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经绥,1950年6月出生于浙江杭州,岩石大地构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杨经绥1977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1992年获得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Dalhousie)博士学位;1995年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97年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火成岩室主任、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主任;1998年—2000年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所长;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经绥主要从事青藏高原和造山带的岩石学与大地构造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基本资料
中文名:杨经绥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50年6月
毕业院校:达尔豪斯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出生地:浙江杭州
人物经历
1950年6月,杨经绥出生于浙江杭州。
1977年,从长春地质学院毕业,后任职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1986年,赴加拿大留学深造。
1992年,获得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Dalhousie)博士学位。
1992年—1994年,在加拿大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5年,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1997年,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火成岩室主任、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1998年—2000年,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所长。
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1年9月,出席中国地质科学院2021年开学典礼活动。
主要成就
杨经绥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杨经绥在蛇绿岩铬铁矿中发现原位金刚石,证明是自然界中一种新的产出类型,命名为“蛇绿岩型金刚石”;在全球多个板块缝合带的蛇绿岩中发现大量超高压和强还原矿物组合,建立俯冲物质深地幔循环和铬铁矿深部成因模式,开启了研究深地幔物质的一个重要新窗口;发现和厘定中国柴北缘、东秦岭和西藏松多等3条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厘定东昆仑阿尼马卿和西昆仑库地古生代蛇绿岩组合。
学术论著
截至2016年3月,杨经绥合作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文150余篇,其代表论著有《塞浦路斯古海底构造重建》《昆仑开合构造》等。
学术交流
时间
学术活动名称
举办地
|
1995年
中国&法国地质学术会议
法国
|
2004年
全国岩石学和地球动力学研讨会
澳大利亚
|
2012年12月
美国地质学会年会
美国
|
2015年8月
国际地球科学IGCP649项目2015国际研讨会
西宁
|
2016年8月
第35届国际地质大会
南非
|
2017年4月
第三届蛇绿岩国际研讨会
古巴
|
2018年5月
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松科二井)完井暨学术研讨现场会
安达
|
2018年7月
第四届蛇绿岩国际研讨会
|
2019年1月
第14届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学术年会
北京
|
2019年3月
国土资源部古地磁与古构造重建重点实验室2019年学术研讨会
北京
|
2019年6月
第九届世界华人地质科学研讨会
长春
|
2019年9月
大洋科学钻探与莫霍面研究系列讲座
广州
|
2019年11月
第五届蛇绿岩国际研讨会
阿曼
|
2020年11月
南海深部构造与地球物理研讨会
广州
|
承担项目
时间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
1993年—2006年
东昆仑造山带研究
国际(法国)合作与交流项目
|
1993年—2006年
阿尔金-祁连山研究
国际(法国)合作与交流项目
|
1993年—2006年
地体边界及岩石圈断裂对青藏高原形成的贡献
国际(法国)合作与交流项目
|
1998年—2004年
祁连山造山带物质组成及造山过程
国际(中国台湾)合作与交流项目
|
2000年—2002年
青藏高压北缘隆升历史
国际(法国)合作与交流项目
|
2000年—2005年
地幔超高压矿物及其形成环境和构造意义
国际(日本)合作与交流项目
|
2002年—2008年
大陆板块会聚边界的地幔动力学与现代地壳作用
国际(美国、德国)合作与交流项目
|
2005年—2008年
乌拉尔和西藏铬铁矿研究
国际(俄罗斯)合作与交流项目
|
2006年
罗布莎铬铁矿研究项目
|
2006年—2008年
蛇绿岩铬铁矿中超高压地幔矿物群和地幔动力学研究
国际(美国)合作与交流项目
|
2006年—2008年
CCSD973地幔岩研究
国际(德国)合作与交流项目
|
2006年—2008年
地调西藏铬铁矿研究
国际(德国)合作与交流项目
|
2007年
中国境内可能存在一条新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青藏高原拉萨地体中发现榴辉岩带
地质调查项目
|
2010年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实验项目
|
2015年
“DiamondsandRecycledMantle”(金刚石和地幔再循环)
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649项目
|
2018年—2022年
大洋地幔橄榄岩-铬铁矿中的金刚石和深地幔再循环的全球蛇绿岩记录
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
|
科研奖励
时间
获奖项目
奖励名称
|
1992年
昆仑开合构造
国土资源科技奖三等奖
|
2005年
中国巨型超高压变质带及南北板块汇集
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
|
2006年
国土资源科技技术奖二等奖
|
2008年
大陆深俯冲和科学钻探
国土资源科技奖一等奖
|
2008年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集成与创新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2010年
青藏高原地体拼合、碰撞造山及隆升机制
国土资源科技奖一等奖
|
2011年
青藏高原地体拼合、碰撞造山及隆升机制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昆仑开合构造》
地矿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
杨经绥人才培养
人才建设
杨经绥常说:对事业发展来说,人才是最重要的,要做好人才梯队建设,培养好接班人。就算有再多的项目、再多的资金,如果没有人才,一切都无从谈起。要善于发现人才,靠大项目培养人才,老一辈也要多给年轻人机会和激励,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进一步完善沟通交流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让大家共同为自然资源管理出谋划策。
培养成果
截至2022年3月,杨经绥已培养博士和硕士40余人,如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熊发挥等。
杨经绥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
2003年
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
|
2004年
全国总工会集体五一劳动奖章
|
2005年
国土资源部“十五”科学技术先进个人
|
2007年
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2009年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
|
2009年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2009年6月
“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
2010年
国土资源系统“十一五”援藏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
2011年
国土资源部“十一五”科技工作先进个人
|
2011年
美国地质学会会士(GSAFellow)
|
2011年
美国矿物学会会士(MSAFellow)
|
2015年1月
第三届新华联科技奖杰出成就奖
|
2017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
2002年
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
2007年—2011年
科学出版社出版基金第四、五届专家委员会委员
|
2019年
全国区域地质调查专家委员会委员
|
2019年
国土资源部古地磁与古构造重建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
国际大陆科学钻探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
国际大陆科学钻探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副主任
|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常务理事
|
中国地质学会理事
|
中国地质学会岩石专业委员会主任
|
《岩石矿物学杂志》副主编
|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
|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现场总地质师
|
中国地质调查局院士咨询委员会委员
|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杨经绥的父亲是一位大学经济学教授。杨经绥自小便遗传了父亲对数字的敏感和缜密的逻辑思维,在念书的时候,数理化是他的最爱。杨经绥的童年是在杭州度过的。从小父母就对杨经绥十分放心,对他的兴趣爱好不加干涉。宽松的家庭环境加上自然环境,使得小时候的杨经绥接触了很多动物和植物。他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和小伙伴一起去河边钓鱼钓虾,去郊外抓蟋蟀。
人物评价
“杨经绥为建立中国高原北部古板块体制的演化作出重要贡献。”(中国地质调查局评)
“杨经绥治学严谨,学风正派,学术成果丰硕突出,声名远播。”(中国科技新闻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