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如坤,1926年12月13日出生于河南省永城县山城集(今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镇),抗日民族英雄鲁雨亭之子,土壤农业化学家。致力于土壤磷素农业化学以及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农田养分退化等的研究近50个春秋,对水旱轮作条件下磷肥的施用,磷在水田中形态转化、消耗、积累以及评价农田养分平衡的新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中国大面积施用磷肥和磷肥工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基本资料
中文名:鲁如坤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河南永城山城集
出生日期:1926年12月13日
职业:化学家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主要成就:提出的“氮磷配合”的磷肥施用原则
发明“旱重水轻”施磷技术
领导“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工作
代表作品:《土壤植物营养学原理》、《土壤分析法》、《农业化学手册》、《中国磷矿的农业利用》
人物生平
1926年12月13日出生于河南省永城县山城集。
1939-1940年在四川省万县金陵中学读书。
幼年丧母,故乡沦陷后先随祖父母远逃四川,后因经济困难重返河南,适逢日军进攻和家庭失去联系,只身随学校步行一个半月从河南至陕西安康后又翻越秦岭大山到达陕西的眉县,在作为庙宇的窑洞中读完了高中。整个青少年时期是在抗日战争烽火中渡过的,1940年其父鲁雨亭在抗日战争中牺牲,鲁如坤由祖父母抚养长大。
1946-1949年在南京中央大学学习。
1949-1950年在南京大学农业化学系学习并毕业。
1950-1953年任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研究实习员。
1953-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57-1958年在苏联莫斯科苏联科学院土壤研究所进修“放射性同位素在土壤农业化学上的应用”。
1959-1977年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副研究员。
1978-1992年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助理。
1979-1983年任中国土壤学会秘书长。
1983-1993年任《土壤学报》主编。
1992-1994年任《FertilizerResearch》编委。
主要成就
鲁如坤根据对土壤磷素的研究,确定了磷酸铁是南方水稻土的主要磷源。提出的“氮磷配合”的磷肥施用原则,大大提高了磷肥肥效,为我国磷肥工业的继续发展及大面积施用磷肥作出了贡献。他对我国四十五种磷矿粉的性质及其有效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不同磷矿的利用方向提出了建议。
60年代初鲁如坤等在发明“旱重水轻”施磷技术不但在国内得到了广泛认可和采用,在国际上也受到很大重视。“旱重水轻”的施磷技术改变了过去施磷常以单个作物为单位,而代之以一个轮作周期为单位进行“统筹”施肥,从而丰富了施肥的理论概念。1982年应第十二届国际土壤学会大会邀请,鲁如坤发表了“淹水水稻土磷肥管理”的专题报告,系统地介绍了水田施用磷肥的理论和措施。
80年代中期开始,鲁如坤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的重大项目“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领导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适于我国的农田养分循环参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评价农田养分平衡的新方法。
90年代中期,他提出了一个客观评价农田养分平衡(赤字或盈余)是否合理的方法,其实质是:农田养分平衡的盈亏是否合理必须和土壤养分的供应能力结合起来考虑。
他在从事农田养分循环工作时,十分重视有机物质的再循环过程,鲁如坤提出的农田养分退化的定义是:“任何可以导致农田养分数量的减少或有效性降低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过程都称为养分退化过程,其后果就是农田养分退化”。他认为农田养分退化过程分剧烈型(如土壤剧烈侵蚀)和渐进型(如土壤养分淋失),后者是普遍存在的,易被人们忽视的。农田中除进行着养分退化过程外,也同时进行着养分的重建过程,人们的任务就是要调节这两个方向相反而又同时进行着的过程,使之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在土壤所工作期间,曾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农业化学研究室主任、副主任,学术委员、所长助理等职。并担任过中国土壤学会秘书长、农业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以及中国水稻研究所、土壤圈物质循环开放研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等单位的学术委员。还出任过《土壤学报》主编,《农业现代化》、《化工时刊》等科学期刊的编委,并担任江苏省自然科学类期刊审议委员会副主任。1989-1990年曾连续两届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组成员。曾任第二届中华青年联合会全国委员和江苏省政协委员等。他先后访问了法国、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古巴、越南、墨西哥等国。他参加或负责的研究工作和著作曾多次获得国家和中国科学院奖励并获得中国科学院“七五”“重大任务科研先进工作者”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