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维蕃(1912年5月15日—2000年9月18日),江苏无锡人,植物病理学家,植物病毒学家,菌物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裘维蕃1935年毕业于金陵大学;1939年—1941年任教于福建农学院;1941年—1945年任职于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1947年获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学位;1948年3月任清华大学副教授;1950年—1995年历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教授;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6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1995年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2000年9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裘维蕃主要致力于真菌分类、生理学和栽培领域的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裘维蕃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无锡
出生日期:1912年5月15日
逝世日期:2000年9月18日
毕业院校:威斯康星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人物生平
1912年5月15日,裘维蕃出生于江苏无锡。
1935年,毕业于金陵大学植物病理学系。
1935年—1939年,任金陵大学助教。
1939年—1941年,任教于福建农学院。
1941年—1945年,任职于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
1947年,获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学位。
1948年3月,任清华大学副教授。
1950年—1995年,历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教授。
1953年—1956年,历任中国科学院真菌植病研究室、应用真菌学研究所病毒室主任、研究员。
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6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1995年,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2000年9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主要成就
裘维蕃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自20世纪30年代起,裘维蕃开始对中国真菌和植物病害进行调查研究,特别是对云南高等食用菌的分类和栽培的调查研究。在美国留学期间,他开始从事一种真菌的生理及致病力变异的研究,成为最早发现真菌异核现象者之一。他还是国际上第一位提出确切表达一种病害发生程度公式(即现在所采用的病情指数公式)的人;20世纪50年代,他开始对白菜三大病害做出研究;60年代—70年代,致力于植物病毒学的研究。1969年,他研究证明了中国小麦丛矮病是由灰飞虱传染的病毒所致,对该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提出了预见意见。20世纪80年代,他提出了诱导植物抗病毒性的理论,并成功研制出“NS-83增抗剂”,用以抑制番茄和烟草病毒病。
裘维蕃建立中国第一个植物病毒实验室。
学术论著
截至2000年9月,裘维蕃在中国国内外发表论文130余篇,著有专著10余部,其代表论著有《植物病毒学》《植物病理学》《菌物学大全》《菌物世界漫游》《中国食用菌及其栽培》《禾谷类作物病害》《植物病理学词汇》等。
学术交流
科研奖励
裘维蕃人才培养
院所建设
1939年,裘维蕃在福建筹办了福建农学院。
课程建设
裘维蕃在中国国内开设了《植物病毒学》课程。
培养成果
裘维蕃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农业人才,如植物病理学家张克勤院士,北京农学院党委原书记、校长王慧敏,原联合国粮农组织创新办公室农业官员杨普云,山东农业大学原副校长李向东,原北京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李怀方,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周明国,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原副所长阎文昭,亚利桑那大学教授熊忠国,斯坦福大学研究员元平等都是裘维蕃的学生。
裘维蕃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裘维蕃出生在无锡一个家道中衰的书香门第家庭。幼年时,常随母亲到农村的外祖父家过活。自幼对农事和大自然的风光产生了感情。裘维蕃的父亲是一位前清秀才,裘维蕃受其父亲的影响,他5岁开始习读《中庸》、《诗经》;7岁入小学;16岁考入辅仁中学西文班。因许多课程都用英文课本,裘维蕃自幼打下了英文基础。偶得由钱崇澍等人编写的《高等植物学》,对植物病理学部分产生了兴趣,并与植物病理学科结下了不解之缘。
家庭成员
裘维蕃育有两个子女,裘伯川、裘季燕。
人物评价
“裘先生(裘维蕃)拥有负笈求学、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怀,学术精湛、光耀华夏的责任担当和胸襟阔达、团结协作的高尚情操。”(植物病理学专家陈剑平院士评)
“我们要学习和传承裘先生(裘维蕃)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伟大气节,投身实践、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教书育人、薪尽火传的珍贵品格和谋篇布局、开放创新的宏观视野。”(时任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评)
“裘维蕃是科学真理的伟大践行者,是爱国主义的光辉典范和民族精神的不朽丰碑,在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中,为中国的兴盛而殚精竭虑。”(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评)
人物纪念
竖立雕像
2012年5月13日,裘维蕃塑像揭幕仪式在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生命科学大楼报告厅举行。