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学钰,1937年3月6日出生于上海,籍贯福建福州市,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教授,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院长。林学钰于1957年从长春地质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80年至1982年在美国爱达荷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进修;1985年至1991年担任长春地质学院副院长;1990年在澳大利亚科学工业研究所做高级访问学者;1990年担任长春地质学院应用水文地质研究所所长;1994年建立了中国国内第一个部级“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系列模型”开放研究实验室;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2007年获得吉林省第五届“吉林女杰”称号。林学钰主要从事地下水管理模型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在城市地下水资源评价、水流模拟、预报研究方面取得多项成果,建立了一批地下水水质模型,在地下水污染机理和微生物治理地下水污染理论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林学钰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37年3月6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长春地质学院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代表作品:《现代水文地质学》
性别:女
籍贯:福建福州
政治面貌:中国共产党党员
人物经历
1937年3月6日,林学钰出生于上海,籍贯福建省福州市。
1957年,从长春地质学院(现长春科技大学)水文地质系及工程地质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0年,在美国爱达荷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进修(至1982年末)。
1982年,建立《地下水管理学》和《环境地质学》新学科。
1983年,担任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系系主任、副教授。
1985年,晋升为教授。
1985年—1991年,担任长春地质学院副院长。
1990年4月至10月,去澳大利亚科学工业研究所(CSIRO)做高级访问学者。
1990年,担任长春地质学院应用水文地质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1994年,建立了中国国内第一个部级“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系列模型”开放研究实验室。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
1998年,担任“未来地下水危机国际会议”学术委员会主席。
主要成就
林学钰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林学钰早年主要从事地下水管理模型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使中国地下水管理工作进入系统化、模型化、定量化的新阶段。在区域和城市地下水资源评价、水流模拟、预报研究方面取得多项成果,建立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地下水水质模型。她还在在地下水污染修复与控制的理论和方法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
林学钰长期从事环境地质和地下水管理研究,在地下水模型研究、水资源管理、水-环境决策支持系统、地下水污染机理和溶质运移理论研究等方面均有开拓性的研究成果。
学术论著
截至2016年9月,林学钰共出版学术专著18部;在中国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代表性著作如下:
学术交流
林学钰参加和主持过多次国际学术会议,是第28和30届国际地质大会环境水文地质分会的召集人和1998年“未来地下水危机国际会议”学术委员会主席。多次参加美、欧、澳洲等有关国家的学术会议或进行互访。
承担项目
截至2016年9月,林学钰先后主持完成国家、部(省)级科研生产项目60多项。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16年9月,林学钰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
林学钰人才培养
教育思想
林学钰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尤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研究道德和做人的品质。她认为,作为教师,学生就是你的产品,产品首先要合格,然后才能打出品牌。在这个岗位上就应该培养出合格的学生,否则就会觉得问心有愧。她说:“教书育人,在自己的领域里培养出成材的学生是教师的天职。这些学生不仅要会做学问,更要会做人。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找到平衡是很重要的。”
指导学生
截至2016年9月,林学钰作为国家水文地质学首批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培养博士生55名(包括3名外籍博士生)、硕士生50名、博士后20名。
林学钰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林学钰是中国最早从事环境水文地质和地下水资源管理研究的学者之一。(吉林大学新能源与环境学院评)
林学钰完成的国家、部(省)级科研生产项目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中国科学院大学水系统安全研究中心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