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楚昭南

楚昭南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584 更新时间:2023/12/25 12:13:05

楚昭南,梁羽生小说《白发魔女传》、《塞外奇侠传》、《七剑下天山》中武侠人物。明末清初人,「天山派」弟子,精通剑术,持宝剑「游龙剑」。性狂傲、品行卑劣、见利忘义、个人主义强烈。下山后追求草原女英雄飞红巾,助哈萨克牧民抗清、为人两面三刀、为其不屑。求之不得,便叛变投清、陷害同党。后被其大师兄杨云骢之女易兰珠击败,含辱自尽。影视剧《七剑下天山》对楚昭南做了较大的改动,楚昭南假降清军,忍辱负重,最后将多格多击杀。

基本资料

中文名:楚昭南

国籍:中国

民族:汉

毕业院校:天山派

出生地:湖南

登场作品:《白发魔女传》《塞外奇侠传》《七剑下天山》

人物设定

出处:梁羽生武侠小说《白发魔女传》、《塞外奇侠传》、《七剑下天山》

身份:吴三桂的「王府三杰」之一、清廷禁卫军统领、康熙初期三大剑术名家之一

师祖:霍天都

师父:晦明禅师

师叔:霍天云,风鸣玉,练霓裳

师兄:杨云骢

师弟:凌未风

师侄:易兰珠

师侄孙:冯瑛、唐晓澜

意中人:哈玛雅

情敌:杨云骢、押不庐(押不卢)

武器:「游龙剑」

武功:「须弥剑法」、「追风剑法」

原著描写

一月之后,晦明禅师从博乐回来,序属深秋,塞外苦寒,已是滴水成冰的气候。这一日晦明禅师经过喀达草原,忽见一个似是酋长模样的人,率领许多兵士,赶着一大群牛羊,横过草原。他的背后许多牧民在哀哀痛泣。晦明禅师好生不忍,上前询问究竟,牧民道:「我们欠了孟萨思酋长的债,牛羊都给牵走了。」有一个破烂的帐篷,帐篷外有两具死,一个孩子在死屍旁边痛哭,晦明禅师又上去问,旁人说道:「他们的牛羊都给牵走了,他的爹娘也自杀了,哎,我们命苦,这孩子更可怜!」

晦明禅师一看,这孩子大约有六七岁的样子,虽然骨瘦伶打,长得却甚机灵,两只眼睛乌黑圆亮。晦明禅师瞧了一眼,问道:「你是汉人吗?」那孩子说道:「我姓楚,别人叫我南蛮子,我爹说,我们是从湖南搬来的。我也不知道湖南是不是汉人的地方。爹以前说,在那里,官府比狼虎还凶,所以逃到这里谋生。」旁边一个老汉道:「这里的孟萨思酋长,和汉人的官儿也差不多。」看样子,他也像是从关内逃荒来的。

——《白发魔女传》第二十八回塞外收徒专心传剑法天涯访友一意觅伊人

沙漠气候变化很大,中午酷热,晚上却寒冷起来。杨云骢等了许久,尚未见二人回来,猛然想起,这两个人匆匆出去,身上还是穿着单衫,虽然他们有一身武功,也怕他们抵御不住。杨云骢拿起两件老羊皮袄,步出帐幕,正想叫唤,忽然得伊士达口哨之声,急忙赶去,只见寒星冷月下,他们和一个汉族青年打得十分激烈。两人连连退后,显见不支。而那个汉族青年背后影影绰绰的好像还有十来个人。

——《塞外奇侠传》第一回师兄弟沙漠奇逢

楚昭南负伤之后,又被穷追,反身再斗,以死相扑,剑挟劲风,招招狠辣,这一来易兰珠倒不敢过份进迫,楚昭南狂呼怒号,长剑挥劈,俨如一头受伤的狮子。易兰珠凝神静气,在黑暗中细辨敌人身形,进退趋避,辗转斗了五六十招,楚昭南恶气渐消,易兰珠乘机连使白发魔女独门辣招,左一剑,右一剑,上一剑,下一剑,转瞬之间,楚昭南又连受了几处剑伤,怒吼声声,再拼死反扑,易兰珠捷似灵猫,十分溜滑,楚昭南扑到东,她躲向西,楚昭南扑到南,她躲向北,楚昭南又气又急,头脑昏乱,却如何扑得着她。再过一会,楚昭南已是再衰三竭,易兰珠运剑如风,短剑倏翻。楚昭南狂叫一声,左臂已给斩断,游龙剑突然倒转,向心窝一插,厉声叫道:「大丈夫宁死不辱,你想要杀我,那是休想!」楚昭南心高气傲,目空一世,却不料却被自己的晚辈所败,自知必死,仍然死要面子,死不认输,自杀身亡,临死尚不悔悟;真是可笑可怜。易兰珠到底女孩子心软,叹了口气道:「奸贼呀奸贼,你若早能辨清是非,何至如此!」把他的游龙剑拔出,插进剑鞘,佩在身上。侧耳一听,外面寂然无声,放眼一望,陡长的甬道,黑沉沉的不知通向何方。索性放步向前走去。

——《七剑下天山》第二十九回无限深情舍己为人甘替死绝招雪恨闯关破敌勇除奸

人物评价

略谈楚昭南与张召重

by天山游龙

羽生先生的《七剑下天山》与金庸先生的《书剑恩仇录》都是两位作者早期的小说,两部小说创作的对象都是一个“侠的群体”,《七剑下天山》的主角包括了天山七剑和天山之友刘郁芳,而《书剑恩仇录》的主角则是红花会十四位当家这一群体,可以说,以群体之侠为创作对象在我国古典武侠传奇是屡见不鲜的,典型莫过于古典名著《水浒传》中梁山一百零八好汉,《七侠五义》也可说是公案武侠中这方面的典型。两部小说在一定程度上都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学的借鉴,因此两部小说也存在某些方面的可比之处。即如两部小说中重要反面人物楚昭南和张召重身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楚昭南和张召重,同出自名门正派,前者是天下第一剑客晦明禅师的二弟子,后者是武当派武功最高的弟子。都是名震江湖的剑客,楚昭南与傅青主、石振飞并称三剑客,张召重则与王维扬齐名,有“宁遇阎王,莫逢老王;宁挨三枪,莫遇一张”之称。两人都因贪图功名利禄而被清廷所用,沦为侠义之士最为凶残的敌人。

两人都为了功名而表现了对同门的无情,楚昭南多次欲将凌末风、易兰珠置于死地,下毒暗害曾是好友的辛龙子,张召重则残害师兄马真。

两人都有一把宝剑,楚昭南使的是游龙剑,而张召重使的是凝碧剑,都具有斩金断玉之利,相形之下,张召重的凝碧剑威力似乎更大,张召重仗以独斗红花会群雄而不败,而楚昭南的游龙剑作用不是很明显,《七剑》整部书中的宝剑太多了。

两人在与侠义之士对阵中都表现出极强的武功和才干,两人均对阵侠义道武功与之相若甚至比其高的高手,楚昭南统领大内高手,多次把侠义之士迫进绝境,而张召重则独对红花群侠而不惧。楚昭南宿命中的克星正是他的师弟凌末风,武功高于他,楚昭南虽用尽心机,几度欲将凌置之死地,然均技逊一筹而反为所制,但凌末风却也未能取得最终胜利,反而冰河一战因旧病复发为楚昭南所擒。而张召重则没有如凌末风始终高出其一筹的天敌,倚靠清廷,与红花会群雄屡次交锋互有胜败。张召重比楚昭南似更幸运一些。

而楚昭南内心深处还有着对飞红巾残存的一份感情,从而不敢与之生死相拼,张召重的感情世界则是空白的。相形之下,楚昭南的心思更深,不易受诱骗,而张召重这方面有所不如,多次中计。最终结局都是悲惨的,楚昭南自杀而张召重惨死狼群中。

武侠世界中,要塑造有个性、有特性的反面人物是不容易的,两部小说的反面人物呈现出很多相似之处。而后金庸的反面人物可说是越写越出色,而羽生先生在这方面确是有所不如,他本人在《金梁合论》中也坦承了这方面的缺点,然而在长长的35部小说中,羽生先生还是留下不少精彩的反面人物典型,也就有待各位朋友进行讨论交流。

楚昭南与了因

楚昭南其人,如果不是电视剧的渲染,绝对的很平庸,就是一个简单的道德沦陷品。和了因和尚性质相同,无非是背信弃义,背叛师门。这是世人喜欢数落的罪名,也是世间最常见的背叛。名利的诱惑,自古考验着人心。公允的说,每个平常人心底都会向往着更舒适、更光鲜的生活。只是,机会的来临通常伴随着付出。有得有失,一切公平。得到多少就要付出相应的等价品。当交换物摆到眼前,没有人不会去考虑。而楚昭南和了因的结论,是舍弃虚无的道德坚守,攫取眼前的享受。同时舍弃的,还有自幼的身份归属,成为侠义道眼中的叛逆。昔日的仇敌得到了效忠,往日的亲朋也就遭到了伤害。这个度,取决于叛逆者的能力。于是,他们自身的武功也就凸显出价值。都是强者,一个是天山派高足,一个是江南八侠之首。他们在雇佣者面前,引以为傲的无非这一点。再加上,出于对物的膜拜而献出的忠诚,成为他们生存的前提。因而,随着凌未风吕四娘成为显而易见的威胁,楚昭南与了因和尚的路就快到了尽头。只有蛮力,没有头脑。虽然狠,却不绝。注定了背着叛逆的十字架,倒在他人的口水之中。劳碌一生,龙套始,炮灰终。

入选理由:一类人的代表。

武功:1;狠洌:2;智谋:0;气场:1;影响:2.5;总计:6.5

——节选自羽灵《梁书十大反角排排坐》十

影视版本

1997新加坡电视剧《塞外奇侠》:反一号(沈晖豪饰)

聪明灵秀、骄傲自诩,但意志不坚、气量狭小。本一心抗清,但因身中清将剧毒而被其所控制,迫害抗清部落,且因飞红巾对杨云骢嫉妒生恨,又清多铎王爷诚意招徕而背叛。多次迫害原亲朋、伤及无辜。后被杨云骢、飞红巾杀死,咎由自取。

2005电影《七剑》(徐克)男一号(甄子丹饰)

天山派大师兄,七剑之首。原高丽贵族,沦落为奴后成为剑客。冷漠少语,武功盖世。后下山抗清,与高丽女奴绿珠相恋,绿珠死后与七剑继续抗清。情节未了而终,与原著几乎无关。

2006电视剧《七剑下天山》(霍耀良)男主角(赵文卓饰)

天山派大师兄,七剑之首,没落贵族之后。有“天下第一剑客”之称、“游龙一出,万剑臣服”之勇。性傲、极度自信、重情重义、儿女情长,具有英雄气盖,但容易感情用事,做事走极端。初为拯救万民劫难下山,与奴妓绿珠相爱,身陷枷锁中而让绿珠相信希望与真情。清将多格多利用绿珠使美人计杀人夺剑,而绿珠却不忍心下手。楚警觉后怀疑绿珠在水中下毒,使绿珠刚燃起的希望破灭,自刎而死。楚从此开始怀疑世间的正义与自己的理想,并对“信任”尤为敏感。后爱上回部起义军首领飞红巾,多次诚心献计而不被采纳,后因多格多反间计而被飞红巾怀疑,而他被疑后的贸然私自行动又加深了别人对他的怀疑。后诈降未遂,被飞红巾认成叛徒,使沙漠之鹰全军覆末。怅然离去,独往江南。为救师弟之妻与杀掉清将再次诈降,为赢得敌信任杀戮同道中人,不料已中敌之计,且被自己人冤枉。敌将多格多为将他招入门下不惜将他逼入绝路,设计陷害,让他无法回头,使其最终众叛亲离。敌将多格多将其引为知己,但是为了对付楚昭南,设法搞到了杨云骢的青干剑,但最终却没能将其击败,“你破得了我的游龙剑,但你破不了我楚昭南”,反被楚昭南击杀。楚昭南夺回青干剑去找师弟杨云骢,但杨云骢已经被杀。楚昭南大怒,迁怒其师:“你明知道二师弟生性温淳,却还将这么大的重任交给他!”甚至责怪将他带下天山的傅青主以及红枪会。小师弟穆郎问他要去哪里,“去一个他们能来报仇的地方等他们”,然后纵马离去。

标签: 楚昭南

更多文章

  • 恭顺皇贵妃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恭顺皇贵妃

    恭顺皇贵妃(1787年5月28日-1860年4月23日)钮祜禄氏,主事善庆女。乾隆五十二年生。嘉庆六年入宫,赐号如贵人,十年二月初八,生皇八女。六月册为如嫔,嘉庆十五年九月,晋如妃。十六年正月廿五,生皇九女慧愍固伦公主。嘉庆十九年二月二十七,生皇五子惠端亲王绵愉。二十五年十二月,道光帝晋尊皇考如贵妃

  • 爱新觉罗·绵愉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爱新觉罗·绵愉

    爱新觉罗·绵愉(1814年-1864年),清朝皇族、大臣。清朝嘉庆帝第五子,道光帝之弟。母为恭顺皇贵妃钮祜禄氏,钮祜禄氏时为如妃。有同母姐皇八女和皇九女慧愍固伦公主,两姐皆早夭。被封为惠亲王,著有文集为《爱日斋集》。同治三年(1864年)十二月十二,绵愉病死,终年51岁,谥号端。有奕详、奕询等子六人

  • 顺贵人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顺贵人

    顺贵人(1748~1790)钮祜禄氏,清高宗乾隆帝妃嫔之一,满洲镶黄旗人,总督爱必达之女,孝昭仁皇后侄孙女。乾隆三十一年六月二十六日进宫初封常贵人,三十三年晋顺嫔、四十一年晋顺妃。乾隆五十三年正月降为顺嫔,同月又降为顺贵人,原因不明;乾隆五十五年八月薨。乾隆五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入葬裕陵妃园寝。中文名

  • 和裕皇贵妃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和裕皇贵妃

    和裕諴禧皇贵妃(1761年2月25日—1834年1月27日)。清仁宗嫔妃之一,拜唐阿刘福明的女儿。乾隆四十二年,选为嘉亲王颙琰的格格,诞生皇长子穆郡王、皇三女和硕庄敬公主。嘉庆帝继位,册封諴妃,位居皇后喜塔腊氏与贵妃钮钴禄氏之下。嘉庆十三年,晋封諴贵妃。道光元年册为皇考皇贵太妃,道光十三年十二月十八

  • 爱新觉罗·阿敏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爱新觉罗·阿敏

    爱新觉罗·阿敏(1586—1640),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的次子。后金四大贝勒之一,清初宗室名将。阿敏曾参与萨尔浒之战、灭乌拉部、灭叶赫部、克沈阳、辽阳等战役,统兵攻打朝鲜,迫使朝鲜国王李倧求和。天聪四年(1630年),因阿敏弃城投降,皇太极大怒,召诸贝勒共议阿敏之罪。罪状除了此次

  • 爱新觉罗·济尔哈朗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爱新觉罗·济尔哈朗

    爱新觉罗·济尔哈朗(1599年11月19日—1655年6月11日),满洲正蓝旗人。清朝宗室大臣,和硕庄亲王爱新觉罗·舒尔哈齐第六子,母为五娶福晋乌喇纳喇氏,清太祖努尔哈赤之侄。自小就生活在宫中,由努尔哈赤加以抚养,所以他与皇子们关系很好,尤其是与皇太极的关系更是非同一般。父兄反叛后,依旧受到信任和重

  • 爱新觉罗·塔拜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爱新觉罗·塔拜

    爱新觉罗·塔拜(1589年4月12日—1639年9月6日),清朝宗室,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六子,母为庶妃钮祜禄氏博克瞻之女。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二月十八日生,清崇德四年(1639年)八月九日卒,享年五十一岁。本名:爱新觉罗·塔拜别名:满语:穆赫林Tabai所处时代:清朝民族族群:满族出生地:满洲出

  • 爱新觉罗·舒尔哈齐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爱新觉罗·舒尔哈齐

    爱新觉罗·舒尔哈齐(1564年―1611年),爱新觉罗·塔克世的第三子,清太祖努尔哈赤同母弟。早年随同兄长努尔哈赤出外谋生,后来又投奔到明朝总兵李成梁的手下当差。坚毅顽强、勇猛善战的品格。万历十五年(1587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舒尔哈齐晋封贝勒,地位仅次于他的兄长,成为第二号人物。后来,谋

  • 爱新觉罗·东莪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爱新觉罗·东莪

    爱新觉罗·东莪,出生于崇德三年(1638年),睿忠亲王多尔衮的独生女儿,传说其母为朝鲜宗室李世绪之女,但于史无据。顺治七年,多尔衮殁,清世祖(顺治)纠其罪,下旨将其子女东莪、多尔博(多尔衮无子,过继豫亲王多铎之子)交由信郡王多尼看管。这是清史中关于东莪唯一记载,此后便不知所终。本名:爱新觉罗·东莪所

  • 爱新觉罗·永璂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爱新觉罗·永璂

    爱新觉罗·永璂(qí)(1752年6月7日-1776年3月17日)清朝宗室大臣,清高宗乾隆帝第十二子,母为皇后那拉氏。乾隆三十六年,负责编纂《御制满蒙文鉴》总纲。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去世,无爵位。嘉庆四年(1799年)三月,追封多罗贝勒。本名:爱新觉罗·永璂(qí)别名:十二阿哥所处时代: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