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袁甲三

袁甲三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13 更新时间:2023/12/13 5:44:51

袁甲三(1806~1863年),字午桥,河南项城人。袁耀东次子,袁世凯叔祖。为晚清重臣。袁甲三先后参与了平定太平军、捻军的军事行动,屡建战功,官至漕运总督兼江南河道总督,提督八省军门,赐号“伊勒图巴图鲁”。袁甲三因战功显赫,受朝廷嘉奖,赏戴花翎,穿黄马褂,使袁氏家族成为一方望族。同治二年(1863),袁甲三病故,享年五十八,谥号“端敏”,葬于淮阳县西关,著有《端敏公遗著》传于世。

基本资料

本名:袁甲三

字:午桥

号:伊勒图巴图鲁

所处时代:清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河南项城

出生日期:1806年

逝世日期:1863年8月8日

主要作品:《端敏公遗著》

主要成就:平定太平军、捻军

谥号:端敏

人物生平

袁甲三自幼聪慧,读书刻苦。他7岁入学,8岁的时候曾偷偷写了一篇《事君能致其身》的文章,袁耀东见后很感诧异,认为“孺子可教”。不久,袁耀东病逝。袁甲三更加刻苦励学,以慰母志。

14岁与长兄澍三同补县学,中秀才后,加入“勤工俭学”行列,在项城望族高崃云家当家庭教师,袁甲三在此受益甚多。袁甲三22岁得“廪生”功名,30岁中举人。道光十五年,31岁的袁甲三考中进士。而后,顺利步入官场,先后在京担任礼部主事、充军机章京、郎中、直至担任御史、给事中。

道光三十年(1850),道光皇帝驾崩,皇太子奕詝即位,年号咸丰。袁甲三被升任为江南道监察御史、掌兵科给事中印(负责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并监察六部,纠弹官吏)。

咸丰元年(1851),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南河丰北决口,袁甲三上疏极论时事,皆切中利弊。

咸丰三年(1853年),起义的太平军、捻军声势日大,工部侍郎吕贤基被派去安徽办团练防剿事宜,他奏请让袁甲三同去“帮办军务”。时当广东太平军攻陷了凤阳府,占领了临淮关,接连攻克蒙城、怀远以后,又由亳州、滁州窥视河南。袁甲三采取先稳定军心民心的办法,成功平息了颍州因汉回纠纷焚杀围攻府衙事件。

咸丰三年秋,兵部侍郎、漕运总督周天爵卒于亳州,诏命袁甲三继任统帅军队。在这之前,周某曾奏报说,蒙城、亳州的捻军,合五十八捻为一大股,设有四大天王等名目,不可急剿。周某死后,袁甲三到亳州的王市集时,兵勇已散,民无斗志。袁甲三急忙召集散兵游勇,整顿团练,凝聚军心,占据要隘,结果在高公庙首战告捷。皇帝下旨命袁甲三接办剿“匪”事宜,加三品衔,署安徽布政使。袁甲三向朝廷上疏推辞说,担任布政使职务后,政务繁杂,无法指挥军队打仗。朝廷认为他的话很有道理,就让他专门办理剿办安徽捻军的事。后来他又在标里铺打了个大胜仗,活捉了捻军首领邓大俊,俘虏捻军二千多人。

这年十月,安庆太平军占领桐城后不久,又攻陷舒城,吕贤基战死。朝廷想让袁甲三移军桐城,袁甲三急忙上疏说:“捻军首领张茂盘踞在怀远、蒙城之间,正想进攻庐州(合肥),请先驻军蒙城和亳州,声援各州。”捻军聚集雉河集,袁甲三令县丞徐晓峰击破之,擒捻军首领孙重伦。分兵击败临湖铺窜匪,擒捻军首领宫步云、马九。令游击钱朝举、知县米镇攻怀远,大破之,张茂负伤逃走。

十二月,太平军果然攻陷庐州(合肥),巡抚江忠源战死。袁甲三上疏弹劾陕甘总督舒兴阿“拥兵坐视”,舒兴阿被免职。咸丰四年(1854),袁甲三入据临淮,属安徽剿捻的北路军。不到一年,皖北捻军被他各个击破。朝廷褒奖,破格擢升他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袁甲三最关心的是庐州收复问题,认为“庐州居江北腹地,又旁陷十余州县……庐州不克,不特江北各路防兵为所牵制,楚师东下亦不能急捣江宁。”但是中路军首领和春、福济“师老兵疲,急难奏效”,谕旨却让他与和春、福济“联衔具奏”,“详细酌度办理”。

在淮北官员的任用上,和春、福济二人与袁甲三意见不合,二人上疏举劾袁甲三:“坚执己见,无从会衔”,诬告他“株守临淮、粉饰军情、擅截饷银,冒销肥己”。朝廷听信了和春、福济的奏报,命袁甲三回北京交兵部“严加议处”,袁甲三在淮北很得军民心,他离开的时候,挽留他的百姓把路都堵住了。

袁甲三到京不久,即被革职。咸丰五年(1855)五月,袁甲三向督察院申诉说:和春他们说我擅截饷银等罪名,都是诬陷的。因为在鮦城战役(咸丰四年)后,我曾经责怪和春他们“置不应援”。今年又因为他们攻打庐州失败,弹劾过他们。他们怀恨在心,所以捏造流言蜚语诬陷我。督察院接到袁甲三的申诉,就向咸丰文宗皇帝作了汇报,文宗命两江总督怡良秉公查办。

袁甲三离开皖北不久,捻军首领张洛行又把安徽、河南各部捻军联合在一起,声势更加浩大,老百姓也饱受战乱之苦。怀远县的老百姓胡文忠,卖掉自己的女儿作路费,徒步走到京师,请求都察院让袁甲三回安徽镇守,因为他的状纸没有被都察院接受,就怀揣状纸上吊自杀了。言官给事中孙观、御史曹登庸、宗稷辰等,先后上疏说:“袁甲三在临淮剿办有方,地方才因此得到安宁。”两江总督怡良、江苏巡抚吉尔杭阿、浙江巡抚何桂清,也纷纷上呈奏章,请求“仍起甲三视师”。经各方查证,和春、福济指责袁甲三的种种罪名,确系诬告。袁甲三才得以平反并被重新起用。

咸丰六年(1856),袁甲三受命协助河南巡抚英桂剿办河南捻军。他先到归德(今商丘)召集旧部与捻军对垒,三战三捷,一举瓦解了捻军对亳州的包围。然后在燕家小楼歼灭捻军几万人,俘虏了捻军首领苏天福,只有张洛行一个人逃跑了。对此,朝廷特诏嘉奖,命以三品京堂候补。

后来张洛行又纠集溃散的捻军进攻颍州,失败后再度占领雉河集。咸丰七年(1857),袁甲三的军队先后消灭了王、邓、宋、姚几股捻军,杀死捻军首领李寅等100多人,被升任为太仆寺卿,赏戴花翎。胜保督师攻张洛行于正阳关,久不下,奏请袁甲三合剿,袁甲三令部将朱连泰、史荣椿攻韩圩,克之。

咸丰八年(1858),与胜保一起解固始之围,收复六安。史荣椿破捻军于铜山,斩其首领孙大旺。移军宿州,袭取王家圩,诛首领王绍堂等,乘胜收复七圩。七月,受命代胜保督办三省剿匪事宜。袁甲三令子袁保恒偕总兵傅振邦大破捻军于太和李兴集,歼毙数千,逐捻军出河南境,赐号“伊勒图巴图鲁”。

咸丰九年(1859)正月,与胜保意见不合,屡被上疏参奏,故被召回京,入觐,面陈军事。四月,上谕袁甲三为漕运总督。胜保因母亲病故回籍丁忧时,袁甲三被升任钦差大臣,督办安徽军务,实授漕运总督。

咸丰十年,他进军凤阳,屡战屡捷,朝廷嘉奖他调度有方,赐黄马褂。这年秋天,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王公贵族都逃到热河去了。袁甲三请求率兵北上,保卫北京,朝廷说临淮是南北要塞,没有批准。

咸丰十一年(1861)十一月,袁甲三督军攻占捻军坚守三年的定远县城,并派兵与多伦阿部同取庐州城。袁甲三知道自己带领的军队不是嫡系,又无用人和筹饷的实权,与自成一派的湘军、皖军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他虽然屡战多胜,但寿州失陷仍有诬言上达。这使他处事更加谨慎,长子袁保恒作战勇敢,就从不准他与别的将士争功。

多年戎马生涯,袁甲三已积劳成疾,全身麻痹。他先请假休养,后病势剧增,又请开缺回籍。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但是所下谕旨却说:“前因寿州失陷,袁甲三与翁同书共办一事,且有督办军务之责,降旨交部严加议处。维念该大臣督办安徽军务三载,时值艰危,竭力支持,一切尚属稳练,该部所议袁甲三应得革职处分,著(着)加恩宽免”。

袁甲三住在陈州(今淮阳县)家中养病期间,捻军两次进攻陈州。当时袁甲三的病已非常严重,他就在病榻上向守卫陈州的将吏传授破敌方法,结果捻军两次进攻陈州都没有成功。

同治二年(1863)六月二十四日,袁甲三病故,享年五十八岁。同治皇帝赐谥号“端敏”,葬于淮阳西关并设专祠祭祀,后又在他率兵作战过的临淮、淮安建专祠。

淮阳袁甲三墓,属“悬棺”。尸体于“文革”期间被红卫兵从墓中“请”出示众,墓中随葬品,据说被村民换回十三台手扶拖拉机。

人物轶事

咸丰九年八月二十日(1859年9月16日),袁甲三的孙侄降生在河南项城的袁寨。出生那天,袁甲三恰好从淮南寄书信到家,向家人报告以重兵攻下了捻军重要根据地临淮,捻军各部溃退,族人都说其命大福大造化大。父亲袁保中闻讯大喜过望,因此为儿子取名为“凯”,按照家族“保世克家文绍武”的排行,命名为“世凯”,是为“袁世凯”。

袁氏旧居

袁寨的袁氏旧居就是袁甲三所修,1851年开始修建,至1857年竣工,为了避捻军袭击,修筑了寨堡。当时,大门上挂着清朝皇帝所赐的牌匾,道光、咸丰、同治的都有,见匾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在袁氏家族鼎盛时期,四品官以下都不予接待。

“文革”时期,袁氏旧居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当年院内保留的一些颁赐给袁氏家族的满清圣旨,之前已被村民拿回家做鞋样、垫铺板,此时全都被付之一炬。而城墙、炮楼以及许多房子都被拆除。

袁宅没有被全部拆毁应归功于开国上将杨得志。1976年,杨得志到袁寨参观,见袁宅毁坏严重,制止了进一步的破坏,并要求当地政府将宅院作为历史文物保护起来。

亲属成员

曾祖:袁志恭

祖父:袁九芝

父亲:袁耀东

母亲:郭氏

妻子:原配陈氏、续妻陈氏,追封一品诰命夫人。

儿子:袁保恒,侍讲学士;袁保龄,内阁中书。

标签: 袁甲三

更多文章

  • 董福祥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董福祥

    董福祥(1840年1月8日-1908年2月9日),字星五,甘肃环县(当时属宁夏固原)人,清末著名将领,官至太子少保、甘肃提督、随扈大臣,赐号阿尔杭阿巴图鲁。1864年,组织汉民民团反清,后在陕北被左宗棠部刘松山击败,投降清军,所部改编为董字三营,先后从刘松山、刘锦棠平定陕西、甘肃、西宁(今属青海)等

  • 况周颐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况周颐

    况周颐(1859~1926),晚清官员、词人。原名况周仪,因避宣统帝溥仪讳,改名况周颐。字夔笙,一字揆孙,别号玉梅词人、玉梅词隐,晚号蕙风词隐,人称况古,况古人,室名兰云梦楼,西庐等。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原籍湖南宝庆。况周颐,咸丰九年(1859)九月初一日生。9岁补弟子员,11岁中秀才,18岁中拔

  • 郑文焯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郑文焯

    郑文焯(1856年—1918年)晚清官员、词人。字俊臣,号小坡,又号叔问,晚号鹤、鹤公、鹤翁、鹤道人,别署冷红词客,尝梦游石芝崦,见素鹤翔于云间,因自号石芝崦主及大鹤山人,奉天铁岭(今属辽宁)人,隶正黄旗汉军籍,而托为郑康成裔,自称高密郑氏。光绪举人,曾任内阁中书,后旅居苏州。工诗词,通音律,擅书画

  • 朱祖谋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祖谋

    朱祖谋(1857年—1931年),原名朱孝臧,字藿生,一字古微,一作古薇,号沤尹,又号彊村,浙江归安(今湖州)埭溪渚上彊村人。光绪九年(1883)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因病假归作上海寓公。卒年七十五。朱祖谋工倚声,为“清末四大家”之一,著作丰富。书法合颜、柳于一炉;写人物、梅花多饶逸趣。著有《彊村词

  • 王鹏运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王鹏运

    王鹏运(1849—1904),晚清官员、词人。字佑遐,一字幼霞,中年自号半塘老人,又号鹜翁,晚年号半塘僧鹜。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原籍山阴(今浙江绍兴)。同治九年举人,光绪间官至礼科给事中,在谏垣十年,上疏数十,皆关政要。二十八年离京,至扬州主学堂,卒于苏州。工词,与况周颐、朱孝臧、郑文焯合称“清末

  • 尚之信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尚之信

    尚之信(1636年8月2日—1680年10月9日),字德符,号白,清初藩王。祖居辽东,尚可喜长子。少时入侍。康熙十年(1671年)赴广东随父佐理军事,赐公爵,后加封镇南王。康熙十五年(1676年)在广州危急之下发兵围困其父府邸,投降吴三桂叛军。不久又悔罪自归,袭封平南亲王,镇守广东。康熙十七年(16

  • 吴世璠

    名人大全编辑:君莫笑标签:吴世璠

    吴世璠(1666年?—1681年),吴三桂之孙、吴应熊的嫡长子。他是吴周第二任皇帝。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称帝,不久病死。吴世璠继位吴周皇帝,年号洪化,退据贵阳,吴世璠年幼,军心涣散,败逃昆明。康熙二十年(1681年),定远平寇大将军赵良栋、彰泰、赖塔等从蜀、黔、桂三路入滇,吴世璠急令夏国

  • 丘逢甲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汉族,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广东嘉应州镇平县(今广东蕉岭)。晚清爱国诗人、教育家、抗日保台志士。1864年(同治三年),生于台湾苗栗县铜锣湾,1887年,中举人,1889年,己丑科同进士出身

  • 载垣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载垣

    爱新觉罗·载垣(1816—1861年),清朝宗室、大臣。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六世孙,怡贤亲王爱新觉罗·胤祥的五世孙,世袭和硕怡亲王爵位,十二家世袭铁帽子王之一,咸丰帝顾命八大臣之首。曾任御前大臣行走,亲受顾命。清文宗咸丰帝即位后,渐受信用,累官左宗正、宗令、领侍卫内大臣。咸丰十一年,与爱新觉罗·端华

  • 黄式三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黄式三

    黄式三(1789年-1862年),字薇香,号儆居,浙江定海(今舟山市定海区)人,清代著名学者。黄以周之父。本名:黄式三字号:字薇香号儆居所处时代:清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浙江定海(今舟山市定海区)出生时间:1789年去世时间:1862年主要作品:《论语后案》、《周季编略》等主要成就:清代著名学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