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爱新觉罗·载澜

爱新觉罗·载澜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1287 更新时间:2023/12/20 10:26:17

爱新觉罗·载澜,清末宗室。惇亲王爱新觉罗·奕誴的第三子。奕誴在道光皇帝九个儿子中排行老五。因此,爱新觉罗·载澜则是道光皇帝之孙,光绪帝堂兄,封辅国将军,晋辅国公。

基本资料

中文名:爱新觉罗·载澜

国籍:中国

民族:满族

字:定甫

父亲:爱新觉罗·奕誴

爵位:不入八分辅国公

人物简介

载澜是道光皇帝的孙子、咸丰皇帝的侄子。咸丰皇帝奕詝是道光帝的第四子,载澜的父亲惇亲王奕誴是道光皇帝的第五子。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帝驾崩后,由其独子载淳继位,就是同治皇帝。同治帝驾崩后,身后无子。按照清廷祖制,就应该从近支晚辈中选立。但慈禧太后为了能够继续垂帘听政,就将咸丰帝的七弟、她的小叔子同时也是妹夫的醇郡王奕譞的第四子载湉——即同治帝的堂兄弟,做为她的儿子继皇位,这就是光绪皇帝。

得罪联军

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图谋废黜爱新觉罗·载湉,另立新君,爱新觉罗·载澜与其兄日夕密谋,怂恿慈禧太后废光绪,立爱新觉罗·载漪之子爱新觉罗·傅儁。慈禧太后等决定于二十六年(1900年)元旦扶植爱新觉罗·傅儁登基,但遭到了国内外各种势力的强烈反对。邀请各国驻华使节元旦入宫庆贺,除了俄国公使外,其他各国公使则表示反对,遂使登极之事搁浅。这使得慈禧太后恼羞成怒,爱新觉罗·载漪、爱新觉罗·载澜则乘机鼓动慈禧太后利用高举灭洋旗帜的义和团去攻打洋人。

四月,清廷派载勋、刚毅统率京津义和团,爱新觉罗·载澜署右翼总兵,会同办理。七月二十日(8月14日),八国联军侵占北平。慈禧太后于次日挟光绪及臣属西逃,爱新觉罗·载澜则随从。之后与联军的议和中,联军指定爱新觉罗·载澜为“首祸”之一。清廷迫于无奈,夺爵严惩,定为斩监候罪。为念皇亲骨肉,特加恩发往新疆,永远监禁。

流放新疆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爱新觉罗·载澜遣戍新疆,先后在迪化,绥来两地居住。当时新疆巡抚饶应祺因爱新觉罗·载澜是皇亲贵族,不但未按遣犯严加管制,并予优待。将新东门内江浙会馆(今新疆军区三八缝纫厂)一幢宽广的宅院借给他居住。由藩库每年支给他纹银8000两作为生活开支,还派候补官员和仆从多人供其驱使。当时都称他“澜公爷”,过着骄横糜烂的贵族生活。到迪化不久,娶了绥来县陆福纬妙龄17岁的侄女为妾,人称“公爷夫人”。爱新觉罗·载澜作为遣犯,一度在绥来居住,地方官为投其所好,曾为他修建一座公爷府。坐落于县城东关北侧,古式建筑,砖木结构,红砖雕梁,琉璃屋顶,屋脊有翘首张口的兽头。前后两大四合院。有议事厅、望月楼、寝楼、书院、花园等。大门前矗立石狮一对,东西两侧各有铺面三间,整个建筑是两层木楼。上层7间,下层9间,下层建于地面之下,所以有“明七暗九”之说,这无异是一幢豪华的王府别墅。爱新觉罗·载澜作威作福,声势显赫一时。

不久,法国中亚历史考察团伯希和从库车至迪化。爱新觉罗·载澜把一件敦煌藏经洞的8世纪的佛经卷送给伯希和,老谋深算的伯希和如获至宝,立即赶往敦煌,从王道士手中骗走了数千件敦煌文书,造成了我国文化史上的巨大浩劫。

爱新觉罗·载澜在迪化的生活更加奢侈。经常骑着骏马,驰骋游乐。所选骏马达40匹,按毛色配成20对,马料、马夫都由迪化县供给。

宴会、演戏,办吃辘轳会即从巡抚起,依次由藩司、臬司、爱新觉罗·载澜以及迪府县轮流宴乐,除清室历代皇帝、皇后等死日不准宴客取乐外,几乎无日不宴。从天津等地请来戏班,演唱湖南二黄、秦腔和湖南花鼓戏等,吃菜有24盘、32盘、八松八薰、四甜四咸。八松即鸡鸭鹅鱼猪牛羊鸡蛋,煮烂用酱酒炒干制成丝状肉松,八薰即将上列各品腌制后,用燃起的松木屑烟薰过的食品。一次宴会,耗资约数百两左右。1911年,一次宴会,招来奇台名妓银珍子侑酒,爱新觉罗·载澜醉酒,曾持手枪示威,据传说是为银珍子而起,顿时来客惊惶四散,丑态百出。

迪化官员还在水磨沟修建几处亭榭,题名“一斗亭”、“八卦亭”和“盼云轩”等,供爱新觉罗·载澜等夏日游宴。载澜在乌鲁木齐过着奢华的生活。当时,载澜非常喜爱水磨沟的景色,便在水磨沟斥资兴建楼台亭榭供其消遣,为了方便自己接待驻地官员和亲朋好友,就在此修建了接官亭。据说,原有建筑是泥木结构,但雕梁画栋甚是华丽,可惜于民国期间倒塌。现在的接官亭,是2003年修建的,是清泉寺的财神殿。载澜还在今天的水磨沟公园修建了一座长亭——萧曹亭,据说,载澜给亭子命名“萧曹亭”是假借萧何曹参效忠汉高祖刘邦的故事,发泄他对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不满。1941年9月,任新疆财政厅厅长的毛泽民同志还曾只身住在萧曹亭养过病。原亭建于1901年,由于历史原因被毁,现亭重建于1984年。

1905年,联魁继任新疆巡抚,以爱新觉罗·载澜本系遣犯,不应如此骄奢,将年供公费削减一半,并劝他安分守己,一度有所收敛。

辛亥革命时,曾经联系哥老会,在新疆、四川等地,以湘军旧部为主力,参加革命。但因其是清朝皇亲,故未真取得任何胜利。

东归东北

辛亥革命后,清帝退位。爱新觉罗·载澜惟恐八国联军之一的俄国不准他东归,经向俄政府请示,得到不干涉其行动的答复后,才携眷假道西伯利亚回东北老家,最后病死于沈阳,留下寡妾一女二男。

家族关系:祖父:道光皇帝旻宁

父亲:惇勤亲王奕誴

兄弟:大哥:载濂

二哥:载漪

四弟:载瀛

五弟:载津

标签: 爱新觉罗·载澜

更多文章

  • 爱新觉罗·奕劻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爱新觉罗·奕劻

    爱新觉罗·奕劻(1838年3月24日-1917年1月29日),晚清宗室重臣,清朝首任内阁总理大臣,满洲镶蓝旗人。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曾孙,庆僖亲王爱新觉罗·永璘之孙,不入八分辅国公爱新觉罗·绵性长子。道光十八年(1838年)三月二十四日(农历二月二十九日)奕劻出生于北京,过继庆郡王绵慜为嗣子,初封辅

  • 哲悯皇贵妃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哲悯皇贵妃

    哲悯皇贵妃(?-1735年8月20日),噶哈里富察氏,乾隆帝妃嫔。满洲正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佐领翁果图之女。雍正初年为雍正帝第四子弘历的侍妾。雍正六年五月二十八日生皇长子永璜。雍正九年四月二十七日生皇二女。雍正十三年七月初三日薨逝。乾隆帝继位后,于乾隆元年(1736年)九月,追封为哲妃,乾隆十年(17

  • 敬敏皇贵妃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敬敏皇贵妃

    敬敏皇贵妃(?—1699年7月25日)海城牛庄章佳氏(原称张雅氏),原为镶黄旗包衣第二参领第二佐领下人,后为镶黄旗满洲第五参领第十四佐领下人。生父为骁骑校硕色,恩父为二等侍卫兼镶黄旗正五品参领海宽。初为宫女,康熙朝时无册封,为庶妃。生一子二女:和硕怡亲王允祥、和硕温恪公主、和硕敦恪公主。康熙三十八年

  • 李钟岳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李钟岳

    李钟岳(1855年-1907年10月29日),男,一作李宗岳,字崧生,又字申甫,清末官吏,安丘县辉渠镇谋家河村人。18岁中秀才,39岁中举人,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中进士。此后代理浙江衢州府江山县县令。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正月调任山阴县令。后因处死秋瑾而感到内疚,1907年10月29日

  • 博尔济吉特·策棱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博尔济吉特·策棱

    博尔济吉特·策棱(1672年-1750年),清代前期蒙古族重要将领。博尔济吉特氏,成吉思汗嫡裔,蒙古喀尔喀部人,喀尔喀台吉。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其祖父丹律携他从居住地塔米尔投归清朝,康熙帝授策棱为轻骑都尉留居京师入内廷学习,将其属部划入察哈尔镶黄旗。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指婚皇十女,授

  • 郭络罗氏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郭络罗氏

    郭络罗氏,满族姓氏之一,“郭络罗”是满语“钩”、“躬身”或“放纵”的意思。今满族郭络罗后多改谐音汉字单姓为郭氏、高氏、国氏、洛氏、罗氏。中文名:郭络罗氏外文名:guoluoluoshi又译:郭络罗、郭罗罗、郭尔罗读音:guōluòluó满语:GololoHala类型:满族锡伯族姓氏之一第一个渊源源于

  • 李绂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李绂

    李绂(fú)(1675—1750年),字巨来,号穆堂,江西抚州市临川区荣山镇人。清代著名政治家、理学家、诗文家。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迁内阁学士、左副都御史。雍正帝继位,历任吏兵二部侍郎、广西巡抚、直隶总督,受到弹劾,下狱免官。乾隆帝继位后,授户部侍郎、补太

  • 阿思哈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阿思哈

    阿思哈(约1710—1776):萨克达氏,满洲正黄旗人。自官学生考授内阁中书,累迁刑部郎中,充军机处章京。乾隆十年,擢甘肃布政使。十四年,擢江西巡抚。寻授吏部员外郎。本名:萨克达.阿思哈所处时代:清代民族族群:满族出生日期:约1710年逝世日期:1776年谥号:庄恪旗籍:满洲正黄旗官职:江西巡抚、吏

  • 王正谊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王正谊

    王正谊(1844年—1900年),字子斌,河北沧州人,京师武林名侠,因他拜李凤岗为师,排行第五,人称“小五子”;又因他刀法纯熟,德义高尚,故人人尊称他为“大刀王五”。王正谊一生行侠仗义,曾支持维新,靖赴国难,成为人人称颂的一代豪侠。位列民间广泛流传的晚清十大高手谱中,与燕子李三、霍元甲、黄飞鸿等著名

  • 张东官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张东官

    张东官,原是苏州织造普福家里的一名厨役,尤擅织造官府菜。清朝康熙、乾隆二帝酷爱游江南,苏州是他们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每每皇帝出游,各地官府都会派出精英厨师为皇帝献艺,张东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乾隆的法眼。乾隆皇帝在30年南巡时品嚐了他做的菜后,赞不绝口,回京时,也把他带回了北京,成为御厨,安排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