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汤鸿霄

汤鸿霄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2121 更新时间:2023/12/14 2:26:18

汤鸿霄(1931年10月4日-2022年12月16日),出生于河北徐水,环境工程与环境水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教授、博导。1958年汤鸿霄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1959年在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任教;1977年到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工作;1984年以访问学者身份到瑞士水资源与水污染控制研究所学习;1989年领导建立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7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1999年获得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1年获选为科学中国人;2012年担任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汤鸿霄长期从事环境水质学、环境工程学和用水废水处理技术的科学研究及教学工作。2022年12月16日,汤鸿霄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基本资料

名:汤鸿霄

国籍:中国

出生地: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县

出生日期:1931年10月4日

逝世日期:2022年12月16日

毕业院校:哈尔滨工业大学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性别:男

人物生平

1950年,汤鸿霄从北京前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专修一年俄语后于1951年进入地质系,半年后又转入采矿系,由苏联专家以俄语进行专业教学,后来根据院系调整再转到土木系给水排水工程专业。

1958年,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来根据教学需要,分配担任“水化学及水微生物学”的课程主讲,进修了各门化学化工课程和实验操作技术。

1977年,调入了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水污染化学教研室,担任副研究员,从事自然环境中水体重金属的污染评价和防治。

1984年,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瑞士水资源与水污染控制研究所(现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所,EAWAG)工作,跟随水化学专家W.斯塔姆教授学习。

1985年,回到中国,担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水污染化学研究室主任。

1989年,领导建立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组成部分之一的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991年通过国家验收。

1993年10月,担任环境水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第一届主任(至1996年3月)。

1995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隶属于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水污染防治)。

1997年1月,担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1999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22年12月16日,汤鸿霄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主要成就

汤鸿霄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汤鸿霄先后从事蓟运河汞污染,湘江镉污染,鄱阳湖铜污染等重金属形态、评价及治理研究。有机有毒物的吸附、光催化降解,酸雨水化学及水质模式计算,水体颗粒物,污染沉积物、吸附絮凝理论、高效水处理工艺技术,计算模式及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等方面研究。

在中国率先研究无机高分子絮凝理论和絮凝剂,主持建立聚合氧化铝现代生产厂,稳定化聚合氯化铁工艺。

广泛开展微界面水质过程和表面络合计算模式,吸附絮凝理论,高效水处理工艺技术,有机有毒物吸附及控制等研究。

在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理论、开发、生产及应用工艺的多年系列研究中作出重要成果。多年参加中国工程院全国及西北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工作。

科研成果奖励&项目承担

截至2010年,汤鸿霄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及面上基金,中科院重点及国际重大合作项目,历年获国家、中科院及省部级奖励多项次。汤鸿霄主持完成多项国家及国际合作研究项目,获国家及中科院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多次奖项。2000年主持的项目《痕量污染物在水体沉积物界面的复杂反应过程研究》获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资助。

科研成果奖励

时间

项目名称

奖项

2004年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及高效絮凝技术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2002年

持久性污染物的环境界面化学与控制技术原理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

2000年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99年

技术科学奖

1987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986年

湖南省环保局一等奖

1985年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论文著作&专利发明

截止到2010年,汤鸿霄著译书多种,在国内外刊物发表文章300篇,其中SCI收录数十篇。

出版著作

出版时间

名称

作者

出版社

1959年06月

《怎样加强城市给水系统的工作》

(苏)柯冈.著;汤鸿霄译

建筑工程出版社

1979年05月

《用水废水化学基础》

汤鸿霄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7年04月

《水化学天然水体化学平衡导论》

(瑞)斯塔姆,(美)摩尔根著;汤鸿霄译

科学出版社

1999年12月

《水体颗粒物和难降解有机物的

特性与控制技术原理上下卷》

汤鸿霄等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6年08月

《无机高分子絮凝理论与絮凝剂》

汤鸿霄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年11月

《汤鸿霄环境水质学文集上下》

汤鸿霄

科学出版社

发表论文

Monograph&MonographChapters

1.ChemicalFundamentalsandBasicPrinciplesforWater&Wastewater,TangHongxiao,Beijing:ChinaArchitecture&BuildingPress,1stEdition,1979.2ndEdition,1982.

2.AquaticChemistry:AnIntroductionEmphasizingChemicalEquilibriainNaturalWaters(2ndEd.,W.Stumm,J.J.Morgan,JohnWiley&Sons,Inc.1981),ChineaseVersion,TangHongxiao,Beijing:SciencePress,1987.

3.CharacteristicsandthePollutionControlTechnologyofAquaticParticulatesandPersistentOrganicContaminants(in2Volumes),TangHongxiao,QianYi,WenXianghuaetal,Beijing:ChinaEnvironmentalSciencePress,1999.

4.InorganicPolymerFlocculants(IPF):Principle,TechnologyandApllication,TangHongxiao,Beijing:ChinaArchitecture&BuildingPress,2006.

Publications(Journalpapers,selected)

1.Colloid-chemicalaspectsofcoagulationandflocculationmechanismforturbidwatertreatmentwithalum,TangHongxiao,ChinaCivilEngineeringJournal,1965,(1),45-54,44,inChinese.

2.CommentsontheWaterandWastewaterChemistry,TangHongxiao,Chemistryonline,1975,(1),26-30,inChinese.

3.Applicationofpolyalumiunflocculantsinwatertreatmentandtheirfutureoutlook,TangHongxiao,EnvironmentalScience,1977,(1),55-59,inChinese.

4.EquilibriumofcarbonicacidandthepHadjustmentI,TangHongxiao,EnvironmentalScience,1979,(5),38-45.

5.EquilibriumofcarbonicacidandthepHadjustmentII,TangHongxiao,EnvironmentalScience,1979,(6),17-24.

6.AdvancesinEnvironmentalAquaticChemistry,TangHongxiao,InformativematerialsonEnvironmentalSciences,1980,(5),1-5,inChinese.

7.AdsorptionCharacteristicsofcadmiunpollutantsonthechineseclayminerals,TangHongxiao,XueHanbin,LinGuozhenetal.,ActaScientiaeCircumstantiae,1981,1(2),140-155,inChinese.

8.Formationanddevelopmentofwaterpollutionchemistry,TangHongxiao,EnvironmentalChemistry,1982,1(2),93-101,inChinese.

9.Studyonmulti-componentadsorptionmodelofaquaticsedimentswithasequentialchemicalseparationprecedure,TangHongxiao,XueHanbin,TianBaozhen,DongHuiru,LeiPengju,ActaScientiaeCircumstantiae,1982,2(4),279-292,inChinese.

10.Theenvironmentalloadingcapacityofheavymetalinaquaticsystems,TangHongxiao,EnvironmentalSciencesinChina,1985,5(5),38-43,inChinese.

11.ColloidalandInterfacialChemistryonNaturalAquaticEnvironments,TangHongxiao,JournalofAnhuiUniversity(NaturalSciences),SpecialissueofColloidalandInterfacialChemistry(No.27),1987,13-24,inChinese.

12.ThecoagulatingbehaviorsofFe(III)polymericspecies,I.Preformedpolymersbybaseaddition;II.Preformedpolymersinvariousconcentration,TangHong-xiao,W.Stumm,WaterResearch,1987,21(1),115-128.

13.BasicStudiesofInorganicPolymerFlocculants,TangHongxiao,EnvironmentalChemistry,1990,9(3),1-12,inChinese.

14.ModernScienceandTechnologyforWaterQualityTransformation,TangHongxiao,EnvironmentalChemistry,1993,12(5),325-333,inChinese.

15.AdvancesinEnvironmentalAquaticQualityScience—ParticulatesAndSurfaceComplexationI,TangHongxiao,AdvancesinEnvironmentalScience,1993,1(1),25-41,inChinese.

16.AdvancesinEnvironmentalAquaticQualityScience—ParticulatesAndSurfaceComplexationII,TangHongxiao,AdvancesinEnvironmentalScience,1993,1(2),1-13,inChinese.

17.Featuresandmechanismforcoagulation-flocculationprocessesofpolyaluminumchloride,TangHongxiao,LuanZhaokun,J.ofEnvironmentalScience,1995,7(2),204-211.

18.WaterResourceandWaterQualityScienceandTechnology,TangHongxiao,ActaScientiaeCircumstantiae,1996.16(1),1-1,inChinese.

19.Thedifferencesofbehaviorandmechanismbetweenpre-polymericinorganicflocculantsandtraditionalcoagulants,TangHongxiao,LuanZhaokun,ChemicalWaterandWastewaterTreatment,IV,ed.H.H.Hahn,Springer-Verlag,(1996,9)

20.SomenewknowledgeabouttheInorganicPolymerFlocculants,TangHongxiao,IndustrialWaterTreatment,1997,17(4),1-5,inChinese.

21.AdvancesinInorganicPolymerFlocculantScienceandTechnology,TangHongxiao,ReportonWaterTreatment,1997,(4),36-43,inChinese.

22.TheDifferencesofCoagulatingBehaviorandMechanismBetweenPreproducedInorganicPolymericAndTraditionalCoagulants,TangHongxiao,LuanZhaokun,EnvironmentalChemistry,1997,16(6),497-505,inChinese.

23.Flocculationmorphologyforhydroxylpolymerofpolyaluminumchloride,TangHongxiao,ActaScientiaeCircumstantiae,1998,18(1),1-10,inChinese.

24.Compositeinorganicpolymerflocculants,H.X.Tang,Z.K.Luan,D.S.Wang,B.Y.Gao,ChemicalWaterandWastewaterTreatment,V,eds.H.H.Hahn,E.Hoffman,H.Odegaard,Springer-Verlag,(1998,9)

25.Surfacecomplexationmodelfortheheavymetaladsorptiononnaturalsediment,WenXianghua,DuQing,TangHongxiao,EnvironmentalScienceandTechnology,1998,32(7),870-875.

26.Theelectrochemicalproductionofhighlyeffectivepolyaluminumchloride,GuangjieLu,JiuhuiQu,HongxiaoTang,WaterResearch,1999,33(3),807-813.

27.TheapplicationofpreliminarysedimentqualitycriteriatometalcontaiminationintheLeAnriver,LiuWenxin,WangZijian,WenXianghua,TangHongxiao,EnvironmentalPollution,1999,105,355-366.

28.UseofthesedimentqualitytriadtoassessmetalcontaminationinfreshwatersuperficialsedimentsfromtheLeAnriverChina,LiuWenxin,LuanZhaokun,TangHongxiao,WaterAirandSoilPollution,1999,113(1-4),227-239.

29.Aquaticacidificationsensitivityforregionalenvironment:amulti-indicatorevaluationapproach,LiJinhui,TangHongxiao,BaiQingzhong,NieYongfeng,LuanZhaokun,WaterAirandSoilPollution,2000,117(1-4),251-261.

30.Applicationofsurfacecoordinationprincipleandmodelingonaquaticmicro-interfacialprocessesimpactingthewaterquality,TangHongxiao,ActaScientiaeCircumstantiae,2000,20(1),2-9,inChinese.

31.AspectsofChemistryinEnvironmentalSciences:SomeChemicalHotspotsinEnvironmentalWaterQaalitySciences,TangHongxiao,ProgressinChemistry,2000,12(4),415-422,inChinese.

32.Particlespeciationanalysisofinorganicpolymerflocculants:anexaminationbyphotoncorrelationspectroscopy,DongshengWang,HongxiaoTang,FucangCao,ColloidsandSurfacesA,2000,166(1-3),27-32.

33.Modifiedinorganicpolymerflocculant-PFSi:Itspreparation,characterizationandcoagulationbehavior,DongshengWang,HongxiaoTang,WaterResearch,2001,35(14),3418-3428

34.Recentdevelopmentsofsurfacecomplexationmodelsappliedtoenvironmentalaquaticchemistry.WenxinLiu,HongxiaoTang,JournalofEnvironmentalSciences,2001,434.13(4),422

35.RelativeimportanceofchargeneutralizationandprecipitationoncoagulationofkaolinwithPACl:Effectofsulfateion,DongshengWang,HongxiaoTang,JohnGregory,Environ.Sci.Technol.,2002,36(8),1815-1820.

36.AdsorptionofFluoridePhosphateandArsenateionsonanewtypeofionexchangefiber,LiuRuixia,GuoJinlong,TangHongxiao,J.ofColloidandInterfaceScience,2002,248(2),268-274.

37.Surfaceacid–basecharacteristicsofnaturalmanganesemineralparticles,LiuRuixia,TangHongxiao,ColloidsandSurfacesA,2002,197(1-3),47-54.

38.Calculationmodelofuniformmediafiltrationcapacity,GuoJinlong,WangYili,LiuRuixia,TangHongxiao,ColloidsandSurfacesA,2002,201(1-3),237-245.

39.Surfaceacid–basebehaviorsofChineseloess,ChuZhaosheng,LiuWenxin,TangHongxiaoet.al.,JournalofColloidandInterfaceScience,2002,252(2),426–432.

40.EnvironmentalNano-Pollutants(ENP)andtheirmicro-interfacialprocessesontheaquaticparticles,TangHongxiao,ActaScientiaeCircumstantiae,2003,23(2),146-155,inChinese.

41.Spectroscopicstudyonvariationsinillitesurfacepropertiesafteracid-basetitration,LiuWenxin,CoveneyR.M.,TangHongxiao,JournalofEnvironmetalSciences,2003,15(4),456-463.

42.OptimizationoftheseparationandpurificationofAl13,YiXu,DongshengWang,HongLiu,YiqiangLu,HongxiaoTang,ColloidsandSurfacesA,2003,231(1-3),1-9.

43.Characterizationandphotocatalyticactivityoftransition-metal-supportedsurfacebond-conjugatedTiO2/SiO2,HuChun,TangYuchao,TangHongxiao,CatalysisToday,2004,90(3/4),325–330.

44.Speciationstabilityofinorganicpolymerflocculant–PACl,DongshengWang,WeiSun,YiXu,HongxiaoTang,JohnGregory,ColloidsandSurfacesA,2004,243(1-3),1-10.

45.Kineticsstudyofaqueoussorptionofphenanthrenetohumicacidsandsediments,ZhouYanmei,LiuRuixia,TangHongxiao,J.ofEnvironmentalSciences,2004,16(3),408-413.

46.InteractionofPAClswithsulfate,XuYi,WangDong-sheng,TangHong-xiao,J.ofEnvironmentalSciences,2004,16(3),420-422.

47.SorptioninteractionofphenanthrenewithsoilandsedimentofdifferentparticlesizesandinvariousCaCl2solutions.YanmeiZhou,RuixiaLiu,HongxiaoTang,JournalofColloidandInterfaceScience,2004,270(1),37–46.

48.Coagulationofmicro-pollutedPearlRiverwaterwithIPF-PACls,XuYi,SunWei,WangDong-sheng,TangHong-xiao,J.ofEnvironmentalSciences,2004,16(4),585-588.

49.Effectofdyecompoundsontheadsorptionofatrazinebynaturalsediment,Qing-HuiTao,Hong-XiaoTang,Chemosphere,2004,56,31–38.

50.SorptionbehaviorofAtrazineontonaturalsedimentsundervarioussolutionconditions,Qing-HuiTao,Hong-XiaoTang,AdsorptionScience&Technology,2004,22(8),639-652.

51.Environmentalnanopollutants(ENP)andaquaticmicro-interfacialprocesses,HongxiaoTang,DongshengWang,XiaopengGe,WaterScience&Technology,2004,50(12),103-109.

52.Optimizationoftheconceptsforpolyaluminumspecies,HongxiaoTang,DongshengWang,YiXu,ChemicalWaterandWasteWaterTreatment,VIII,Eds.H.H.Hahn,E.Hoffmann,H.Odegaard,IWA(London2004),pp.139-149.

53.Environmentalmolecularsciencesandenvironmentalnano-technology,TangHongxiao,ActaScientiaeCircumstantiae,2005,25(1),1-4,inChinese.

54.PhosphorusfractionationandbioavalabilityinTaihulake(China)sediments,ZhouAimin,WangDongsheng,TangHongxiao,J.ofEnvironmentalSciences,2005,17(3),384-388.

55.Phosphorusadsorptiononnaturalsediments:ModelingandeffectsofpHandsedimentcomposition,AiminZhou,HongxiaoTang,DongshengWang,WaterResearch,2005,39(7),1245-1254.

56.AFMStudyontheAdsorptionandAggregationBehaviorofDissolvedHumicSubstancesonMica.Xiao-pengGE,Yan-meiZHOU,Chun-huaLÜ,Hong-xiaoTANG.ScienceinChinaB,2006,49(3),256-266.

57.QuantitativeModelofCoagulationwithInorganicPolymerFlocculantPACl:ApplicationofthePCNM,WangDongsheng,TangHongxiao,JournalofEnvironmentalEngineering,2006,132(5),434-441.

58.EffectofSurfactantsatLowConcentrationsontheSorptionofAtrazinebyNaturalSediment,Tao,QingHui,Wang,DongSheng,Tang,HongXiao,WaterEnvironmentResearch,2006,78(7),653-660.

59.SeparationandPurificationofnano-Al13byUFmethod,HuangLi,WangDongsheng,TangHongxiao,WangShuifeng,ColloidsandSurfacesA,2006,275(1-3),200-208.

60.Prepar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organicpolymermodifiedcompositepolyaluminumchloride,Shibaoyou,TangHongxiao,JournalofEnvironmentalSciences,2006,18(2),214-220.

61.Solubilizationanddesorptionofmethyl-parathionfromporousmedia:acomparisonofHydroxypropyl-ß-cyclodextrinandtwononionicsurfactants,QingruZeng,HongxiaoTang,BohanLiao,ToufenZhong,CanTang,WaterResearch,2006,40(7),1351-1358.

62.Characteristicsofsimplifiedferroncolorimetricsolutionanditsapplicationinhydroxy-aluminumspeciation,ChenghongFeng,BaoyouShi,DongshengWang,GuohongLiandHongxiaoTang,ColloidsandSurfacesA,2006,287(1-3),203-211.

授权专利

发明专利

申请号

专利类型

CN201210475361

一种印染废水深度处理的方法和装置

CN200810118009

制备胶体探针的方法及装置

CN1999102959.3

高浓度稳定性聚合氯化铁的制备方法

CN2000124828.6

一种船式气浮除藻方法及装置

CN1999102882.1

聚合氯化铝与甲壳素复合型高效能絮凝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999102881.3

聚合铝与聚丙烯酰胺复合型高效能絮凝剂及其制备方法

汤鸿霄人才培养

1988年,汤鸿霄承担了组建环境水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SKLEAC)的任务,他把在学科上的构思变为科研实体的可能性,提出的实验室组成模式在学科上包含化学、地学、生态、信息计算和工程技术等各个方面,体现了把天然水体与水处理工艺中的环境水质学融为一体的学术思想,把现代水质科学基础和水质转化高效技术的前沿研究作为具体目标,仪器设备的布局也围绕着综合整体,最终在1995年完成建设并通过国家验收。

截至2013年,汤鸿霄已培养博士生60余名,硕士生10余名,1994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研究馆信息、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汤鸿霄培养学生情况如下:

博士

2012

2010

2008

2007

2005

2004

2003

2002

2000

1999

1998

1997

1990

硕士

——

博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时间

题目

作者

类型

2013

典型水源水氯化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及其强化混凝特征

赵艳梅

Mögel-Al13溶解转化机制及溶液形态水解途径

毕哲

溶解性有机物表征及优化混凝工艺的评估方法研究

邢丽楠

絮体结构、胶体颗粒物、天然有机物对微滤和超滤膜污染的影响

赵冰清

我国典型水源溶解性有机物及其强化混凝特性的调查、表征与模型

解建坤

原位红外光谱研究含氧离子氧化物微界面吸附过程与机理

杨晓芳

2009

纳米颗粒物及其与腐殖酸的复合体对阿特拉津的吸附研究

芦家娟

碳纳米材料与有机污染物复合体系的生态效应

晏晓敏

羟基聚合铝凝聚絮凝作用的化学计量研究

伍晓红

羟基聚合铝絮凝剂形态结构及双水解转化模式

冯成洪

絮体粒度、结构、强度及其行为特性的研究

水体溶解性有机物(DOM)的分级表征与混凝去除机理

魏群山

2006

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cereus)与重金属的作用机理及模式

潘建华

环境微界面及纳米材料的原子力显微镜观测研究

葛小鹏

生源要素磷(P)在天然沉积物-水界面上的吸附与分配

周爱民

高Al(Ⅲ)浓度PAC的形态分布-转化及Al的分离提纯研究

黄鹂

典型南方水源水强化混凝和优化工艺研究

刘海龙

化学改性腐殖酸和沉积物对有机农药吸附特征研究

曾清如

典型森林小流域酸沉降与土壤相互作用的地球化学过程研究

郭景恒

阿特拉津在天然沉积物上吸附的水质条件影响及计算模式研究

陶庆会

A113形态的分离提纯及其稳定性和凝聚絮凝作用机理

徐毅

多环芳烃有机物在天然颗粒物界面上的吸附机理研究

周岩梅

中国黄土的表面特征及其与金属离子的作用机理和模式

储昭升

稳定性聚合氯化铁的研制

孟军

中国东部主要河流与湖泊沉积物污染信息系统建立与应用研究

张利田

电催化氧化法处理有机废水及提高其能效的研究

申哲民

气浮及过滤过程中的接触絮凝研究

郭瑾珑

氯化铝和聚合氯化铝絮凝剂的LLS和AFM研究

吕春华

2001

TiO2光催化剂固定化及染料化合物光催化降解的研究

胡春

高效絮凝/溶气气浮(DAF)水质净化集成系统的研究

毅力

高锰酸钾复合药剂预氧化给水处理技术

陈忠林

新型高效聚合铝硅复合絮凝剂的研制和应用

永会

聚合氯化铝与有机高分子复合絮凝剂的应用基础研究

石宝友

不同来源天然伊利石理化性质的对比研究

刘文新

用光散射法和小角X射线散射法研究无机聚合絮凝剂

谷景华

无机高分子混凝剂聚合氯化铝高效混凝动态模拟试验研究

李大鹏

耦合平衡化学作用的核素迁移模型研究

钱天伟

乐安江-鄱阳湖水域重金属污染评价及生态综合模型

何孟常

高效聚合絮凝剂-聚合氯化铝的电化学合成

路光杰

多配位基离子交换/螯合纤维的合成、特征及应用

刘瑞霞

天然矿物对有机物的界面吸附、氧化及光催化作用研究

郑红

盐城生物圈保护区丹顶鹤(Grusjaponensis)越冬生境演变及生境选择

马志军

典型微景观结构-多水塘系统对非点源污染截留机理的研究

吴光夏

聚铁硅型复合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形态特征与性能

王东升

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设计规划方法的研究

李文

水体颗粒物多组分模拟体系的表面络合模式

杜青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聚合氯化铝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

栾兆坤

酸沉降的区域水体酸化容量预评估及酸化敏感性评价研究

李金惠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与传统絮凝剂絮凝机理的对比研究

冯利

1996

典型微景观结构式-多水塘系统对非点源污染截留机理的研究

晏维金

用两种测试方法对不同PAC溶液中A1(Ⅲ)水解形态的分析

胡清

硕士

新型混凝剂聚磷氯化铝的研究(清华大学)

胡勇有

博士

1988

腐殖酸在高岭石/水界面处的作用——动电性质和表面吸附

周克准

1987

邻苯二甲酸酯化合物生物降角和吸附作用的研究

田康

电解絮凝法制备聚合氯化铝的工艺基础研究

刘鸿志

铜矿地质废料风化及其产物对河流沉积环境的影响

戴昭华

水环境中重金属形态与毒性关系的研究

刘清

聚合铁的混凝效能、形态及作用机理

常青

中国水体酸化敏感性研究与区划

张健

重金属形态与生态毒性的模拟毒性试验研究

王怀瑾

博士

染料类化合物多相光催化降解工艺研究

符雁

聚合铁混凝脱除HA特征研究

蔡固平

东亚地区云和降水与大气硫循环

张晓山

博士

新型高效混凝反应器的模拟研究

蒋斌

水环境中重金属的沉淀区域

李晶

汤鸿霄荣誉表彰

1999年

时间

奖项名称

参考资料

1995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SCI引用经典论文奖

2011年

科学中国人(2010)年度人物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95年-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联合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誉委员

1995年12月-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会顾问(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

2004年9月14日

济南大学名誉教授

2012年3月

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化学专业前评委

环境化学、化学地理专业委员

海洋湖沼学会水环境专业委员

应用化学学会水处理化学组名誉主任

化工学会工业水处理专业委员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顾问

《环境科学学报》编委会学术顾问(第六届)

《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编委

《环境科学》编委

《环境化学》编委

《中国环境科学》编委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编委

《中国给水排水》编委

《工业水处理》编委

《化工时刊》编委

西安科技大学名誉教授

山东大学名誉教授

人物评价

汤鸿霄开拓了中国用水废水工程化学和环境水化学学科领域,为在中国建立此前沿领域作出重要贡献。(2010年度科学中国人评)汤鸿霄在无机高分子絮凝剂这一领域,从理论研究、品种开发、生产工艺到工程应用,形成了一条龙的研究链,取得了居于国内外前列的成果。(哈尔滨工业大学评)

标签: 汤鸿霄

更多文章

  • 赵梓森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赵梓森

    赵梓森(1932年2月4日-2022年12月15日),男,汉族,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籍贯广东省中山市,光纤通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1949年至1953年赵梓森先后就读于国立浙江大学农业化学系、上海大同大学电机系、交通大学电信系有线通信专业;1954年至1958年任武汉电信学

  • 钱正英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钱正英

    钱正英(1923年7月4日-2022年10月22日),女,出生于上海,水利水电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部长,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42年钱正英从上海大同大学肄业并前往淮北解放区,先后担任淮北区党委机关文化教员,淮北泗五灵凤县中学浍南分校教员、训导员、教导员、党支部书记

  • 陈冀胜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陈冀胜

    陈冀胜(1932年7月15日—2022年10月19日),出生于天津市,军事医学与药物化学专家,少将军衔,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解放军防化研究院技术一级、文职特级研究员。陈冀胜于1952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回到化学兵学校担任教员。1954年在防化科学技术研究所工作;1962年在防化研

  • 王琳芳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王琳芳

    王琳芳(1929年11月3日-2022年10月16日),女,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汉族,中共党员。致力于蛋白质结构与抗原性关系的研究,分子生物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9年原北京协和医学院生化系研究生毕业。1960年-1

  • 顾健人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顾健人

    顾健人(1932年1月23日-2022年9月27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肿瘤分子生物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肿瘤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顾健人主要从事肿瘤病理、肿瘤生物化学、肿瘤分子生物学领域科研、教学工作。顾健人于1954年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

  • 钱鸣高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钱鸣高

    钱鸣高(1932年12月11日-2022年9月23日),男,汉族,出生于江苏无锡,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采矿工程专家,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钱鸣高是中国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学科主要奠基人之一,主要从事采矿工程科技研究与实践工作。1954年,钱鸣高毕业于东北工学院;1954

  • 李德群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李德群

    李德群(1945年8月7日-2022年9月5日),男,汉族,江苏泰县人,材料成形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德群长期从事塑料注射过程计算机模拟和模具CAD/CAE/CAM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李德群1968年大学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冶金系;1981年获华中工学院

  • 朱英浩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朱英浩

    朱英浩(1929年5月24日——2022年9月1日),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宁波,变压器制造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英浩于1952年从交通大学毕业后进入沈阳变压器厂工作,先后担任设计员、设计科长、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1990年至2008年担任沈阳变压电研究

  • 王威琪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王威琪

    王威琪(1939年5月30日-2022年8月26日),男,汉族,生于上海,祖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中国共产党党员,生物医学工程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复旦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站长、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王威琪长期从事医学电子学领域的研究工作。王威琪于195

  • 孟兆祯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孟兆祯

    孟兆祯(1932年9月13日-2022年7月15日),出生于湖北武汉,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孟兆祯于1956年从北京农业大学造园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后因院系调整,并入北京林学院从事园林教学工作,先后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和风景园林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