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聂士成

聂士成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701 更新时间:2023/12/30 14:53:43

聂士成(1836年—1900年),字功亭,安徽合肥北乡(今长丰县岗集镇聂祠堂)人,晚清名将。幼年父死家境贫寒,与母亲相依为命。聂士成自小好行侠仗义,后投身军旅,开始了四十年戎马生涯。先后参与剿捻、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庚子之变,战功卓著,于庚子之变的天津保卫战中,中炮阵亡。清廷追赠他为太子少保,谥号忠节。

基本资料

中文名:聂士成

别名:聂功亭

国籍:清朝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836年

逝世日期:1900年

职业:将领

主要成就:摩天岭之战击败日军

庚子之变中血战八国联军

出生地:安徽合肥北乡(今长丰县岗集镇聂祠堂)

代表作品:《东游纪程》《东征日记》

官职:山西太原镇总兵、直隶提督

追赠:太子太保

谥号:忠节

人物生平

聂士成于1836年出生于合肥北乡岗集三十铺村聂祠堂郢一农家,侨居于合肥宣城。其母有烈女之风,七十岁时仍能练武。

1862年(同治元年),聂士成以武童生投效庐州军营,初隶团练大臣袁甲三部讨捻军,四月随军攻克庐州府城,因功叙奖外委。同年八月,随军攻克湖沟、浍北捻军据点,补把总,加五品顶戴。

1863年(同治二年),改隶淮军刘铭传部,随军攻克太仓、镇洋、昆山、新阳、吴江、震泽等地,升守备赏戴蓝翎。同治三年随军攻克苏州、江阴、无锡、金匮各城,九月升都司,加游击衔赏换花翎。同治四年,随军攻克宜兴、荆溪、溧阳、嘉兴、常州,九月论功超迁两江尽先补用参将。同治五年,追叙淮军分援浙皖闽三省战绩,聂士成奉旨以副将补用。不久随直隶提督刘铭传北上追击东捻军任柱等部,屡获大捷。

1867年(同治六年)十一月,赏力勇巴图鲁名号。同治六年随铭军在山东曹县、安邱、潍县及湖北黄安紫坪铺等地作战,击败东捻军任柱部。

1868年(同治七年)五月,聂士成以总兵交军机处记名简放,并赏给一品封典。同年七月,以参加平定西捻军功劳,聂士成以提督交军机处记名简放。

1870年(同治九年),聂士成以两江补用记名提督调赴直隶办理海防;1873年(同治十二年),聂士成任武毅右军前营管带,随铭军前往陕西平定回乱,隶属骆国忠部;1876年(光绪二年),随铭军办理东明河工,“土木之用,必实必廉,修筑之劳,必久必固。”1882年(光绪八年),随铭军刘盛休部历年办理直隶河工出力受保奖,随带加三级。

1884年(光绪十年),中法战争爆发,聂士成于是年十二月参加渡海援台;1885年(光绪十一年),台防解严后还北洋。六月以总兵交军机处记名遇有海疆总兵缺出请旨简放。

1887年(光绪十三年)调庆军中任职,任亲兵新左营管带官。在此期间,聂士成所部参与旅顺要塞建设。

1891年(光绪十七年)四月,参加北洋海军大阅活动,聂士成部因数年间操防得力,同年九月由上谕赏加头品顶戴。不久,聂士成由旅顺调回直隶海防,其官衔仍为亲兵新左营管带官,实统芦台淮练军。十月底参加镇压热河金丹教叛乱,攻克叛军据点贝子府、下长皋等处,擒斩叛军首领杨悦春等有功,赏穿黄马褂。十二月,聂士成接替杨玉书,正式接统驻芦台淮练军各营,计统领芦台淮军武毅副中、老前两营,兼统古北口练军前右后三营。

1892年(光绪十八年)三月,热河全境平定,聂士成因功赏换巴图隆阿巴图鲁勇号,与王孝祺、章高元并称“淮军后起三名将”。五月初七日,补授山西太原镇总兵。

1893年(光绪十九年)九月至1894年(光绪二十年)四月,聂士成游历东三省及韩俄交界道里,历时八个月,行程23000余里,“游历凡经过要隘,皆用西法绘图立说,山川扼要形胜了如指掌。”著有《东游纪程》四卷。光绪十九年底朝廷赏给珍玩若干。五月,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聂士成率芦台防军先期入朝,驻军牙山。后赴全州招抚东学党起义军。

甲午战争爆发后,聂士成随提督叶志超援朝,驻军牙山。1894年(光绪二十年)七月,日军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偷袭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同时从汉城出动陆军进攻牙山。聂士成根据敌众己寡、地形不利防守的情况,建议叶志超主动将部队撤至公州、成欢,利用成欢有利地形伏击日军。他和叶志超各率所部退守成欢、公州。聂士成率部在朝鲜成欢地方与日军激战后撤退平壤,因力战有功赏换刚安巴图鲁勇号。平壤失陷后,聂士成随后参加鸭绿江江防之战,坚守虎山,组织摩天岭防御战,他利用山高路险,设疑疲敌,雪夜奇袭连山关,继而收复分水岭,杀敌甚重,击毙日军将领富刚三造,取得清军为数不多的几场胜利,因功补授直隶提督。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正月,朝廷调聂士成所部八营由辽阳摩天岭入关回防津沽,作为沿海后路游击之师,主持天津沿海防务。

甲午战争结束后,聂士成在芦台奉旨以所部武毅军及功字营为骨干,从直隶驻防淮练军中选练及新募马步队30营,仿照德国营制,参用西法编练武毅军,聘请德国和俄国教习教练步队和马队,仿照德国营制操法,指导编订《淮军武毅各军课程》、《武毅先锋马队操练教程》、《武毅军练兵图说》等作为训练教材,创办开平武备学堂,用近代军事知识教育军官,训练士兵,收效显著。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五月,聂士成首次入京朝觐。九月,聂士成率部出山海关剿办热河朝阳地区马贼。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冬,聂士成奉命总统直隶淮练各军。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朝廷创立武卫军,聂士成部武毅军改编为武卫前军,聂士成以直隶提督兼任武卫前军总统,仍驻芦台,扼守北洋门户。二月,朝廷以聂士成“公忠笃实,办事认真”,编练武毅军三年卓有成效,交部从优议叙。十月聂士成再次进京朝觐,并赐紫禁城内骑马。另于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1898年(二十四年)各赏赐有差。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末,义和团运动起于山东,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蔓延至直隶境内。团民仇视外洋事物,沿途烧毁铁路电线。四月,义和团破坏保定铁路,五月三十日,聂奉命保护芦保、京津铁路。义和团烧毁黄村铁路,聂军小队前往阻止,被义和团迎击,伤数十人。之后义和团三千人毁廊坊铁轨,聂士成率军前往,遭义和团袭击,聂军还击杀死义和团五百人。当时掌政之端王载漪、大学士刚毅等人下旨严责士成。直隶总督裕禄命聂士成回芦台,聂士成率军回天津。当时天津有义和团二万多人,常击杀武卫军士兵,聂士成不敢反抗,但聂军与义和团的仇隙更深。军机大臣荣禄害怕聂军哗变,写信安慰聂士成,称武卫军军服西化,容易被误会。聂士成回信称:“拳匪害民,必贻祸国家。某为直隶提督,境内有匪,不能剿,如职任何?若以剿匪受大戮,必不敢辞。”

清廷对义和团政策剿抚不定,使得京畿一带局势难以控制,最后招致西摩尔联军北上及八国联军入侵。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一日,大沽炮台失守,天津北上联军与聂士成部在天津交火。五月二十五日,朝廷对列强宣战,令聂士成率部保卫天津,收复大沽炮台,阻止八国联军北上。六月,聂士成率所部守卫天津杨村一带,与义和团一起阻击欲入京拯救使馆区的八国联军先遣队,清军与联军互有死伤,而义和团则被聂士成派上前线,遭联军机枪扫射,撤回时又遭聂军机枪扫射,死伤惨重。由于京津铁路已被义和团破坏、八国联军先遣队不擅陆战、聂军装备精良(配有德制重机枪),联军无法前进只能后撤,清廷称此役为廊坊大捷。但裕禄将之归功并大赏于义和团,而聂军则分文无赏。

六月下旬,聂士成奉命攻打天津租界十余次,差点攻下,当时西方军队称聂军是中国最强悍的军队。而义和团则乘机四处焚掠,聂士成派兵镇压,杀义和团千多人,更招致义和团妒恨,诋毁聂士成通敌,清廷下旨督责,以聂士成“旬日以来并无战绩,且闻有该军溃散情形,实属不知振作”,给聂士成以革职留任处分。聂士成非常气愤,称“上不谅于朝廷,下见逼于拳匪,非一死无以自明”,于是每次战斗均亲上前线。

七月初,趁聂军与联军交战时,义和团到拥众向聂家而去,聂士成派兵追赶,而其部下有一营新军其中有很多士兵与义和团串通,大叫聂军造反并开枪射击聂军,使聂士成腹背受敌,身中数弹。七月九日,聂士成在城西八里台中炮阵亡。

聂士成阵亡后,清廷朝议赐恤,载漪、刚毅力阻,后来清廷下诏称聂士成“误国丧身,实堪痛恨,姑念前功,准予恤典”。

应聂士成故旧周馥等人请求,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二月,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代为聂士成请恤,称其“秉性忠贞,践履纯笃,事亲极孝,居官极廉。驭众严而有恩,遇事勇而有断,沉毅果敢,威望绝伦。”朝廷上谕以聂士成追赠太子少保,著照提督阵亡例赐恤,加恩予谥,谥号忠节。生平战功事迹及死事本末,宣付国史馆立传。并准于立功省份、死事地方及及原籍芦台、天津、合肥建立专祠。建立专祠。聂士成阵亡后,其灵柩由部属护送回安徽原籍安葬。1911年(宣统三年),聂士成次子聂宪藩为其改葬于宣城。

人物成就

参与剿捻、中法战争、平定金丹教叛乱。在甲午战争中取得摩天岭大捷,击败日军名将立见尚文。在庚子战争中取得廊坊大捷。

个人著作

聂士成虽是武将,但也粗通文墨,颇通史书,为人礼贤下士,较之于当时同级别的清军将领,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从《东游纪程》的记载来看,聂士成曾读过《史记》、《汉书》、《唐书》和薛福成的《出使日记》。有《东游纪程》、《东征日记》及诗文数篇传世。

历史评价

文廷式:“淮军一聂士成,津人一曹克忠,号称能战,于诸将中为优。”

黄遵宪:“天苍苍,野茫茫,八里台作战场,赤日行空尘沙黄。一弹掠肩血滂滂,一弹洞胸胸流肠,将军危坐死不僵。聂将军名高天下闻,虬髯虎眉面色赭,河溯将帅无人不爱君。”

袁世凯:“该提督秉性忠贞,践履纯笃,事亲极孝,居官极廉,驭众严而有恩,遇事勇而有断,沉毅果敢,威重绝伦。”“前岁拳匪事起,环球震动,仓促用兵,以身殉难,迹其苦战授命,武臣中实惟该故提督一人。”

陈左高:“清代武将工翰墨,而有日记传世者推聂士成。”

蔡东藩:“聂、马二军门,良将也,以仇匪而致败,聂且甘心殉难。”

《清史稿》:“联军之占津、海也,长驱而入,唯士成阻之;俄兵之侵龙江也,乘隙以进,唯寿山拒之:固知必不能敌,誓以一死报耳。”

据八国联军随军记者记载,“华军虽众,皆不足虑,所可畏者,聂军门所部耳;盖聂军有进无退,每为各军之先;虽受枪炮,前者毙,后者又进,其猛处诚有非他军所可比拟者”,又称聂军“所带军械均系极佳之毛瑟快枪,并有极好炮队,该兵士即将新式各炮安置于天津城内炮台上……租界房屋无一处不被击毁者……自与中国交兵以来,从未遇此勇悍之军。”

后世纪念

1905年清政府立碑纪念,花岗石砌筑基座,高2.4米,位于天津八里台以南(今天津市南开区紫金山路与卫津南路交叉口)。谥号“忠节”。高2.4米。碑正面刻“聂忠节公殉难处”,两侧立柱上刻“勇烈贯长虹,想当年马革裹尸,一片丹心忍作怒涛飞海上;精诚留碧血,看今日虫沙历劫,三军白骨悲歌乐府战城南”,横额为“生气凛然”。

1984年复立时,碑文仅留“聂忠节公殉难处”七字。

2000年是其为国捐躯100周年,天津市政府在原聂公碑所在地建了一个高4.18米的聂士成铜像以示缅怀,镌刻:将军驱骑刀光寒,一跃桥头此生瞻。聂公当年激扬处,多少青松配雨寒。

标签: 聂士成

更多文章

  • 费丹旭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费丹旭

    费丹旭(1802年1月29日—1850年12月4日),清代画家。字子苕,号晓楼,别号环溪生、环渚生、三碑乡人、长房后裔,晚号偶翁,乌程(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人。费丹旭以画仕女闻名,与改琦并称“改费”。他笔下的仕女形象秀美,用线松秀,设色轻淡,别有一种风貌。代表作为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十二金钗图》册,

  • 扈尔汉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扈尔汉

    扈尔汉(1576~1623年),佟佳氏,雅尔古寨(今辽宁省桓仁县雅河乡雅尔古寨村)人,隶属满洲正白旗。清初名将,“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扈喇虎的儿子。随父归顺建州,成为努尔哈赤养子,赐号“觉罗”。骁勇善战,参与统一女真部落,多有战功。后金建立后,执掌镶白旗,封号“达尔汉”。天命四年,参加萨尔浒之战,

  • 德因泽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德因泽

    德因泽(?-1626年),《清史稿·后妃传》没有她的名字,因为她没有生育儿女,所以也不知道她姓什么。但是后来因她举报代善与大妃阿巴亥有染,所以努尔哈赤纳她为侧妃,并给予她可以和大汗同桌吃饭的荣誉,但是也因为于此,后来因为阿巴亥殉葬的时候,逼着德因泽也给努尔哈赤殉葬了。后人有猜测这与皇太极打压代善有关

  • 冯婉贞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冯婉贞

    冯婉贞(清咸丰年间人),北京谢庄人,祖籍山东。1860年(咸丰十年)英法侵略军占领北京以后,四处掳掠,十九岁的冯婉贞与父亲冯三保一起,带领民团打败英法军队,保护了谢庄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而在民间得到广泛的流传。中文名:冯婉贞国籍:中国清朝出生地:河南谢庄出生日期:不详逝世日期:不详主要成就:抗击

  • 白齐文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白齐文

    白齐文(1836年—1865年),男,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人,清廷外籍雇佣军“常胜军”首领,活跃于中国的晚清战场,曾组织洋枪队镇压太平天国,后投奔太平军,帮助太平军对抗清政府,被清廷拘捕于厦门,在被押往苏州途中被李鸿章下令溺杀,享年29岁。中文名:白齐文外文名:H.A.Burgevine别名:白聚文国籍

  • 悫惠皇贵妃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悫惠皇贵妃

    悫惠寿祺皇贵妃(1668年8月21日-1743年4月24日),佟佳氏,康熙帝妃子,满洲镶黄旗人,为领侍卫内大臣承恩公国舅佟国维之庶女,世祖孝康章皇后侄女,孝懿仁皇后之同父异母妹妹,既是康熙帝的表妹,又是妻妹。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入宫,入宫后就被康熙诏封为妃,虽未行册封礼,但与惠宜德荣四妃并无区

  • 班布尔善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班布尔善

    爱新觉罗·班布尔善(1617年—1669年),也有译为“巴穆布尔善”。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孙,辅国公爱新觉罗·塔拜的第四子。清朝大臣,宗室。后因事鳌拜,被康熙帝处死。年五十二。著子孙黜宗室,后复议子孙俱著为闲散宗室。本名:爱新觉罗·班布尔善别名:班布儿善、巴穆布尔善所处时代:明末清初民族族群

  • 淑嘉皇贵妃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淑嘉皇贵妃

    淑嘉皇贵妃(1713年9月14日-1755年12月17日),金佳氏,乾隆帝妃嫔。上驷院卿三保之女,吏部尚书的金简之妹,伯父为塔克图。雍正年间,入侍高宗潜邸。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弘历即位,为乾隆帝,诏封为金贵人,乾隆二年(1737年)十二月初四晋封为嘉嫔,乾隆四年生皇四子爱新觉罗·永珹,乾隆六

  • 杨度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杨度

    杨度(1875年1月10日-1931年9月17日),原名承瓒,字皙子;后改名度,别号虎公、虎禅,又号虎禅师、虎头陀、释虎。清末反对礼教派的主要人物之一。湖南省湘潭县姜畲石塘村人。戊戌变法期间,接受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的维新思想,反对帝国主义。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主编《中国新报》,发表《金铁主

  • 穆彰阿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穆彰阿

    郭佳·穆彰阿(1782年-1856年),字子朴,号鹤舫,别号云浆山人,满洲镶蓝旗人,清朝大臣。穆彰阿进士出身,历任庶吉士、刑部侍郎、左都御史、理藩院尚书、漕运总督、军机大臣、翰林院掌院学士、文华殿大学士等职。他担任军机大臣二十余年,善于揣摩上意,深受宠信,权倾内外。鸦片战争期间,穆彰阿主张议和,诬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