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金红光

金红光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615 更新时间:2023/12/13 17:13:39

金红光,男,朝鲜族,1957年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工程热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导,第十四届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1982年金红光毕业于东北电力学院;1989年在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获硕士学位;1994年获得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博士学位;199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99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3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7年当选中国民主促进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金红光主要从事能源环境系统集成技术和能源梯级利用的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金红光

国籍:中国

民族:朝鲜族

出生地:吉林省长春市

出生日期:1957年5月9日

毕业院校:东京工业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历:研究生

学位:博士

籍贯:黑龙江延寿

人物经历

1978年9月,考入东北电力学院动力系。1982年7月,进入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就读研究生。1985年7月硕士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工程师。

1991年4月,前往日本,在东京工业大学资源化学研究所担任访问学者,1992年1月,开始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资源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教授。

199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999年1月,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4月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2009年,担任973项目《多能源互补的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基础研究》的首席科学家。

2011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7年12月6日,当选中国民主促进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

2023年3月,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

担任职务

第十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四届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

主要成就

金红光科研成就

研究综述

金红光主要从事能源环境系统集成技术研究,如燃煤联合循环、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动力系统,多功能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等;能源转换利用新技术,包括吸收式制冷/除湿技术、不同化石能源互补能量转换技术、中低温太阳能热化学新技术、太阳能海水淡化等。

金红光在能源动力系统和CO2控制领域,围绕燃料化学能梯级利用主线,开展了原理、方法与系统集成、应用三个层面的系统性、创新性研究。阐明了燃料化学能梯级利用和低能耗捕集CO2原理,创建了太阳能品位互补与方法,原创性提出了捕集CO2的化学链燃烧动力系统。成果应用于分布式冷热电联供、太阳能热发电等新兴能源领域。

在基础理论与实验研究方面,首次在国际上研究发现了新的化学环境现象,提出了根除NOX和回收CO2新途径的第三代能源环境动力系统,该研究处于国际前沿领先地位,并获美国和日本专利。在吴仲华、蔡睿贤院士指导下,参与建立了总能系统理论体系以及能的梯级利用原理。原创性提出了化学能与物理能综合梯级利用原理和系统集成的技术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部分气化联合循环、双燃料重整的多联产系统以及无调整适度循环的多联产系统等,申请并获得了若干国家发明专利。

在应用技术研发方面,率先在中国发起和推动冷热电联供系统技术研究,承担了国家层面的首台冷热电联供示范项目。

项目承担&科研成果奖励

截止到2016年,金红光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石油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石油科技进步奖,具体的主持项目和获奖情况如:

时间

项目名称

获奖

参考

2009年

能源动力系统中能的综合梯级利用和CO2控制原理与方法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论文专著&授权专利

截止到2016年,金红光发表期刊论文206篇,SCI收录74篇、EI收录159篇;他引2363次,SCI他引621次,单篇SCI最高他引76次;学术著作4部,获得国际学术会议ASMEIGTI的最佳论文奖。获美国、日本专利两项,国家发明专利26项。

出版著作

出版时间

图书名称

作者

出版社

2010.02

《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装置及应用》

金红光,郑丹星,徐建中编著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8

《冷热电联产系统装置应用实践》

金红光,郑丹星,徐建中编著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8.07

《能的综合梯级利用与燃气轮机总能利用》

金红光,林汝谋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09

《燃气轮机发电动力装置及应用》

林汝谋,金红光主编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金红光人才培养

金红光课题组和欧盟、美国、瑞典、英国等多所大学与研究机构开展温室气体控制、生态工业园等领域的密切合作,多名博士生在就读期间出国培训或联合培养。截止到2017年7月,在金红光直接和联合指导下已培养出35名博士、28名硕士,除了在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还在北京化工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培养学生,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研究馆信息、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培养学生情况如下:

毕业时间

论文题目

作者

学位

2017

基于选择性膜分离的太阳能热化学系统研究

宏圣

博士

2017

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品位提升机理与系统集成研究

刘锋

博士

2017

中低温太阳能与甲醇热化学互补的分布式能源系统集成

许达

博士

2017

中低温余热驱动的正逆耦合循环系统集成研究

陈宜

博士

2017

太阳能与甲醇热化学互补发电变辐照全工况系统集成方法

刘秀

博士

2016

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节能机制与特性研究

冀晓洲

博士

2016

太阳能与生物质能热化学互补高效利用系统集成与方法

白章

博士

2015

光煤互补发电系统全工况集成机理

彭烁

博士

2015

聚光太阳能与热化学反应耦合的发电系统研究

王艳娟

博士

2014

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全工况特性与主动调控机理及方法

陈强

博士

2014

CO2捕集能耗分析与煤基甲醇—动力多联产系统技术经济关联性研究

涂聪

硕士

2014

太阳能与生物质能互补的能源系统研究

周鹏

硕士

2014

MW级光煤互补发电系统变辐照变工况性能研究

许璐

硕士

2013

余热驱动的功冷联产系统集成与正逆循环耦合机理研究

孙流莉

博士

2013

中温太阳能集热驱动的功冷联产系统集成与热力性能研究

赵婷

硕士

2013

基于CO2/焦炭气化方法的化学链燃烧动力系统模拟与实验研究

王赵国

硕士

2013

中低温太阳能与甲醇热化学互补技术研究

许达

硕士

2013

抛物面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及过程研究

闫月君

硕士

2012

CO2捕集能耗最小化机理及煤制天然气动力多联产系统

李胜

博士

2012

多能源互补回收CO2的化学链燃烧机理与动力系统研究

韩涛

博士

2012

中低温太阳能与煤炭热互补机理及系统集成

赵雅文

博士

2012

多能源互补回收CO2的化学链燃烧机理与动力系统研究

韩涛

博士

2012

CO2捕集能耗最小化机理及煤制天然气动力多联产系统

李胜

博士

2012

立式降膜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设计与变工况性能研究

郭培军

硕士

2012

基于化学链燃烧的固体蓄能材料实验研究及冷热电系统集成

贺凤娟

硕士

2012

分布式供能中的吸收式制冷机变工况研究

郑剑娇

硕士

2011

燃烧前捕集CO2的IGCC发电系统集成与示范研究

张曦

硕士

2011

抛物槽式太阳能集热技术系统集成研究

高志超

硕士

2011

塔式太阳能间冷-回热燃气轮机与卡林那联合循环热力特性研究

彭烁

硕士

2011

中低温太阳能与替代燃料化学链燃烧互补机理与系统集成研究

潘莹

硕士

2011

太阳能与甲醇热化学互补系统集成与模拟研究

张传强

硕士

2011

燃烧前捕集CO2的IGCC发电系统集成与示范研究

张曦

硕士

2010

多联产CCS的全生命周期综合评价与系统集成研究

林湖

博士

2010

槽式太阳能集热与热发电系统集成研究

王亚龙

硕士

2010

基于化学能梯级利用与CO2分离一体化原理的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集成研究

张国强

博士

2009

中低温太阳能与甲醇热化学互补的冷热电联产系统

郭栋

硕士

2009

耦合化学间冷的化学链燃烧与甲醇重整氢电联产系统研究

张筱松

博士

2009

海水淡化系统能量综合利用与经济性研究

邓润亚

博士

2009

焦炉煤气与气化煤气基焦炭、化工与动力多联产系统及集成机理

孙士恩

博士

2009

生物质与天然气基及其互补的多联产系统集成开拓研究

李洪强

博士

2008

部分煤气化与CO_2捕获的能源动力系统研究

徐玉杰

博士

2008

正逆耦合循环系统及利用LNG冷能的低CO_2排放动力系统开拓研究

刘猛

博士

2008

中低温太阳能热化学制氢与工程热物理某些问题的代数显式解析解

博士

2008

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集成及性能优化

宿建峰

硕士

2008

主动蓄能模式分布式供能系统集成

黄纯浩

硕士

2007

用于生态工业园的冷热电联产系统研究

吴卉

硕士

2007

减排CO_2的能源动力系统综合评价与多目标优化

徐钢

博士

2007

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及化学能梯级利用机理研究

陈斌

博士

2007

分布式冷热电联产和海水淡化耦合系统研究

李冰

硕士

2007

新型太阳能热利用系统集成研究

袁建丽

硕士

2006

燃气轮机冷热电联产系统集成理论与特性规律

冯志兵

博士

2006

多能源互补的多功能能源系统及其集成机理

韩巍

博士

2006

IGCC热力系统建模与设计中若干关键问题

邵艳军

硕士

2006

合成氨—动力多联产系统初步研究

向荣

硕士

2005

煤基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开拓研究

高林

博士

2005

应用天然气重整技术的新型动力系统研究

徐威

硕士

2004

燃料化学能与物理能综合梯级利用的热力循环

洪慧

博士

2004

IGCC系统控制CO<,2>的过程机理与一体化集成

王宝群

博士

2004

IGCC联合循环系统建模与设计优化研究

迟全虎

硕士

2003

燃料化学能与物理能综合梯级利用的热力循环

博士

2003

新颖外燃式燃气轮机循环与特性研究

赵洪滨

博士

2003

与环境相容的燃气轮机总能系统及其开拓研究

邓世敏

博士

金红光荣誉表彰

时间

名称

参考资料

2011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3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

社会任职

2022年12月

中国民主促进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

时间

担任职务

2014年11月-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第七届理事长

2015年12月-

中国能源研究会第七届常务理事

2004年-2009年

《工程热物理学报》第四届编辑委员会编委

2009年-

《工程热物理学报》第五届编辑委员会副主编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热物理学科专家评审组组长

——

全国能源标准化委员会委员

——

国际能源杂志《Energy》副主编

——

国际杂志《AppliedEnergy》客座编辑

2016年05月-

海洋能源利用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2017年

国家自然科学奖会评专家工程技术科学组副组长

人物评价

金红光对化学链燃烧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2005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特别报告评)

金红光在国际温室气体控制领域开创并引领了新的方向,他提出了捕集CO2的化学链燃烧方法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三种CO2捕集方法之一,标志着中国学者在国际前沿领域的领先地位,为温室气体减排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何梁何利基金评)

标签: 金红光

更多文章

  • 赖远明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赖远明

    赖远明,男,汉族,1962年8月16日生于江西龙南,寒区工程、土木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原院长,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赖远明于1983年毕业于江西理工大学;1986年在兰州交通大学获硕士学位;1999

  • 李东旭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李东旭

    李东旭,女,1956年10月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航天器振动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东旭于1981年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航天技术系毕业;1989年获得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1993年获得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201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

  • 李述汤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李述汤

    李述汤,生于1947年1月,中国香港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材料科学与技术领域国际著名科学家,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FUNSOM)院长、纳米科学技术学院(CNST)院长、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NANO-CIC)主任、澳门科技大学澳门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MIMSE)院

  • 李依依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依依

    李依依,女,1933年10月出生于北京,冶金与金属材料科学家,中国低温及核结构材料领域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7年李依依从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系毕业后进入辽宁本溪钢铁厂工作;1983年受聘为国际深冷材料学会理事;1990年担任

  • 李应红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李应红

    李应红,1963年1月5日出生于重庆市奉节县,航空推进理论与工程专家,专业技术一级,专业技术少将军衔,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第十九届中央候补委员,空军工程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航空等离子体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飞机推进系统军队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应红于1983年从空军工程学院航空机械工

  • 林皋

    名人大全编辑:君莫笑标签:林皋

    林皋,1929年1月2日生于江西南昌,中国科学院院士,水利工程及地震工程专家,大连理工大学教授。林皋于1951年在清华大学土木系毕业;1954年大连工学院水能利用研究班毕业;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林皋长期从事水工结构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水坝抗震理论和模型实验技术、地下结构抗震分析和

  • 刘宝镛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刘宝镛

    刘宝镛,1936年1月13日出生于天津,导弹总体设计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研究员。刘宝镛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同年任职于国防部五院一分院总体设计部;1981年任二院四部副主任;1986年主持第二代战略武器的研制工作;1987年起任国家某重点型号工程

  • 刘昌胜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刘昌胜

    刘昌胜,男,1967年6月出生于湖北大冶,生物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1989年刘昌胜从湖北大学生物系本科毕业;1992年获得华东化工学院硕士学位;1993年至1999年在华东理工大学技物所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研究室主任、副所长、党

  • 刘广均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刘广均

    刘广均,回族,1929年7月15日出生于天津,同位素分离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刘广均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52年—1963年任教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63年—1982年任职于二机部504工厂,历任副总工艺师、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1982年任

  • 刘维民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刘维民

    刘维民,1962年9月26日出生于山东莱西,润滑材料与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4年刘维民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化学系;1990年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毕业之后留所工作;1993年至1994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