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刘大櫆

刘大櫆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晴天 访问量:3434 更新时间:2024/1/17 13:56:33

刘大櫆(kuí,1698年-1779年或1780年),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安徽桐城人(今枞阳县汤沟镇陈家洲人)。清代中期古文家、诗人,桐城派代表作家。[1-2]刘大櫆早年抱“明经致用”之志,但屡试不中。雍正四年(1726年),刘大櫆初至京师,年富才盛,文动京师。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十年(1732年)两次参加贡生考试都只登副榜。乾隆六年(1741年),由方苞荐举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被张廷玉压制落选。乾隆十五年(1750年)张廷玉特举其参试经学,又未被录取。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前往黟县教书。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76岁的刘大櫆从歙县回到故里桐城枞阳,在江畔故居聚徒讲学,直至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或四十五年(1780年)病故,享年82岁(一作83岁),被誉为“桐城三祖”之一,是继方苞之后桐城派的中坚人物。[2-3]刘大櫆总结和发展了桐城派散文理论,他强调神气、音节、字句的统一,重视散文的艺术表观,对桐城派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概述图资料来源:)

基本资料

本名:刘大櫆

字号:字才甫,一字耕南

号海峰

所处时代:清代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地:安徽省桐城县

出生时间: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

去世时间: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或四十五年(1780年)

主要作品:《海峰先生文集》《骡说》《论文偶记》《游三游洞记》等

主要成就:桐城散文流派的集大成者

历史地位:桐城三祖之一

人物生平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刘大櫆出生于安徽桐城,幼年时期跟着父亲和哥哥读书。刘家世代都居住在陈家洲,后来居住在枞阳镇寺巷。刘大櫆虽然出生于书香门第,但是家境不佳。

刘大櫆早年有“明经致用”的志向,十三四岁之时与诸兄师从吴直。他在青年时期很有抱负,期待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可谓“生则为国干,死当为国殇”。

刘大櫆青年时与同乡姚范、叶酉、愧之缯、方辅读相识,他们相互讨论政治得失和文章创作,此时他的交友圈局限于桐城一地。

康熙六十年(1721年),刘大櫆师从吴直,最后没有完成学业,那时候他才二十四岁。

刘大櫆在二十多岁的时候,与桐城的张氏家族建立良好的关系,其中与张若矩私交颇密。在京城参加科考期间得到吴士玉的赏识,并住在他的家中。

雍正三年(1725年),受江南学政俞兆晟提拔,童生刘大櫆首次入京,贡入太学。

在京城期间,刘大櫆馆居清代名臣吴士玉家中,经吴士玉荐举,得以拜入桐城籍翰林院侍讲学士方苞门下。方苞看到了他写的文章,称赞他是和韩愈、欧阳修一样的一流人物,因此刘大櫆一时名噪京城,士大夫大多愿意和他结交。

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十年(1732年),刘大櫆曾经连续两次参加顺天乡试,无奈都只登上副榜贡生,无缘中举。雍正十一年(1733年)离京归省。

雍正十三年(1735年),刘大櫆第二次入京,第三次参加顺天乡试,被考官罢黜无缘中举。

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登基诏举天下,刘大櫆第三次入京,受方苞举荐应征博学鸿词,为张廷玉所罢黜。不过,后来张廷玉得知罢黜之人乃刘大櫆十分后悔。

乾隆六年(1741年)前后,刘大櫆第四次入京。(时间待考证,存在学者推测的成分)

乾隆九年(1744年),刘大櫆离开京师前往山西,到达他的哥哥刘大宾的县署,后到晋祠游玩。

乾隆十五年(1750年),刘大櫆第五次入京。张廷玉为弥补遗憾,又举荐刘大櫆参加经学考试,刘大櫆又未被录取。

乾隆十一年(1746年),尹会一督任江苏学政,刘大櫆被方苞举荐做他的幕僚校诗阅文。直到乾隆十三年(1748年)七月,尹会一在松江使院去世。

乾隆十九年(1754年)至二十年(1755年),刘大櫆应湖北学政陈浩聘用,到他的府中担任幕僚。在湖北期间,刘大櫆游历了江南、荆楚、襄汉等地,留下了《晚过黄州》《望武昌县城》《登黄鹤楼》《学山亭纳凉》《武昌杂诗》《江夏送客》《夜渡长湖》等诗歌。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刘大櫆在浙江学政窦光鼐的府中担任幕僚。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在窦光鼎离任前,刘大櫆已离开浙江抵达徽州。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刘大櫆64岁,赴皖南黟县任教谕,主讲安庆和徽州书院,任期6年,直至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离任。

刘大櫆在黟县期间大量收授门徒,通过与吴定、方矩、金榜、吴绍泽、郑牧等生徒的交往,刘大櫆的古文思想得以在徽州地区广为传播。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刘大櫆辞去黟县教谕一职,应聘至歙县,歙县知县张佩芳重视文教,邀请刘大櫆主讲问政书院,应张佩芳之邀编修(乾隆)《歙县志》,历时两年完成(乾隆三十五年至三十六年)。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76岁的刘大櫆从歙县回到故里桐城枞阳,在江畔故居聚徒讲学,直至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或四十五年(1780年)病故,享年82岁(一作83岁)。

主要影响

刘大櫆总结和发展了桐城派散文理论。他的文学活动主要在乾隆时期,创作了大量散文。他的文章既少歌功颂德、妆点“盛世”,也不多指斥时政、揭露现实黑暗,代表着下层正统知识分子的一般思想状况。他的论文强调“义事、书卷、经济”,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是继方苞之后桐城派的中坚人物。

刘大櫆兼重古文的神韵,博采古文大家的众长,在总结和发展了桐城派散文的基础上,强调神气、音节、字句的统一,重视散文的艺术表观形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桐城派的发展历史上,起到了承上下的关键作用,故被尊为“桐城三祖”之一。他写的《论文偶记》,既肯定内容的重要性同时注重法度、技巧。他将小说、戏曲描写手法用于散文写作的创作手法。强调字句、音节之妙,风格、意境之美,较之空谈“文以载道”是一大进步。

刘大櫆的古文创作成就对桐城派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从“文之能事”来探讨文学创作之规律,又把“文人之能事”具体化为“十二贵”,指明了文学创作的要领。

刘大櫆在桐城派中的地位,既来自于他与方苞、姚鼐等人的交往,也来自于他的品行高尚和他自己的思想。他主张写文章贵奇,符合戴名世的写文章的思想;他主张文章贵简,符合方苞的写好文章的思想;他主张文章贵变,与姚鼐的思想相接。刘大櫆的文章写作法,丰富了桐城派的内容。他本人关于文章的范文,写法的一系列总结,对文章节奏、神气的总结,奠定了刘大櫆在桐城派中的地位。后来他的学生姚鼐把文章的风格归结为阳刚与阴柔,当是对刘大櫆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刘大櫆的诗作数量甚多,其中相当一部分诗歌风格豪放,颇具阳刚之美,为“桐城诗派”中一大家。刘大櫆是“桐城诗派”的奠基人,他的诗歌理论自成体系,他以气论诗,既发展了前人的诗论,又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肇姚卿的“阴阳刚柔”的风格论之端。中国古代文论中,既有“言志说”,亦有“缘情说”,刘大櫆的诗论于此二者则兼而有之。

刘大櫆的论述主要可归结为两点:一是诗文和心志的关系,认为诗人的心志是诗文的根本,诗文是心志的外在表现。二是诗与人的关系,刘大櫆认为诗如其人,人的胸怀志向会象照镜子一样反映到诗中。他认为写诗的人不是为写诗而写诗,写诗是为了“言情”;写诗的人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写诗,而是在感情激动到抑制不住的时候才写诗;古人写诗,不限于文人,只要感情激动,“里巷无知之野人莫不能为诗”。其中心是强调诗歌乃“发乎情之不容巳然后言”,诗歌是情感的产物,惟其如此,只有抒发了真情实感的诗才是好诗,那些缺乏真情实感无病呻吟的所谓“诗”,是不能打动人的,是没有生命力的。

刘大櫆在吸收借鉴前人理论与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古文理论“神气”说,并将其应用到诗歌领域,指导了自己的诗歌创作。他标举“神气”说,“神气”是他的个性思想、精神品质在文章中的体现。他的“神气”投射在实际的诗歌创作中,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直谅宽博、豁达爽朗的精神气质;豪迈慷慨、气势充沛的风格;一气单行、意脉连贯的句法结构;文从字顺、音节和谐的语言。

刘大櫆十分重视对天道的研讨,在《天道》上、中、下三篇论文中,集中阐述了他的天道自然无为的唯主义自然观。他开宗明义地指出,天道是自然无为的,无论从天上的日月星辰,还是到地上的山河大地,都是运动着的各种物质现象。天上的日食、星陨,地上的地震和河流干涸等,都是自然界自身按其规律在变化发展,并没有一个上帝在那里主宰。他反对唯心主义者把福善祸淫说成是上帝的意志的唯心主义天道观。

在刘大櫆看来,宇宙间万物,“生者自生”、“死者自死”、“贵者自贵”、“贱者自贱”,天道是自然无为的。刘大櫆从天道自然无为出发,探讨了万物的本原问题。

刘大櫆反对“天人感应”的历史观,认为天道浑然无知,事物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他对千百年来儒家先贤宣扬的“天有知”的传统天命观念作了批判,认为天道是浑然无知的,更多地赋予了天的自然属性。

刘大櫆反对天命史观,否定善恶必有报应。他认为“天下之事将然者不可知,而惟已然者可以循迹而较”,突出史学研究鉴往知来的现实意义,其读史评议及对史实的解喻具有强烈的现实观照。他撰写的大量人物行状、传记和墓志,不仅有益于乡间风俗教化,亦有助于传统史学的平民化和通俗化。

历史评价

清代《国史·文苑传》:“大櫆虽游学方苞之门,所为文学造诣各有千秋。方苞盖取义理于经,昕得于文者义法;大櫆并古人神气音节得之,兼及庄、骚、左、史、韩、柳、欧、苏之长。其气肆,其才雄,其波澜壮阔。”

程晋芳:“耕南诗胜于文也。”(《随园诗话》卷十)

管世铭:“桐城刘大櫆耕南,任黟县教谕,著有海峰诗钞,各体俱有本末,近自馆阁及山林罕见其匹。”(《韫山堂文集》卷八《论文杂言》)

姚鼐:“海峰则文与诗并极其力,能包括古人异体,熔以成其体,雄豪奥秘,麾斥出之,岂非其才之绝出今古者哉?”(《刘海峰先生传》)“自海峰先生晚居枞阳,以诗教后进,桐城为诗者大率称海峰弟子。”(《抱犊山人李君墓志铭》)

沈曾植:“惜抱选诗,暨与及门讲授,一宗海峰家法,门庭阶闼,矩范秩然。”(《惜抱轩诗集跋》《海日楼题跋》)

李银德(安庆文史专家):“刘大櫆早年抱明经致用之志,但屡试不中,遂‘退而强学栖迟山陇间’。刘大櫆好工文辞,以才气著称。他的文学活动,主要在乾隆时期,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他论文强调‘义事、书卷、经济’,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是继方苞之后桐城派的领军人物。”

操鹏(桐城派研究知名人士):“刘大櫆古文做得绝妙,命运却坎坷不济。幼从父兄读书,14岁时与诸兄同授业于吴直。及至青年极有抱负,期待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可谓‘生则为国干,死当为国殇’。”(《扬子晚报》)

朱洪(安庆师范大学教授):“他的一些文字,因时代的局限性,有许多内容已经过时了,如文以载道、赞扬节妇等。因清代文字狱,他在诗文中不涉及官场文字,但他对于孝子的赞扬,对于勤俭持家的赞扬,对于同时人的奋斗和励志的赞扬,都没有过时。读其作品,如同与一个清代德高望重、才高八斗的老人对话,品味一个矢志不移者终身奋斗的故事。”

人际关系

刘大櫆的祖父、父亲均为秀才,以教书为业,同时从事农作。刘大櫆曾自言“家世皖江侧,薄田十亩余”。

刘大櫆有兄弟四人,大哥刘大宾、二哥刘大醇、弟弟刘大兴,还有妹妹数人。

刘大櫆有三个孩子,都英年早逝。

老师

早年师从吴直,后来以方苞为老师学习古文创作。

弟子

刘大櫆的仕途不顺,终身以授徒为业,一生生徒众多,弟子以桐城籍姚鼐、王灼,歙县吴定、程晋芳,常州钱鲁斯等最为著名。在刘大櫆众多的弟子中,有阳湖陆继辂、董估成、董祜诚,武进董士锡、张琦,谢士元、汤春帆,无锡秦小岘,山阴杨绍文,钱塘戴熙等数十人,自成体系,世系“阳湖派”。他们所传的都是方苞、刘大櫆的理论,实际上是桐城派初创期的分支。

刘大櫆和好友叶酉、倪之鏳、方辅读、沈廷芳、程晋方、郭焌、鲍皋、程瑶田、汪梧凤等人交往,他们术业相近,志趣相投,互为知己往。

主要作品

刘大櫆著有《海峰先生文集》10卷、《海峰先生诗集》11卷、《论文偶记》1卷、编《古文约选》48卷、《历代诗约选》92卷、《七律正宗》4卷、《唐宋八家古文约选》48卷、《刘海峰制艺》三卷,纂修《歙县志》20卷等。较有代表性的有《答吴殿麟书》等篇章。

刘大櫆有很多评点类著作,如《评点孟子》《评点左传》《评点庄子》等15部。

刘大櫆的代表诗作有《西山》《至安庆书院》,散文有《骡说》《游三游洞记》《程易田诗序》。

人物争议

生卒年月

一说卒于乾隆四十四年(82岁),相关说法如下:

“其卒也以乾隆四十四年十月初八日,年八十有二。”(刘大櫆弟子吴定《海峰先生墓志铭》)

“天锡公寿,八十二秋。”(《祭海峰先生文》)

“四十四年卒,年八十有二。”(《国史文苑传》)

“卒年八十二,门人吴定铭其墓,门人方怀萱、刘琢梓其诗文集行世。”(《道光续修桐城县志》《儒林》卷十五)

一说卒于乾隆四十五年(83岁),相关说法如下:

“卒年八十三。”(姚鼐《刘海峰先生传》)

“年八十三,卒。”(《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二卷文苑二)

大櫆“卒年八十有三。”(《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刘、姚同里,语当可信。今从姚说。”(吴孟复修《刘海峰简谱》)

“刘大櫆,号海峰,桐城人,康熙三十七年在戊寅生,乾隆四十五年庚子卒,年八十三。”(顾颉刚《清代著述考》)

考证结论:张体云《刘大櫆生平事迹考辨》和管才君《刘大櫆生卒、著述及相关研究刍议》认为,刘大櫆生年问题当以吴定说法为准,即刘大櫆(1698年—1779年),享年八十二。姚鼐《传》文和吴孟复《简谱》说法有误。

以上说法参考资料来源:

后世纪念

刘大櫆墓

刘大櫆墓位于安徽省枞阳县金社乡向荣村云丰队。刘大櫆的碑文写着“刘公海峰先生”,碑文的落款为“愚侄姚鼐”。墓丘很小,用碎石叠压成半圆弧状,墓顶用水泥浇造而成,可以看出是后世翻修的。

刘大櫆故居

刘大櫆故居位于安徽省枞阳县横埠镇周岗村刘家周庄。刘大櫆的故居坐北朝南,是一座木结构穿斗屋架承重的二层楼房建筑,由院子、门楼、牌坊门、大厅天井、祖堂、厢房等部分组成。外墙青砖勾白缝,内隔墙为板壁。房间朝向内天井,二楼天井四周都是花格窗。故居简朴无华,只在大门上方加有砖砌门罩,在二层山墙处的通风窗上方加有窗眉,具有一种宁静安贫、修身养性的儒家文化内涵。

(刘大櫆故居图片来源:)

史料索引

刘大櫆的相关史料记载有:《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五·列传二百七十二·文苑二》,吴孟复《刘海峰简谱》,孟醒仁《桐城派三祖年谱》,吴定《海峰先生墓志铭》《祭海峰先生文》,姚鼐《刘海峰先生传》等。

标签: 刘大櫆

更多文章

  • 黄兰次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黄兰次

    清代著名戏曲家洪升的夫人.字兰次.钱塘人,兰次为大学士黄机孙女,庶吉士黄彦博女,工吟咏,解音律.生于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卒年不详。中文名:黄兰次出生日期:1645性别:女丈夫:洪升所处时代:清代擅长:工吟咏,解音律洪升与兰次是表兄妹关系,属于“中表婚”.洪升与兰次升于同一年,相差仅一天。康熙三

  • 王贞仪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王贞仪

    王贞仪(1768—1797),字德卿,生于江宁府上元县(今南京),籍贯安徽天长,清代著名女科学家。王贞仪撰写的《月食解》一文,精辟地阐述了月食发生、月食和月望以及食分深浅等知识。她总结了中国古代数学成就和西方筹算法,写下了当时的科普书,《勾股三角解》《历算简存》《筹算易知》《象数窥余》等等。她是世界

  • 李诚玉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李诚玉

    李诚玉(1885年3月3日~2003年2月14日),1885年出生于湖北省境内武当山下、汉江边的郧阳府(现郧县城)十字街一户破落的商人家庭。六岁时被父亲许配给当地一乡绅当二房童养媳,受尽大房欺负。但她毕竟是商户出生,自小略通文墨,而且经常到郧县道观玩耍,知其生日与真武祖师相同。至17岁,李诚玉生长的

  • 蒋春霖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蒋春霖

    蒋春霖(1818年—1868年),字鹿潭,江苏江阴人,寄籍大兴,晚清词人。咸丰中曾官至两淮盐大使,遭罢官。一生潦倒,后因情事投水自杀(一说仰药死)。早年工诗,中年毁诗而一意于词,与纳兰性德、项鸿祚有清代三大词人之称,所作《水云楼词》以身遭咸丰年间兵事(太平天国运动及第二次鸦片战争),特多感伤之音,有

  • 袁甲三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袁甲三

    袁甲三(1806~1863年),字午桥,河南项城人。袁耀东次子,袁世凯叔祖。为晚清重臣。袁甲三先后参与了平定太平军、捻军的军事行动,屡建战功,官至漕运总督兼江南河道总督,提督八省军门,赐号“伊勒图巴图鲁”。袁甲三因战功显赫,受朝廷嘉奖,赏戴花翎,穿黄马褂,使袁氏家族成为一方望族。同治二年(1863)

  • 董福祥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董福祥

    董福祥(1840年1月8日-1908年2月9日),字星五,甘肃环县(当时属宁夏固原)人,清末著名将领,官至太子少保、甘肃提督、随扈大臣,赐号阿尔杭阿巴图鲁。1864年,组织汉民民团反清,后在陕北被左宗棠部刘松山击败,投降清军,所部改编为董字三营,先后从刘松山、刘锦棠平定陕西、甘肃、西宁(今属青海)等

  • 况周颐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况周颐

    况周颐(1859~1926),晚清官员、词人。原名况周仪,因避宣统帝溥仪讳,改名况周颐。字夔笙,一字揆孙,别号玉梅词人、玉梅词隐,晚号蕙风词隐,人称况古,况古人,室名兰云梦楼,西庐等。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原籍湖南宝庆。况周颐,咸丰九年(1859)九月初一日生。9岁补弟子员,11岁中秀才,18岁中拔

  • 郑文焯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郑文焯

    郑文焯(1856年—1918年)晚清官员、词人。字俊臣,号小坡,又号叔问,晚号鹤、鹤公、鹤翁、鹤道人,别署冷红词客,尝梦游石芝崦,见素鹤翔于云间,因自号石芝崦主及大鹤山人,奉天铁岭(今属辽宁)人,隶正黄旗汉军籍,而托为郑康成裔,自称高密郑氏。光绪举人,曾任内阁中书,后旅居苏州。工诗词,通音律,擅书画

  • 朱祖谋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祖谋

    朱祖谋(1857年—1931年),原名朱孝臧,字藿生,一字古微,一作古薇,号沤尹,又号彊村,浙江归安(今湖州)埭溪渚上彊村人。光绪九年(1883)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因病假归作上海寓公。卒年七十五。朱祖谋工倚声,为“清末四大家”之一,著作丰富。书法合颜、柳于一炉;写人物、梅花多饶逸趣。著有《彊村词

  • 王鹏运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王鹏运

    王鹏运(1849—1904),晚清官员、词人。字佑遐,一字幼霞,中年自号半塘老人,又号鹜翁,晚年号半塘僧鹜。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原籍山阴(今浙江绍兴)。同治九年举人,光绪间官至礼科给事中,在谏垣十年,上疏数十,皆关政要。二十八年离京,至扬州主学堂,卒于苏州。工词,与况周颐、朱孝臧、郑文焯合称“清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