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徐克勤

徐克勤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928 更新时间:2024/1/13 10:08:44

克勤(1907年3月15日—2002年12月19日),安徽巢县人,地质学、矿床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34年徐克勤从国立中央大学地学院地质系毕业后进入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1939年获得中美“化基金”资助,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生院留学,先后获得硕士、博士;1941年被选为美国SigmaXi科学荣誉学会会员;1945年回国后担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技正;1946年应聘为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地质系教授;1947年至1949年担任中央大学地质系系主任;1949年至1984年担任南京大学地质系系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4年担任南京大学地质系名誉系主任;2002年12月19日逝世。徐克勤早年长期、系统而全面地研究钨矿。1947年首次在湖南瑶岗仙发现大型矽卡岩型白钨矿矿床,1954年首次评价了四川攀枝花超大型钒、钛、磁铁矿矿床,及发现铜陵新屋里(凤凰山)铜矿,当涂马山硫铁矿及南京岔路硫铁矿。1957年在赣南首次发现了加里东期花岗岩。1958年和郭令智在皖南发现雪峰期花岗岩。1935年和黄汲清发现印支期花岗岩。

基本资料

中文名:徐克勤

国籍:中国

出生地:安徽巢县

出生日期:1907年3月15日

逝世日期:2002年12月19日

毕业院校:美国明尼苏达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矿床学》

主要成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人物生平

1907年3月15日,徐克勤出生于安徽巢县。1928年进入南京中学学习。

1930年7月,徐克勤考入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地质系。

1934年7月,徐克勤从国立中央大学地学院地质系毕业,获得学士学位;毕业后进入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从事矿产资源调查和矿床地质研究;同年加入中国地质学会。

1939年10月,徐克勤获得中美“文化基金”资助,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生院留学,先后获得硕士学位(1941年)、博士学位(1944年)。

1941年,徐克勤被选为美国SigmaXi科学荣誉学会会员。

1945年11月,徐克勤回国,担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技正(1946年7月)。

1946年7月,徐克勤应聘为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地质系教授。

1947年6月,徐克勤担任中央大学地质系系主任(1949年8月)。

1949年8月,中央大学更名为南京大学后,徐克勤担任南京大学地质系系主任(至1984年)。

1980年,徐克勤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4年,徐克勤担任南京大学地质系名誉系主任。

2002年12月19日,徐克勤逝世,享年95岁。

主要成就

徐克勤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20世纪30至40年代,徐克勤在美国留学期间写成了《钨矿床的地质》的博士论文,他还在美国《经济地质》上发表了《中国赣南钨矿床地质》等文章。20世纪40至50年代,徐克勤领导勘探并发现特大型矽卡岩型白钨矿,根据他的理论,使中国钨矿总储量居世界之首发现安徽马山硫铁矿提出攀枝花铁矿是特大型钒钛磁铁矿,成为中国西南最大的钢铁基地。60~70年代考察中国东南部数十个铁铜硫铅锌等矿山,对赣南区域地质及造山运动、花岗岩类与钨矿关系、钨矿床特征等作了科学论述,对找矿有直接指导意义。80年代提出华南花岗岩两个主要成因类型——同熔型和改造型,提出华南不同时代花岗岩类及成矿关系。

发现矽卡岩型白钨矿矿床

1947年7月中旬起,徐克勤受当时的资源委员会委托,前往湖南省资兴县瑶岗仙钨矿进行资源评价。徐克勤到达矿山第二天便上山勘查黑钨矿石英脉矿床。下午,他在返回住地的途中发现路旁草丛中有一种棕黑色土状物,并怀疑它是某种物质氧化所致。经过搜寻,他在草丛中发现了半风化的矽卡岩露头。有着十年钨矿研究经验的徐克勤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矽卡岩可以含有白钨矿,所以,这种半风化矽卡岩的发现,引起了他的极大重视。当时,在中国还没有发现矽卡岩型白钨矿的报道。含在矽卡岩中的白钨矿因其粒度较细而在野外很难辨认。徐克勤首先将矽卡岩的大致分布范围填绘于1∶5000瑶岗仙地形图上,并采集了可能含有白钨矿的矽卡岩样品带回南京进行室内研究。经在显微镜下辨认,很快鉴定出样品切片中的白钨矿,又对标本进行紫外灯检查,也证实了它们中的极大多数含有白钨矿。这是在中国首次发现矽卡岩型白钨矿。

徐克勤的工作成果表明:这个矿的地质条件相当好,矿体顺层延长近一公里,厚度较大,延深也可能较大。他断定瑶岗仙白钨矿是一个大型矿床。徐克勤提出的勘探开发瑶岗仙矽卡岩白钨矿的建议立即被地质部门所采纳。勘探结果表明,含白钨矿的矽卡岩顺层性能稳定,延长远,延深大(超过500米),厚度从十几米到数十米,含钨酸(WO3)达到0.43%,总储量很大,是一个特大型矿床。徐克勤总结了瑶岗仙白钨矿的发现和勘察成果,于1957年在《地质学报》上发表了《湖南钨锰铁矿矿区中矽卡岩型钙钨矿的发现并论两类矿床在成因上的关系》的研究论文,理论上修正了这两类矿床不能共存的传统看法。徐克勤的这一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导致了中国已探明的白钨矿的储量已超过黑钨矿,并使中国钨储量居世界首位。1959年发表《中国钨矿的类型及分布规律》。

发现浸染状硫铁矿

20世纪50年代,徐克勤带领学生到马鞍山、大凹山一带实习。在大凹山以南约2.5—3.5公里的马山,他们发现了大面积的浸染状硫铁矿,1951年曾钻过一孔,发现自上而下全部为浸染状硫铁矿。1954年,曾由化工部施钻4口,也全部为浸染状硫铁矿,1958年曾大加钻探,发现矿区广大,估计储量达约一亿吨,含硫达12—15%。

发现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床

1954年,徐克勤受地质部委托,率领师生40余人到四川攀枝花等地进行普查,他以确凿证据证明了过去地质工作者认为是三个孤立的铁矿小山头(尖包包、兰家河、倒马坎)相隔7.5公里,实际上是一个连续的层状辉长岩体,岩体近底部即为矿体(带)。并且在全马坎北水沟旁发现矿体另一部分。矿层很厚,是一个巨型钒、钛、磁铁矿。另外他们曾在野外通过对矿石的光片研究,及利用显微化学浸蚀法确定磁铁矿与钛铁矿主要为粒状共生,从面初步确定了矿石的可选性。通过刻槽取样化验确定矿石品位并查出铁矿层之下还有少量铜镍矿化的存在。1954年10月2日,他地质部报告了工作成果,认为攀枝花是一个大型钒钛磁铁矿床,并建议地质部门应立即对攀枝花进行勘探。后来的勘探结果完全证实了他的科学论断。

花岗岩类研究

1957年,徐克勤在江西南康龙回和上犹陡水首次发现了加里东期的花岗岩类,为华南多时代花岗岩体系的建立打开了突破口。1958年,徐克勤和郭令智等又在皖南休宁发现了雪峰花岗岩。此后,又在雩都公馆、银坑、湖南永兴发现加里东期花岗岩类。徐克勤撰写的《论华南四大旋回(即雪峰期、加里东期、印支期、燕山期)花岗岩》一文受到1962年广州地质普查会议的极大重视和广泛承认。此后,南京大学地质系关于华南花岗岩的研究一直得到全国地质学界的高度评价,并在1964年被列为全国十大科技成果之一。1965年,这一研究成果—《华南不同时代花岗岩类及其与成矿关系研究》以国家科委科学技术报告的形式发表(编号1415号)。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徐克勤继续带领和组织南京大学地质系师生从事花岗岩类的研究,1978年这项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0年徐克勤和孙明志提出华南花岗岩的两个主要成因类型一同熔型和改造型,这在80年代全国各家关于花岗岩类的成因分类中是提出最早、影响最大的一家。1981年,《华南不同时代花岗岩类及其与成矿关系》以专著形式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1982年,徐克勤领导的这项关于花岗岩类的研究成果获得全国自然科学二等奖。

1976年6月,徐克勤等在安徽铜陵新桥发现黄龙灰岩中下部层状含铜黄铁矿中夹有火山凝灰岩及凝灰质砂岩,推论该矿属于中石灰世海底火山喷发沉积成因。这一发现使他联想到北美和澳大利亚的某些块状硫化物矿床,如Sullivan.Mt.Isa等,它们与典型的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矿床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差异。铜陵新桥这种形成于断裂拗陷带中的硫化物矿床与绍兴西裘形成于优地槽环境的火山成因黄铁矿型铜矿也有相似和差异之处。徐克勤认为,产于断裂拗陷带中的某些热液铁、铜矿床,很可能具有新桥式的海相火山喷发沉积成因,或者以火山沉积物为矿源层或矿胚层,再经过后期热液作用的迭加、改造而成矿。在此成果基础上,徐克勤于1978年提出,在中国东南部几个海西一印支期断裂陷带中,发育一种沉积(或火山沉积)一热液迭加改造型的铁铜(铅锌硫)矿床成因,探讨它们既不是简单的同生沉积矿床,又不是单纯的热液矿床,对这类层状铁矿床的重新认识。1986年,这一科研成果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徐克勤对于海底喷流沉积块状硫化物矿床的研究足迹遍及中国东南部、南部以及西南部某些矿山,如广西南丹大厂及云南个旧几个矿山,还到过甘肃白银厂,青海锡铁山,及红沟铜矿(祁连山铜矿)等。

学术论著

出版日期

名称

作者

出版社

1943

《江西南部钨矿地质志》

徐克勤

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

1964.07

《矿床学》

徐克勤等编著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3

《花岗岩类与成矿关系》

徐克勤著

南京:南京大学地质系

1982

《华南花岗岩成因与成矿》

徐克勤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84

《花岗岩地质和成矿关系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徐克勤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06

《花岗岩地质和成矿关系》

徐克勤,涂光积主编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学术交流

1980年,徐克勤作为中国地质代表团成员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地质大会,并报告了关于沉积(火山沉积)在中国东部断陷带中的层状铜、铁、硫等矿床。1984年5月,他率领地质小组访问美国。在一个多月时间里,他考察了美国西部许多铜、钼、金矿,并参观了圣海伦斯(活)火山和矽卡岩型钨矿,并作了学术报告。1988年,他参加了在日本松江举行的钨、锡花岗岩会议。通过这些学术交流活动,徐克勤看到了很多地质现象和许多矿山,以及各国的地质调查所,包括美国地质调查所的东、西、中部三个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02年12月,徐克勤领导、主持的科研成果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教育部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1978年

华南不同时代花岗岩及其成矿关系研究

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8年

华南几个断裂拗陷带中沉积(或火山沉积)—热液迭加矿床的成因研究

江苏自然科学奖

1982年

华南花岗岩的地质,地球化学及成矿规律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985年

华南海西—印支期断陷带中沉积—热液叠加层状铁、铜、硫、铅、锌、银、金等矿床的研究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华南海西—印支期断陷带中沉积—热液叠加层状铁、铜、硫、铅、锌、银、金等矿床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奖

徐克勤人才培养

讲授课程

徐克勤在南京大学地学系长期讲授《矿床学》《岩石学》《光性矿物学》《矿相学》和《应用岩石学》等课程,其中《应用岩石学》这门课,是他在年收集全国各地矿床围岩蚀变的大量标本切片的基础上开创的。

指导学生

徐克勤所培养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等各个层次的学生,许多已经是地质学领域的知名学者,绝大多数成为教学、科研和生产的骨干。

徐克勤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1980年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5年

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社会任职

徐克勤先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地质对比计划中国委员会委员,国际地质物理与大地测量联合会中国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顾问,国际地质对比计划第220项的中方负责人。

人物评价

徐克勤在地质科学的许多领域都有重要建树和突出贡献,尤其在华南钨矿地质、华南花岗岩及其成矿作用、沉积-后期热液叠加成矿等方面取得了开创性的、具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他在湖南瑶岗仙发现了中国第一个夕卡岩型白钨矿床。他在江西南康龙回和上犹陡水两地首次发现了加里东期的花岗岩类,并组织领导了华南多时代花岗岩成因及其与成矿作用关系的综合研究;他提出的“改造型”、“同熔型”的花岗岩成因分类受到国内外的广泛重视和认可。徐克勤长期担任中央大学和南京大学的地质系主任,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地质人才,为中国地质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评)

徐克勤一生勤奋工作,足迹踏遍除西藏、台湾以外所有的省、市、自治区。他在矿床学,重要矿床发现,以及花岗岩类研究中,做出重要贡献,在中国南部研究海底喷流沉积块状硫化物及后期热液叠加改造型矿床,在不同地段产有铜、铅、锌、银、锡、钨、金、硫等,其重要性很显著。(何梁何利基金会评)

后世纪念

徐克勤院士铜像

2013年4月22日,徐克勤院士铜像安放仪式在仙林校区朱共山楼大厅举行,德滋院士、莫宣学院士、薛禹群院士、郑永飞院士、刘丛强院士、陈骏校长、王汝成院长、王洪涛书记及徐克勤的学生代表和学院师生代表近百人参加了铜像安放仪式。

《徐克勤传》

2017年2月,由华仁民教授撰写的25万字《徐克勤传》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通过“口述历史”的形式,详尽地记录了徐克勤的生活历程和学术成就,向读者全方位地展现了这位优秀的中国地质科学家的真实人生。

纪念徐克勤院士110年诞辰

2017年3月15日,为了纪念徐克勤先生110年诞辰,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在4月8-10日举办徐克勤学术思想研讨会,缅怀徐克勤先生的杰出贡献,弘扬他的学术思想。作为纪念活动的内容之一,陈骏校长和王德滋院士分别在南京大学报上撰文纪念徐克勤先生。4月9日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朱共山楼举行了“徐克勤学术思想暨地质学科发展研讨会”。

标签: 徐克勤

更多文章

  • 王德宝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王德宝

    王德宝(1918年5月7日—2002年11月1日),出生于江苏泰兴,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1940年王德宝从国立中央大学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47年初进入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制糖专业学习。1948年转入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生化系,并获得硕士学位。195

  • 高世扬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高世扬

    高世扬(1931年12月15日-2002年8月22日),四川崇州人,无机化学家,盐湖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前是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研究员。高世扬1953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化学系,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所;1957年调入中国科学院北京化学所;1965年任中国科学院盐湖研究所研究员;19

  • 王之卓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王之卓

    王之卓(1909年12月16日—2002年5月18日),河北丰润人,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武汉测绘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校长。1932年王之卓从交通大学毕业;1934年考取第二届中英庚款公费留学生,到英国留学;1935年从英国伦敦大学土木系帝国学院

  • 汤佩松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汤佩松

    汤佩松(1903年11月12日-2001年9月6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今蕲水县),植物生理学家、生物学专家、生物化学家、教育家,中国植物生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1917年-1925年,汤佩松在清华学校学习;1925年-1927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植物学系学习并获学士

  • 窦国仁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窦国仁

    窦国仁(1932年11月16日—2001年5月22日),满族,辽宁北镇人,泥沙及河流动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高级工程师。窦国仁于1956年从苏联列宁格勒水运学院毕业;1959年获得副博士学位;1960年获得技术科学博士学位之后回国,进入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工作,先后

  • 邓景发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邓景发

    邓景发(1933年8月4日—2001年5月12日),出生于上海,籍贯广东番禺,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前是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邓景发1959年复旦大学电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63年任复旦大学讲师;1978年任复旦大学副教授;1984年任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当选为

  • 侯虞钧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侯虞钧

    侯虞钧(1922年8月5日—2001年4月8日),福建福州人,化学工程专家,化工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前是浙江大学化工系教授。侯虞钧194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1947年9月毕业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院,并获得化工硕士学位;1949年12月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并获得化工实践硕士学位;19

  • 陶宝祺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陶宝祺

    陶宝祺(1935年1月10日—2001年3月31日),智能材料结构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陶宝祺于1957年从北京航空学院飞机工艺专业毕业后分配到第三机械工业部南京511厂实习;1958年至1983年进入南京航空学院压力加工教研室、材料力学教研室,历任助教、讲师、副教

  • 裘维蕃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裘维蕃

    裘维蕃(1912年5月15日—2000年9月18日),江苏无锡人,植物病理学家,植物病毒学家,菌物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裘维蕃1935年毕业于金陵大学;1939年—1941年任教于福建农学院;1941年—1945年任职于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1947年获

  • 张炳熹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张炳熹

    张炳熹(1919年6月12日—2000年7月17日),出生于北京,籍贯河南社旗,矿床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高级咨询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张炳熹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5月赴美国哈佛大学学习,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1950年任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