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精云,1959年7月生,安徽怀宁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主同盟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云南大学校长、教授,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理学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82年,方精云毕业于安徽农学院,同年考入北京林业大学成为政府派遣留学生;1983年10月—1986年3月,在日本信州大学农学部森林生态学专业学习,并获得硕士学位;1989年,获日本大阪市立大学博士学位;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9年4月23日,任云南大学校长。方精云长期从事全球变化生态学、植被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遥感等方面的研究,是我国陆地碳循环研究的奠基者、生态学科的领军人物。
基本资料
中文名:方精云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安徽怀宁
出生日期:1959年7月21日
毕业院校:日本大阪市立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履历
1978年9月—1982年7月,方精云在安徽农学院(现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专业学习,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2年9月—1983年9月,在北京林学院国家教育部出国代培研究生。
1983年2月—1983年7月,在大连外国语学院日语培训。
1983年10月—1986年3月,在日本信州大学农学部森林生态学专业学习,并获得硕士学位。
1986年4月—1989年3月,在日本大阪市立大学理学部生物学专业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
1989年6月—1994年10月,担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1992年9月—1993年3月,在日本千叶大学理学部生物学专业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4年11月—1997年5月,担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研究员、系统生态开放实验室副主任(其间:1994年,获得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1996年2月—1996年12月,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University)生物系做访问学者(其间:1996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
1997年6月—2002年10月,担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2002年—2017年,担任北京大学特聘教授,生态学系主任、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5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
2006年—2012年,任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常委。
2007年10月—2008年02月,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FreieUniversitätBerlin)做访问学者(其间:2007年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2008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同年起,任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常务委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评议工作委员会成员(至2012年)。
2010年08月—2016年7月,担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其间:2010年,任北京大学理学部委员)。
2016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学术所长(2019年8月1日起不再担任学术所长),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同年,任北京大学理学部副主任,还被聘为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
2017年,担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学术所长。
2018年,任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2019年4月23日,被云南省委聘请为云南大学校长。
2022年8月,当选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
职务任免
2019年4月23日,云南省委在云南大学召开干部大会,宣布省委关于云南大学校长的任职决定。省委决定:聘请中科院院士方精云任云南大学校长。
主要成就
方精云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方精云系统地开展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发展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计量方法,为评估中国陆地碳收支奠定了方法论基础;对中国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过较为系统的调查,完善和发展了生态学代谢理论;较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植物化学元素的计量特征,提出了“限制元素稳定性假说”。
学术论著
根据2021年2月中科院植物所官网显示,方精云先后发表中英文论文250篇,其中SCI收录近100篇,在美国《科学》(Science)上发表论文2篇,英国《自然》(Nature)3篇,《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3篇,影响因子大于5的论文20篇;向中央政府提交建议书3份。
[1]ShapiroTH,DiabR,deBritoCruzCH,CropperM,FangJY,FrescoLouiseO,ManabeS,MehtaG,MolinaM,WilliamsP,WinnackerE-L,ZakriAH.ClimateChangeAssessments:ReviewoftheProcessesandProceduresoftheIPCC[M].TheInterAcademyCouncil,2010,Alkmaar,theNetherlands.
[2]FangJY,WangZH,TangZY.AtlasofWoodyPlantsinChina:DistributionandClimate[M].Springer-Verlag,2011,Berlin(2volumeswith1972pagesand11219illustrations;JointlypublishedwithHigherEducationPress,Beijing)
[3]方精云,赵淑清,唐志尧等著.长江中游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学基础[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6:1-278.
[4]方精云主编.全球生态学[M],北京-Heidelberg.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Verlag.
[5]戴均虎,丁枚,方精云编著.温室效应[M],2001.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6]孔小宁,方精云著.走进北极[M],1996.北京:中国工商联出版社.
科研项目
科研成果奖励
方精云人才培养
讲授课程
根据2021年2月北京大学官网显示,方精云独立讲授4门必修课:环境生物学(本科生)、群落生态学(本科生)、生态系统生态学(本科生)、植被生态学(研究生);参与讲授3门课:生态学研究进展(研究生)、自然地理学研究进展(研究生)、生态学研究方法(研究生)。
学生培养
根据2021年2月北京大学官网显示,方精云共培养硕士生24名、博士生37名,指导28名本科生完成毕业论文(其中1名外国留学生),指导21名博士后出站。在指导的博士生中,2人获全国百篇优博,1人获全国优博论文提名奖;2人获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5人获基金委“优青”;7人获中组部“青年千人”称号。
方精云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国际学术任职
中国国内任职
杂志任职
个人生活
考察遇险
方精云到湖南和广西交界的一座原始森林做植被调查,遭遇迷路;参加“远征北极点”科考,在极区飞行时,螺旋桨式的飞机出现了故障,裸露着双手去取冰样,双手冻得又红又肿;在喜马拉雅山南坡做生物多样性调查,过河的时候,陷入深坑差点被激流冲走,不幸患上“急性高原肺水肿”。
童年生活
方精云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母都是务农的。方精云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点着煤油灯看书。播种的季节,他早上四五点钟就要起来,虽然已是三四月份,但依然冻得不行。那时天气热起来,头顶着太阳,面朝着水田,水温可以达到四五十度。方精云从不抱怨,只是尽己所能地为父母减轻负担。
人物评价
方精云通过科技政策咨询、参与政府决策、学科建设等方式,一些重要咨询和社会服务工作在学界、政界产生重要影响,成为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抓手。作为民盟盟员和全国政协委员,方精云提出建议时直言不讳,直指问题核心并总是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中国民主同盟云南省委员会评)
人物影响
设立奖学金
2007年,方精云获得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后,拿出全部奖金20万元港币设立“生态学奖学金”,鼓励和支持学习优秀或家庭困难而学习刻苦的研究生。
政策影响
2014年,方精云在呈交国务院的咨询报告中,率先提出“草牧业”的概念,得到中央重视并被写进一号文件,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农业政策在全国示范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