钞》12卷本所选,增入《离台诗》等作品。

松寿千岁;桂馨一山。——丘逢甲题以其父命名的书屋潜斋

培栽后进;远继先芬。——丘逢甲题广东省蕉岭淡定树培远堂

陆沉欲借舟权住;天问翻无壁受呵。——丘逢甲自题广东省梅县黄遵宪人境庐无壁楼

慈爱在人间,屹鸟闽花常被泽;济施满天下,梯山航海尽沾恩。——丘逢甲题台湾省台中丰原慈济宫

凭栏望韩夫子祠,如此江山,已让前贤留姓氏;把酒吊马将军庙,奈何天地,竞将残局付英雄。——丘逢甲题广东省潮州韩山书院

西枕庐峰,东朝玉笔,山水本多情,耕读渔樵俱适意;南腾天马,北渡仙桥,林泉皆胜境,用藏书处尽随心。——丘逢甲自题广东省蕉岭丘宅心泰平草庐

西北揭阳岭,东南太平洋,此楼萃山海奇观,望远登高,顿生八表经营志;剌史韩昌黎,衙官赵天水,所学得圣贤宗旨,读书论世,莫负千秋尚友心。——丘逢甲题广东省潮州金山书院藏书楼

此山界闽粤之交,自成丘壑,任仙人灶冷,帝子岩寒,群峰拱揖尚依然,看残世界空华,万柄青莲,九品台高开宝座;我佛以慈悲为本,何惜津梁,仗西竺经遗,南宋钵在,末劫挽回原易事,留得英雄退步,一庵黄叶,三生石上证清禅。——丘逢甲题广东省大埔县西北阴那山祥光寺

后世纪念

丘逢甲逝世后,台湾有以其名字命名的逢甲大学、台中逢甲路、逢甲夜市、台北丘逢甲纪念亭等以示纪念。广东蕉岭也有逢甲路、丘逢甲故居、丘逢甲纪念亭等以示纪念。位于北京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内展示有丘逢甲抗日保台的事迹以及邱氏家族捐赠的丘逢甲遗物。广州也正在筹建丘逢甲纪念馆、丘逢甲纪念广场等。

2016年6月,中国台湾向美国购买二艘佩里级护卫舰,派员赴美接舰,规划,未来两艘护卫舰将命名为“铭传”与“逢甲”,纪念清末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与抗日名将丘逢甲。

1984年起,海峡两岸先后举行了5次丘逢甲学术研讨会。大陆在1984年12月广东省梅州市举行了全国首次丘逢甲学术研讨会,纪念丘逢甲诞辰120周年。1994年又在梅州市举行了第二次丘逢甲学术研讨会:2000年在汕头市举行了第三次丘逢甲学术研讨会。台湾方面则先后于1996年、1999年在台中市逢甲大学举行了“丘逢甲与台湾历史文化"研讨会和“丘逢甲、丘念台父子及其时代”研讨会。2001年12月,广东丘逢甲研究会在以上数次研讨会的基础上,编辑出版了《丘逢甲集》。台湾几位学者为此书提供了丘逢甲早期若干未刊稿,台湾教育家丘棣华教授也为此书出版而大力赞助。

人物争议

1895年反割台运动(反割台斗争)期间,丘逢甲虽首先刺血上书反对割台,尔后却提前内渡,其前后言行不一,实际表现未尽理想,使后人稍有微词。连横在《台湾通史》便作总评为“成败论人,吾所不喜,独惜其为吴汤兴、徐骧所笑尔。”丘氏内渡之际,有谓其挟带巨额公款,但因无实据,亦有持不同意见者迄今仍无定论。

标签: 丘逢甲

更多文章

  • 载垣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载垣

    爱新觉罗·载垣(1816—1861年),清朝宗室、大臣。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六世孙,怡贤亲王爱新觉罗·胤祥的五世孙,世袭和硕怡亲王爵位,十二家世袭铁帽子王之一,咸丰帝顾命八大臣之首。曾任御前大臣行走,亲受顾命。清文宗咸丰帝即位后,渐受信用,累官左宗正、宗令、领侍卫内大臣。咸丰十一年,与爱新觉罗·端华

  • 黄式三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黄式三

    黄式三(1789年-1862年),字薇香,号儆居,浙江定海(今舟山市定海区)人,清代著名学者。黄以周之父。本名:黄式三字号:字薇香号儆居所处时代:清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浙江定海(今舟山市定海区)出生时间:1789年去世时间:1862年主要作品:《论语后案》、《周季编略》等主要成就:清代著名学者清

  • 万斯同

    名人大全编辑:君莫笑标签:万斯同

    万斯同(1638年3月9日—1702年5月4日),字季野,号石园,门生私谥贞文先生,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清初著名史学家。万泰第八子。从兄同受学黄宗羲,学问益进。学主慎独,专意古学,博通诸史,尤精明史。承父、师教诲,崇尚气节,也以明遗民自居,绝意仕途。康熙十七年(1678年),浙江巡抚荐应博

  • 曾纪鸿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曾纪鸿

    曾纪鸿,字栗諴,湘乡人。他是曾国藩的次子,父亲去世后荫赏举人,充兵部武选司郎官。但他不热衷于仕途而酷爱数学,并通天文、地理、舆图诸学。可惜的是,由于平时勤奋用心过度,曾纪鸿事业未竟就因病逝世了,年仅33岁。中文名:曾纪鸿出生日期:1848年逝世日期:1881年主要成就:中国近代著名数学家出生地:湘乡

  • 龚半伦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龚半伦

    龚橙(1817~1870),清藏书家。字公襄,后以字行,号孝琪、孝拱,号昌瓠、石匏,别号半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龚自珍长子。为人放浪不羁,然而性格孤僻,寡言少语,好为狎邪游,喜好收藏古籍,于藏书无所不窥,为学问浩博无涯,编有《孝拱手抄词》,辑佚乃父遗篇。其著述虽多,但均不传。中文名:龚橙别名:字

  • 孙星衍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孙星衍

    孙星衍(1753年9月28日——1818年2月16日),是清代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书法家、经学家。字渊如,号伯渊,别署芳茂山人、微隐。阳湖(今江苏武进)人,后迁居金陵。少年时与杨芳灿、洪亮吉、黄景仁以文学见长,袁枚称他为“天下奇才”。于经史、文字、音训、诸子百家,皆通其义。辑刊《平津馆丛书》《岱南

  • 尤侗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尤侗

    尤侗(1618年—1704年),字展成,一字同人,早年自号三中子,又号悔庵,晚号艮斋、西堂老人、鹤栖老人、梅花道人等,苏州府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末清初诗人、戏曲家,曾被顺治誉为“真才子”,康熙誉为“老名士”。尤侗为顺治三年(1646年)副榜贡生,之后参加会试屡试不第。顺治九年授永平(今河北卢

  • 洪天贵福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洪天贵福

    洪天贵福(1849年11月23日—1864年11月18日),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长子。广东花县人。初名天贵,后加“福”字。登基后,玉玺于名下横刻有“真主”二字,清方又误称为“福瑱”。生母赖莲英、清代广东省广州府花县官禄布村人。1864年7月天京失陷,洪天贵福逃出天京(今江苏南京),到达浙江湖州。8月末

  • 罗大纲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罗大纲

    罗大纲(1804—1855年),原名亚旺,太平天国名将。梅州市丰顺县汤南镇新楼种玉上围/上围古寨人。洪秀全金田起义,固然主要是依靠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上帝教”骨干,而没有参加“上帝教”的罗大纲也是一位一开始就对太平军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主要将领。中文名:罗大纲别名:罗亚旺国籍:

  • 陈宗扬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陈宗扬

    陈宗扬,太平天国的年轻将领。从金田起义一直打到南京,立过很多功。中文名:陈宗扬国籍:中国民族:汉职业: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