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肖文交

肖文交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804 更新时间:2024/1/17 7:39:18

交,男,汉族,1967年12月出生于湖南涟源,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院长,欧洲科学院院士。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肖文交于1989年从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毕业;1992年获得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院硕士学位;1995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博士学位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固体地球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1997年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岩石圈构造演化开放实验室工作;1998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先后担任副研究员、研究员;200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1年至2020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副所长;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20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院长。肖文交主要从事特提斯中亚造山带造山与成矿作用等研究,他的研究方包括:板块构造、构造地质学、蛇绿岩、增生楔、沉积盆地、中亚增生造山及其成矿作用、特提斯造山带演化。

基本资料

中文名:肖文交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南涟源

出生日期:1967年12月

毕业院校: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2年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85年09月—1989年07月,在长春地质学院地质学就读,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9年09月—1992年07月,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院就读,并获得构造地质学硕士学位。

1992年09月—1995年08月,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就读,并获得沉积学博士学位。

1995年11月—1997年11月,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7年11月—1998年12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98年12月—2003年12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3年01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长助理、岩石圈演化研究室副主任。

200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同年担任国家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2011年11月—2020年01月,担任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副所长。

2017年10月,被选为美国地质学会会士(GSAFellow)。同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2019年11月22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0年01月02日,担任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院长(试用期一年)、分党组成员。

2022年,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

肖文交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肖文交通过野外解剖和年代学工作,确定了西昆仑造山带复杂的活动陆缘体系及其属性、构造样式与形成时代,厘定了叠加在早古生代拼贴体之上的岩浆弧和增生楔杂岩,探讨了早古生代-早中生代向南复合增生造山作用特征;系统分析了中亚造山带与弧相关的活动陆缘组分的时空分布特征,获得寒武纪古亚洲洋年代学证据,提出西伯利亚南缘在古生代发生多向增生、形成宽阔的增生拼贴构造带,建立增生楔-增生楔拼贴复杂增生造山作用新的工作模型,并指出复式增生造山作用是显生宙中亚大陆增生的主要机制之一。

学术论著

根据2020年4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网站显示,肖文交已经发表科研论著200篇(部),其中SCI论文140余篇,国际刊物客座编辑专辑10部。截至2014年11月,122篇文章WebofScience引用4988次,H指数35;Googlescholarcitations8072次,H指数45;入选2014年全球高引用科学家名录,2010年进入全球地球科学家SCI论文高引用。

国际SCI(通讯作者)

Xiao,W.J.,Santosh,M.,2014.ThewesternCentralAsianOrogenicBelt:Awindowtoaccretionaryorogenesisandcontinentalgrowth.GondwanaResearch

Xiao,W.J.,Windley,B.F.,Allen,M.,Han,C.M.,2013.PaleozoicmultipleaccretionaryandcollisionaltectonicsoftheChineseTianshanorogeniccollage

Xiao,W.,Li,S.Z.,Santosh,M.,Jahn,B.-M.,2012.OrogenicBeltsinCentralAsia:Correlationsandconnections

Xiao,W.J.,Mao,Q.G.,Windley,B.F.,Qu,J.F.,Zhang,J.E.,Ao,S.J.,Guo,Q.Q.,Cleven,N.R.,Lin,S.F.,Shan,Y.H.,Li,J.L.,2010.PaleozoicmultipleaccretionaryandcollisionalprocessesoftheBeishanorogeniccollage

Xiao,W.J.,Huang,B.C.,Han,C.M.,Sun,S.,Li,J.L.,2010.AreviewofthewesternpartoftheAltaids:Akeytounderstandingthearchitectureofaccretionaryorogens

Xiao,W.J.,Kröner,A.,Windley,B.F.,2009.GeodynamicEvolutionofCentralAsiainthePaleozoicandMesozoic.InternationalJournalofEarthSciences

Xiao,W.J.,Windley,B.F.,Huang,B.C.,Han,C.M.,Yuan,C.,Chen,H.L.,Sun,M.,Sun,S.,Li,J.L.,2009.EndPermiantomid-TriassicterminationofthesouthernCentralAsianOrogenicBelt.InternationalJournalofEarthSciences/s00531-008-0407-z.

Xiao,W.J.,Kusky,T.,2009.GeodynamicprocessesandmetallogenesisoftheCentralAsianandrelatedorogenicbelts:Introduction.GondwanaResearch

Xiao,W.,Windley,B.F.,Yong,Y.,Yan,Z.,Yuan,C.,Liu,C.,Li,J.,2009.EarlyPaleozoictoDevonianmultiple-accretionarymodelfortheQilianShan,NWChina,JournalofAsianEarthSciences

Xiao,W.J.,Windley,B.F.,Yuan,C.,Sun,M.,Han,C.M.,Lin,S.F.,Chen,H.L.,Yan,Q.R.,Liu,D.Y.,Qin,K.Z.,Li,J.L.,Sun,S.,2009.Paleozoicmultiplesubduction-accretionprocessesofthesouthernAltaids.AmericanJournalofScience

Xiao,W.J.,Pirajno,F.,Seltmann,R.,2008.GeodynamicsandmetallogenyoftheAltaidorogen.JournalofAsianEarthSciences

Xiao,W.J.,Han,C.M.,Yuan,C.,Sun,M.,Lin,S.F.,Chen,H.L.,Li,Z.L.,Li,J.L.,Sun,S.,2008.MiddleCambriantoPermiansubduction-relatedaccretionaryorogenesisofNorthXinjiang,NWChina:implicationsforthetectonicevolutionofCentralAsia

Xiao,W.J.,Windley,B.F.,Liu,D.Y.,Jian,P.,Liu,C.Z.,2005.PaleozoicaccretionarytectonicsoftheWesternKunlunRange,China:newSHRIMPzirconagesfromtheKudiophioliteandassociatedgranites,andimplicationsforthecrustalgrowthofCentralAsia.JournalofGeology

Xiao,W.J.,He,H.Q.,2005,EarlyMesozoicthrusttectonicsoftheNWZhejiangregion(SoutheastChina).GeologicalSocietyofAmericaBulletin

Xiao,W.-J.,Zhang,L.-C.,Qin,K.-Z.,Sun,S.,Li,J.-L.,2004.PaleozoicaccretionaryandcollisionaltectonicsoftheEasternTianshan(China):ImplicationsforthecontinentalgrowthofcentralAsia

Xiao,W.,Windley,B.F.,Badarch,G.,Sun,S.,Li,J.,Qin,K.,Wang,Z.,2004.PalaeozoicaccretionaryandconvergenttectonicsofthesouthernAltaids:implicationsforthelateralgrowthofCentralAsia

Xiao,W.J.,Windley,B.F.,Hao,J.,Zhai,M.G.,2003.AccretionleadingtocollisionandthePermianSolonkersuture,InnerMongolia,China:TerminationofthecentralAsianorogenicbelt.Tectonics

Xiao,W.J.,Han,F.L.,Windley,B.F.,Yuan,C.,Zhou,H.,LiJ.L.,2003.Multipleaccretionaryorogeniesandepisodicgrowthofcontinents:InsightsfromtheWesternKunlunRange,centralAsia

Xiao,W.J.,Windley,B.F.,Hao,J.,Li,J.L.,2002.Arc-ophioliteobductionintheWesternKunlunRange(China):implicationsforthePalaeozoicevolutionofcentralAsia

Xiao,W.J.,Windley,B.F.,Chen,H.L.,Zhang,G.C.,Li,J.L.,2002.Carboniferous-TriassicsubductionandaccretioninthewesternKunlun,China:implicationsforthecollisionalandaccretionarytectonicsofthenorthernTibetanplateau

国际SCI专辑

Xiao,W.J.,Santosh,M.,Li,S.Z.,Jahn,B.-M.(GuestEditors),2012.OrogenicbeltsinCentralAsia:Correlationsandconnections.JournalofAsianEarthSciences,SpecialIssue

Xiao,W.J.,Kröner,A.,Windley,B.(Guest-Editors),2009.GeodynamicEvolutionofCentralAsiainPaleozoicandMesozoic.InternationalJournalofEarthSciences,SpecialIssue

Xiao,W.J.,Kusky,T.(GuestEditors),2009.GeodynamicprocessesandmetallogenesisoftheCentralAsianandrelatedorogenicbelts.GondwanaResearch.SpecialIssue

Xiao,W.J.,Pirajno,F.,Seltmann,R.(GuestEditors),2008.GeodynamicsandmetallogenyoftheAltaidorogen.JournalofAsianEarthSciences,SpecialIssue

中国国内SCI(通讯作者)

Xiao,W.J.,Hou,Q.L.,Li,J.L.,Windley,B.F.,Hao,J.,Fang,A.M.,Zhou,H.,Wang,Z.H.,Chen,H.L.,Zhang,G.C.,Yuan,C.,2000.Tectonicfaciesandarchipelago-accretionprocessoftheWestKunlun,China.ScienceinChina

Xiao,W.J.,Li,J.L.,He,H.Q.,Chen,H.H.,1997.ApreliminarystudyofNWZhejiangfoldandthrustbelt.ScienceinChina

Xiao,W.J.,Li,J.L.,He,H.Q.,1996.ApreliminarystudyonthefoldandthruststructuralstyleinMeishan,Changxing,ZhejiangProvince.ChineseScienceBulletin

国际会议报道

Xiao,W.J.,Zhang,Z.Y.,Safonova,I.,2013.InternationalFieldTripandWorkshop“BeishanOrogeninNWChina:accretionarytectonics,magmatism,eclogiteandgranulitecomplexes”

Xiao,W.J.,Wang,Q.C.,2009.ConferenceReport,Gondwana13,September15-21,2008,Dali,China.

Xiao,W.J.,Kröner,A.,2007.Sino-GermanWorkshop-GeodynamicEvolutionofCentralAsiainthePaleozoicandMesozoic,Beijing,China

Xiao,W.J.,2006.GondwanatoAsiaSymposium,Beijing,China

学术交流

肖文交先后在国际学术会议做全会邀请报告,并担任国际会议主席和专题召集人。1998、1999年在瑞士联邦高等理工大学地球物理系访问学者,2004年在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访问学者,2005年在英国莱斯特大学地质系访问教授;2009年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地调局访问学者。

承担项目

参考资料来源:

项目时间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2014年—2018年

中亚成矿域斑岩成矿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子项目

2013年—2017年

北山造山带高级变质地体、蛇绿岩与增生杂岩的组成、变形及时代

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

2007年—2011年

中亚造山带大陆动力学过程与成矿作用

国家科技部973项目

2007年—2011年

大地构造学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002年—2004年

西昆仑南部构造样式与变形期次及其增生型造山作用

国家基金委面上项目

2001年—2006年

古生代洋陆格局演变与大陆侧向增生

国家科技部973项目课题

科研成果奖励

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2012年

中亚增生造山作用及其环境效应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2012年

新疆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2022年

2021年度新疆自治区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肖文交人才培养

讲座报告

2017年6月19日,肖文交受邀在中国地质大学,做题为《西准噶尔地区晚古生代增生构造》的学术报告。

2019年11月28日,肖文交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作了一场主题为《中亚多重增生造山过程》的报告。

肖文交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单位

2020年5月

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科技部

2019年11月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

2017年

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2011年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10年

第五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

中国地质学会

2010年

月华优秀教师奖

中国科学院

2009年

第四届中国科学院创新文化建设先进个人

中国科学院

2009年

2007年—2008年度创新文化建设先进个人

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

2009年

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2004年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先进个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2017年

美国地质学会会士

美国地质学会

2018年

德国莱布尼茨科学协会院士

德国莱布尼茨科学协会

2022年

“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2022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

美国斯坦福大学

2022年

欧洲科学院院士

欧洲科学院

2023年

2021年度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区域创新奖)

何梁何利基金

社会任职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政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

肖文交先后担任《GlobalTectonicsandMetallogeny》第一主编,《地质科学》主编,《GondwanaResearch》《InternationalJournalofEarthSciences》《JournalofAsianEarthSciences》《JournaloftheGeologicalSociety,London》《InternationalJournalofGeosciences》《地学前缘》《地质论评》《地质通报》《西北地质》《新疆地质》等中国国内外学术刊物副主编或编委;国际冈瓦那研究协会执行委员;2005-2013任加拿大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ofWaterloo)AdjunctProfessor;2012-2015任香港大学荣誉教授;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与成矿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七届矿床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土资源部古地磁与古构造重建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人物评价

肖文交与新疆结缘20余年,三山两盆都留下过肖文交的足迹。在20多年的持续研究中,肖文交所在的科研团队在中亚造山带的研究中,围绕中亚增生造山带结构组成与形变、俯冲增生演化的时限与拼贴格局、中亚造山方式与大陆的增生机制这三个方面做出系统性学术贡献,提出了新的大陆增生造山理论模型。(《乌鲁木齐晚报》评)

标签: 肖文交

更多文章

  • 肖序常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肖序常

    肖序常,1930年10月12日出生于贵州安顺,构造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肖序常于1952年从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之后到地质部直属的641地质队工作;1954年被地质部调回北京,在地质部地矿司有色金属处任职;1957年跟随黄汲清当学术助手;1986年至1988年担任

  • 谢树成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谢树成

    谢树成,1967年10月出生于浙江龙游,地球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博士生导师。谢树成于1989年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毕业;1992年获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硕士学位;1997年获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学位;1997年至1998年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从事博

  • 徐义刚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徐义刚

    徐义刚,1966年10月19日出生于江苏常熟,岩石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长,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徐义刚于1987年从浙江大学毕业,1994年获得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在英国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地质系从事博士后工作;1995年学

  • 许志琴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许志琴

    许志琴,女,1941年8月14日出生于上海市,构造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许志琴于1964年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毕业,之后分配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1987年获得法国蒙彼利埃大学构造地质博士学位;1993年至2001年担任

  • 杨经绥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杨经绥

    杨经绥,1950年6月出生于浙江杭州,岩石大地构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杨经绥1977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1992年获得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Dalhousie)博士学位;1995年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97年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火成岩室主任、国

  • 杨树锋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杨树锋

    杨树锋,1947年5月出生于浙江杭州,构造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含油气盆地构造研究中心主任。1975年杨树锋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矿物与岩石学专业;1981年获得南京大学硕士学位;1984年获得南京大学博士学位,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位地质学博士;1989年担

  • 杨文采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杨文采

    杨文采,1942年10月3日生于广东大埔,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要参与者,现任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64年8月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84年6月获加拿大McGill大学博士学位。1987-1988任英国皇家学会特别会员。1992年

  • 杨元喜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杨元喜

    杨元喜,1956年7月出生于江苏泰县,大地测量专家,北斗导航系统副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测绘研究所研究员。1980年杨元喜从郑州测绘学院大地测量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87年获得郑州测绘学院硕士学位;1991年获得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1996年

  • 姚檀栋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姚檀栋

    姚檀栋,1954年7月出生于甘肃通渭,冰川环境与全球变化学家,中国冰芯研究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名誉所长。1978年姚檀栋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本科毕业;1982年兰州大学地理系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8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博士学位。1

  • 姚振兴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姚振兴

    姚振兴,1939年4月4日出生于上海,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姚振兴于1962年从北京大学毕业;1966年从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78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1980年至1982年赴美国南加州大学、加州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